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空军装备发展军民融合的历史考察

2019-12-08 23:00
军事历史 2019年6期
关键词:航空工业美国空军军民

★ 王 爽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为反制新兴大国,抢占世界军事斗争的制高点,都在不断拓展军民融合发展的深度和广度,特别是在空军装备发展军民融合上,更是强势推进,以谋求先发优势。深入系统地考察空军装备军民融合历史,从历史的视角来审视推动军民融合发展的深层动因和发展趋势,总结概括美国空军装备发展军民融合特点经验,对于推动解放军空军装备军民融合快速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美国空军装备发展模式:“军民一体化”

冷战结束后,美国的国家安全战略实施重大调整,国防开支和武器装备采购急剧下降,装备研发与生产能力明显过剩。为解决国防工业和民用工业分离所带来的问题,美国从国家层面相继出台一系列政策法规,尤其是提出了“军民一体化”国家发展战略,来统领整个国防工业、民用工业的军民融合;同时,围绕推进军民一体化发展战略,国家相关职能部门层层部署,逐步推进,稳定实施。美国国防部专门成立了技术转移办公室,后来又组建了国防技术转轨委员会①参见李彦军、舒本耀:《军民融合的时代价值》,《装备制造》,2013年第6 期。,具体组织跨部门之间军民一体化创新发展统领工作。除此以外,美国国防部利用相关机制,牵头对国防科技生产进行集中统管,由军方负责各军种内部的装备研发生产实施,也就是说空军负责本军种内部的装备发展“军民一体化”。美国空军在装备发展实施“军民一体化”过程中,一般按照经由立法部门和有关行政机构通过制定法律、法规、计划等来具体落实。比如,通过建立军事项目招标投标制度,吸引有发展前景的中小企业参与武器装备科研生产。总而言之,美国空军装备发展“军民一体化”军民融合模式就是在国防部的主导下,结合军种实际,依法依规行事,化民用为军用,以强大的国防工业带动民用工业发展,从而实现军地双赢。从实践看,美国空军装备发展推行“军民一体化”的模式,节省装备采购费用达20%以上。

二、美国空军装备发展军民融合的特点

(一)冷战前美国空军装备发展军民融合特点。从冷战前美国航空装备发展军民融合看,起步晚、发展快和战争牵引助推是其突出特点。一是航空工业起步晚。美国早在国内战争和对外领土扩张时期,就建立了一批制造武器装备的国有兵工厂,其军工业从一开始就不排斥民营企业参与装备发展生产。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美国没有航空工业,也没有一架飞机;一战后,随着飞机等新装备的出现,美国的国防工业才扩张到军用航空领域。二是军事航空工业发展快。从一战结束至1937年美国的国防工业比较薄弱;1938年美国军用飞机每年生产不足900 架;1939年生产2000 余架,1940年生产已经达到6000 架,在这一时期美国的国防航空工业与民用航空工业融合处于探索阶段。三是战争牵引航空工业军民融合。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进行全国战时总动员,持续加大国防投入,扩大军火出口,飞机、造船工业发展最为迅速,国有兵工厂产能无法满足军备需求,民营企业逐渐承担相关发展任务,当年生产飞机2 万余架,到1944年飞机产量已接近10 万架,雷达、无线电设备等与军用航空相关的产业也得到迅猛发展。战争催生和牵引着航空技术的快速发展,如地方大学的航空实验室不仅为航空工业输送人才,也提供了新的航空技术装备。美国航空咨询委员会加强与国防、民用航空工业界的紧密沟通协作,从而推动了国防与民用航空工业军民融合的快速发展。

(二)冷战期间美国空军装备发展军民融合特点。一是突出国家在空军装备发展军民融合中的主导作用。美国空军成立于1947年。1948年至1960年,美国为遏制苏联,政府不断加大力度,至20世纪70年代,美国军工产业的承包商高达13 万家,产业创新在航空航天以及电子装备建设等领域快速发展。美国政府还动员大量的科学家研究军用技术转民用问题,并通过实验室进行技术转移,覆盖了众多大型实验室。二是调整政策招揽私企参与空军装备制造。通过增加国防预算,利用高额的国防开支吸引了大量民企参与国防工业,比如,美国喷气式飞机、雷达、卫星等新型武器装备的研制生产逐步转向私企。三是发挥国防工业优势“以军带民”。20世纪50年代,航空工业一直是美国军事工业发展重点,军机制造商普遍具有制造民航机的工业基础,美国通过在航空工业领域的“以军带民”政策,把制造侦察机、运输机、直升机转向民用飞机,很快投入商业运营。美国空军作为军种发展重点,进而带动了航空航天工业的升级换代,逐渐形成了完整的工业体系。

(三)冷战后美国空军装备发展军民融合特点。一是航空工业基础实力超强,装备发展军民融合度高。美国航空工业经过了100 多年的发展,拥有着世界上种类最为齐全的航空工业体系。2005年的航空工业总产值达到1700 亿美元,而民用飞机工业销售额也接近400 亿美元。2001年排名世界前10 的航空公司,美国就占了7 家。美国空军装备发展作为其国家投入的重点领域,实现了军事航空与民用航空双重进步。

二是组织领导体系健全有力,国家政策支持力度大。美国有专门机构推进军民融合发展,国家安全委员会、科学与科技政策办公室、科学与空间和技术委员会、国土安全委员会、小企业委员会等组织机构,具体负责整个国家军民融合发展的战略规划,统筹协调军民融合重大问题;国家相关部委负责军民融合重大政策、重大项目的推进实施,包括与空军相关的重大武器项目等。目前,美国航空航天局担负着美国空军军民两用航空技术规划发展任务,负责制订军民技术融合计划①参见王加栋、白素霞:《美俄航空工业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及其对我国的启示》,《工业技术经济》2009年第2 期。,通过波音、雷神、通用动力等航空航天企业集团推动军事航空技术向民用领域转移。此外,美国空军在前沿技术领域对民营小企业也加大了资助力度,2018年美国防部在为空军投入的SBIR/STTR 项目中,航空平台就设置了“抗气流干扰系统”“高超声速飞行器试验高响应压力传感器”等一系列实用类项目,在信息领域设置了“机器学习应用评估措施”“空天网战场管理机场显示系统”等一系列先进系统项目。

三是民间组织主动作为,通力合作。美国民间高校、科研院所、企业、技术转移等组织,按照国家战略规划计划,以及政府职能部门统一部署安排,负责军民融合各项具体工作的落实。例如,美国国防工业协会现有的36 个部门,对上与国防部等政府部门政策法规对接,当好企业参与装备发展包括空军装备建设的顾问;技术转移协会每年要结合工作实绩出版3 期相关军民技术转移报告,大学技术管理协会负责大学与国防工业有关部门之间的技术转移。

三、美国空军装备发展军民融合的主要经验

(一)冷战前美国空军装备发展军民融合的经验。一是国家重视,政府助推。早在1915年,美国就批准建立了国家航空咨询委员会。后来,美国总统发布指令成立国家科学研究委员会,其基本职能定位是为政府、企业、高校以及其他科研机构的合作交流提供条件。1940年9月以前,美国的飞机公司主要是规模小、产量低。1940年6月,罗斯福下令成立国防研究委员会,下设政府科学研究和开发办公室,从国家层面加强了对飞机制造商的控制,从而推动了美国航空工业的快速发展和升级。1942年美国政府命令战时所有汽车制造商调整产品发展方向,配合政府生产飞机零部件,此时,美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军用飞机制造国,在战时共生产战机和运输机、教练机等多达27 万余架。二是需求牵引,加大投入。1917年兴建第一个飞机试验中心;1939年美国政府战前的科技投入仅1 亿多美元,航空工业在世界排名处在第41 位;此后,美国持续加大投入,到战争结束时,美国的科技投入已达15 亿美元,其航空工业基础实力雄厚,有众多的航空研究机构和飞机制造商,主要发展与生产军用航空装备,为二战时美航空武器装备保持优势奠定了基础。三是抓住机遇,适时融合。当时美国尖端的军事技术主要掌控在大公司手里,大部分空军装备主要是民间企业生产,有些军品则是向海外购买,为改变这一现状,国家出台政策,抓住机遇适时组织空军装备发展军民融合,达到了预期效果。比如,1942年航空装备生产的增长,是依托原有的军民企业、工厂大规模地融合转入军事航空工业生产,而较少依靠新创办的企业。

(二)冷战期间美国空军装备发展军民融合的经验。道路决定出路,出路需要思路。美国空军装备发展立足本国国情,坚持从实际出发,自1945年到1990年,通过空军、航空航天局、公司三方的有机结合,成功研制开发生产200 余种飞机,这些项目中包括军用、民用和试验型飞机,其中有100 余种战斗机。一是坚持以项目为牵引,采取多种方式方法遴选项目经理,建立军民一体的科研创新团队;二是坚持以军事需求驱动军民协作论证,向民间组织征求需求意见,面向社会收集创意,运用多种方法选择确定项目;三是坚持按照合同款项强化军民共同监管,严格落实合同规定,借助项目监理方进行协同监管;四是坚持研发成果在军民领域良性互动转移,通过军民口之间技术转移,严格转移流程,提高成果转移质量。

(三)冷战后美国空军装备发展军民融合的经验。一是坚持国家政策调整改革,以政策法规主导融合。1990年至1993年,美国通过出台国防授权、国防工业技术转轨等政策法规,促进空军装备发展军民融合。其一,开启民品上升通道。清理和废除近700 余项限制性政府采购条文,简化采购合同程序,允许国防采购部门与非军火供应商签订合同。其二,压低民参军门槛。美国国防部在1993年取消或修改了1.4 万余项商业标准,进一步规范了国家的商业标准体系;1994年又出台有关规范标准,鼓励承包商围绕满足军事需求,尽量采用民用标准,严控军品规范使用。其三,推动军工产业并购重组。美国持续开展军工企业合并重组,美国军工集团从1990年连续3年进行企业重组,数量减少了20 余家。进入新世纪,美国排名靠前的军工企业分别是波音、洛克希德·马丁、诺思罗普·格鲁曼、通用动力、雷神5 家公司;通过调整改革和重组国防工业产业结构布局,进一步压缩了过剩产能。其四,民参军项目成效明显。美军在伊拉克战争中使用的尖端通信设备、计算机软件与防毒软件及卫星图片分析器材等高新技术产品,通过招投标,有几百家硅谷公司与美国防部签订了产品生产与技术服务合同。在政府政策支持下,美国空军还通过与商业航天公司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为美国空军提供全新的手段,使航天发射成本降低3 ~10 倍,确保美国保持全球优势地位。

二是开发运用军民两用技术,突出重点领域融合。航空、微电子、通信、计算机、材料技术等技术领域是军民技术共享的战略重点,1993年美国实施国防转轨计划,经费四分之三用于军民两用技术研发,而在空军装备发展中表现尤为明显。

三是加大商业支撑力度,引进竞争机制融合。美官方商业计划也是军民融合发展的重要保障,既牵引了民营企业的发展方向,又提供了足够的资金支持。21世纪初美国实施星座计划,国家航空航天局将退出地球轨道发射任务,而地球轨道运输任务将全部由商业公司运营,有20 多家公司参与竞标,最终实力雄厚的SpaceX 获得了直接投资或高达16 亿美元的商业补给服务合同。

猜你喜欢
航空工业美国空军军民
航空工业综合技术研究所
新形势下军民融合防救体系建设探索
三张捐款收据见证军民鱼水情
浅谈推进网信军民一体化发展
美军在武器装备采办领域推行军民协同发展的主要做法及启示(上)
2020年10月22日,美国空军飞行示范队雷鸟在俄克拉荷马州进行编队飞行训练
美空军招募取消身高限制
摄影
An Analysis of Daisy Buchanan in The Great Gatsby
驻阿美国空军士兵手持加装多种光学瞄具的M4A1卡宾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