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长篇讽刺小说艺术特点探析

2019-12-06 07:39杨晶
北方文学 2019年32期
关键词:艺术特点清代

杨晶

摘要:讽刺小说能够使用讽刺手法对社会生活中消极腐朽的事物进行揭露,从而达到抨击、鞭挞、教育与警戒的目的。清代是我国古代讽刺小说创作的高峰期,其中,《儒林外史》更是被称作我国古代讽刺小说的高峰,为此,对清代长篇讽刺小说艺术特点做出探索,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本文在对清代长篇讽刺小说人物塑造进行分析与论述的基础上,对清代长篇小说讽刺手法进行了研究与探讨。

关键词:清代;长篇小说;讽刺小说;艺术特点

一、清代长篇讽刺小说中的人物塑造

在讽刺小说中,通过塑造反面形象并挖掘反面形象人格扭曲的原因,是作者以及文学作品对社会现象、现实秩序进行讽刺与批判的主要手段,与此同时,讽刺小说也会对一些人物进行赞颂,这些人物往往具有着正面形象以及正面的思想与价值观,或者说作者会透过这些人物形象来阐述自身的思想、阐明文学作品的主题等。由此可见,讽刺小说中的反面形象与正面形象共同构成了人物体系,并在讽刺小说实现自身讽刺价值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从清代长篇讽刺小说反面人物的塑造来看,以《儒林外史》为例,这部作品刻画出了封建士子为了走上仕途而争名夺利的丑恶嘴脸,作者在对文人群体人格丧失的根源进行挖掘的同时,表现出了对这些人物所具有的同情。在这部作品中,无论是范进还是周进,都在追逐功名的过程中达到了癫狂的程度,在他们看来,功名是最为珍贵甚至超越一切的存在,为了功名他们宁愿舍弃自身的基本尊严。与此同时,王太守、严贡生等人物都是深谙八股文写作之道但是在谋得官位后都鱼肉乡里的形象,这些人物与范进、周进等人物的对比,更是体现出了封建科举制度、封建官僚制度乃至封建制度所具有的不合理性。《儒林外史》之外,清代许多长篇讽刺小说都具有与之相似的人物设定,如《官场现形记》中胡统领等官员上演了鱼肉百姓、倾轧迎合、蒙混钻营等种种戏码,《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中的苟观察、惠抚台等人则展现出了为追求功名利禄而贪婪昏聩的嘴脸。由此可见,清代长篇讽刺小说将官场作为主要的讽刺对象,将追求功名利禄的人群作为主要的反面人物,深刻的记录了封建官僚制度的腐朽。另外,这些讽刺小说也呈现出了对社会名士虚伪作态、商人诡诈之风的嘲讽,多元化的讽刺焦点也拓展了清代长篇讽刺小说所具有的题材以及表现力。

从清代长篇讽刺小说正面人物的塑造来看,在讽刺小说中,塑造正面人物形象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即通过美丑之间的对比来强化讽刺意味以及对作者所具有的人生理想与政治理想做出表述。同样以《儒林外史》为例,在这部作品中,作者讽刺了一批儒林士子,同时也赞颂一些群体。首先是以王冕为代表的不事权贵的文人群体。王冕出现在作品的第一回,作者通过塑造这样一个追求个性、自在逍遥甚至有些怪癖乖张的人物,对全文主旨进行了隐性的概括,同时也表达出了对这类人群所具有的倾慕之情;其次是以萧云仙为代表的勤政爱民的官员群体。虽然《儒林外史》對封建官场进行讽刺的过程中不惜笔墨,但是也塑造出了勤政爱民的萧云仙等形象,而更具讽刺意味的是,萧云仙并没有因为勤政爱民而获得嘉将,反而遭人嫉妒与陷害;再次是以牛老爹和卜老爹为代表的普通劳苦大众。他们远离官场,身上的淳朴气息与部分文人群体的廉耻丧尽以及官场的追名逐利、明争暗斗形成了鲜明对比,在这种对比下,普通劳苦大众所具有的品质显得异常可贵。在《儒林外史》之外,清代长篇讽刺小说中都具有正面人物,如在《老残游记》中,老残悬壶济世、仗义疏财、忧国忧民,在《孽海花》中,克兰斯与夏雅丽为了自己的革命理想而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在《官场现形记》中,作者也借李伯元之口表达出了如何实现自身政治理想的办法。由此可见,在清代长篇讽刺小说当中,作者都通过塑造正面人物作为自身理想的寄托着,并通过正面人物所具有的思想、行为以及价值观等,强化小说作品的讽刺意味、传达自身的思想以及政治倾向。

二、清代长篇讽刺小说中的讽刺手法

在清代长篇讽刺小说的创作过程中,讽刺手法的巧妙运用促使作者的讽刺意图得以有效的实现、讽刺效果得以有效的强化。具体而言,清代长篇讽刺小说中的讽刺手法主要包括夸张、对比以及议论等,这些多元化的讽刺手法在提升讽刺小说语言艺术性方面都发挥出了不容忽视的作用。

从清代长篇讽刺小说对夸张手法的运用来看,以《儒林外史》为例,无论是在人物性格的刻画还是在对人物缺陷的突显中,夸张手法都是常用的手法之一,如范进因中举而疯癫、范进的母亲喜极而亡等情节的设定,都并非完全客观的真实,而也正是凭借这种夸张的手法,范进等人对名利场与官场的渴望被加倍放大并显得更为荒谬与可笑,与此同时,这种夸张的描写不仅能够深化读者对相应人物、相应情节的印象,而且也能够为读者情感带来更大的冲击。夸张这种手法在清代长篇讽刺小说中的运用极其广泛,如《官场现形记》对海州通判见洋人时“六神无主”的丑态所进行的夸张描写,对这些人丢失气节与尊严的奴态进行了讽刺,《老残游记》中对玉贤残暴性格和行为的夸张表现以及《孽海花》对李纯克自我标榜清高脱俗的夸张表现等,都达到了良好的讽刺效果并为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从清代长篇讽刺小说对对比手法的运用来看,对比是讽刺小说中常用的手法之一,如反面人物与正面人物之间的对比,就是对比手法中的重要形式。除此之外,清代长篇讽刺小说还会通过表象与事象的对比以及事象与事象的对比来刻画人物性格、达到讽刺意图。以《儒林外史》为例,在严贡生的塑造中,严贡生自诩正人君子、造福一方,实则在办案过程中讹人钱财、不知廉耻,这种手法是表象与事象之间的对比。而通过塑造王冕等人物,与范进、周进等人物形成了鲜明对比,这种事象与事象之间的对比促使范进、周进之流急功近利的心态得到了赤裸的呈现。

从清代长篇讽刺小说对议论手法的运用来看,虽然议论这种手法在清代前中期的长篇讽刺小说中较为少见,但是在清代晚期的长篇讽刺小说中却大量存在,由此也可以看出,清代长篇讽刺小说在写作手法方面始终处于继承和创新的过程当中,这也是清代长篇讽刺小说能够达到一个高峰的重要原因之一。如在《官场现形记》第五十八回中,作者使用议论手法,在俯瞰视角下,对官场中的奴性心理、敷衍的态度等进行了议论,在《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的第四回中,作者则使用议论手法呈现出了官场所具有的黑暗,在《老残游记》第六回中,作者通过为读者呈现申东造与老残之间的讨论,表述了文人群体沉迷官场的危害。在清代长篇讽刺小说当中,诸如此类的议论比比皆是,这种讽刺手法不仅能够实现作者的讽刺意图,而且也推动着清代长篇讽刺小说写作手法得以进一步的丰富。

三、结语

综上所述,清代长篇讽刺小说作品通过塑造反面人物与正面人物,体现出了对社会现象、现实秩序的批判,同时也为作者人生理想、政治理想找到了寄托。与此同时,清代长篇讽刺小说中的夸张、对比以及议论等多元化的手法,不仅实现了作者所具有的讽刺意图,而且在提升讽刺小说语言艺术性方面发挥出了不容忽视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杨玉荣,余冬林.晚清社会公共生活领域的矛盾与冲突——以晚清四大谴责小说和《申报》为中心的考察[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42(03):46-53.

[2]武珺.论《儒林外史》对晚清讽刺小说的影响[J].名作欣赏,2018(18):94-95.

[3]王学斌.“谴责小说”与晚清社会批判——以《官场现形记》为例[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9):66-69.

[4]杜东辉.世纪末文人的新旧冲突与济世情怀——以刘鹗《老残游记》为例[J].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3(03):152-155.

猜你喜欢
艺术特点清代
浅谈工笔女画家蒋采萍的绘画
浅析贝多芬奏鸣曲《悲怆》第一乐章
清代怎样整治形形色色的诈骗案
清代典妻习俗与户婚制度的竞存及原因评析
文学作品与舞蹈的艺术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