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黑痣病发生与田间防治试验

2019-12-06 05:12文家富郑小惠陆淑静王满强
陕西农业科学 2019年10期
关键词:黑痣出苗率薯块

文家富,郑小惠,陆淑静,王满强

(陕西省商洛市植保植检站,陕西 商洛 726000)

商洛市实施“稳麦扩薯”战略以来,马铃薯产业规模迅速扩大,2018年全市种植面积达6.5万hm2,成为仅次于玉米的第二大作物。由于我市种薯繁育滞后,优良种薯自给能力弱,随着种薯调运、重茬连作等因素影响,马铃薯病虫害发生逐年加重[1~2],一些新发生的病虫害相继传入,给马铃薯生产带来了潜在威胁[3]。

2013年在开展马铃薯病虫害普查时,发现一种马铃薯新病害,该病造成田间马铃薯提早枯死,对产量影响较大。2014年起在全市范围开展了大田发病情况进行了调查[4~5],经对发病植株进行了病原菌分离和鉴定[6~8],确诊为马铃薯黑痣病。为了有效控制病害的发生,并开展了田间药剂防治试验[9~12]。

1 材料与方法

1.1 病原菌分离与鉴定

2014年6月13日和6月18日分别从商洛市商州区牧护关镇铁炉子村、胡村、里程村和韩峪川村采集马铃薯病株及薯块,采用常规组织分离法分离,进行镜检、形态学鉴定,确认病原菌;并采用番红染色,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其细胞核数目,进行供试菌株核相测定。

1.2 发病情况调查

2014-2017年,我们组织技术人员深入全市7县区马铃薯主产镇办,采用田间大面积普查和试验田块系统监测调查相结合的方法,于马铃薯苗期、现蕾开花期及收获期调查发病情况。普查时每个镇办随机抽查5块田(每田块面积不小于 667 m2),对角线 5 点双行取样,每点调查20 株共100株,计算病株率。系统调查在商州区牧护关镇铁炉子村和泉园村试验田进行,每7 d调查1次病株率,并观察发病症状。

1.3 田间药效试验

1.3.1 供试药剂 ①2.5%咯菌腈FS(市购,先正达苏州作物保护有限公司生产);②)80%代森锰锌WP(市购,利民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生产);(3)25%嘧菌酯SC(市购,先正达苏州作物保护有限公司生产)。

1.3.2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点选择在商州区牧护关镇铁炉子村和泉园村,土壤类型分别为轻壤土和沙壤土,上年度马铃薯黑痣病发生比较严重,播前均采用沟施的方式施足肥料(667m2施用(12-12-12)马铃薯专用肥50 kg和商品有机肥240 kg)。马铃薯种薯为从甘肃省定西市调引的紫花白,种植方法为5尺对开带双套双模式,即2行地膜马铃薯间套2行春玉米,株行距25 cm×60 cm,分别于2月26日和3月2日播种,常规管理,7月3日同时收获。

1.3.3 试验设计 播前亩用3%辛硫磷颗粒剂3 kg沟施防治地下害虫,种薯浸种后捞出避光晾干后待用,80%代森锰锌WP(铁炉子、韩峪川试验点亩用药量分别为1.5 kg、3.0 kg)加细土20 kg混匀沟施,药后播种、施肥、覆土。试验共设置6个处理,重复3次,随机排列,试验设计见表1。

1.3.4调查方法 出苗率调查:播种出苗后,每7天调查1次苗情,观察马铃薯植株高度、有无畸形、叶片色泽等;播种后约60 d,分别调查各小区马铃薯出苗数,计算出苗率。

发病率调查:当田间植株出现发病症状时,拔开植株周围土层,详细观察茎基部病斑地上部分植株表现,各处理采取5点取样法,每点调查10株共50株,分别统计病株数和严重度,计算发病株率和病情指数。

表1 试验设计及方法

产量测定:收获时,每小区随机挖取一垄马铃薯,称取≥50 g薯块重量,并扣除薯块总重量的1.5%作为该垄马铃薯产量,计算单位面积产量。

出苗率(%)=出苗窝数÷播种窝数×100

相对出苗率(%) =处理出苗率÷对照出苗率×100

发病株率(%)=发病株数÷调查株数×100

相对防效(%)=(对照发病率-处理发病率)÷对照发病率×100

增产率(%)=(处理区产量-对照区产量)÷对照区产量×100

2 结果与分析

2.1 症状表现

马铃薯黑痣病主要危害马铃薯幼芽、茎基部及块茎。幼芽受病菌侵染后,通常出现褐色病斑,导致生长点坏死,形成芽腐,引起缺苗或出苗较晚。苗期侵染顶芽和茎基部,茎基形成褐色凹陷斑,发病严重时可造成立枯、顶端萎蔫、叶片卷曲,以至于幼苗死亡。现蕾开花期发病, 地下根茎出现褐色病斑并缢缩,植株矮小,叶片发黄萎蔫失水, 并逐渐向上扩展;结薯期和膨大期发病, 地下匍匐茎变褐缢缩不能膨大结薯,植株矮小、黄化, 叶片似失水状卷曲干枯, 有时大腋芽处常生长出紫红色或绿色气生小型块茎,严重时茎秆褪绿、植株死亡。但由于我市马铃薯收获较早,在大田病薯上不产生黑色菌核,收获后贮藏期,若条件适合块茎可产生黑色附着物(菌核)。

2.2 发病进程

马铃薯黑痣病以菌核在薯块上或土壤中越冬,菌核在土壤中可存活2~3 a,能够借助风雨、灌水或农事操作等传播为害。带菌种薯是该病的初侵染源和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病原菌通常从伤口入侵或直接受染幼芽,造成芽腐或形成病苗。连续4 a调查发现,齐苗期至现蕾初期地上部分开始表现症状,之后发病株率逐渐增加,到薯块膨大期进入发病高峰期。

2.3 影响发病因素

调查表明(表2),不同地块、土壤类型发病率有较大差异,平地发病重于坡塬地,轻壤土重于沙壤土,沙壤土重于沙石土。气象因素对病害的发生影响较大,播种后持续低温,特别是出苗期降水偏多,薯块发芽出土慢,发病会加重。如2014年4月份降水量113.5 mm,显著高于2015-2017年的72.4 mm、45.9 mm、43.0 mm,2014年铁炉子村和泉园村大田普查病株率分别为17.1%~24.6%和6.1%~18.2%,系统调查病株率分别为21.0%和12.7%,发病株率明显高于2015-2017年同期水平;生长期阴雨偏多发病重,特别是现蕾开花至薯块膨大期久雨骤晴,病害会突发加重,植株提早枯萎。

表2 薯块膨大期发病株率调查

2.4 病原菌鉴定结果

经对采集送检的10个采样点采集到的12份马铃薯病株及薯块进行分离鉴定,共获得12株立枯丝核菌菌株,通过镜检和形态学测定,10个菌株均具有立枯丝核菌分类特征;并对已鉴定出的菌株进行核相测定,经细胞染色鉴定结果表明,供试立枯丝核菌菌株均为多核,幼期营养菌丝细胞核数为3~18个。因此,认为引起马铃薯发黑痣病病原菌为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Kühn)。

2.5 田间药效试验

2.5.1 出苗率观察 试验结果(表3)表明,铁炉子村处理A、B、C、D、E田间相对出苗率分别为99.8%、102.7%、93.3%、104.1%、103.8%,只有处理C相对出苗率低于对照田块;韩峪川村处理A、B、C、D、E田间相对出苗率分别为100.7%、102.2%、95.7%、97.9%、102.2%,处理C和处理D马铃薯相对出苗率低于对照田块,而处理A、处理B、处理E马铃薯相对出苗率均高于对照。说明80%代森锰锌WP土壤处理会抑制马铃薯出苗,而采用2.5%咯菌腈FS 200倍浸种、25%嘧菌酯SC 500倍沟施喷雾或采用上述两种方法配合应用,均可以促进马铃薯出苗。

2.5.2 防治效果 从防治效果看(表4),各个处理均对马铃薯黑痣病有一定防效。在现蕾期各处理发病株率差异较大,对马铃薯黑痣病防效不稳定;在薯块膨大期,铁炉子村处理A、B、C、D、E防效分别为62.5%、41.8%、29.2%、37.5%和58.4%,韩峪川村处理A、B、C、D、E防效分别为82.5%、47.9%、34.8%、52.1%和87.0%。说明2.5%咯菌腈FS 200倍浸种、25%嘧菌酯SC 500倍沟施用喷雾对马铃薯黑痣病有明显防效,若采用2.5%咯菌腈FS 200倍浸种+25%嘧菌酯SC 500倍沟施用喷雾防效更加显著。

2.5.3 增产效果 大田测产(表5)证明,除80%代森锰锌WP土壤处理产量低于对照田块,其余各处理产量均高于对照,特别是2.5%咯菌腈FS 200倍浸种+25%嘧菌酯SC 500倍沟施喷雾增产效果明显,其次为2.5%咯菌腈FS 200倍浸种、25%嘧菌酯SC 500倍沟施喷雾,说明这3种处理有显著的保产作用。

表3 不同处理马铃薯大田出苗情况

表4 不同处理对马铃薯黑痣病的防治效果 (%)

表5 不同处理对马铃薯产量的影响

3 讨论

(1)采用80%代森锰锌WP进行土壤处理,当药量较大时(3 kg·667m-2)对马铃薯田间出苗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且对马铃薯黑痣病的防治效果较低,小区产量也低于对照田块。因此,在生产上不推荐使用代森锰锌防治马铃薯黑痣病,防治其它马铃薯病害时要特别控制用药量,严防药害事故发生。

(2)黑痣病是我市马铃薯生产上新发生的重要病害。笔者试验采取药剂浸种、沟施喷雾等防治措施对其有一定的防治效果。但由于黑痣病具有土传和种传的特点,防治难度大,严重影响马铃薯产量和品质[13],应引起高度重视。在生产中建议应用脱毒种薯或抗病种薯、轮作、适时播种、药剂处理等多种方法综合防治,才能取得较为理想的防治效果。

猜你喜欢
黑痣出苗率薯块
早播条件下不同高油酸花生品种与种衣剂处理对花生出苗的影响
可爱的黑痣
土壤含水率对山西主要阔叶树种子发芽和出苗的影响
红薯储藏期受害诊断技术及预防办法
红薯窖藏的“三期”管理
有痣不要随意“点”
淹水对萌发状态杂交稻出苗的影响
新陈菜种使用有技巧
环钻去黑痣250例临床观察
哪些黑痣需要切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