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球之趣 激发球之智

2019-12-06 07:40曹强
中国学校体育 2019年8期
关键词:对抗性球类篮球

曹强

编者按:为加强宁波、温州、绍兴、舟山之间的学习交流,提高四地小学体育课堂教学质量,促进体育教师业务素质提升,积极推进《浙江省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指导纲要》及其配套用书的落实,2019年5月19日—21日,由绍兴市教育教学研究院主办、绍兴市上虞区教学研究室承办、绍兴市上虞区滨江小学协办的“甬、温、绍、舟”四地“互学互进”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专题研讨活动在绍兴举行。活动围绕“关系”探究下的小学球类项目教学策略优化主题展示了课例。为更好地呈现本次活动,本期针对活动主题进行了征稿,教研员及教师们呈现了展示课中的现象及改进建议,以期教师深入研究课例,促进教学能力与专业素养的提升。

体育教学的价值从外显来看是运动技能的获得,从内隐来看是认知与情感体验的精神生长。教育是为了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和个性的健康发展,既包含知识、能力,又超越知识、能力。为此在重视运动技能获得的过程中,还要重视学生心灵世界的生长,重视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这才是球类教学所要追求的效果。

一、以球致趣

“趣”是球类运动之“源”。休闲时代体育观已经从运动制胜开始向运动致趣转变[1]。为此国内学者开始了对运动项目娱人致趣规律的探讨。“娱人”是指该项运动的主要功能是使人娱乐,“致趣”是让运动者产生兴趣的原因[2]。研究表明,对抗性球類项目致趣的要素就是“拼抢和命中争分”之“球趣”,持球突破、一对一争抢、传递争抢、命中得分等技战术场景都会使参与者感受到运动项目的趣味性和与之相伴的愉悦性[3]。这是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积极的情感体验是学生进行深度学习的源动力。

运动技能的教学,首先就是使学生入门,尤其是小学阶段,这个阶段应强调的是“致趣”。“致胜”对运动员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但当教学的对象是以健身娱乐为目的的学生时,“致胜”与“致趣”相比,“致趣”可能更为重要,这也是运动项目的游戏化本质使然。对抗性球类项目的核心规律就是拼抢与命中得分,为此在教学中要突出拼抢与命中得分来提高学生的“趣”。

1.拼抢致趣。拼抢是运动兴趣与运动快乐产生的源泉。参与者在拼抢中展示实力,每当拼抢到球时都会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进而更加激起拼力投射的欲望[3]。在篮球、足球等对抗性球类课堂中经常看到学生独自运球,2人或多人的无对抗传接球,从动作掌握来看完成度较高,但面对真正的拼抢时,则会出现无法争抢的现象,这就违背了对抗性球类项目的运动规律,也使学生失去了对抗练习中所能体会到的占有欲望与成功的快感。

《浙江省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指导纲要》对课堂教学,提出了“一个单一的身体练习,一个以此为核心的组合练习及游戏或比赛”的学练内容“三个一”的要求,就是通过组合及游戏或比赛解决学生在真实的对抗情境下运用知识的能力,在对抗性的练习中使对抗性球类项目技术的完整性得到了体现,也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对抗性球类项目“人—球—人”的本质关系。

单纯的技术学习就是将运动关系提炼为技术传授,这样就会导致技术学习的静态化,脱离了具体的运动情境,脱离了球场感,学生会技术,但不会比赛。为此真实场景的拼抢学习不仅保持了技术的完整性,而且有助于学生拼搏精神的培养。“拼”是指不顾一切的劲头,而“抢”则是以强硬的手段拿来,在拼抢过程中激发了参与者的拼搏精神,每一次拼抢的过程都会激发起新的拼抢欲望,使后继的学习充满了动力。

2.命中致趣。在篮球和足球运动中,投射命中作为运动快乐的激发得到了广泛认同,命中会使人激情振奋,欢呼雀跃,参与者通过命中得分,感受到了即时的运动快乐,同时也将体会到心灵层面的愉悦[3]。

在教学中有这样一个现象,低学段的学生相对喜欢足球不喜欢篮球,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就是篮球架过高,低年级的学生难以将篮球投进篮筐,从而失去了练习篮球的积极性,为此在教学中要设置让学生有投射机会的场景,有的教师在教学中采取让学生在对抗游戏中将球运传接到底线、投进球筐或呼啦圈、多门比赛(足球)等方法让学生体会投射成功的喜悦,有的学校购置了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的不同高度的篮球架和大小不同的足球门,有的学校添置了可以多角度投篮的篮球架,这些举措都有效提高了学生在活动中的投射机会,使学生能通过投射命中感觉到命中致趣的快乐。

二、以知激智

有氧身体活动有2种,其中一种是思维性、决策性的体育项目,如,球类项目或者追赶性的决策性游戏带有思维过程的体育活动对人的自我控制能力和转换能力影响更大[4]。为此体育不仅要让学生会打比赛,而且要在比赛中激发学生的思维。

1.教师要有问题意识。老教师要善于运用球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一些不确定的因素形成问题,让学生产生疑问,引导学生探究。如,《篮球:后退跑+传接球练习方法》一课中,执教教师运用了拨球、转球、高运球、低运球加传接球,以及2人、4人传接球加后退跑的练习,课中的后退跑未与篮球项目本身结合起来,学生虽然在练习,但不知道为何这样做。篮球的步法很多,在特定的场合运用特定的步法,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灵敏性,又能提高篮球的实战能力,更能考验学生判断场上情况并迅速作出反应的思维能力。为此建议不要固定一种步法,应该设定1个场景,让学生根据场上的情况选择相应的步伐,在探索过程中寻找最合理的结果。教师更要学会设计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在始终变幻的过程中充分发挥想象力,不断反复思考,自我探索出规律性的知识。如,①②为进攻队员为防守队员,防守队员如何防守进攻队员?站在哪个位置防守最合适?进攻队员①持球是传球还是突破?在什么情况下传球?在什么情况下突破?进攻队员②如何跑位?是与其拉开距离还是靠拢?这些问题都没有固定的答案,要提醒学生根据场上的情况作出反应,并且每次对抗情境都不一样,通过多次的反复练习,学生会逐步掌握规律(图1)。这是一种观察力与决策力的培养,远比技术与战术的掌握更重要,技术与战术仅是发挥了促进学生能力发展的载体作用。

图1

2.教师要构建问题情境,让学生有机会自我探究、自我建构。学习者的自我探究、自我建构有2个条件:有机会;获得支持的环境。所以,构建问题情境,使学生有自我探究、自我建构的机会是关键。如,《排球:正面双手垫球技术方法》一课中,执教教师设置了自垫球、对墙垫球和2人对垫球练习,那么教师是否可以设置问题让学生思考,如,3种练习垫球的位置有何不同?3种练习垫球的高度有何不同?3种练习发力的部位及顺序都相同吗?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引领学生进行思考。

3.教师要有耐心。教师要有儿童立场,要有儿童思维,要从儿童的视角看待教学中的一切现象。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不要急于求成,不要急于将结果告诉学生,要给学生的学习留白,允许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犯错,犯错也是探究的一种过程,在犯错过程中他们会获得经验,获得知识,学生这节课不明白并不代表下节课还不明白,要相信学生,要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让学生在研究与解决问题中,将知识转化为智慧,使其具有智慧的心灵。如,《排球:正面双手垫球技术方法》一课中,若执教教师设置的3个问题学生不能马上回答或得出的结果不一定正确,这时教师应有耐心,千万不能急于求成,思维与探索的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杜威强调将知识的获得、发展从属于智慧的培养,从属于探究的过程。知识是智慧的基础,智慧高于知识,智慧不是知识的简单积累和叠加,智慧需要在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引领、激发,从而有高階思维的意识,才有高层次能力的表现,那就是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够全面而准确地预估和分析问题,能够自如地储存和提取知识,能够发散思维并联系生活实际给出合理解释,能够与团队合作并创造性解决问题。所以体育教学中要从关注技术转化为从技术学练中关注人的思维发展,让学习充满智慧。

参考文献:

[1]李杰凯.从“运动制胜”到“运动致趣”向俗回转的思考[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2,36(1):78-82.

[2]吕兆峰.试论集体性隔网球类运动“流畅回合,配合致趣”——基于运动项目娱人致趣原理的研究[D].沈阳:沈阳体育学院,2014.6

[3]李杰凯,张云鹏,魏晓磊,任起飞,秦聪.论同场对抗球类运动的“拼抢与命中争分”之乐[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2,31(2):1-5.

[4]孙科,幼儿体育:认知·成长·生命[J],体育与科学,2017,38(1):27-36.

猜你喜欢
对抗性球类篮球
球类课放松实例
解决球类问题的八措施
善用“五法”让幼儿爱上球类活动
快乐篮球进山乡
关于羽毛球教学中多球训练的探讨
拍篮球
论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内容的“对抗性”解读的
四招解决球类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