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郊型乡村旅游发展中的问题研究

2019-12-09 01:58李国云
大经贸 2019年10期
关键词:乡村旅游问题

【摘 要】 我国的旅游业发展虽迟,但发展较快,乡村旅游更是越时空而越显其独特的魅力,城郊型乡村旅游又是乡村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城郊型乡村旅游在迅速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特别是有关原住民利益的问题很突出。

【关键词】 城郊型 乡村旅游 问题

研究乡村旅游的文章较热,研究城郊型乡村旅游的如何发展的文章较多,但是为谁发展,发展中原住民是否是受益主体,发展中原住民的生产、生活状态如何,这是本文研究的视角。

一、乡村旅游、城郊型乡村旅游的相关研究

乡村旅游产生于19世纪中期的欧洲,1865 年意大利“农业与旅游全国协会”的成立标志着乡村旅游的诞生。20 世纪中后期,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开始厌倦展现工业社会文明的大众旅游,乡村旅游得以大规模的发展。

我国的乡村旅游萌芽于 20 世纪 50 年代,因外事接待,山东省石家庄村率先开展。 20 世纪 80 年代后期,深圳为了招商引资举办了荔枝节,取得了很好的综合效益,乡村旅游在全国各地展开。

乡村旅游以乡村自然和人文环境为依托,利用城乡差异来设计规划和组合产品,以满足旅游者回归自然、体验乡村生活等多种需求的一种旅游活动[1]。

城市郊区是城市环境向农村环境转换、城市功能与农村功能相互渗透的过渡地带。地理学界也存在环城休憩带(ReBAM),城市边缘带(Urban  fringe  belts),城乡结合部(rural-urban fringe)等提法。城郊型乡村旅游是位于城市周边的,一般以人文景点为依托以乡村为载体,以城市居民为主要客源的一种乡村旅游类型,在全国各大中小城市遍地开花,在乡村旅游及整个旅游中占有重要的分量。

廖静娴的《我国城郊型乡村旅游发展研究》(四川师范大学,2007)。分析了城郊型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探索我国城郊型乡村旅游的深度可持续发展之路。王婧,高乐全的《城郊乡村旅游发展探讨》(中国商贸,2011,3)中指出城郊乡村旅游开发,容易走入三个误区,现代化误区、模式化误区和标准化误区,提出了改善城郊乡村旅游发展现状的对策。吴茜,孙洁的《城郊乡村旅游社区发展中土地流转模式研究》(产业与科技论坛,2013,1)重点研究了土地流转模式。

研究事涉城郊型鄉村旅游中有关原住民的问题。有张丹凤的《基于城郊型乡村旅游影响的居民感知研究--以武汉石榴红村》(中国地质大学,2010)。冉燕的《我国城郊乡村旅游运营模式研究——基于主体的视角》(改革与战略,2017,9)。陈永胜的《基于主体视角的上海城郊乡村旅游经营模式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2014)。陈晓波的《探索城郊型乡村旅游发展之路》(经济日报,2013-4-09)等。虽然能从不同视角研究我国城郊型乡村旅游,但是涉及到原住民的研究还比较零散、单薄,还有待整理、深化。

二、城郊型乡村旅游发展中的原住民相关的问题现状

(一)相关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英美等西方国家, 最开始主要用来解决公司的治理模式问题。1984年, 弗里曼在《战略管理:利益相关者管理的分析方法》一书, 明确提出了利益相关者的管理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要求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在进行管理活动时, 综合考虑各个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乡村旅游作为一个综合性的产业, 涉及众多的利益相关者, 关于乡村旅游的利益相关者,  其主要利益相关者有当地社区居民、旅游者、当地政府以及非政府企业。

中国共产党的人民观,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人民观得到了新的发展,从“权为民赋”到“让人民群众参与、让人民群众做主、让人民群众受益、让人民群众满意,真正使群众成为利益的主体”。

(二)相关的现状问题。城郊型乡村旅游发展中的一些事涉原住民的问题,既有一般乡村旅游问题的普遍性、代表性,又由于所处位置、所受的影响的原因,有些问题更加特殊,有的些矛盾更加突出。

在乡村旅游开发中,在市场化的运作背景下,大部分农民都不具备资金、财产、智力等生产投入要素,土地是他们唯一资源和希望,但是很多地方以征用的名义低价买断土地,农民失去了土地作为股本分红的依据,农民在征地中的对抗事件时有发生;加之靠近城市的特殊,地价升值明显,矛盾更加激化。

旅游景区的规划建设需要根据当地实际,需要挖掘当地的文化,城郊型乡村文化既富含乡土农耕文化,又多拥有历史文化底蕴(历史事件发生地、历史人物的生活地、工作地)。当地原住民是当地历史的亲历者和继承者,是当地文化传承人和守护人,对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对故土的先贤轶事更有情感、更加熟悉,但规划建设中往往过于倚重外地专家。

城郊型乡村旅游地相比一般乡村旅游地市场化要素更多、市场竞争更激烈,原住民可能在年龄、学历、技能等等方面不占优势。在旅游地光环的背后成为新的失业群体。这既与利益相关者原理相左,也不符合我们党的人民观。

城郊型乡村旅游原住民由于靠近城市,易受城市生活影响,追求享受、自私拜金,反而丧失勤劳、宽厚、善良的传统美德,这既是对自身资源的一种放弃,也与乡村文明建设格格不入。

(三)案例地实证。江苏省东台市西溪旅游文化景区位于东台市西郊,西环路边,以西溪古镇为核心,下辖两个社区三个村,是典型的城郊型乡村旅游地。

景区开发前期原住民的土地以两万多一亩的价格被征收了,轻易地失去了了土地,政府以两百万一亩卖给开发商,貌似较小的成本,成功地进行了商业运作,或作为一种重要的融资渠道,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景区发展所需的资金,有其积极的意义,但是方式还是过于简单,考虑不太全面,原住民不仅失去的是土地,而且失去的是主人翁的地位、主人翁的心态,调查中有不少原住民有不满和逆反情绪,景区的发展与自己无关和对自己生活的担心。

景区的建设中,大规模的拆迁,对几代人甚至上百年生活场所缺乏必要的保护、对其生存方式存在粗暴干涉,统一整齐宋代风格的古代建筑,全国各地到处可见,建成后毫无生气,空空荡荡,没有对地域文化的深沉挖掘,没有从当地群众中吸取养分,也是投资上巨大的浪费。

景区的运营中,建成了江苏省影视基地,拍摄了一大批优秀的影视节目,取得了不少成绩,但是从影视的策划、制作、拍摄等环节与当地原住民没什么关系,原住民的生活境况没有从景区的发展得到改善、提升。景区梨木街业态经营,原老子号店没有得到传承,西溪古镇自汉代起延续二千多年,是两淮文化海盐文化的发源地,南宋建炎后,黄河夺淮入海,沧海桑田,此后一直是鱼米之乡,农耕文化发达,小街40几户人家从事梨木生意,家家门庭若市。两千多年来,古镇一直与繁华俱在,古镇的三百六十行长家,一年轮流吃一天,可见历史上的西溪多么富裕,放弃如此多的历史文化资源、看不到原住民文化命脉的延续性很可惜,倘若招商引资,发展其他项目成功了,原住民也不应该是不相关的外人。

三、城郊型乡村旅游发展中的原住民相关的问题思考

(一)土地流转中保障原住民长期受益。整体上原住民的土地是流转而不是一次性买断,具体上要从流转的分类选择、流转的规范、流转的长期法律保障等方面着手。首先应根据不同的旅游开发模式选择有针对性的土地流转模式,目的都在于通过旅游开发中的合理土地流转使当地经济合理有序发展、原住民受益。其次是建立合理规范的流转机制。构建土地流转管理办法,规范流转,保证流轉过程中原住民权益不受侵犯。最后是明确用地产权关系,依法确立用地流转行为的合法地位,确保原住民长期土地权益。[2]

(二)规划建设中倾听原住民心声。注重原住民的心声,注重本土人才,注重本地各部门意见。在全国大规模开发旅游的进程中,专家项目多,时间有限,不要过于迷信什么什么资质的设计院,要看具体规划人员,遇上从项目经理到设计人员普遍水平不高的不在少数,花费大量资金是一方面,关键许多设计不符合实际,像西溪古镇本处于堤西低洼地区,还要大力发展低下空间(19年8月汇报会恰逢作者实习在场),是照搬其它地方的设计,既没吃透本地各部门专项规划,也没有深入了解当地的实际情况。

(三)运营中让原住民享受发展的红利。发展要让当地农民受益,影视基地可以大力用本地群众充当演员,讲述本地故事,演绎董永与七仙女的爱情。古镇梨木街不是清一色拆迁、安置、完事,另外招商、投资发财、与当地居民无关。该保留的建筑保留、该保存的生活方式保存,有意义的老店重建,让古镇更有文化,更有人气,更具独特魅力和持久生命力。

(四)思想上重视原住民的教育。城郊型乡村旅游地原住民既有农民的淳朴、善良,又接近城镇,受市场经济冲击,不免思想出现上出现拜金、享受等滑坡现象,加强思想教育、传统文化熏陶势在必行,乡村文明建设要加大投入、加强力度。

结 语

城郊型乡村旅游发展中有关原住民的问题要在习近平新人民观的指导下深化、落地,要在政府主导下全社会通力协作下开展。城郊型乡村旅游中涉及原住民问题的研究目前还很不足,由于笔者水平有限,针对一些突出问题,抛转引玉,以期形成可行的认知、方法,探究解决问题之道,助力城郊型乡村旅游发展,以原住民问题为纽带带动生态、社会等问题的解决,促进乡村振兴,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参考文献】

[1] 刘楝子.我国乡村旅游研究综述[J].现代经济信息,2017(20).

[2] 吴茜孙洁.城郊乡村旅游社区发展中土地流转模式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3(1).

作者简介:李国云,男,汉,江苏东台,研究生,单位:西南民族大学旅游与历史文化学院,研究方向:区域文化与旅游

项目基金:西南民族大学研究生创新型科研资助项目。项目编号: CX2019SP148

猜你喜欢
乡村旅游问题
安顺乡村旅游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乡村旅游环境中不同污染源以及保护措施分析
避开“问题”银行股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