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皮层区胶质母细胞瘤的影像特征及鉴别诊断

2019-12-09 23:23钟小兵通迅作者李永娇朱婷婷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19年12期
关键词:环状颞叶脑膜瘤

吴 辉,钟小兵(通迅作者),李永娇,朱婷婷

(遵义市红花岗区人民医院 贵州 遵义 563000)

我们知道胶质母细胞瘤多发生在皮质下白质区域,表现典型影像诊断不难,但靠近皮层区的胶质母细胞瘤因可引起邻近脑膜增厚,可误认为不典型脑膜瘤。本文搜集的25例中有3例术前误诊为脑膜瘤。胶质母细胞瘤是神经科肿瘤治疗主要对象,由于患者颅内组织结构复杂多样,增加了临床治疗难度,故本文将重点探讨近皮层区胶质母细胞瘤的影像特征表现及鉴别诊断,给予临床术前更多更准确的信息。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共收录2014年1月—2018年3月,该院收录的25例胶质母细胞瘤患者临床及影像资料。年龄范围40~79岁,平均年龄57岁;其中,男16例,年龄范围40~79岁,平均年龄57.9岁,女9例,年龄范围40~73岁,平均年龄50.1岁。患者主要表现为头痛、呕吐、精神改变、肢体无力、意识障碍与言语障碍等症状。

1.2 方法

对25例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近皮层区胶质母细胞瘤影像特征及鉴别诊断。

2 结果

25例患者均做了MRI平扫+增强检查,其中3例做了CT平扫。病灶位于额叶11例(占44%),其中3例跨中线生长;颞叶4例(16%);顶叶2例(8%);枕叶1例(4%);额顶颞叶交界区1例(4%);额颞叶交界区1例(4%);颞枕叶交界区1例(4%);顶枕叶交界区2例(8%);额顶叶交界区2例(8%)。圆形及类圆形7例、团块状8例、分叶状及不规则形10例。14例有邻近的脑膜增厚,且其中4例邻近脑膜明显强化;2例紧贴脑膜,无增厚。3例合并有出血。6例周围可见卫星灶。环状强化9例;不规则环状或花环状强化12例;4例表现为斑片状、团块状强化。

3例有CT图像,CT上肿瘤呈边界不清的混合密度病灶,其中1例瘤内合并出血平扫呈高密度表现,1例可见钙化。瘤内坏死及囊性变呈低密度影,病灶周围多数脑水肿较重,肿瘤与脑组织无明显边界。肿瘤在T1加权像上大多数呈低或稍低信号,其中3例出血可见斑片状高信号,在T2加权像呈混杂信号,以高信号为主,边界不清,与邻近脑组织不容易区分,占位效应十分明显,水肿较重。中线结构偏移,纵裂池可变形、变窄或移位。注射Gd-DTPA后肿瘤呈环状、不规则花环状、斑片状及团块状不均匀强化,部分可见脑膜增厚、强化,如图1。

3 讨论

近皮层区的胶质母细胞瘤需与以下肿瘤及非肿瘤相鉴别。①间变及不典型脑膜瘤:CT及MRI平扫密度、信号不均,边缘欠光滑,与脑实质界限不清,增强后不均匀强化,与之鉴别困难,但磁共振波谱脑膜瘤无NAA峰可作为为重要的鉴别诊断依据,而典型脑膜瘤密度、信号均匀,病灶密实DWI高信号,强化均匀,鉴别不难;②多形性黄色星形细胞瘤:经典的发病部位为大脑半球表浅部位,颞叶多见,但好发于青少年,典型者表现为大囊伴附壁结节,附壁结节明显强化,位于软脑膜面;③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当PNET位置较表浅时,需与胶质母细胞瘤鉴别,前者儿童及青少年多见,CT平扫实性部分呈等或高密度,囊变、出血常见,MRIT1及T2常呈高低混杂信号,增强后实性部分轻中度强化,均质或不均质,囊变区不强化多位于病变周围有一定的特征;④少突胶质细胞瘤:成人多见,40~50岁,多数位于皮质和皮质下白质区,额叶多见,大多数可有粗大索条状、斑片状钙化,水肿不明显,增强实性部分轻中度强化可资鉴别;⑤单发转移瘤:瘤周水肿较重,瘤体坏死范围小,靠近皮层可有脑膜受侵异常增厚强化;⑥节细胞胶质瘤:最常见于儿童及青少年,颞叶好发,可有囊变、钙化及壁结节,水肿不明显,与胶质母细胞瘤表现有别;⑦淋巴瘤:囊变坏死少见,均质、明显强化,可见缺口征;⑧脑脓肿;脑脓肿也可以导致脑膜强化,但脓肿脓液DWI呈高信号,脓肿壁强化均匀与胶质母细胞瘤表现不同。

3 结论

综上,近皮层区胶质母细胞瘤具有一定的影像特征,认真分析瘤体本身的密度、信号特点及瘤周改变,可为临床术前提供正确信息。

猜你喜欢
环状颞叶脑膜瘤
记性不好?因为久坐“伤脑”
第78届莫斯科数学奥林匹克(2015)
额颞叶痴呆伴肌萎缩侧索硬化1例
蝶骨嵴脑膜瘤的显微手术治疗效果评价
DCE-MRI在高、低级别脑胶质瘤及脑膜瘤中的鉴别诊断
行为变异型额颞叶痴呆诊断标准的进展
“S”型断桥式缝合术在环状混合痔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三角网格曲面等残留环状刀轨生成算法
凋亡相关基因BAG-1在脑膜瘤中的表达及意义
颞叶癫痫脑灰质和白质减少及其与病程的相关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