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隶碑刻《曹全碑》与《张迁碑》比较研究

2019-12-07 02:49岳宗杭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9年32期
关键词:汉隶结体碑刻

岳宗杭

(北京经贸职业学院,北京 102488)

1 汉隶简述

隶书在战国开始产生萌芽,直到汉代达到成熟鼎盛,再到后来的落寞沉寂,他的发展与成熟是一个时代的艺术结晶,是古今文字的分水岭和转折点。作为一种字体在我国文字发展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从书法艺术的角度看,隶书更是以他独特的艺术形象表现出了自身的艺术特色和新的审美。

在隶书发展的整个过程因为各种因素的影响所以在不同阶段也表现出了不同的风格和鲜明的特色。西汉时期是隶书从发展到成熟的阶段。这个时期的简牍文字已经成熟,隶书的宽扁结构、蚕头雁尾等书写上的特点已经趋于稳定并得到广泛的推动发展。但西汉的刻石书法却落后于简牍文字。这个时期的刻石极少,刻石文字的字形也主要是篆隶杂糅,看似还在过渡发展阶段。东汉时期是隶书发展的鼎盛期。这个时期统治者崇扬儒学,提倡孝廉,世人崇丧厚葬,树碑立石成为一种社会风气。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中记载“后汉以来,碑碣云起。”[1]刻石书法在这个历史背景之下出现了空前的繁荣。隶书也真正的步入到正体的地位。这个时期的隶书刻石不仅有统一法度规范,形成了鲜明的特色,还具有风格多样化的特点。清王澍的《虚舟题跋》中也讲到“隶书以汉为极,每碑各出一奇,莫有同者。”[2]而《曹全碑》与《张迁碑》也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和时代潮流的带动下出现的。

《曹全碑》和《张迁碑》作为这个时期的代表性作品更是具有各自的鲜明特点,下面便对这两卷书法进行分析比较。

2 《曹全碑》与《张迁碑》简述

《曹全碑》,全称《汉郃阳令曹全碑》。立于东汉灵帝中平二年(185)。碑高约1.7 m,宽约0.86 m。碑阳20行,行25 字。碑阴分5 列,每列行数不等。明万历初年于陕西郃阳出土。出土时状况完好,唯一“因”字半残。现存西安碑林。《曹全碑》是县属吏王敞等人集资为颂扬时任郃阳县令曹全功德而立。主要记载了曹全生平和其西政疏勒、平定起义、安抚百姓、扩建官舍等事迹。其对东汉历史研究亦有参考价值。此碑书法水平极高,刻工很精妙,保存也很完善,所以一直以来都被称作难得的精品隶书碑刻。碑文内容行文质朴也不乏文采,文质两全,十分可贵(见图1)。

图1 《曹全碑》拓片

《张迁碑》,全称《汉故谷城长荡阴县令张君表颂》,亦称《张君表颂》。立于东汉灵帝中平三年(186)。碑高约2.9 m,宽约1.07 m。《张迁碑》篆额题“汉故毂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12 字,额字独呈扁形,书意在篆隶之间,碑阳15 行,行42 字;碑阴题名3 列,上两列各19行,下列3 行。此碑明代于东阿县出土。现存山东泰安岱庙。《张迁碑》是谷城故吏韦萌等为追念张迁之功德而立。此碑因碑中一些文字上可能存在的错误,故一直在真伪上存有质疑。但并未有定论,而这个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发现,所以不做多述。其行文亦是鸿笔丽藻,措辞成韵(见图2)。

图2 《张迁碑》拓片

3 《曹全碑》和《张迁碑》对比

3.1 用笔比较

《曹全碑》用笔以圆笔居多,圆中寓方挺劲而灵动。线条圆润,简洁凝练。竖画起笔有轻有重,行笔稳健,收笔有回有放。横画起笔逆锋成圆头,行笔用力均匀,收笔轻灵。波横、撇、捺这些笔画向左右伸展成开张之势。转折处以折笔或转笔使笔画成不同的形态,凝练生动。短小笔画灵秀生动,简捷精巧,与整体相互配合照料。《张迁碑》用笔以方笔为主,又能方圆结合。笔画粗重浑厚而不呆滞臃肿。横画和竖画起笔逆锋成方头富有棱角,行笔迟涩亦有轻重变化,收笔多折笔成方。波横、撇、捺的起笔也是逆锋,收笔多用圆笔,雁尾厚重饱满。转折处亦是转折二法。折笔棱角分明,转笔圆融流畅。短小笔画灵动多姿,有方有圆,又与整体相互协调。

《曹全碑》和《张迁碑》在用笔上一个以圆为主,一个以方为主。但两者都需方圆结合来调整自身。虽然一个轻灵一个厚重但在所有笔画之间也都是相互协调、灵活生动的(见图3)。

图3 《曹全碑》与《张迁碑》用笔对比

3.2 结体比较

《曹全碑》结体扁平舒展,秀而不媚,柔而不靡,格调典雅秀美。字形端正而又有微妙调整,因字立形。上进下松,外放内敛。严谨不失明朗。结字空间布白均衡,笔画偏旁部首间歇侧揖让。全碑结字柔美,秀雅而又朴实,字形灵动,线条柔和。(见图4)《张迁碑》结体方正高古,巧中有拙,拙中寓巧。大量字体还带有篆书结构,字形重心下沉,外敛内放,不失磅礴宏大之气。字内结构错落有致,生动活泼。字体大小不一,轻重多变。碑中各字沉稳而不失生气,稚拙而不呆笨,凝重中可见其灵动。(见图5)

《曹全碑》和《张迁碑》一个秀润一个方拙,但都逃不掉隶书结字的基本特点,两者都是横平竖直丶波挑分明丶结体扁方的隶书形象。结体匀称布白均衡灵活多变都是成熟隶书的代表。

图4 《曹全碑》结体、章法

图5 《张迁碑》结体、章法

3.3 章法比较

《曹全碑》的章法布局疏朗,行列井然有序,行距紧密,字距疏阔,而每个字在整体规矩的章法中又参差错落,富有变化。带来了一种严谨又活泼生动的感觉。(见图4)《张迁碑》的章法布局可谓是别具一格,在很多的汉隶碑刻中,都是行列平整,清晰明朗的。而《张迁碑》通篇都是茂密紧凑,字体大小不一,字间行间错落有致,疏密随意。但仔细去看行列之间字体之间又相互呼应,左右顾盼,给人一种端严朴茂又天真烂漫的感觉。(见图5)

两卷书法在章法上看会给人一种冲突和矛盾的感觉,但仔细观察两碑,行列依然是行是行,列是列的。文字也都是大小不一,只是一个比较紧密一个比较疏阔。两者都是东汉隶书碑刻中章法行列整齐的布局风格。

3.4 风格比较

《曹全碑》整体风格秀润典雅,精美遒逸。笔画虽然柔美飘逸但掩盖不了其内敛的力量。清万经《分隶偶存》评此碑:“秀美飞动,不束缚,不驰骤,洵神品也。”[3]清孙承泽《庚子消夏记》中评云:“字法遒秀逸致,翩翩与《礼器碑》前后辉映,汉石中之至宝也。”[4]《张迁碑》整体风格雄浑挺劲,俊雅高古,朴拙凝重。在这棱角分明的形象中又不失其生动活泼。孙承泽的《庚子消夏记》也评论到:“石完好无缺,而书法方整尔雅,汉石中不多见。”[5]汉隶数量众多,风格又各不相同,历代书法家和理论者都对其有研究和评论,更是将这些碑刻归纳分类。康有为的《广艺舟双楫》中把汉碑隶书分为骏爽、疏宕、高浑、丰茂、华艳、虚和、凝整、秀韵八类。在这八类中把曹全分在了秀韵中,张迁分在了凝整中。侯镜昶在《书学论集》 中更是将汉碑隶书风格分成十四类之多。在其中也提到了曹全碑和张迁碑,前者被归为秀劲派后者为方正派。从这些书学理论中也可以看出两者在相较之下,更是风格各异,特点鲜明。

虽然两碑风格各异,但也不代表没有相同之处。清朱彝尊在《西岳华山庙碑题跋》中说道:“汉隶凡三种,一种方整,一种流丽,一种奇古。”而曹全和张迁同被归为流丽一类。在刊石时间上看,两碑都是东汉末年的碑刻,所以风格上亦是成熟时期的隶书风格。

4 结语

通过以上对两件作品形成的历史背景、人文因素、社会环境等条件,用笔特点,结字特征整体章法等方面进行探讨,为我们了解这两件作品的艺术风格做了基础铺垫。在浩如烟海的汉隶碑刻中《曹全碑》和《张迁碑》虽然是两种不同风格的代表作品却也不能代表所有。更多的碑刻都具有自身的鲜明特点,能给我们带来不同的创作灵感和审美意趣,这些珍贵的宝库是需要更多的书法家和理论者去探究和挖掘的。

猜你喜欢
汉隶结体碑刻
商丘碑刻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保障机制研究*
碑刻
河津市九龙山真武庙及其舞楼、碑刻考
用笔之“易”与“不易”
篆书条幅《游金山寺》创作说明书
汉碑档案
论书法中金文和汉隶的重要性
从一方碑刻看清代中原的田宅交易
结体:小学软笔楷书教学的重点
《泰山石经》文字结体特点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