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民族文化与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整合的教师适应性探析

2019-12-09 01:55蒋继玲
广西教育·B版 2019年8期
关键词:课程整合学前教育专业

蒋继玲

【摘 要】本文分析广西民族文化与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整合的必要性,阐述教师适应性的内涵,针对广西民族文化与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整合中教师课程整合意识淡薄、缺乏课程整合经验、教师教学行为与课程整合实施适应艰难、民族文化与课程资源整合资源缺乏、学校管理制度支持乏力等问题,提出课程整合中促进教师适应性的建议:观念认同,增强教师的民族文化课程整合意识;加强学习,提高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注重实践锻炼,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营造良好环境,完善制度保障体系。

【关键词】广西民族文化 学前教育专业 课程整合 教师适应性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8B-0027-03

广西是一个多民族地区,其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而且还给教育带来了宝贵的教育资源。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关乎幼儿教育师资培养的质量,而课程能否得到有效实施与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师适应性有着紧密的联系。本文分析广西民族文化与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整合的需求,阐述教师适应性的内涵,针对课程整合的现状问题,提出课程整合中促进教师适应性的建议。

一、广西民族文化与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整合的必要性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产生活实践中产生和创造出来的能够体现本民族特点的物质及精神财富综合,它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重要的教育文化资源,将民族文化融入教育中,有助于提高民族凝聚力,提升民族品格,增强民族精神力量。广西是一个多民族地区,具有多种民俗歌舞、民族器乐、地方戏剧、民族工艺、特产美食、特色运动等文化资源,如壮族民歌、苗族盘歌、侗族“大歌”等文艺类文化,刺绣、编织、雕刻等工艺制造类文化,抛绣球、磨秋、板鞋竞技、踩风车等民族特色运动。民族文化节日受到了当地主管部门的重视,壮族“三月三”文化节被自治区确定为广西的民族习惯节日,并为此设立了法定节假日,瑶族“盘王节”每年在广西恭城举行。各种各样的民族文化节日丰富着人们的生活,也给教育带来了丰富的教育资源。学前教育重视通过文化活动的开展来达成学生技能的培养,这些少数民族的文化活动、手工手艺融合到学前教育中去,将会是学前教育的重要教育资源,可以丰富学校的课程资源,完善学校课程结构,是传承民族文化的有效途径。

在国家、社会对教育质量高标准要求的背景下,教师作为课程的实施者,对课程实施的适应性直接关系着课程实施质量,尤其是把民族文化与课程整合方面,教师的适应程度直接影响着实施效度,因此,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对民族地区课程特色教学的适应性成为研究的内容。

二、教师适应性的内涵

时代日新月异,不断向前发展,课程是随着时代的变革而不断变化的,教师作为课程的实施者,是课程变革的重要力量,教师对课程的适应是一项没有终点的活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强调,教师工作是一种“终身学习的专业”,终身学习是未来社会的必然趋势,教师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追随时代的发展,教师仅依靠职前学习获得的知识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知识更新所带来的教育变革需求,更不可能完成职业生涯发展的要求,面对课程改革带来的各种各样的挑战,教师只有提高专业能力,才能在教育变革实施中获得成功,对教师自身的职业生涯产生深远影响。

对于教师的适应性,本文仅从教育学的范畴进行内涵的界定。在教育学中,“适应”是指人面对变化多端的社会环境,恰当调整自己的行为,圆满而出色地处理问题,以求达到一种与之融洽的关系,即个人达到和环境保持和谐关系的过程与结果。适应是人与环境协调的结果,既有坏的结果,也有好的结果。教师适应性,指的是教师适应课程实施过程中的结果关系,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当中表现出来的积极结果关系。研究者傅道春认为,教师适应性是教师对新课程能够准确地理解、诚信地接受、热情地投入,并有效地运行。积极的结果关系,正是教学改革所追求的良好的教师状态,新课改要求教师积极地改变自身内在观念和外在行为,反过来,教师的变化又会作用于课程的改革,正是积极的教师适应性保证了教师与课程教学的和谐关系,提升了教师的专业素养,促进课程改革的发展。

在本文中,教师适应性是指教师对课程整合教学改革的适应,民族文化与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的整合,势必会产生新的环境,整合成新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活动,例如课程知识与技能、课程教学过程与方法、课程教学目标等,教师适应性就是指教师与课程整合的新环境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的适应能力,包括教师的意识形态和教学能力行为、教师对课程评价和教师对制度的适应等方面。教师的适应性需要做到心理上的认同、行为上的体现、能力上的具备和文化上的融入,面对民族文化与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的整合,教师不仅需要抱有一种积极实践和开拓创新的精神,在心理上对新环境产生认同感,投入情感,积极关注整合环境的变化,还需要做出行动,积极改变教学行为模式,具备相应的专业技术能力以适应新环境带来的各种影响。文化上的融入是教师适应的较高层次,在经历了心理的认同、行为的改变和能力上的适应后,教师将逐步融入整合的新环境中,在新环境中得心应手,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

三、广西民族文化与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整合存在的问题

民族文化是人们在历史的长河中用独特的智慧创造,经过历史洗礼而沉淀下来的文化资源。民族文化与教育的融合,为教育带来了丰富的文化知识资源、德育资源和教学活动资源。广西有着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随着学前教育专业的快速发展,急需探索有利于当地经济发展和校本资源建设的教育资源,民族文化与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整合是学科发展的需求。虽然课程整合如火如荼,但是对课程进行整合不是一线教师所能完成的。缺乏顶层设计和实施技术的指导,不但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课程整合,反而容易导致学科知识不落实,形成知识内容的简单叠加。从目前来看,教师对民族文化与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整合存在以下问题。

(一)教师课程整合意识淡薄,缺乏课程整合经验。教师的态度有助于我们通过意向去预测行为,以及把握影响意向和行为的因素去培养良好的行为意向与社会行为。教师在课改中有两种較明显的态度去向:一是积极态度,认同、适应课程整合;二是消极态度,漠视、抵制课程整合。由于广西民族文化与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整合,不是简单地在课堂上讲解民族文化的内容,对民族活动进行直接模仿,而是要求对民族文化进行提炼,与专业课程内容结合,赋予教育意义,学生在学习后能够对民族文化有深层次的理解。在现实课程整合中,由于缺乏成功的经验借鉴,而教师的整合的经验又少,教师往往为了应付整合,而是把民族文化的内容强加到教学中,造成知识点的孤立,教学效果不好,从而影响教师对课程整合的情感态度。

(二)教师教学行为与课程整合实施适应艰难。课程整合带来的改革精神和理念,最终要落实到参与课程整合的教师的课题教学中。民族文化与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整合,就是要在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上注重地区民族文化特色,把《中等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标准(试行)》要求的课程设置紧紧围绕当地的地方和学校的实际,结合民族文化生活,满足学生各方面的需要,培养适合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人才。新课程改革要求的课程整合需要多样化的学习,例如需要教师根据课程内容开展小组讨论、合作式的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不断增强学生的主觀能动性和行为创造性,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但是教师固化的教学行为和专业能力,主要还是采用传统教学方式,以知识授受为主,在教学中重结论、轻过程,教学方法单一,课堂氛围呆板、沉闷,从而课程整合艰难。

(三)民族文化与课程资源整合资源缺乏。无论是课程整合还是教师专业发展都需要丰富的课程资源保障,课程整合不仅需要原有课程资源的支持,更需要整合后产生新的课程资源。课程资源建设需要经费支持,而广西众多的中等职业学校,由于办学经费紧张,经费主要投入到了基建建设和教学环境硬件建设方面,对于课程资源的建设,学校希望教师自己建设或者自己解决课程资源的问题,对教师给予的经费力度不够,制约课程整合的推进。教师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其经验和教学能力是一门课程得以顺利开展的关键,而多数的课程教师缺乏开发课程资源的意识和能力,其中,又有部分教师喜欢按部就班,参考教材和教参,习惯于原来课程资源的应用,缺乏开发资源的动机和需要。

(四)学校管理制度支持乏力。学校教育教学制度与学校管理行政有着紧密的联系,校长作为学校管理的最高执行官,其价值观、工作能力是课程改革的成功保证,以校长为代表的管理者制定的管理制度是课程整合成功的制度保障。课程整合是新生事物,其整合效果需要长期的考验才能出效果,如果管理者对教学一线教学情况的认识不足,对教师整合评价缺乏公平性和透明性,建立的管理制度就不能从根本上有效地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教师因为花费了较长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到课程整合当中,然而实质性效果发挥不好致使教学质量有所下降,会影响到教师的工作业绩,学校仍沿用以往的教学制度管理督促教师,并未制定相应的制度给予激励、关怀和支持,致使教师在课程整合中缺乏安全感,不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就会沿用以往的经验和做法,很难形成稳定的卓有成效的课程整合。

四、课程整合中促进教师适应性的建议

(一)观念认同,增强教师的民族文化课程整合意识。课程有效整合的内在动力是教师教育观念转变,需要教师认同课程整合给教学带来积极的效应,教师知识的更新与能力的适应,只有在观念认同下才能发挥出它的功效。课程整合相对于传统课程知识授课来说,是一个艰辛的过程,需要教师既要熟悉课程专业知识,又要花时间去学习民族文化知识。西方学者认为:“课程实施的最大障碍就是教师的惰性。”在教学中,要克服这种惰性,关键是教师需要认同课程整合的观念,使教师理解课程整合的重要性,这样才能发挥出教师的主动性。教师除了需要掌握和熟练课程专业知识教学外,还需要理解民族文化对课程带来的改变,教师应积极主动在所任教的课程中融合地方民族文化知识,开设符合适应时代发展、学生发展的民族文化与专业知识整合课程,从而让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文化的同时,熟悉本地民族文化,更好地服务社会发展。

(二)加强学习,提高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决定教育质量的高低,既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也是制约教育质量的瓶颈。在社会日新月异的背景下,教师的学习决定着教师专业发展的广度和深度,持续的学习是素质型、创新型教师的必要条件。教师,与生俱来就肩负着教书育人的使命,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因此,为了能够教好下一代,教师需要不断地接受新知识、完善自我,积极主动地学习,进而不断地优化和创新教学实践,提升自身素质,提高教育质量,以适应时代的变化。教师不仅要学习,而且还需要进行多元化的学习,单一的专业化知识难以适应多元化社会的发展。民族文化与专业课程知识的整合,就是需要加强教师的多元化学习,学习民族文化知识和民族情感,培养教师跨文化的交际能力。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尤其是民族地区的教师,应该主动加强学习不同民族的文化,了解民族学生的传统期望,积累关于少数民族的文化知识,以便于合理地将民族文化内容整合到专业课程中去。

(三)注重实践锻炼,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职业教育旨在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学前教育是实践性很强的职业教育学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实践教学,通过在专业领域里对学生开展实践教学、实训和顶岗实习,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让学生切身体会职业发展所需要的知识和经验以及技能,检验在校学习的经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培养出适合工作岗位需求的应用型人才。由此可见,实践教学在职业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既是理论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的体现,也是将理论知识转变为实践能力的桥梁。教师作为课程的导师、实践活动的策划者,需要注重实践锻炼,这样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践行职业教育的目标,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提升,也通过实践锻炼,积极主动参与民族文化实践活动和幼儿合作教学实践活动,反思实践活动过程,总结实践活动经验,丰富课程知识建设,完善知识体系,从而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

(四)营造良好环境,完善制度保障体系。教师适应性还包括教师对教育工作环境的适应,主要体现在教学场所、学生学习氛围、教学工具和教学资源、学校组织制度、课程评价制度、教师培训制度等。如果教师对目前的教育工作环境不满意或者不能适应目前的工作条件,那么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会降低,从而产生不良的教师适应性。教师适应环境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环境是否有利于教师更好地去适应当下的环境评价体系,教师的目标和行为规范是否能在这个环境下得到更好的发展和培养。教学资源和制度保障机制是教师外部环境适应性重要的因素,广义的教学资源是指为教学的有效开展而可被利用的条件,狭义的是指与课程教学内容相关的资源。因此,无论是广义的还是狭义的内涵,教学资源对课程实施至关重要。面对目前较缺的民族文化与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整合的教学资源,学校应该制定相关制度保障,如奖励机制、购买服务等,积极地促进教师参与教学资源建设,提升专业能力,对好的教学资源应该鼓励分享,建立教师协作共同体,使教师的教育知识、教育经验得到更高层次的升华,让教师在这样良好的环境下感觉舒适,从而提高教师的环境适应性。

【参考文献】

[1]陈时见.幼儿园适应性课程的理论构建与实施策略[J].教育研究,2012(4)

[2]侯艳清.广西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研究了[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4

[3]杨绪明,等.“一带一路”背景下广西民族特色民族文化传播研究[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

[4]杨晓潜.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几点思考[J].科技展望,2015(30)

[5]郭小燕.大专层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调查[J].亚太教育,2016(6)

[6]陈 荣.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6(2)

[7]蔡兆勇.论实践教学在职业教育中的重要性[J].职业,2017(12)

[8]郭晓娜.教师专业发展的五项修炼[J].中国教师报,2019(5)

【基金项目】广西职业教育教改立项项目“民族地区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适应性研究——以教师适应性为例”(GXZZJG2016B026)。

(责编 刘 影)

猜你喜欢
课程整合学前教育专业
浅论美术在学前教育中的重要性
美术教育在学前教育专业中有效实施的探究
《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指导》课程整合的探索
地方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手工制作课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学前教育专业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的思考与实践
铜仁市学前教育专业新生科学素养现状的调查
信息技术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运用
浅思中学信息技术课程与基础学科的互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