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的新途径探索

2019-12-06 02:36商志臻
现代交际 2019年20期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商志臻

摘要:我國大多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都依赖于家族或师徒的传承,这种传统传承方式却使我国宝贵的非遗目前面临着后继乏人的艰难局面。以徐竹初木偶雕刻艺术进校园为例,探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传承与发展的新模式,期望以徐竹初木偶艺术校园传承与发展的实践为契机,深化对非遗艺术的认识,强化本民族文化教育。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徐氏木偶雕刻 家族传承 校园传承

中图分类号:J8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20—0102—02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与人民群众生活相关、世代相传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它与物质文化遗产一样,是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漳州布袋木偶戏属北派木偶,是由木偶表演、剧目、木偶制作、服装、道具、布景等组合而成的综合性戏曲艺术,在前期的木偶制作中,木偶头部雕刻制作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木偶表演的精彩与成败。漳州徐氏家族是漳州木偶头雕刻的典型代表,其制作工艺也是木偶戏道具制作中一门特殊的技艺。2006年,漳州木偶头雕刻被列入国家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徐氏木偶雕刻艺术第六代传人徐竹初被认定为此项技艺的全国代表性传承人,是当代木偶雕刻艺术最杰出的代表人物。同时,如何保护、传承和发展徐氏木偶雕刻艺术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紧迫课题也正式提上日程。

一、保护、传承和发展徐氏木偶雕刻艺术的紧迫性

保护、传承和发展徐氏木偶雕刻艺术的紧迫性首先源于徐竹初木偶的巨大艺术价值。漳州徐氏木偶雕刻以家族传承方式历经了两百来年,具备了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的重要特征,其以悠久的历史,特殊的祖传工艺,丰富而精美的性格化造型享誉世界,被中国文化部授予“中华一绝”称号。徐竹初继承了祖辈优秀的雕刻手法,并形成了自己新的艺术风格,由他创作的木偶造型品种多达六百多种,戏曲的生、旦、净、末、丑等各种行当人物齐全,既有传统名剧的名角,又有仙佛释道、天神魔怪形象,个个面目不同,性格各异,生动传神。其作品先后在中国美术馆及世界许多国家巡回展览并获奖,被称为“国家级艺术珍品”“东方艺术珍品”。

徐氏木偶多项制作技能是古老独特的技艺技术,对此,徐竹初总是感到由衷的自豪与骄傲:“我的木偶可以在自然环境下保存上百年仍然鲜艳如新,别人无法比。”徐氏木偶雕刻薪火相传并不断在前辈的基础上发展创新,这项民间艺术如同其他古老艺术一样,经历了辉煌、磨难、依然保存和发挥着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徐氏木偶雕刻艺术与大多数传统民间艺术类似,技艺传承,依靠循序渐进的时间积累,依靠传统师承,耗时长且极不稳定;在现代商业社会迅速发展的冲击下,徐竹初木偶雕刻艺术面临着难以为继的巨大困难。作为第七代传承人徐强先生很清楚这一点,他说:“尽管我们的木偶雕刻让世界无数人惊叹,但现在也面临传承的困境。我从小学艺,如今已把它视为一种责任,如果我不继续弘扬,这个民族传统文化就可能无法再传承下去。要扩大生存的空间,我必须闯出一条新路。”突破漳州木偶雕刻“传男不传女”的传承古制,徐强和徐竹初曾自费开设漳州木偶雕刻班,却没招到一个学生。徐强曾到中国木偶剧团等地方教授过木偶雕刻,但发现只有少数几个人在从事这个行业;他们甚至从社会上招人学习雕刻,并付给他们工资。“心痛但不言放弃”成为徐强最真实心境的写照。作为一项民间传统工艺美术,在木偶戏剧观众日渐稀少的状态下,保护与传承这一具有鲜明艺术特色的传统工艺艺术,成了当下漳州地方特色优秀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紧迫任务。

二、徐竹初木偶雕刻艺术的校园传承与发展模式

为宣传、保护徐氏木偶雕刻这门珍贵的民间传统技艺,弘扬传统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认为必须打破传统的传承模式,积极推动非遗艺术进校园,以校园为载体,发挥校园学习环境特别是中职教育的教学优势,发挥学校在保护与传承非遗文化艺术上具有的稳定性和持续性优势。具体而言,就是在校园创办“徐竹初大师木偶传承工作室”。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徐竹初木偶艺术进校园为主题,在教学中传播优秀传统与特色文化艺术,在保护与传承的基础上,探索这种传统优秀文化艺术“进学校、进课堂”的新思路,由此逐步形成融合地方特色、服务区域产业的办学模式。这种校园传承与发展模式主要是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探索实践。

1.“工作室—教师—学生”的传承模式

首先,学校选拔一批优秀且具有艺术造诣基础的骨干教师成为徐竹初木偶工作室学员,师从徐竹初学习木偶雕刻,保证了师承人员的稳定性。每周开设相应课时的课,保证必要的教学时间,从而保证了徐竹初木偶艺术传承教学的持续性。

其次,工作室教师把所掌握的雕刻知识与技艺经过吸收与整理后,对学生进行传授,落实非遗进校园的教学传承。在艺术专业开设木偶元素设计相关课程,并逐步将积累的教学经验在全校内推广教学。与此同时,学校开办木偶表演社团,与徐竹初木偶雕刻工作室协作,以演出的方式进小学、幼儿园、社区的方式宣传、传播木偶艺术,让校内外学生与民众在优秀传统文化熏陶中,自觉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最后,为更好地发扬传统艺术魅力,徐竹初工作室面向校内外开放,接待社会各界人士的参观学习,其本身也兼具了优秀闽南特色传统文化宣传平台。木偶制作包括头像雕刻、粉彩、须发、四肢、服装服饰制作等,涉及有雕塑、彩绘、刺绣、缝纫等工艺工序。除了师生上课和徐竹初木偶作品呈展外,工作室也陈列木偶的服饰鞋帽艺术作品、刺绣工艺作品等以供参观学习。实践证明,工作室自创建以来,已吸引众多本地市中小学师生及省内外教师团体、各地大学生假期社会实践小组前来参观与学习,同时接受了各界新闻媒体的采访与报道,极大地推动徐竹初木偶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2.开展非遗重点课题研究

工作室师生每周进行一次学习心得总结,每个月进行一次的教学交流与研习,把学习的点点滴滴经验进行记录、积累、整理,进一步形成对徐竹初木偶艺术规范化的教与学。为此,工作室师生成立课题研究小组,申报课题“探索产教深度融合下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徐竹初木偶艺术传承发展的新途径”,获福建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课题立项。课题将围绕“传承、创新、发展”,探索促进木偶艺术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与创新、项目资源开发利用与整合的最佳策略,也为进一步挖掘漳州其他非遗文化艺术进校园提供参考依据。

3.开发特色校本教材,实施非遺文化课程教学

开发地方文化艺术课程与特色校本教材,是我们非遗进校园重要的工作。徐竹初木偶艺术造型丰富,色彩绚丽,已形成其独特的艺术形式与风格。除了传授雕刻技艺外,其形象、色彩等都可做为元素提取进入艺术设计课堂,进入传统文化鉴赏课堂等,成为地方特色风格校本教材素材,是传承教育与现阶段学校课程教育中的最佳契合点,也是特色文化创意的优质来源,同时也为后期传统木偶艺术的文创产业化创造提供了基础和可能性。木偶雕刻课程、设计课程前期在艺术专业进行教学,师生在教与学实践案例中研讨寻找规律性、可推广的教学方案, 进一步推进研发、编写徐竹初木偶艺术教材。

4.依托传承,推动非遗艺术产品开发应用

传承与应用,是我们非遗进校园发展的基本目标。创新徐竹初木偶艺术与有效利用徐竹初木偶艺术资源,促进产教深度融合下的产学相辅相长正是我们努力的方向,也是我们不断探索实践的目标。

一是以木偶传承工作室积累的教学经验为基点,在校园内进一步辐射相关教学,把木偶服饰艺术作为另一个教学研究方向,后期学校将推动创建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结合漳州非遗漳绣艺术,进一步研究传统优秀文化艺术在校园的传承与推广。

二是木偶课程与艺术设计专业对接,开辟文创产品的创意与设计,尝试与学校电子商务专业合作,开启校园创业活动。木偶产品的定位与创新设计是文创发展的重要环节,也是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载体。将木偶造型的艺术特点与文化内涵融入产品中,体现区域特色风格设计,有利于提升产品价值,也是开发和发展的有效途径。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在对木偶进行文创设计后,可与电子商务专业合作,在校园内模拟尝试创新创业活动。

三是当教学成果达到一定的质与量时,可以选择性地将优秀可行的商业计划与第三方企业合作,进行产业化实践,即以传统优秀文化艺术为底蕴,深化木偶艺术创新,引导师生开发文创产品进行商业运作。我们要以“继承传统、融入生活”为主线,不仅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地传承与发展,融入“现代生活”搭建平台,同时也要促进产教相辅相长、深度融合。为此,我们进行了如下实践探索:成立校“布袋木偶故事”创意团队,参加“和职教杯”第二届黄炎培职业教育奖创新创业大赛;组织学校徐竹初工作室参加漳州市“闽南文化漳州非遗圩日”活动,现场展示了徐竹初木偶作品和雕刻、师生现场雕刻制作与描绘、木偶社团表演等项目;接受新华社记者到我校对徐竹初工作室正在上课的徐老和教师学员们进行拍摄与采访,该新闻报道后仅三天的点击率就达近百万,让徐氏木偶雕刻艺术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短时间内得到全社会极大的关注。

总之,如何解决传统优秀文化艺术的传承与发展问题,是我们当下迫切需要研究的重大课题。非遗文化、优秀民间艺术在现代社会生活和商业浪潮的冲击下,已经面临被湮没的命运,需要及时抢救、发掘,并尽可能发扬光大。但传统优秀文化艺术的保护不是束之高阁,而是要让它来自民众,并回归民间,服务大众。为此,我们将以徐竹初木偶艺术校园传承与发展的实践为契机,深化对非遗艺术的认识,要在保护与传承的基础上,强化本民族文化教育,结合现代生活与审美、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进行再次创新,宏扬和传播中华文明,增强中华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林元平,吴其生.情雕木偶 意刻人生[M].福州:海风出版社,2009.

[2]王春法.匠心传承:徐竹初、徐强父子木偶艺术[M].北京:北京时代华文书局,2018.

[3]王朝闻.值得自豪[J].漳州职业大学学报,2000(1):48.

[4]洒玉波.论福建漳州木偶雕刻的艺术特色[J].艺术探索,2009(8):93.

责任编辑:于蕾

猜你喜欢
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传承戏曲艺术的重大举措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的问题与对策
试析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中的传统建筑营造技艺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研究
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策略研究
现今社会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探索
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创产品研究
湘西苗族刺绣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