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身心一元”理念下的高校舞蹈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2019-12-06 07:39傅梦巧
北方文学 2019年32期
关键词:教学改革

傅梦巧

摘要:舞蹈教育是一种实践教育,身体是舞蹈的载体与核心,舞蹈实践类课程正是通过对学生身体的教育与训练以达到课程教学的目的。本文基于“身心一元”的理念及方法,多视角、多层面地探索舞蹈实践类课程教学的新思路,提出具有实践性、可行性的课程改革措施和有效途径,以解决当前舞蹈实践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升舞蹈实践课程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身心一元”;舞蹈实践;教学改革

“身心一元”是基于舞蹈美学的哲学性概念,吕艺生教授所提出的舞蹈“身心一元”,即人是肉体和精神统一的整体。舞蹈艺术正是有“身”和“心”相统一的特性,找到了身体这一主体,而又关照内心的意识。舞蹈教育是一种实践教育,身体是舞蹈的载体与核心,舞蹈实践类课程正是通过对学生身体的教育与训练以达到课程教学的目的。舞蹈教育在“由身促心”方面本应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然而,高校舞蹈专业教育的实践教学中却存在着重视“技术化”“身体化”等显著的问题。本文基于“身心一元”的理念及方法来探索舞蹈实践类课程教学的新思路。

一、“身心一元”在舞蹈实践教学中的作用及意义

伟大的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认为“灵魂与身体并不是两种原来不同而后来联系在一起的东西,而是统摄同样定性的统一整体,生命也应理解为灵魂及其身体的统一。[1]”。“身心统一”,可以让整个身心融入舞蹈的过程中。正如吕艺生教授所说“舞蹈的人体形状,并非只是感性存在,更主要是心灵的外在存在。[2]”那么,“身心一元”的理念在舞蹈实践课程的应用,有助于拓宽教师教学新思路,注重从心理上、情感上对大学生的关照与引导。教师将充分考虑并分析教学对象的性格特点及内心需求,设计与各门实践类课程相适应的课堂教学内容与课后实践活动;注重舞蹈艺术与身心表达的有机结合,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来启发学生的心理,以此带动学生们的身体表达与情感的抒发,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个性潜能,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其次,“身心一元”的理念应用于舞蹈实践类课程教学,能够促进当代大学生身心健康。已有研究表明,舞蹈运动能够释放压力,缓解不良情绪,对个体生活、人际关系和健康人格的塑造都有著积极的作用。学生们在舞蹈实践教学过程中通过肢体语言去表达自我,在动作运动交流中理解他人的情感动态,在舞动中建立起自我与他人的和谐关系,促进自身的能量激发与内心情感表达。通过舞蹈艺术特有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不仅能加强学生专业技能、舞蹈表现力、舞蹈创作力等综合能力的提升,而且能够促使学生们在舞蹈实践训练中学会自我调节心理,升华精神境界,增强社交能力,开发潜能,从而促进当代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最终成为身心健康,有益于社会的人。

二、“身心一元”理念下的舞蹈实践教学改革措施

高校舞蹈专业实践类课程运用“身心一元”教学理念,在夯实专业基础,提升学生舞蹈表演,舞蹈创作、团队协作、舞蹈评析等实践能力的同时,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拓宽审美空间、加强生命的本质力量为课程改革的最终目标,以下从舞蹈实践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考核方式三方面提出具有实践性、可行性的教学改革措施。

(一)扩展舞蹈实践类课程的教学内容

舞蹈实践教学中,教师需正视舞蹈实践教学中“身体化、技术化”的问题,改变高校舞蹈实践教育中仅以“身体训练”为目标的教学模式。在舞蹈专业实践类课程原有的技术能力训练、身形训练、元素训练、舞段训练的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增加一部分能够促进身心表达的课程内容,以舞促进当代学生身心合一。这部分教学内容的着力点是要放在如何启发学生对自我身心表达上来,从教材课例、实践活动中去寻找学生们感兴趣并易于心里表达、情感抒发的舞蹈主题。如在《舞蹈编创》《舞蹈剧目》课程中,增加心理认知方面舞蹈作品的创作;在《现代舞技术》课程中,增加情景式舞蹈主题的教学内容;《古典舞身韵》课程中,增加与“心、境、情、意”相结合的综合舞段等教学内容。舞蹈艺术与身心表达的有机结合的舞蹈教学活动,既能够丰富了舞蹈课堂的教学内容,又有助于增强每一个学生对自我的认知、激发内在正能量、学会与他人和谐相处、感知生命的真情。

(二)更新舞蹈实践类课程教学方法

当代大学生的压力因素复杂,心理问题多样,在舞蹈实践类课中教师要重视学生个体内心情感的需求,以舞蹈实践教学促进学生身心统一。舞蹈实践教学设计和课外实践活动中都要考虑到每一个学生的心理状况、情感需求以及性格特点,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与课堂组织方式,释放学生心理压力、促进身心情感表达、调动每一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内心表达与创作潜能。那么,在教学方法上面,就要从传统的“口传身授”转向“口传心授”,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及课堂组织方式,精心设计每一堂课程,从而跳脱传统的“教与学”的模式。教师作为教学的引导者要营造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在每一次舞蹈教学的双向互动过程中,师生共构舞蹈美感教学体验。根据不同课程的教学内容与侧重点,采用相应适用的教学方法,例如:实践课程《现代舞技术》可以采用主题代入法,丰富肢体舞蹈语汇,提升舞蹈美感与身心表达;《古典舞身韵》课程可以采用情境代入法,让学生在舞蹈教学中获得内心美感熏陶;《舞蹈编创》、《舞蹈剧目》课程教学中可以采用心理式语言介入、引导式等方法,启发学生对身体、心灵、精神的自由探索。这种运用心理式语言与情感启发的教学方式,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对动作的创作与表达。舞蹈课堂的实践教学不仅是学生身体动作的舞动与接触、思想的碰撞,更是心与心的情感交流,审美的提升,正能量的激发。

(三)完善舞蹈实践类课程考核体系

舞蹈实践教学要改变以往只对身体技术部分的考核方式,需打破只对不同舞种、不同风格的所掌握舞蹈元素动作、综合舞段、舞蹈剧目等舞蹈动作技术层面进行的考核。在舞蹈实践课堂内所完成的身体训练、元素训练、作品创作情况只作为考核一部分,根据不同的实践科目(课程内容),增加学生对综合舞段或者舞蹈作品中情感表达、身心表达部分的理解、分析、鉴赏等能力的考核。例如:《舞蹈编创》课程需创作对自我认知方面的作品,同时需要正确解读作品中动作的内涵性,作为考核部分;《古典身韵》课程需要从文学作品中获得养分,综合运用舞蹈元素中,将内在神韵与动作结合,分析其动作韵味及文化内涵作为考核的一部分。

三、结语

高校舞蹈实践类课程教学应以学生专业素养、综合能力、身心发展要求为基础,明确教学定位,充分考虑并分析教学对象的心理状况、情感需求以及性格特点,设计相适应的课堂教学内容与课后实践活动;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与课堂组织方式,从心理的启发带动肢体表达,再通过肢体的外化来引导内心的感受,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发挥舞蹈训练的最大功能,把舞蹈实践技能训练与身心表达、情感统一合理地整合起来,以达到科学育人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吕艺生.舞蹈美学[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3.

[2]黑格尔.美学(第一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153.

猜你喜欢
教学改革
完全学分制下选课管理的思考与实践
金工实习教育对工科院校创客教育影响分析
新形势下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