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为基建宜居湘西产业为核创生态名州

2019-12-09 01:58杨婷
大经贸 2019年10期

【摘 要】 近年来,湘西州切实践行习总书记“两山”思想,在全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入做好“生态+”文章的基础上始终坚持绿色发展。本文以湘西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思想为研究视角,分析了“两山”思想的形成发展及丰富内涵,从湘西旅游发展、农特基地、绿色资源、城乡面貌及环境质量等方面阐述了湘西践行“两山”思想所取得的成绩,并在此基础上对习总书记“两山”思想在美丽湘西实践有了自己进一步的思考。

【关键词】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绿色发展 湘西州

生态资源

引 言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习近平于2005年在浙江安吉余村考察时提出来的,这一科学论断的提出,被简称为“两山”思想。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反复强调保护环境“决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强调“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性,几十年来,不断被赋予新时代内涵的“两山”思想对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一、习近平“两山”思想的形成发展及丰富内涵

对生态文明的重视,贯穿着习近平的政治生涯,不忘初心与使命的他始终与基层人民一起为守护碧水蓝天贡献一己之力,习近平“两山”思想的形成更是经历了丰富的基层实践考验,内涵丰富,意义深远。

(一)基层工作经历与环境问题频发催生习近平“两山”思想的萌芽

五十年前,16岁的习近平插队落户到陕西省梁家河大队,这一待就是七年。七年里,他用脚步丈量民情,为改变这个贫困乡村的面貌,他又带领村民打坝淤地造良田,大力发展农业生产,看到村民因路电不通而心生烦恼时,他又带领大家筑坝修路建沼气,每一个解民忧、暖民心的举动,是习近平服务群众、一心为民的有力见证。“沼气池”的修建极大地提升了村民“保护环境从我做起”的意识,青年习近平自觉把牢固树立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丰富的基层工作经历也为日后习近平继续指导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以迅猛发展之势取得喜人成绩让国人骄傲,世人震惊。作为改革开放先行地的浙江省历经41年的快速发展,曾出现过浙江画水镇“4·10事件”、舟山定海事件等多起环境群体性事件,事件背后折射出浙江省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不协调、不平衡、不持续问题令人深思,同时告诫人们,以损害人民赖以生存的资源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型增长方式最终伤害的是人类自身,正如恩格斯所言:“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1]在教训面前,带着强烈“问题意识”的习近平对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两山”思想也由此应运而生。

(二)足迹踏遍浙江山水,一步一履考察中提出“两山”思想

曾在浙江工作长达六年的习近平把实干的足迹留在了浙江各地的田间地头,浙江工作期间他深入基层调研,与一线干部倾心交谈,他被这里秀美的自然山水所吸引,被勤劳智慧的浙江人民所打动,基于对这里绿水青山的认识兼具感性与理性思考的他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充满智慧的重要思想。

十四年前,曾靠矿产资源走向富裕之路的浙北余村在历经粉尘蔽日、果树无果的惨状后,该村村民因地制宜探索出与“石”奋斗的绿色发展新路并再次走上致富路,在考察中获悉这一情况后的习近平心生欢喜,倍感欣慰地说道:“我们过去讲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其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可以认为,这一简短话语是习近平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重要思想的最早表述。一年后,他发表《从“两座山”看生态环境》一文,进一步阐述“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之间矛盾对立却又辩证统一的内在关系。文中,他精炼概括了人们对 “两座山”之间关系的认识共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人类从对立的角度认识二者之间的关系,“用绿水青山去换金山银山,一味索取资源”;第二阶段人类以孤立眼光看待“两座山”的关系,采取犧牲部分资源与环境为代价来获取财富,结果是导致了更为严重的资源环境问题的出现;第三阶段人类以普遍联系的视野重新审视二者之间的关系,“认识到绿水青山可以源源不断地带来金山银山,绿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银山”,于是,“生态优势变成经济优势,形成了一种浑然一体、和谐统一的关系”。[2]三阶段揭示了人类共经历的四个文明阶段中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变化,对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的认识呈现螺旋式上升的发展过程。

(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对“两山”思想的进一步丰富与发展

个人阅历的积累及不同岗位的实践锻炼,让习近平看到生态文明意识的薄弱及经济发展与自然资源有效供给之间的矛盾,是导致环境污染事件频发的原因之一。在他主持起草的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更是把“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更高的战略层面,他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出发,强调把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政治、文化及社会等各方面的建设相结合,进一步凸显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地位。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就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时代意义等发表过一系列重要讲话,他的 “两山”思想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方向指引。2013年9月7日,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深情演讲的习总书记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3]总书记运用哲学思维形象地阐述“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内在关系。 2015年11月29日,在第二十一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习总书记在开幕式上庄严承诺:“中国将于203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45亿立方米左右......”,[4]讲话中铿锵有力地表明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上积极努力做贡献的决心与担当。总书记的“两山”思想,是以普遍联系的视野、发展的视角审视生态文明建设,把握生态文明建设进程,言简意赅的指出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可实现双赢,这一充满朴素辩证法智慧的哲学思想为中国乃至全球生态环境治理提供基本思路,具有划时代意义。

二、习近平“两山”思想在美丽湘西的生动实践

近年来,湘西州切实践行習近平“两山”思想,生态文明建设在这座山水小城开展得如火如荼。

(一)旅游发展“气势如虹”

2018年,湘西州旅游业发展迅猛,接待国内外游客5138.7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41亿元。其中,乡村旅游接待游客123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4.9亿元,带动2.2万人实现脱贫。如今的湘西,正如作家彭学明笔下描绘的那样:“湘西是一座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几十年来,勤劳智慧的湘西儿女抢抓机遇奋力前行,把自己的家园建设成全国十大旅游热点地区之一,十佳魅力城市之一,令每一位纷至沓来的国内外游客流连忘返。

(二)农特基地“异彩纷呈”

信步游览湘西的村寨,你会发现这里“一村一品、一村一业”已成规模。凤凰县菖蒲塘村拥有4000多亩的蜜柚、猕猴桃基地,这些绿色佳果为村民带来的直接经济收入比5年前翻了近10倍;永顺县场坪村的村民自主研发的夏黑、黑娃等新葡萄品种一度成为市场内的“翘楚”,水果畅销不仅富了村民的口袋,也增强了大伙戮力发展农特产、走出贫困致富路的信心。六年里,勤劳智慧的湘西人以积极拼搏的干劲,奋发向上的韧劲大力发展农特产业,建成优质农特产基地380.4万亩,生态农业直接带来的经济效益年总产值可达26亿元以上。

(三)农特产品“名声大噪”

去年11月,在长沙举行的农业博览会上,湘西展团展出的农特产品实力“抢镜”,喜获“佳绩”。其中“黛勾黛丫”、古丈毛尖、“果王”猕猴桃饮品等喜获金奖,佳绩背后是湘西人民践行总书记“两山”思想的智慧之举,所获殊荣实至名归。近年来,一批批湘西农特产实现规模化品牌运营,24个万亩精品园及316个千亩标准园的出现使湘西农特产具有 “三品一标”的有效认证总数达151个,“三品一标”农产品认证面积创历史新高达28万余亩,经济价值高达47亿元。

(四)绿色资源“持续增长”

60年前的湘西,农村毁林开荒现象时有发生,莽莽群山尽失颜;60年后的湘西,三百万湘西儿女为建设绿色湘西不遗余力,濯濯童山换新颜。2018年10月,在全国森林城市建设座谈会上,湘西荣获“国家森林城市”荣誉称号,殊荣背后是湘西州廿年坚持退耕还林,湘西儿女久久为功创造的“绿色奇迹”。截至目前,湘西完成退耕还林420.2万亩,已建成规模的原料林达200余万亩,还林后发展木本药材种植面积25万亩、林果面积60万亩,经济产值分别高达15亿元,6亿元,真正实现了生态与经济的双赢。

(五)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有一项智慧创举,发轫于峒河之滨,使怡人美景与惬意生活诗意相连;有一种接续奋斗,历经六载春秋,让美丽乡村焕发生机与活力。近年来,湘西州以推进“城乡同建同治”为抓手,以“建设绿色湘西、推进绿色发展”为契机,累计投入资金1.95亿元用于“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有了投入保障,一个个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新画卷在湘西大地上徐徐展开,其中永顺县场坪村荣获“中国美丽乡村荣誉称号”,泸溪县白沙镇荣获“国家级生态乡镇”称号实现了我州国家级生态创建“零”的突破;103个美丽乡村精品村、300个示范村的成功创建是湘西州积极践行习总书记“两山”思想,坚持高标准整治农村人居环境的新举措。针对城区进出口,城乡结合部,街头巷尾,小区院落等“死角”“盲区”段,湘西州集中开展了一系列专项整治行动,拆除严重损毁无人住危房1113栋,乱搭乱建3541处,乱堆乱放8851处,解决了一批久拖未决的“老大难”问题,城区整治行动收效明显,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六)环境质量“稳中向好”

近年来,湘西州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思想,在我国生态环境部发布的《2019年3月和1-3月全国地表水环境质量状况》中,湘西排名全国第八,湖南第一;省生态环境厅发布的《2019年3月及1-3全省大气、地表水环境质量状况通报》中,湘西排名第二,深入做好“生态+”文章的湘西州,环境质量稳中向好。

三、关于习近平“两山”思想在美丽湘西实践的进一步思考

(一)认清发展中的成绩与差距,进一步增强紧迫感

湘西州立足资源优势,在生态旅游业、农林、环境质量等方面成绩显著,神秘湘西生态文明建设备受大众认可,但美誉的背后,我们更应清醒看到其中的不足。2018年,湘西州生产总值达605.1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36425.78亿元的1.7%,在省内14个市州城市排名中倒数第二,产业经济贡献度与其它市州相比还有待提高,这与“金山银山”相去甚远。近年来,以生态旅游为主体的第三产业对湘西州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80.7%,成为带动其它产业发展、助推当地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但与其密切相关的公共服务配套建设未能完全满足游客们的需求,“规模”效应、“集聚”效应未充分显现;第二,产业营销渠道十分局限。湘西农产品销售渠道依旧以小规模分散经营为主,大部分农产品没有走上品牌导向的高精深发展之路,就柑橘而言,去年,湘西州就出现了几十万吨滞销柑橘“卖不出”“无人买”的尴尬现象,抛开冰冻天气及市场等多因素外,造成滞销的原因还包括促进产业融合发展的产业链及产业群未形成规模,未能充分借助“大数据”“互联网+”等现代化信息方式实现产品的网络营销;第三,缺乏龙头企业,未能有效实现资源的整合与带动农业产业优良发展。截至2018年底,湘西州共有689家农产品加工企业,但湘西仅有8家企业被认定为“省农业产业化省级龙头”,仅占全省的1.3%。因此,只有认清并正确对待发展中的成绩与差距,进一步增强紧迫感,才能更好的建设“美丽湘西”,实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

(二)直面发展中的挑战与困难,进一步增强责任感

践行习总书记“两山”思想,让良好生态成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是湘西州委、州政府的执政之基,力量之源。结合全州实际,湘西要走好生态发展新路,还存在以下困难与挑战:第一,产业的转型升级面临挑战。根据“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内在要求,类别不同的三大产业在发展模式上应更加突出“生态”元素,坚持走生态化发展道路,就全州来看,湘西面临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难,新进产业如何选择的问题,湘西要基于现实在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上狠花一番“绣花”功夫。如矿产开采、金属冶炼等都出现过污染环境、过度耗能的现象,针对不足下一步须通过改良传统技术,严控污染大、耗能高、产量低的落后产能进入并扩大,延长拉伸产业链,实现产品的转型升级以达到产业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同步提高;第二,体制机制有待完善。要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生态梦,需要每一个湘西儿女的精诚团结,每一项生态发展制度的合理制定及生态考核机制的有效执行。当前,在调动民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性、增强民众环保意识方面,需建立与此配套的奖惩机制进行约束,因此,建立与生态指标相挂钩且促进经济效益发展的相关制度并有效执行是我们面临的一大挑战;第三,面临人才、资金等生产要素不足的挑战。2018年,湘西州研发投入总量只有2.62亿元,仅高于张家界市,为全省倒数第二,此外,湘西州在人才培养及智力引进等方面也存在不足,资金、人才等生产要素的缺乏是导致产业结构不优化,发展后劲不足的原因之一。

(三)把握发展中的形势与机遇,進一步增强使命感

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转型发展,关键要牢牢把握“生态”二字:第一,将“绿色生态”作为产业发展的底色。湘西州走绿色生态发展新路,要充分发挥得天独厚的山水资源优势,在农业生产上立足“生态”化发展,加快推进特色农产品龙头企业建设及以乡村振兴战略为引领提升农特产精深加工的能力,依托丰富的地域资源,在加大科技含量的基础上对现有的农特产进行深加工,对现有的农特企业进行全新改造,组建具有营销策略、市场竞争力、培育并发展一批有影响力能带动经济效益提升的农特产龙头企业。此外,以乡村振兴为引领,在较为成熟的农村专业合作社带领下,充分发挥农户与市场的有效对接,通过市场刺激农户提升农产品质量,并在合作社组织下,引领当地农特产生产逐渐由传统分散、小规模经营转向集约化经营;第二,让“结构优化”的有效投资成为助力产业发展的动力之源。众所周知,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的资产投资对一个城市的发展至关重要,就湘西而言,湘西在积极谋划投资项目时,应立足于对“绿水青山”的保护,在建设“金山银山”的着力点上理智评价项目,让湘西绿色GDP不断上升。此外,还要积极引导湘西人民发挥主观能动性,因地制宜发展与生态文化旅游相呼应的特色农家乐、民俗手作品等具有湘西元素的产业,为吸引更多民间投资,扩大投资项目做好铺垫;第三,在“队伍建设”的质量提升上下足功夫。人才的聚集与智力的发挥,是实现“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的关键,加大对干部队伍的培养,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学习,激发干部队伍干事创业的活力、动力,培养一批具有“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意识的人才队伍,是推进“美丽湘西”建设,走出一条具有湘西特色的绿色生态发展新路的关键之举。

总而言之,湘西州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积极构建绿色为底,主客共享的生态旅游环境,全力打造生态秀美、民风淳美、社会和美及产品味美的生态大州,这是令每一个湘西人都感到自豪的事情,在这挑战与机遇并存的当下,我们深信,未来的湘西一定会攻克一个又一个难关,绚丽多彩的绽放在武陵大地上。

【参考文献】

[1]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于光远等译,北京:人民出版社,年版。

[2] 习近平:《之江新语》[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7 年版,第 186

[3] 习近平.弘扬人民友谊共创美好未来[N].人民日报,2013-09-08(03).

[4] 新华网.习近平在气候变化巴黎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 2015-12-01]. http://www.xinhuanet.com/world/2015-12/01/c_1117309642.htm

作者简介:杨婷(1988—),女,湖南吉首,硕士,中共吉首市委党校教师,主要研究方向:历史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