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共享农庄发展问题初探

2019-12-06 07:37李翠军
旅游纵览·行业版 2019年10期
关键词:农庄城镇化农业

李翠军

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我国各地纷纷推出了共享农庄的发展计划。本文分析了共享农庄的概念和我国共享农庄的发展背景;综述了共享农庄的发展类型及运营模式;对国内共享农庄的经典案例进行了梳理和经验总结;提出并分析了我国各地发展共享农庄应重视的几个问题。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大会议中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018年9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印发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并要求各地按规划落实;2017年,国土资源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下发了《利用集体建设用地建设租赁住房试点方案》。这一系列发展战略给我国共享农庄的发展带来了机遇。2017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之一,我国共享农庄在各地纷纷发展起来。国内共享经济的发展仍是新鲜事物,极易因经验不足而出现问题。如共享单车的发展,2017年纷纷闪亮面世,2018年却又纷纷走在破产和即将破产的路上。我国各地共享农庄均处于发展的初始阶段,有许多值得关注和研究的问题。

一、我国共享农庄的概念和发展背景分析

共享农庄是在我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经济发展在城镇化潮流中的逆城镇化现象,是共享经济时代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所产生的一种新兴业态。

(一)共享农庄的概念

共享农庄是以共享理念为理论支撑,面向多元化、个性化、自主化的市场需求,以“企业+农村合作社+农户”的交叉合作模式,通过互联网、物联网等共享平台,与消费者对接,吸引消费者前来短租、长租或承包运营,实现乡村闲置资源共享。区别于传统农庄的就地消费,共享农庄的经济价值主要体现在“共享”上。通过互联网共享交易平台,把农村闲置资源(住房、宅院、田地、农机、牲畜、农具等)和城市人的消费需求进行对接,既能盘活农村资源,增加农民收入,又能满足城里人“一房一院一地”,去“耕、采、做、尝”,去休闲、去康养的逆城镇化需求,实现了资源共享和盈利多赢,逐步使农村走上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产业兴旺、生活富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

(二)我国共享农庄的发展背景分析

一是乡村振兴大背景的大力推动。2018年初,国务院公布了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代表大会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01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同时,国家还落实了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的政策。推出了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的三权分置政策。在这一系列战略性、机遇性发展背景下,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迎来了更大、更灵活的发展机遇。按照生态宜居、产业兴旺、乡风文明、生活富裕和有效治理5个方面的总要求,稳妥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使农业、农民和农村都获得长足发展。

二是我国城镇化步伐中出现逆城镇化现象和需求。逆城镇化指城市人到农村买地购房导致人口从城镇往农村回流的现象。城镇化发展水平越高,逆城镇化趋势越强。2018年末,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9.58%。随着我国城镇化快速推进,人口和资源过度集聚直接提高了城市生活成本,加之城市污染、拥堵等环境问题层出,又出现了城里人想去农村,去租“一房一院一地”,去“耕、采、做、尝”,去休闲、去康养,这是一种自然而然的逆城镇化需求。2018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方面我国要继续推动城镇化建设,另一方面乡村振兴也需要有生力军。要让精英人才到乡村的舞台上大施拳脚,让农民企业家在农村壮大发展。城镇化、逆城镇化两个方面都要致力推动。”正确理解我国城镇化发展的新趋势,并落实习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对推动城镇化建设和乡村振兴两个方面都有重要和深远的意义。

三是我国共享经济加速发展,催生了共享农庄发展。共享经济能利用互联网平台将闲置资源在社会上进行共享,使闲置资源发挥出经济价值。近年来,国内共享经济加速发展,不断盘活了大量的闲置资源,还给人们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在住宿、交通、教育服务、生活服务及旅游服务等领域,优秀的共享经济公司不断涌现出来,使人们能在交通工具共享、车位共享、住宿共享、社区服务共享、WiFi共享、导游共享等诸多需求端不断获得更便利、更经济的消费和服务。在我国共享经济多领域、全方位加速发展的背景下,农业领域也迎来了共享经济的第一道曙光——共享农庄的发展。

四是农旅融合发展的需求日益增强。乡村振兴的理论基础能够推进和实现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特别是现代农业和旅游业深度融合发展。依托生态旅游资源、特色农业资源和乡村文化资源,大力发展以农事体验、生态观光、休闲旅游和文化创意等业态为主的特色乡镇和村湾。发挥农业观光功能,促进“农业+旅游”产业融合;发挥农业体验功能,围绕“耕、采、做、尝”,建设农耕博物馆、农耕劳动体验、亲子菜园、采摘园等,促进“农业+体验”产业融合。

二、共享农庄的发展类型与运营模式分析

(一)共享农庄的发展类型

2017年,随着我国共享农庄兴起,国外共享农庄的经典案例、发展类型和运营模式引起学者们的关注。康兴涛将国外共享农庄总结为3种模式:基于互联网的社区支持农业(Internet-Based Community Support Agriculture,ICSA)、有机蔬菜会员制(Organic Vegetables Membership System,OVMS)和会员制订单式农业(Membership System and Order Agriculture,MSAOA)。张鑫、辛霁虹和曾祥亮把国外共享农庄分为4种模式:农场与社区合作模式、观光度假模式、全开放模式和综合模式。随着国内外共享农庄的继续发展,以上分类方法并不能全面地概况共享农庄的类型。依据共享农庄开发经营中农旅融合的依存度,本文将共享农庄分为以下几种类型,如图1所示。①旅附农型(产品订制型)共享农庄。本身的农业产值就很高,旅游业依附于农业经济而发展。②农辅旅型共享农庄。区域内生态环境很好,但耕地分散且稀少,农业产值较低,适合发展乡村旅游,少量的农业种植作为旅游发展的配套产品。③农旅相辅型的共享农庄。农业和旅游业并重发展,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既利用特色农业种植、旅游项目开发吸引游客前来旅游观光,又将农业种植產出的初级农产品和加工后的农产品提供给前来旅游的游客消费,实现二者之间的高度互动。④综合发展型共享农庄。拥有较大面积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园区内配有农业科研、农业物流、农业深加工、高效农业种植、农业旅游等多种农旅综合业态。

(二)共享农庄的运营模式分析

目前,国内共享农庄的开发和经营主体主要是农户、公司和政府三者的合作,以其中一个或两个为开发、经营主体,另外一个或两个辅助参与,基本上仍停留在以资产配置占比为中心的开发与运营模式上。集体合作社将资产按照股份进行分割,利用互联网平台吸引消费者、投资者进行参股投资,股权的持有人共担风险,共享利润。在这一开发运营模式下,农户、农民往往由于资金不足、能力不足而被排斥在经营权之外,农民在农庄经营中参与性不强、话语权较弱,继而导致他们在利益分配中获得的实际收益达不到预期。

三、国内外共享农庄发展经验借鉴

国内外开发较早、较为成功的四大经典共享农庄分别是美国的艾米农庄、日本的Ma Farm、德国的公主花园和广州的艾米农庄。分析和总结它们经营和运转的成功经验,主要有:一是农庄在大都市或大都市的近郊,能满足都市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体验,客源稳定;二是注重自助服务、注重农事体验,抓住了客人的特别需求;三是体验项目大多是免费的,让客人参与性强,有农庄主人的感觉;四是注重定期举办节事活动和共享文化活动(详见表1)。

四、我国共享农庄开发中应重视的主要问题

(一)地方政府要加强规划引导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乡镇、乡村和农民建设、开发共享农莊有政策支持,村集体和农民很容易积极响应,将农地、农房出让或入股给企业去经营。但如果政府没有整体的规划引导,或各区、各乡镇、各村没有遵守整体规划,极易形成一哄而上的乱开发和重复建设,这些共享农庄可能是起点低,可能是没有特色,可能是环境较差,可能是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差,各种问题出现,容易造成共享农庄因“先天不足”而夭折。因此,地方政府要制订、推行发展当地共享农庄的整体规划和各区、各乡镇、各村的详细规划。要对接国家乡村振兴的战略规划,对接当地的土地规划、产业规划和生态保护规划,不可以超越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生态保护红线等规划红线,必须做到多规合一。

(二)重视农民在共享农庄发展中的主体地位

共享农庄发展的初衷是为了盘活农村土地、房屋、农具等资源,让市民、能人和企业下乡租房租地,让农民受益,并把农村建设得更美。因此,农户在共享农庄建设、发展中应该是主体之一。但在与企业、政府合作开发的共享农庄中,农户主要通过出让土地、空闲房屋或以土地、房屋入股的方式参与共享农庄的开发中,但由于资金、能力不足,往往造成农民、农户的参与性不强、话语权较弱,继而导致他们在利益分配中获得的实际收益达不到预期,这与发展共享农庄的初衷是相悖的。同时,这也会导致农户在共享农庄开发中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容易导致共享农庄后劲不足。

(三)加强共享农庄发展的技术支撑,开发更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

目前,我国共享农庄开发程度较低,主要是房屋租赁、自行耕种、托管代种、产品认养、采摘、农家乐等小众内容。高端一点的大型的互动型、体验型、科普型产品欠缺,运用人工智能技术与大数据技术的智慧型共享农庄更是稀少,无法给消费者带来更好的生产与消费体验。笔者认为,在共享农庄开发建设中要重视数字技术运用。我国建设新农村和美丽乡村,除了对资源和土地进行盘活,很关键的一点是背后要有技术支撑,要运用现代数字技术,为农业和土地赋能。未来的农业应是数据农业,是定制化农业与智能农业。运用VR、人工智能等技术,加强智慧共享农庄开发建设,让农庄为消费者提供更丰富、更加多元的产品和服务。

(四)重视共享农庄发展中的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

农村地区特别是贫困落后的村庄,基础设施与城市里相比,差距非常大:有的没有交通干道可达;有的不通网络、不达快递;有的农房条件差、环境也不美观,等等。这些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薄弱与缺失,会直接限制共享农庄的发展。当地政府可把基建和配套设施、配套服务作为乡村振兴和美丽乡村建设的重点来抓,加快推进基建设施和配套建设的进度,促进农庄尽快形成规模。另外,在服务方面,有些农庄综合服务水平较低,农庄的管理者和服务者法律意识、契约精神、服务意识还跟不上,也不注重提升。政府部门在规划中应明确注明该由哪个部门组织开展对农庄的管理者和服务者的定期培训、定期指导。

(作者单位:武汉市社会科学院)

猜你喜欢
农庄城镇化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魔幻农庄”崩盘 卷走玩家2亿元
休闲农庄的“2.0 时代”
农庄里的羊圈
坚持“三为主” 推进城镇化
城镇化
加快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