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的主要经验

2019-12-09 01:58孙国梁
大经贸 2019年10期
关键词:文化建设中国共产党

【摘 要】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文化建设是我们党面临的一项重要难题,中国共产党在文化建设方面既要一脉相承,开拓创新,又要与时俱进,取其精华,其主要经验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文化建设必须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进行;二是要坚持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三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文化发展方向。

【关键词】 新中国成立 中国共产党 文化建设 主要经验

一.文化建设必须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进行

1956年隨着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文化建设也逐渐开始走向正轨,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强调:“艺术问题上的百花齐放 ,学术问题上的百家争鸣 ,我看应该成为我们的方针。”[1]5月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正式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作为全党将来文化建设的方向,并明确强调,实行这一方针,“并不会削弱马克思主义在思想界的领导地位,相反地正是会加强它的这种地位。”[2]由此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初级建设时期,是指导我们党文化修养,加强我们党文化制度建设,提高我们党员干部文化理论的重要思想武器。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在加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的同时提出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实现了新的发展理念,直接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列入党的指导思想,从此文化发展有了动力,目标和思想上的指导,推动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势下,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就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文化创新新模式,这既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阶段的文化探索,也是对未来中国社会文化发展规律的科学把握,第一次系统回答了,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阶段要发展什么样的文化,怎样发展文化之一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更加注重文化自信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3]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文化自信是“四个自信”当中最基础,最根本的自信。在这其中文化自信即包含了对传承五千多年来的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信,也包含了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自信,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与实践的自信和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自信。提高文化修养是新时代党性修养发展新的体现,也是检验党性强弱的重要标准。在当今社会,新兴事物层出不穷,决定了我们共产党人要贴紧时代的步伐,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在迎接风险与挑战中补短板,促提升,批判继承,开拓创新,在文化大融合的新时代保持清醒与定力,提升文化发展的活力。

二.要坚持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

近代中国社会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意味着中国革命道路必须具有创新性,同时也意味着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无产阶级文化修养的发展与创新进入到了一个全新的境界。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在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同时,对中国传统文化提倡全党要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指出中国文化应该向着“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4]方向发展。改革开放以后,江泽民指出,全党干部要“努力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的一切优良的文化传统,努力学习和吸收一切外国的优秀文化成果,从而不断地创造和推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从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的历程中,不仅仅只是将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制度相融合,为社会主义服务;在一定程度上,也将外来文化的优秀成果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传统文化提出了要“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5]在新时代条件下,更加明确了中国传统文化如何发展的问题。运用中国传统文化不是形式主义、教条主义,而是要守正出新,学思践悟,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创新中国传统文化的具体实践。

三.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文化发展方向

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好不好,关键在于人民群众,社会主义文化要以人民为中心,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必然要求。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就对新民主主义革命文化指出,新民主主义革命文化“应为全民族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工农劳苦民众服务,并逐渐成为他们的文化”。[6]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发展体现了我们党的领导文化建设的方向向着人民化大众化的方向发展。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文化创作大多以反映工农阶级斗争为主要素材,同时加强普及文化教育,人民的受教育程度逐渐增强,当家做主的热情空前高涨。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遵循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的基本方针,力求文化建设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文化发展方向,坚持从“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倡导文化发展向着要贴近社会主义,贴近人民群众,贴近实际生活。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倡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他提到:“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文艺要反映好人民心声,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 这是党对文艺战线提出的一项基本要求,也是决定我国文艺事业前途命运的关键。只有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真正做到了以人民为中心,文艺才能发挥最大正能量。”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后,习近平将人民当家做主的理念应用到了文化建设中去,文化修养要始终站在人民的立场上,保障人民的利益,是习近平文化休养思想的中心点。

【参考文献】

[1] 《毛泽东文集》第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54.232

[2]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6-10-28.

[3] 《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08

[4] 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载《人民日报》2014年9月25日第2版

作者简介:姓名:孙国梁(1996年-);性别:男;民族:汉族;籍贯: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职称:硕士在读;学历: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党的建设。

猜你喜欢
文化建设中国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
浅论基层群众文化紧跟时代步伐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及其现实意义
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满足群众文化生活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