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许渊冲“三美观”的批判性思考

2019-12-06 07:39谢运佳宋可欣
北方文学 2019年32期
关键词:许渊冲

谢运佳 宋可欣

摘要:唐诗中,李白的《静夜思》被无数翻译家翻译成多国语言。翻译家许渊冲先生创造性地提出翻译的“三美观”。本文以《静夜思》英译为例,对许渊冲的“三美观”进行批判性思考,分析其优势所在并探寻其不足之处和改进之法。

关键词:翻译理论与实践;许渊冲;三美观

一、“三美观”

许渊冲先生是中国现代最负盛名的翻译家之一。他提出了诗歌翻译的“三美观”,即意美,音美,形美。同时他指出应力求意美,其次是音美,再次是形美。

在“三美观”基础上,许渊冲提出了“三化”的翻译方法论,即浅化,等化,深化,来最大程度的传达原诗的“三美”。

二、对比分析

《静夜思》的英文译本有很多,在此挑选了三个比较认可的版本进行对比分析。

(1) Tr.Witter Bynner

In the Quiet Night

So bright a gleam on the foot of my bed——

Could there have been a frost already?

Lifting my head to look,I found that it was moonlight.

Sinking back again,I thought suddenly of home.

本译文以感叹句起首,设问句为承接,又以陈述句结尾,并在末尾一笔点出诗人的思乡之情,起承转合之间有序渐进地铺排了诗人的情感,在结构达意上与原诗一致,做到了“形美”,但原诗的韵律并没有在译文中体现出来,失去了“音美”。最后,在诗的意境营造上不尽如人意,没有体现原诗的恬淡,静谧之美,原诗中“乡愁”之感是在静夜之中慢慢升上诗人的心头,而译文中的“suddenly”打破了这种缓慢渗透浮现的感觉。本译文展现了“形美”,却无“音美”,在“意美”上尚有所不足。

(2) Flethcer W.J.B

The Moon Shines Everywhere

Seeing the Moon before my couch so bright

I thought hoar frost had fallen from the night.

On her clear face I gaze with lifted eyes:

Then hide them full of Youths sweet memories.

从结构上来看,本译文采用了aabb的韵律结构,与原诗相似,读起来也朗朗上口,同时具备了“形美”和“音美”,从形式上来看可为佳译。但在“意美”的展现上实在太过跑偏。首先译文的题目“shines everywhere”给人一种动态的欢快之感,没有体现“静”,其次译文的第三句“on her clear face”把明月比作美人,“gaze”一词表达作者凝视着明月,原诗中诗人应是举头望了望明月然后低头慢慢沉浸在乡愁中,译文中的凝视不妥。最后译文的第三句属于理解错误,原诗中的思乡之情被译为了年少时的回忆,淡化了乡愁。本译文在“形美”“音美”上颇有可取之处,但缺失了“意美”。

(3) 许渊冲

Thoughts on a Tranquil Night

Before my bed a pool of light——

Can it be hoar——frost on the ground?

Looking up,I find the moon bright;

Bowing,in homesickness Im drowned.

本译文在形式上十分规整,与原诗相似,许渊冲还采用了深化的方法,增加补充了一些词,这么做達到了压韵的目的,实现了“音美”。在“意美”的传达上,译文前两句将“明月光”译为一池月光,表达了月光如水泄在地上,让诗人“疑”是地上起的霜,还原了原诗静谧恬淡的意境。同时第三四句用非谓语动词形式说明“举头”,“低头”这两个动作的随意,一个“drowned”又完美传达了诗人在静静的夜里,看到明月慢慢心头涌起思乡之情的过程。如此一来,此译文便成功保持了原诗的“意美”,“音美”,“形美”。

三、对比其他翻译理论分析“三美观”的不足

在翻译领域,国内外的翻译大家也提出了许多其他翻译理论,如奈达的“功能对等”翻译理论以及韩礼德(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法”理论。尽管“三美观”在对诗歌的翻译与评判上有着极佳的指导作用,但翻译理论提出者本人的译本,是不适宜以其本人的翻译理论来评判的。我们必须对比其他翻译理论,综合分析此份译本的好坏。

以许渊冲《静夜思》英译本为例,从许渊冲自身提出的“三美观”的角度出发,其无疑是最贴近其要求的译本之一,但是从其他翻译理论的角度出发,我们仍能发现“三美观”所遗漏的此份译本的不足。

(一)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

奈达把“功能分成九类,即表现功能、认识功能、人际功能、信息功能、祈使功能、行为功能、情感功能、审美功能和自我解释功能译文应在这些功能上与原作对等。”奈达理论的另一个重点便是它将评判译文的最高标准定位为读者在阅读时是否能获得同原文一样的心理体验。从这个角度出发,许渊冲《静夜思》译本的标题“The Thoughts on a Tranquil Night”就明显有所欠缺。原文的“思”并非简单的思考,而更是给予了读者思乡之情的暗示。许渊冲将“思”译成“thoughts”,很容易给读者仅留下“思索”的意象而忽略了“思乡”的内涵。而来自刘军平的译本将思标题译成“Homesick at a Still Night”,就将思乡的暗示表达了出来,能给读者与原文更为相似的阅读心理体验。

诚然,在“三美观”中也有对译文“意美”的相似要求,但是“意美”更多是从译者本身出发,更关注的是客观语篇,而未从读者的角度出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就能有效辨别因避免这方面的欠缺而产生的不足。

(二)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理论

韩礼德(Halliday)把语言的纯理功能(Meta-function)分为三种:概念功能(又分为经验功能和逻辑功能)、人际功能、语篇功能这个系统可将一切语言活动,包括翻译,拆分成若干过程,并给予他们不同的性质,如动作过程、心理过程、存在过程等。及物性过程同样给翻译带来了新的角度。以《静夜思》第一句为例,“窗前明月光”是一个存在过程,月光是客观存在的景象,并未强调动作的发出者。许渊冲将此句译成“Abed I see a sliver light”,将其判断成一个动作过程,与原文不符。另一位译者Amy Lowell则将其译成“In front of my bed the moonlight is very bright”,保持了这一物质性过程,能让读者产生联想到月光照进屋内这一景象意境而非作者看见月光这一动作过程,使读者产生与阅读原文更相近的感受,在翻译效果上更胜一筹。

四、小结

通过对比分析,我们能够发现许渊冲“三美观”指导下诗歌翻译得到的新的启示。

但是“三美观”显示出了其在关注读者阅读感受体验上的不足。除原本的“意美,音美,形美”之外,建议应加入三美评判的前提要求:从作者角度与读者角度双方面考虑。由此,在不改变“三美观”核心内容的前提下,提倡更全方面、多角度的运用“三美观”。

猜你喜欢
许渊冲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The Willow
元 日
诗译英法唯一人:许渊冲
许渊冲英译杜甫诗歌中的译者声音及其文化认同
Tao Qian,Saussure and Taoism:The Paradox of Poetic Language
许渊冲:翻译是一生的事业,更是生命的坚守
“第三届许渊冲翻译大赛”英译汉原文
折桂令·客窗清明
许渊冲“三美论”在其英译作品《西厢记》中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