高校宿舍楼公共文化空间设计研究
——以“翰墨西园”雅集空间为例

2019-12-06 08:13林乐翔福建师范大学福建福州350117
流行色 2019年10期
关键词:宿舍楼雅集交流

林乐翔(福建师范大学,福建 福州 350117)

一、高校宿舍楼公共文化空间设计背景及意义

高校宿舍作为提供大学生起居、学习、社交等基本生活功能的重要场所,其文化环境的教育意义对学生产生很大影响,“宿舍楼文化”是大学生作为文化主体在寝室以及宿舍楼公共空间中创造与发展,并反作用于自身的一种校园亚文化,其从结构上一般划分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当下高校宿舍楼还大都保留以公寓式为主,空间中文化的体现与交流不足,随着对于宿舍楼文化空间的不断重视,既有宿舍楼文化建设及相应的空间改造的需求在不断增加。基于此背景,本文以福建师大博士生楼“雅集”公共文化空间设计为例,探讨宿舍楼公共文化空间在校园空间体系里的功能性延伸和设计符号的形成,达到宿舍楼文化建设的目的。

二、公共文化空间重构设计

现代教育观念中宿舍楼文化空间强调人在空间中的主体作用,其本质是围绕着学生的参与和互动,扩大人际交往,突出交流空间中人的文化属性。校园空间体系里学生最经常往返于教室、食堂、宿舍、图书馆四个空间,其中只有宿舍空间在生活功能上最为多元,包括了社交、学习、休憩等,在私密性、学习宽松度、自由度上更体现出人的本性。宿舍公共文化空间重构设计,实际是对空间的再定义,它是宿舍楼的功能性延伸,是校园场域体系中教室、食堂、宿舍和图书馆的交叉区域,是丰富学生生活方式的特殊交流空间。

在中国文化史上,文人交流以雅集活动最负盛名,伴随着知识阶层的人文觉醒,雅集活动就一直存在。古代文人在就常在文学作品中吟咏“雅集”,在绘画作品中表现“雅集”场景,雅集一般而言是具有艺术文化的交会活动,而从更为广阔的生活美学来看,雅集是综合的与动态的,不仅包括诗文创作、品茶与交游,而后来雅集愈来愈被审美乌托邦化了。……这种雅集实际上是文人之间的“身份认同”活动。雅集的内容并不限于艺术文化,而是相互认知的文化共同体和雅集环境的营造,在公共文化空间中引入雅集活动的交流特征,塑造属于当代高校宿舍楼的“雅集”文化空间,使其成为学生在校园日常生活中,宿舍与食堂、图书馆、教室之间转换过渡的连接。

1.现状分析

案例中博士生楼为福建师大博士生集中居住的宿舍楼,建筑结构布局上,宿舍楼为长廊式宿舍,一共有七层楼,一层室内空间由大厅、宿管间、仓库间和楼梯间组成,二层及以上均为寝室。建筑空间装饰上,外立面以白墙为主,局部贴灰砖,一层大厅外墙采用银色铝合金玻璃门窗,大厅外围是室内外过渡空间,局部有二层挑空,大厅内墙面有悬挂宣传海报,并摆放一套中式沙发和茶几。

2.行为文化层面的建构设计改造

从现有布局上看,一层大厅内空间布局较为简单,提供一处休息等候的区域,使用率很低,墙面挂有宣传海报但不经常更新,黑板被宿管人员用作书写告示为主,动线基本围绕着出入宿舍为主,大厅外的室内外过渡空间处于闲置状态,在公共空间中缺少更为丰富的行为文化。

从行为文化层面建构角度来看,需要使学生在大厅和室内外过渡空间中形成常态性的交流、休闲等行为,从而构建起一种常态性的行为文化景观。雅集活动的中心在于参与的文化群体,是一种提供给博士生及宿舍生活区内群体选择的生活方式,它是同属于一个文化阶层、一个校园甚至是某个领域内的文化共同体的连接碰撞。在美术史上的雅集图,是传统中国文人生活理想最集中的表达,集中展现了“审美共同体”的交感与交流,它并不是纯粹的艺术过程而是“艺术生活化”的过程,也是最精致的“共同体”生活美学。这种行为文化不仅能够使主体自身发展,还能辐射至生活区内更多群体,影响学生在校园中的生活方式。

3.物质文化层面的建构设计改造

通过重构设计的物质文化除了解决现有的环境问题外,要满足学生在公共文化空间中产生的物质和精神上的客观需要,不只是停留在物理空间舒适度的提升。

物质文化是创造雅集空间的基本条件,从空间角度看,传统文人雅集环境分为了宅邸、园林和山林。而物质文化建构并不是对雅集图中环境的原封照搬,而应是作为物质文化形成的参考。在空间改造中物质文化表现为家具、吊顶装置、绿植、鹅软石、岩板、文化信息墙、地台、格栅、端景台、造型灯具等。

4.精神文化层面的建构设计改造

精神文化层面的建构可分为环境的文化体验感、主体间的精神交流以及带有教育性质的宣传。博士生是受教育群体中文化层级和文化修养较高的人才,是新时代意义上的文人,他们的言行举止、谈吐等都体现着相应的文化素养。通过在宿舍楼公共空间构建“雅集”行为文化,其展现出多方向、多层次人才之间的交叉交流。这是在宿舍多元化功能基础上的延伸,交流涉及学术领域但并不同于教室、图书馆,在文化空间里谈论的内容及行为方式具有很强的自由性,也可以在具有一定私密性的空间内放松地分享交谈。

文化体验感表现在空间中对雅集图园林、宅邸中环境的符号特征运用,室内外过渡空间中园林庭院的符号特征使交流能够更加舒展和自由,而大厅内利用木格栅和地台区分出的半私密交流区,隔而不断的形式在空间中创造了虚实关系,这种视觉上的隐约感及隔断围合尺度达到交流区的私密效果,在精神文化上是对古代宅邸雅集屏风符号的回溯。

三、宿舍楼公共文化空间设计方案——以“翰墨西园”雅集空间为例

1.室内外过渡空间改造

在空间布局上,过渡空间局部规划出休息交流区,增加长条户外木质桌椅和盆栽植物。在地面铺装上,原有瓷砖替换成铺撒白色鹅软石和大小不一的灰色岩板,矩形的岩板沿着过渡区有序地排列,引导人从宿舍楼入口走向休息交流区,强调自然韵律以及路线引导的作用。在休闲空间上方的挑空部分增加了空间尺度较大的木结构吊顶装置,整体呈倒梯形,以松木木方等距拼接的方式组成,其造型吸取了传统古建中工匠文化的装饰结构——斗拱形式,增强休闲空间中纵向的尺度感,大体量的纵向松木带有的视觉指向性都汇集在休息交流区中,加深交流区的中心性。

2.室内空间改造

在大厅的空间布局上,划分出休息区及半私密交流区。为了营造视觉上的规整统一,通过以局部木饰面吊顶和木隔墙连为一体的手法,木隔墙遮挡住室内消防栓及灭火器所在墙面,消防栓及灭火器留有两扇隐形门,定制艺术墙纸以竖向长卷画的方式粘贴在隐形门上下处,墙纸内容为师大具有代表性的钟楼等校园建筑剪影,配色素雅,在剪影中吸取山水画中笔墨特有的纹理作为填充符号。

(1)半私密交流区

在木作吊顶下,以灰色岩板作为地面局部抬高,木格栅在地台上运用部分围合的方式形成屏风墙,遮挡住入口视线。从入口方向看,木格栅包围住的承重柱使其在视觉上得到弱化。交流区内摆放有端景台、盆景及布艺座椅,布艺座椅形似园林石凳,不设桌子而是以小边几代替,为了方便交流中自由移动的需要。在木格栅围合的位置内部设置地埋射灯,强调木格栅的韵律及光影层次。

原先黑板所在的主背景墙上,替换成定制的整面超白板玻璃,其具有粘贴大幅宣传海报的功能,学生既可在交流区内讨论也可在白板玻璃上板书讲解,宿管人员亦可使用白板玻璃书写告示。在格栅外覆盖L型结构的宿舍楼主题木板上,正面贴有“翰墨西园”的不锈钢字,在空间中引申体现博士生的文人知识涵养及文化空间的精神气质,主题木板后面暗藏灯带烘托氛围。

(2)休息区

休息区沿窗增设吧台,窗外即是室内外过渡空间休息区,吧台上方吊有七盏手工竹筒灯。休息区的吊顶装饰是室内外过渡空间吊顶的延伸,将松木木方等距拼接,以井字拼法向下延伸三层结构,并垂挂绿萝等爬藤植物作为装饰,目的在于和室内外过渡空间形成一定的交融性。

结论

高校宿舍楼公共文化空间作为校园空间的创新发展,需要以舒适且富有精神导向的文化环境不断吸引学生群体参与到空间中去,发挥入住群体的文化特征,空间的交流功能及文化体验感是既有公寓式宿舍楼公共文化空间重构设计的重要内容。从传统雅集文化中吸取符合交流空间的行为模式及文化气质,把文人的生活美学引入现代高校中,为宿舍楼公共文化空间建设提供新思路。

猜你喜欢
宿舍楼雅集交流
如此交流,太暖!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清溪雅集》
不仅仅是“风雅”——西園雅集
中国人民大学一宿舍楼起火:已扑灭 楼内无学生居住
上海雅集
高校宿舍楼夜间蓄热通风性能实验研究
“交流”等5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