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劳塞维茨〈战争论〉一书摘录和批注》中译本版本研究

2019-12-08 23:00刘国杰
军事历史 2019年6期
关键词:列宁笔记军事

★ 刘国杰

20世纪初,随着西学东渐的思潮,普鲁士著名军事理论家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由日本传入中国。迄今止,《战争论》中译本已近30 多种,在社会上影响较大的中文全译本有:1911年出版的《大战学理》①克劳塞维茨:《大战学理》,陆军教育研究社译印,1911年。,1915年北京武学官书局公开出版的《大战学理》②克劳塞维茨:《大战学理》,瞿寿提译,北京:北京武学官书局,1915年。,1934年上海辛垦书店出版的《战争论》③克劳塞维茨:《战争论》,柳若水译,上海:上海辛垦书店,1934年。该版本仅出版了第一分册。,1937年南京军用图书社出版的《战争论》④克劳塞维茨:《战争论》,杨言昌译,南京:南京军用图书社,1937年。,1940年学术出版社出版分上、下册的《战争论》⑤克劳塞维茨:《战争论》,傅大庆译,北京:学术出版社,1940年。,1941年八路军军政杂志社出版的5 卷本《战争论》⑥克劳塞维茨:《战争论》,夏光伟译,延安:八路军军政杂志社,1941年。,1964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出版局出版的《战争论》⑦克劳塞维茨:《战争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译,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出版局,1964年。此译本后由商务印书馆、解放军出版社多次再版。。1915年,列宁曾经从军事辩证法和战争认识论的角度,系统地研读了《战争论》,并做了珍贵的读书笔记《克劳塞维茨〈战争论〉一书摘录和批注》,写在单独一本笔记本上,于1923年在《真理报》上全文发表⑧《列宁全集》第60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478 页。,这本读书笔记随着诸多马列主义经典著作流传入中国。列宁军事思想的深刻性,不仅表现在对资产阶级军事思想的消极影响的“善于批判”,还表现在对其积极因素“能够吸收”并“进一步发展”。研究列宁所做摘录和批注以及在中国流传的各版本中析出的文献信息,既能够获得诸多的启示,又可以从中学习到列宁批判吸取资产阶级军事思想的若干方法,以及中国共产党人学习探索马克思列宁主义军事理论的研究方法,对军事思想及军事历史研究不无裨益。

一、《克劳塞维茨〈战争论〉一书摘录和批注》的写作背景

列宁称克劳塞维茨为“伟大的战争哲学和战争史著作家”①《列宁全集》第30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78 页。,是善于深刻剖析军事问题的著作家。列宁十分赞赏克劳塞维茨给战争下的定义:“战争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暴力手段)的继续”。列宁认为把辩证法的基本原理运用在战争上所得出的结论,是马克思主义者考察任何一场战争的意义的理论基础。列宁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集中时间和精力学习研究《战争论》,并且在研究过程中特别注重理论的批判与继承,并实现了飞跃,形成了列宁战争观中的众多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战争的客观规律。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俄国国内各种社会矛盾日益尖锐。要研究这场战争爆发的原因和性质、偶然性和必然性等问题,都需要深刻揭示帝国主义的形成、发展和灭亡的规律。在这个时候,列宁开始全面研究帝国主义问题。虽然当时列宁流亡国外,但是他利用一切可能条件,阅读了大量材料,并做了大量摘录。1914年9月侨居瑞士后,列宁在伯尔尼图书馆进行研究工作②参见季正矩:《列宁传》,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9年,第380 页。,开始了对帝国主义问题的系统研究。据统计,他为此参阅的俄、德、英、法等各国书籍达148 种,载于各种期刊的论文达232 篇,涉及世界各国关于帝国主义时期的经济、技术、政治、军事、外交、工人运动、殖民地和社会生活等问题,从中做的摘录、纲要、札记和表格共20 个笔记本,65 万字③参见季正矩:《列宁传》,第172 页。。为了从理论上分析帝国主义时代的各种矛盾,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揭示战争与政治的关系,帝国主义形成、发展与必然灭亡规律和导致战争的必然性,列宁进行了深入的军事理论研究。不晚于1915年5月列宁研读了《战争论》并做下了一整本摘录和批注④参见《列宁全集》第60 卷,第82 页。。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第二国际大多数党的领导都先后堕落为社会沙文主义。他们为了掩盖帝国主义的各种矛盾,为他们支持帝国主义战争的叛卖行为辩护,用折中主义、诡辩论篡改唯物辩证法;他们为了宣扬改良主义,反对无产阶级革命,大肆鼓吹庸俗进化论。在同第二国际社会沙文主义者的斗争中,列宁指出:“辩证法的基本原理运用在战争中就是:‘战争不过是政治通过另一种〈即暴力〉手段的继续’。这是军事史问题的伟大作家之一、思想上曾从黑格尔受到教益的克劳塞维茨所下的定义。”⑤《列宁全集》第26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235 页。“这是论述军事问题最深刻的著作家之一克劳塞维茨的一句名言。马克思主义者一向公正地把这一论点看作是考察任何一场战争的意义的理论基础。马克思和恩格斯一向就是从这个观点出发来考察各种战争的。”⑥《列宁全集》第26 卷,第237 页。在列宁的著作中不难看出,他批判继承了克劳塞维茨关于战争与政治的关系,提出了“战争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等著名论述,反对那些歪曲帝国主义战争的政治内容和阶级本质的资产阶级思想家和社会沙文主义者。从列宁所作的摘录和批注中还可以看出,列宁很重视克劳塞维茨关于由法国革命引起的军事变革思想的论述,肯定了他关于战争指导、司令部、统帅的素质和军队的职业特点等方面的见解,同意他有关民众在不同时代的战争中的参战程度和精神因素对战争产生重要影响的立论。

由于世界大战的爆发,世界形势发生大的变化。布尔什维克党如何在新形势下领导人民群众推进无产阶级革命,这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特别是在当时世界大战使俄国处于一种新的历史环境中,很有可能变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战争、社会主义战争。在此情况下,为了给即将到来的社会主义革命做好军事理论准备,为无产阶级提供科学的军事指导理论,这就成为一桩有决定意义的大事。这也是列宁在这样一个重要的历史时刻花费如此大精力去研究《战争论》的目的和意义所在。

二、《克劳塞维茨〈战争论〉一书摘录和批注》的主要学术贡献

列宁长达1 万余字的摘录和批注,批判继承了克劳塞维茨关于战争与政治的关系,以及用辩证方法考察战争的一些著名论述,在今天仍然具有宝贵的借鉴意义。学习列宁的这些摘录和批注,既能由此获得诸多启示,又可从中把握列宁批判吸取资产阶级军事思想的若干方法。

(一)列宁批判继承了《战争论》有关战争与政治关系的论述,形成了“战争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这一列宁战争观的重要理论。列宁最为重视《战争论》中有关战争与政治的关系论述,有关这方面的论述列宁所做摘录篇幅最大,留下的批注也最多,共有27 处。在列宁最初研读《战争论》时,他敏锐地注意到战争与政治关系的思想是书中的重中之重。因为战争不会离开社会发展进程而独立存在,它是社会发展的一个方面。若要考察战争的本质绝不能离开阶级和国家孤立地进行研究,因为战争是社会整体的一个部分,而这个整体就是政治,只有把战争放在政治这个范畴里来加以考察,才能真正理解和把握战争的本质。

列宁摘录的第一句话即是“战争无非是国家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①克劳塞维茨:《战争论》第1 卷,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5年,第12 页。,而后列宁全文摘录了第1 章第1 篇第24 节“战争无非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②克劳塞维茨:《战争论》第1 卷,第26 页。。这一节中,克劳塞维茨从战争的目的和手段出发,论述了战争与政治的关系。列宁在有关政治目的与战争目标、战争与政治的两对辩证关系论述之处批注道:“注意这一点:表象究竟还不是现实。战争愈是政治的,看来就愈是‘军事的’;战争愈缺少政治的成分,看来就愈显得是‘政治的’。”③参见《列宁全集》第60 卷,第84 页。这个批注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考察战争的重要方法,即我们所感知的战争现象,并不等于现实战争本身。接下来,列宁在第一条结论“我们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应该把战争看作是独立的东西,而应该把它看作是政治的工具,只有从这种观点出发,才有可能不致和全部战史发生矛盾,才有可能对它有深刻的理解”④克劳塞维茨:《战争论》第1 卷,第28 页。的旁边,加了三条竖线,接连写了两个“注意”,以示重视⑤参见《列宁全集》第60 卷,第85 页。。《战争论》第8 篇第6 章列宁认为是“最重要的一章”⑥《列宁全集》第60 卷,第102 页。,这一章集中论述了“战争是政治的一种工具”的问题,列宁几乎把第六章全章都摘录下来了。克劳塞维茨在这一章提出了“战争只不过是政治交往的一部分,而决不是什么独立的东西”⑦克劳塞维茨:《战争论》第3 卷,第945 页。的概念,又一次指出“战争无非是政治交往用另一种手段的继续”⑧克劳塞维茨:《战争论》第3 卷,第945 页。,并把战争作为政治交往的一部分来考察,认为战争“都是同整个政治交往紧密结合而不可分的……必须把它看作是另一个整体的一部分,而这个整体就是政治……”⑨克劳塞维茨:《战争论》第3 卷,第946 页。。列宁在右侧划了两条粗线批注到:“战争=整体的一部分;这个整体=‘政治’”⑩《列宁全集》第60 卷,第103 页。。最后,克劳塞维茨总结性地提出:“战争是政治的工具……政治在这里以剑代笔。”⑪克劳塞维茨:《战争论》第3 卷,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5年,第954 页。列宁在此处划下两道粗线,并批注:“战争=‘以剑代笔’的政治。”⑫《列宁全集》第60 卷,第107 页。列宁用简单的几处批注概括了克劳塞维茨的有关论述,用整体与部分的哲学范畴极其简练地表述了他对政治与战争的关系问题的理解。

从列宁的相关著述中可以看到,他深受克劳塞维茨战争与政治关系论述的影响。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为了引导无产阶级走向正确的方向,列宁就战争与政治的关系问题,集中地做了精辟的阐述。1916年7月,列宁指出:“任何战争都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①《列宁全集》第28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6 页。1917年5月,列宁进一步指出:“战争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任何战争都是同产生它的政治制度分不开的。”②《列宁全集》第30 卷,第79 页。列宁批判继承了《战争论》中的有关论述,科学地解释了战争与政治的关系,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战争观的理论基石,为无产阶级认识和研究战争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二)列宁从《战争论》中有关民众战争的论述中得到启发,进一步丰富发展了列宁人民战争理论。在克劳塞维茨看来,“单个居民”对战争的影响是微不足道的,其作用“在大多数场合像一滴水在整个河流中的作用那样”③克劳塞维茨:《战争论》第2 卷,第518 页。,而全国居民“即使在根本不是民众暴动的场合,对于战争的总的影响也决不是无足轻重的”④克劳塞维茨:《战争论》第2 卷,第518 页。。这段话引起了列宁的重视,对此进行了摘录,并在一旁对民众影响战争的条件作了提要式的转述:“在大多数场合”“即使不发生暴动”,并注明要“注意”。⑤参见《列宁全集》第60 卷,第91 页。即便是民众不进行积极防御或公开暴动,但是对友好一方给予同情和多方帮助,能够给军队提供“在日常勤务中遇到的无数弄不清的细小的情况”⑥克劳塞维茨:《战争论》第2 卷,第519 页。,也会对军事行动的进展有影响,特别是居民报告敌情,便于部队了解情况。列宁用括弧以例证的形式作了记录:“特别是(例如):向军队提供情报。”⑦《列宁全集》第60 卷,第91 页。

列宁对克劳塞维茨有关民众战争的论述联系起来,作了一段概括性的批注:“战争性质的历史变化:鞑靼部族——古代小共和国——罗马——中世纪的诸侯——17世纪末和18世纪。”⑧《列宁全集》第60 卷,第97 页。在十八世纪民众没有直接参加战争的情况下,战争的规模和持续的时间都受到一定限制。法国大革命爆发后,民众再一次大量的参加战争,并形成了对敌人的巨大威胁。对此,列宁写道:“(法国)革命改变了这一切。‘战争突然又成为人民的事情,……全体人民以其固有的力量来决定问题了。’”⑨《列宁全集》第60 卷,第98 页。列宁在关于拿破仑出现后战争形态改变论述的右侧划了两条粗线后批注道:“重要!(有一点不准确:是资产阶级的,或许是全体资产阶级的)”⑩《列宁全集》第60 卷,第98 页。。可以看出,列宁既肯定了克劳塞维茨有关拿破仑在法国大革命中,用依靠和利用法国民众力量的军队屡建奇功的思想,同时又不完全同意克劳塞维茨的上述看法。

历史上的任何战争,总是为一定的阶级、国家、民族和政治集团的政治目的服务的,参战民众数量的多少,并不能说明战争是否符合广大民族的利益,只有广大无产阶级担负起的革命战争才代表着人民群众的利益。列宁指出:“当世界上还存在着被压迫者和被剥削者的时候,我们必须争取的不是废除武装,而是全民武装。只有全民武装才能充分保障自由。只有全民武装才能彻底打倒反动势力。只有在实现这种改革的条件下,千百万劳动者才能真正享有自由,而不是一小撮剥削者独自享受自由。”⑪《列宁全集》第1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105 页。

日俄战争期间,俄国爆发了反对沙皇专制统治的革命热潮。沙皇尼古拉二世下令向和平请愿的彼得堡工人及其家属开枪,制造了“流血星期日”惨案。沙皇及其走狗的暴行激起了俄国工人阶级的强烈反抗,他们开始筑街垒、夺武器,用暴力对抗暴力。1905年1月31日,列宁在《俄国革命的开始》一文中指出:“武装人民正在成为革命时刻最急切的任务之一。只有武装起来的人民才能成为人民自由的真正支柱。”⑫《列宁全集》第9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187 页。在最危急的时刻,列宁呼吁人民武装起来进行革命,来反对并推翻倒行逆施的沙皇反动政府。

(三)列宁通过研究《战争论》中有关攻防辩证关系的论述,制定了符合俄国国情的作战指导理论。进攻和防御,是战争的两种最基本的作战形式,战争矛盾运动是通过这两种最基本的作战形式表现出来的。进攻与防御既对立又统一,双方不但相互联系而且相互抵抗,推动战争和作战形式的变化与发展。列宁研究了《战争论》中有关攻防辩证关系的论述,结合当时的俄国国情,做出了《布列斯特和约》的决策,为俄国赢得了喘息的机会,反映出了列宁对攻防辩证关系的深刻理解。

克劳塞维茨认为,“战争与其说是随征服者一起出现的,毋宁说是随防御者一起出现的,因为入侵引起了防御,而有了防御才引起了战争”。列宁在摘录这段话后,批注道“哈哈!妙极了!”①《列宁全集》第60 卷,第90 页。克劳塞维茨在论述不求决战的战区防御问题时认为,当进攻者轻率从事,在某些地点暴露出自己的弱点时,防御者可以把攻击敌人的单独部队或主力作为整个防御必要的手段。克劳塞维茨从七年战争的例子中得出:当进攻精神很微弱,双方对决战的要求很小,缺乏积极的机动,而且互相阻止和抑制的力量很多时,“进攻和防御之间的本质差别就必然渐渐消失”②克劳塞维茨:《战争论》第2 卷,第753 页。。列宁在旁边连划五条竖线,并提示道:“进攻和防御的差别日渐消失”③《列宁全集》第60 卷,第94 页。,表示对这段论述所包含的“积极防御”思想的重视。克劳塞维茨还认为,在战局开始阶段,作战一方要进入另一方的战区,须采取进攻的形式,但这一方往往会很快就把一切力量用来在敌人土地上保卫自己的国家。列宁又在一旁划了三条竖线后提示道:“在敌国土地上保卫自己的土地。”④《列宁全集》第60 卷,第90 页。此外,列宁还摘录了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第3 卷中一段有关进攻与防御的论述:“战争中进攻行动,特别是战略上的进攻行动,是进攻和防御的不断的交替和结合……”⑤《列宁军事文集》,北京:战士出版社,1981年,第185 页。

1918年,为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列宁做出了与向俄国进攻的以德国为首的同盟国缔结《布列斯特和约》的决策。这个和约使新生的苏维埃政权赢得了喘息的时机,建立了一支忠于苏维埃的人民军队,为胜利粉碎国内外反动势力的联合进攻创造了有利条件。列宁的这一重大决定,深含着他对作战指导理论的深刻把握,揭示了战争中进攻与防御之间的辩证关系,进一步发展了无产阶级作战指导理论。

三、《克劳塞维茨〈战争论〉一书摘录和批注》中译本传播研究

该书最早刊载在苏联1930年出版的《列宁文集》俄文版第12 卷⑥参见《列宁军事文集》,北京:战士出版社,1981年,第723 页。,1939年首次被翻译为中文在中国发行。随着中国革命和战争的进程和新中国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全面展开,及全党全军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军事理论日益增长的迫切需要,该著作中译本在中国广泛传播,至今印行了10 余个版本。

(一)国内最早的中译本。国内最早的中译本《克劳塞维茨〈战争论〉一书摘录和批注》是由八路军军政杂志社1939年出版的,书名当时译为《列宁读战争论的笔记》。这本书是八路军抗日战争研究会编译处编的“抗日战争参考丛书第5 种”。当时的编译者认为,“列宁之所以研究克劳塞维茨(大约在一九一五年)是与他当时所进行的非常伟大的事业也有关联的。这个事业需要非常明确地了解战争本质,战争与政治底关系等问题”⑦八路军抗日战争研究会编译处编:《列宁读战争论的笔记》,延安:八路军军政杂志社,1939年,第1 ~2 页。。这本书成为抗日战争中提高八路军作战能力、指导部队各项工作的宝贵参考资料。

该版本的译者是著名建筑家杨达聪幼子杨作才,曾任延安自然科学院校务处处长、中央军委办公厅副主任、冀热辽军区政治部秘书处处长、中共热中地委敌工部部长、东北林务总局局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担任过重工业部办公厅副主任,冶金工业部设计司司长,国家建委副主任,国家计委副主任、顾问,是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他毕生好学不倦,精通英语、日语,其博闻强记的水平获得所有了解他的人高度赞扬。他对贫苦大众深感同情,对社会黑暗、统治者的腐败无能犹为痛恨。

该版本采用32 开竖排铅印本,米黄色封面写有粗黑体美术字竖题书名:列宁读战争论的笔记。左上端署有编辑者“八路军抗日战争研究会编译处”,下端署有出版者和发行者“八路军军政杂志社”和“1939”字样。扉页黑字黑边,正文竖排,共58 页。正文前还有俄文版编者序言,正文后附录附有克劳塞维茨《战争论》俄文版序。笔者见到的是军事科学院馆藏版本,封面盖有紫色五星型章印“抗大七分校图书馆”和圆形蓝色章印“军委军事出版局军事图书档案馆1954.10.9”。全书囊括了《摘录和批注》俄文版编者序言、克劳塞维茨履历和列宁所做笔记,全书最后附录中还附有《战争论》俄文版序。

在排版方面,该版本并没有按照列宁手稿的格式来排版,而是采用了竖排繁体字本印刷,将列宁所做的摘录和批注用横线区分开,批注在整个页面的上五分之一处,摘录排在剩余版面。值得一提的是,该版本的编辑部“八路军抗日战争研究会编译处”和中译者杨作才都分别加有注释,排在每页的最外侧用竖波浪线与正文的摘录和批注区别开来,并在注释前加“★”号,注释末尾注明“编辑部”或“中译者”。可见当时为了满足广大八路军和抗战人民对军事理论的迫切渴望,编辑部和中译者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心血。在翻译方面,由于内容都是从俄文本翻译过来的,《战争论》的摘录部分翻译还不够准确,在一些人名地名的翻译上和今天有些许不同。例如,“Prof. Kiesewetters”当时译为“畸随维特教授”①八路军抗日战争研究会编译处编:《列宁读战争论的笔记》,第1 页。,今译为“基泽韦特尔教授”②《列宁全集》第60 卷,第82 页。;“Scharnhorst 将军”当时译为“香霍斯特将军”③八路军抗日战争研究会编译处编:《列宁读战争论的笔记》,第6 页。,今译为“沙恩霍斯特将军”④《列宁全集》第60 卷,第90 页。;“西里西亚战争”⑤《列宁全集》第60 卷,第97 页。译为“西雷西亚战争”⑥八路军抗日战争研究会编译处编:《列宁读战争论的笔记》,第16 页。。语言方面,由于仍处于文言文向白话文的过渡阶段,一些语法与今天都有些许区别。例如,在列宁整个摘录的第一句话“战争无非是国家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该版本译为“战争不外是以别种手段来进行的政治底继续”⑦八路军抗日战争研究会编译处编:《列宁读战争论的笔记》,延安:八路军军政杂志社,1939年,第2 页。,这里将助词“的”和“底”区分开来,仍按照鲁迅先生规定的“底/的”的用法,内层结构的助词用“底”,外侧结构的助词用“的”。

(二)国内最权威的中译本。作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翻译和研究最权威的机构,中共中央编译局在1960年编译了《克劳塞维茨“战争论”一书摘录和批注》单行本第1 版。该版由北京市印刷一厂和民族印刷厂印刷。两个印刷厂印的封面有所不同:北京市印刷一厂版封面采用32 开横排铅印本,封面为淡黄色,上端印有列宁侧身画像,中间印有加粗红色宋体字“列宁”“克劳塞维茨‘战争论’一书摘录和批注”;民族印刷厂版封面采用32 开横排铅印本,封面为淡黄色,中上端浅棕色宋体字“列宁”和黑色宋体字标题“克劳塞维茨‘战争论’一书摘录和批注”。两个印刷厂的定价也有所不同:北京市印刷一厂版定价0.14 元,民族印刷厂版0.10 元。扉页左上角印有无产阶级革命政党的著名口号“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中间印有“列宁”“克劳塞维茨‘战争论’一书摘录和批注”,下端署有“人民出版社”“一九六〇年·北京”字样。该书根据联共(布)中央列宁学院1930年版《列宁文集》第12卷《克劳塞维茨‘战争论’一书摘录和批注》翻译,并参照1957年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出版的德文本做了校订。书后所附俄文编辑部的注释28 条。为了存真,该版按照列宁手稿格式排印。1977年,人民出版社再版了该译本。

《列宁全集》第2 版及第2 版增订版由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于1990年12月、2017年9月分别出版,全集中收录的题为《卡尔·冯·克劳塞维茨‘战争论’一书摘录和批注》。全集中列宁笔记原稿中使用的各种符号,都是根据俄文版本照录。编译者在前言部分的开篇就介绍了这篇摘录和批注的重要性,阐述了列宁作此摘录和批注的历史背景,并指出列宁多次引用和阐释克劳塞维茨“战争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暴力手段)的继续”的名言来反对歪曲帝国主义战争的政治内容和阶级本质的资产阶级思想家和社会沙文主义者。从摘录和批注中能够看出,列宁十分注重克劳塞维茨关于由法国革命引起的军事变革思想的论述,肯定了他关于战争指导、司令部、统帅的素质和军队的职业特点等的见解,同意他有关民众在不同时代的战争中的参战程度和精神因素对战争产生重要影响的理论。

(三)军内流传最广的中译本。1960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翻印了中共中央编译局在1960年编译该书单行本第1 版。该版采用32 开横排铅印本,封面为浅灰色,上端印有“列宁”“克劳塞维茨‘战争论’一书摘录和批注”,下端署有“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1960年4月”“北京”字样。全书共35 页,除扉页出版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与人民出版社版不同外,其余内容完全一致。

为了适应全军学习和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军事理论的需要,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于1980年12月完成了《列宁军事文集》的编辑工作,并由战士出版社于1981年10月出版发行。文集收录了列宁军事著作125 篇,《克劳塞维茨〈战争论〉一书摘录和批注》也收录其中。书中所收录的《克劳塞维茨〈战争论〉一书摘录和批注》一文翻译自苏联1930年出版的《列宁文集》俄文版第12 卷,并参照1957年德文版做了校订。摘录中的译文和页码,采用商务印书馆1978年出版的《战争论》译本。《列宁全集》第2 版及第2 版增订版第60 册收录了列宁在1915年至1922年的笔记,是批注集的下册。《克劳塞维茨〈战争论〉一书摘录和批注》一文收录在该册的第82 页至第108 页。

这两个版本为军队内部流传最广的版本,使人民解放军官兵有机会学习到列宁学习军事理论、研究战争指导理论的方法,在全军上下流传甚广,为官兵提供了宝贵的学习资料。

(四)未标明出版单位、发行时间的油印中译本。该版本名为《战争论笔记》,采用16 开横排油印手抄本,封面为灰色,上端有加粗宋体横题书名“战争论笔记”,书名上端署有“列宁著”,共40 页,未注明出版时间。根据内容看,该版本内容是按照《战争论笔记》三联书店第1、第2 版翻抄的。正文前有俄文版编者阿·蒲蒲诺夫的序言,正文后附录附有译后记,采用列宁手稿格式排印,整个页面左三分之二处为摘录部分,右三分之一为批注部分。与《战争论笔记》三联书店第1、第2 版不同,该版本绪论部分均采用常用的“列宁”二字,而正文部分采用列宁原名“伊里奇”,三联书店第1、第2 版通篇采用列宁原名“伊里奇”。其余部分和三联书店第1、第2 版基本一致。该版本没有注明出版单位和发行时间,从手抄的字体看,该版本仅仅“馬克思”“黑格爾”“軍事”等个别字眼采用了繁体字,其余大部分采用简体字。从其封面包装推测,该版本应该是院校为满足广大干部理论学习所印行的内部学习材料;从其正文内容判断,该版本的发行不早于1949年12月,即《战争论笔记》三联书店版的发行时间;从其抄写字体推测,该版本可能发行于汉字改革后期,即20世纪60年代前后。

(五)其他主要版本中译本。除了以上介绍的版本以外,国内还出版了其他几个版本的中译本,尽管这些译本有的内容不完整,翻译也不够精准,但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军事理论在中国的传播也起到了不可忽视的历史作用。了解这些版本的版次和内容,有助于认识马克思列宁主义军事理论在中国的传播进程。

1.《列宁读战争论的笔记》,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生活书店版。1940年3月,生活书店重印了八路军军政杂志社1939年版《列宁读战争论的笔记》。该版本采用32 开竖排铅印本,米黄色封面正中和写有粗黑体美术字红色竖题书名“列宁读战争论的笔记”,右上端署有“列宁著”“杨作才译”,左下端署有“生活书店发行”。扉页黑字黑边,正文同1939年八路军抗战杂志社出版内容一致,共58 页。该版本和八路军军政杂志社1939年版《列宁读战争论的笔记》是新中国成立前的两个主流中译本,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学习无产阶级军事理论提供了宝贵学习材料。

2.《战争论笔记》三联书店第1、第2 版。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分别于1949年12月和1950年3月出版了《战争论笔记》,作为其“马列主义丛书”的一部重要著作。该版本采用32 开横排铅印本,封面为淡绿色和米黄色拼色,左上端印有马克思列宁侧脸画像并署有“马列主义理论从书”。下侧写有加粗宋体横题书名:战争论笔记。书名上端署有“列宁著”“冰生译”字样,下端署有“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发行”字样。扉页蓝字蓝色花边,正文横排,共42 页。在每一页的正文前有俄文版编者阿·蒲蒲诺夫的序言,正文后附录附有译后记。序言、正文注释和后记中提及列宁的名字都采用列宁的原名“伊里奇”①列宁:《战争论笔记》,冰生译,上海:三联书店,1949年,第1 ~4 页。。该版本是最早采用列宁手稿格式排印的版本,其整个页面左三分之二处为摘录部分,右三分之一为批注部分。如遇到需要重点理解和注意的摘录,列宁在摘录文字右侧划有竖线标识,特别需要注意的摘录列宁会标识多条竖线。在每一页的下方注有“苏联直属党中央委员会的伊里奇研究所编辑部所做的注释”②列宁:《战争论笔记》,冰生译,第42 页。,把笔记省略或者不连贯的地方进行了简明扼要的补述。该版本是译者冰生从日译本列宁《哲学笔记》中翻译的,摘录部分查对过日译本的《战争论》原文,但是由于没能够考据更多外文版本,译者谦虚地认为作品仍然还有很多不满意的地方。

3.《列宁读战争论的笔记》,1951年军训部军事出版局翻印版。新中国成立以来,结合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和迫切需要,从各个方面展开对马克思主义军事学说的研究,探索中国国防建设的道路。这个时候,提高全军广大指战员的军事理论素养就显的愈发迫切。为此,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高度重视对马克思主义军事学说的学习和研究,印行了一系列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军事理论著作。该版本是《克劳塞维茨〈战争论〉一书摘录和批注》新中国成立以来军内发行的第一个版本。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军事训练部成立。1951年3月,为了给广大官兵研究战争提供参考,军训部出版局翻印了1939年八路军军政杂志社出版的《列宁读战争论的笔记》。该版本采用32 开竖排铅印本,米黄色封面正中写有加粗宋体竖题书名:列宁读战争论的笔记。右端署有“列宁著”“杨作才译”,左下端“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军训部军事出版局翻印”“一九五一年三月”字样。扉页印有版本说明,明确了该版本翻印自1939年八路军军政杂志社出版的《列宁读战争论的笔记》,供广大官兵学习,“以供对战争研究之参考”③《列宁读战争论的笔记》,杨作才译,北京: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军训部军事出版局翻印,1951年,扉页。。由于是翻印版,除封面页和扉页外,其余内容和排版与1939年八路军军政杂志社出版的《列宁读战争论的笔记》完全相同。

综上所述,《克劳塞维茨〈战争论〉一书摘录和批注》各译本使列宁这部《战争论》的摘录和批注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读者认识和研究列宁军事理论的历程。人们对《克劳塞维茨〈战争论〉一书摘录和批注》中很多观点耳熟能详,并运用其中的立场和方法来认识战争。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开始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新的形势和任务迫切需要提高全军广大指战员的军事理论素养。为此,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高度重视对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的学习和研究。当时正处于社会主义改造与和平建设时期,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大量引进和介绍的时期。这一时期虽然经历了多次政治运动,使有关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的介绍和研究也受到一些影响,但是《克劳塞维茨〈战争论〉一书摘录和批注》仍然发行了10余个版本,可见人们依旧对列宁研究学习军事理论的方法十分重视。回顾该书在中国的传播史,可以从文献传播的角度理解中国列宁军事理论发展的学术背景,这对进一步促进马克思列宁主义军事理论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具有不可忽视的借鉴意义。

猜你喜欢
列宁笔记军事
列宁
学写阅读笔记
学写阅读笔记
我的自然笔记(一)
列宁:沙皇专政的囚徒
纪念列宁
请求列宁帮助
军事幽默:局
军事
军事幽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