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藏族面具的类型及特点研究

2019-12-09 01:58扎西卓玛
大经贸 2019年10期
关键词:艺术特点种类功能

【摘 要】 藏族的面具是构成本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原始而富有表现力的形象中,包含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和灿烂的艺术之美。本文从藏族面具的概念和产生的起源与发展、面具种类、面具功能、以及面具的艺术特点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 起源与发展 种类 功能 艺术特点

一、面具的概念

藏族面具,藏語称之为“巴”,“是用布、木、皮、泥、纸、铁等为原料制作而成的的神祇、鬼怪、人物和动物的面部造型。它主要用于宗教仪式、“羌姆”和戏剧等表演活动中,还可以用悬挂、祭祀、供养、膜拜、观赏”。[1]在表演活动时所表达的内容是有相对应的面具艺术的帮衬作用来要呈现的,因此,面具是日常生活有着紧密联系的一种精神产物。

二、起源与其发展

藏族面具文化的起源目前在学术界还没有统一的观点,主要有起源与苯教文明有关和起源与本土民间土风舞有关,与佛教传入西藏有关几种不同的看法,依以上本人的观点是藏族面具起源于藏族的本土宗教苯教文明有关。据材料,在吐蕃奴隶制社会时期,即公元6世纪以后,苯教“摇鼓作声”的图腾拟兽面具舞蹈被吸收进民间歌舞进行表演,由此产生了白山羊皮面具。就说明起源与面具的开端,另两种说法就起源与公元7世纪初中期吐蕃赞普松赞干布颂布“十善法典”庆典会上,就增表演过戴着狮、虎、牛、豹、马、大鹏等面具的本地民间土风舞和公元8世纪中后期赤松德赞在举行桑耶寺落成的开光大典上,有许多大型活动,其中表演了宗教跳神舞—“羌姆”,从此面具问世。后面俩种说法不是面具的起源而是藏族面具文化发展中的一些历史阶段,也是发展的表现。

其发展历史是“从赭涂面为好的蕃军在参加战时用动物的血等来染红自己的脸这一作法给敌人制造了恐惧感 ,同时鼓舞自己队伍士气。从考古资料和文献资料看,这是面具艺术没有形成之初的一种形式。青藏高原最晚已在新石器时代出现了绘面现象,绘面习俗不仅是藏族面具艺术产生的根源所在,而且这一习俗长期在民间的传承,对面具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在藏民族从远古生活在狩猎、畜牧为主的环境,使动物与人之间有寻常的联系,马、牛、羊、虎、狮、猴等动物必然对待来了极深的影响,出于对这些动物的关注与喜爱,人们将它们的骨架作为信奉崇拜对象也就理所当然的了。同时,藏族先民们以动物皮毛做为身体的保护物和装饰物,这在藏区的许多壁画中可以得到了证实。在岩画中,刻打着动物、放牧、狩猎之场所,每个人头上都插羽毛,下身吊有绳索装饰物。 人物刻像似乎是巫师,看来又是似是描绘出了一副战争的画面。因此,早起的面具似是以动物毛皮制作而成。受原始苯教图腾崇拜之影响,人们以动物的头饰来表现自己的意识。8世纪赤松德赞时期,在桑耶寺落成庆典上,莲花生将佛学教义和苯教神祇仪式及土风舞相结合,表演了扮牛虎狮子头饰的面具舞。这是藏传佛教产生后,人的地位被神代替,面具题材走向“神化”,即向神的形象发展。到公元11世纪,西藏卓地大庙会上,又有了“巫师多人,自在女二十八人,戴面具”的面具表演艺术。公元15世纪,藏传佛教著名僧人唐东杰布的藏戏这就形成了最初的藏族戏剧,唐东杰布利用白面具创造出了较为精致的蓝面具。17世纪白面具风格已基本固定,19世纪末20世纪初蓝面具走向成熟。戏剧的产生促进了面具的发展,并展示它固有的表演装饰功能。”[2]这是藏族面具艺术形成和它的发展的阶段,也是本民族生活习俗和随着社会发展的历史而演变藏族面具的艺术。

三、面具种类

(一)材质分

有铜质、铜质镀金和铁质面具、最早出现的皮质面具是目前文献中披露的古代社会中藏族先民所使用的熊、野猪头皮和制作的面具。当今还在使用的白羊皮和牦牛皮制造的面具。织品面具主要包括布质和毛织、丝织品类,木质材料雕刻而制成的木质面具,材料有制将、藏纸、火纸等的纸质面具,泥质面具是属于胎膜制作,其原材料主要为黏性较好的泥土,另需要加一些香料轻质纤维性的添加物,还有贴布脱贴面具等基本主要的原材质的藏族羌姆面具、藏戏面具和民间祭祀面具等。

(二)造型分

1.神祇面具

藏传佛教的内部的各教派有共同的本尊和护法神之外,有自己的本尊和护法神。除藏传佛教外,苯教在发展过程中也有自己的本尊与护法神,同时也吸纳了藏传佛教的一些护法神祇,一些神祇又有多变中神变相,所以藏族宗教中的本尊与护法神给人总的影响便是多,寺庙中供奉的神奇塑像,藏传给画的壁画和唐卡中描绘的神祇图像,在面具中大都可以找到。在神祇类面具中,除了少数、菩萨和被神化了大德外,“主要的是表现益西巴和吉德巴二大类护法中的各类神仙鬼怪,益西巴指出世的本尊。其护法神有:持挺护法、四面护法、大白护法、宝帐护法、不畏金刚、马图明王、法王、天主等诂主、明王,以及班登拉姆、哎嘎扎支、麻松玛等护发女神这些神祇多位佛和菩萨的化身。益西巴中的神祇又被称之为智慧护法神祇。而吉德巴提到的年、龙这类苯教护法神,就是一群与人类关系密切、掌管人间凶吉、祸福的自然之神或世俗之神。被神格化的高僧大德的典型代表是莲花生,表现他的面具称为“古如参吉”,即“莲花生八相”。”[3]神祇类面具主要在寺庙“羌姆”中运用,此外在藏戏演出、民间祭祀活动中也有这类面具出现。神祇类面具,有静相和怒相之分。怒相多于静相。

2.妖魔鬼怪类

妖魔鬼怪类面具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原来在时间作崇的妖魔,后来被神所征服或劝化后,成为了一种保护神,均有面具,其中典型面具系藏语所称的“吐追达巴”他是天葬台的保护神,是引导鬼魂的指路精灵和吉祥之神。另外一种就纯属妖魔鬼怪。藏戏中的罗刹女就是一种可畏、恐怖的恶鬼、食人鬼。在“羌姆”演出中,最奇特、最典型的妖魔面具是萨迦寺“巴姆”面具。“这是根据一批死去的妇女塑造的妖魔面具,多为满脸皱纹,丑陋不堪的各类老妪形象。该面具用泥作成,数量多达百种,形象各异,手法写实,为萨迦地区宗教节日法会中的跳神面具。这些面具产生的原因是五百年前萨迦政权内乱,法王施神力卜出一切灾难都是藏东巴塘地区的凶残魔女,‘朗嘎卓玛妖术所致,故几度派巫师神将前去捉拿,最后在萨迦附近的神山上发现凶残魔女,即处以‘解脱。以后每年都要在宗教法会上降服这类‘对姆(女魔之意),并収其鬼魂。因第一女魔朗嘎卓玛为巴唐人,故以后凡在萨迦降服的‘对姆统称为‘萨迦巴姆。识别和降服巴姆的仪轨法式很复杂。据说巴姆的魔性妖气附在女人身上后,有异味和‘巴扎(女模特殊的神经血络)。法王高僧施展降魔焚魔和驱邪的法术时,发出有神力的烟火和气味,使着魔的妇女流泪哭泣,在地上翻滚并发出像鬼一样的吼叫,呈‘失神状态。凡有此魔性的妇女,脖子上系以黑带,定为巴姆,被世人称之为‘活着的妖怪。五百多年来,被降服的巴姆无数。其中最为著名的有:朗嘎卓玛、香雄·多吉普次(南木林人)、色吉(萨迦人)、扎勒班宗(萨迦人)、扎西擦么那(浪卡子人)。为其魔性,不让鬼魂再到人间危害生灵,特殊其像制成面具,用木架草泥质成身躯,穿会有人肠的鬼服,呈各种服役苦状,囚于地狱。”[4]这一类妖魔鬼怪面具数量较多,在藏戏、羌姆和民间祭祀都有是藏族面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3.人物类面具

人类面具在藏戏中由于戏剧本的特点,人物面具是其主体。以八大藏戏为例:《诺桑法王》中的修行、道法高深的老人;喇嘛勒白罗珠是《顿月邓珠》中顿洽国王的首席大臣,是一个阴险凶狠的奸臣;国王达瓦森格是《苏吉尼玛》中深的人心的国王;大臣岗角是《白玛文巴》中的跛脚信使;昌施贡青是《卓瓦桑姆》中的主角的父亲,这些角色均有面具戴着面具表演。人物类面具的制作方法各地并不相同,使用的材料也不太一样。个个面具相对应的人物形象也不一。

4.动物类面具

动物类的面具也是藏族面具中的一个大宗在寺庙“羌姆”、藏戏、民间祭祀活动表演中都有这类面具出现。在寺庙“羌姆”中,动物基本都是被神格化了的,属于保护神类,与其他形式中出现的动物面具的内涵是不一样的。其中有28种动物属于二十八自在母守护神,它们分别是东方六自在母牦牛、蛇、豹、熊、马熊、棕熊;南方六自在母的蝙蝠、水主、蝎、鹞、狐、虎;西方六自在母的鹫、马、大鹏、狗、戴胜鸟、鹿;北方六自在母的狼、野山羊、猪、乌鸦、大象、蛇头水神;此外还有四门守护神:即东门杜鹃、南门羊、西门狮子、北门蛇。以上这些动物都均有面具。

四、面具功能

(一)装饰性

王嘉先生说:“在多为“温巴”所戴面具。此类面具主要有呢料或皮革、绒布制作而成的。制作过程为,首先在所选材料上挖出三个空洞分别作为双眼和嘴巴,其次,在两眼之间划出一条状或者片状的鼻子,最后用颜料上色。色彩主要以白、蓝、黄、绿为主。这一类的面具,做工精致,色彩清新活泼。在演出时,挂于面部之前,代替化妆。”[5]《世界屋脊的面具文化》中蓝面具藏戏剧中脸部以蓝花缎做底色。头顶上有个箭头的装饰物,画以财宝‘喷焰末尼图案,下接俩边沿头性到两耳前,有一半圆的装饰圈边,亦镶有金银花缎,圈边锻带左右俩端吊以红、蓝二色丝穗。额头上有一金色的圆日和银亮的月牙徽饰,下巴和俩块外沿装饰有白胡子。白胡子、白眉毛和头顶上的箭头装饰物,均安唐东杰布形象造型。另外,面具的蓝底色,也与唐东杰布兼有善和怒两种面相。脸膛成紫红、深棕色近于蓝色有关。也有蓝面具的整个装饰是按“扎西达结”象征图案而构成的说法。以这些来藏族面具有装饰性功能。

(二)扮演性

华瑞·东智先生说:“从表演形式上看,面具最大的特点是展现喜怒哀乐,真善美丑。从使用的颜色来看,随着长时间与自然抗衡,人们开始对红、黄、绿、蓝、白等颜色有了一定的认识。面具色彩的运用具有独特的含义,大大丰富和突出了各种人物性格的表现。”[6]黄色面具扮演的是学识渊源,具有远见卓识。八大藏戏中的《苏吉尼玛》和《诺桑王子》俩部剧中的贡白和罗哲所佩戴的就是黄色面具。红色面具扮演的是智勇双全,能够用计谋交接来征服和驯化对方《朗萨雯波》中主人公扎贝白;《顿月顿珠》中的郭恰等人物所使用的就是红色面具。绿色面具扮演的是功德业绩,聪明善良。《朗萨雯波》中朗萨雯波的母亲娘擦赛中,《白玛文巴》中白马之母董坚玛等具有聪明才智、善良慈祥的人物使用的就是绿色面具。半百半黑面具扮演的是口是心非、变化多端、不可信任。《苏吉尼玛》中阴谋陷害苏吉尼玛的女巫感德桑姆使用的就是半百半黑面具。黑色面具扮演的是凶恶残暴、紫色面具扮演的是嫉妒憎恨、白色面具扮演的是善良、友好、和平和温柔性格。观其色彩就能知道扮演什么人物,看清内心内心世界。同样寺院羌姆面具和民间祭祀面具都有扮演性地给人们传递信息。

(三)象征性

面具的不同色彩象征着不同的角色,如蓝色面具主要是代表正义,英雄无畏的勇士;白色面具是用来表示人物性格纯洁、善良、温和、同时也意味老者长寿;黄色面具是表示容光焕发、功德广大、知识渊博,例如活佛、仙翁等角色;绿色面具则是象征贤良智慧、眉毛端庄,代表度母或空行母化身德女子等,邹荣华先生认为藏戏面具是采用象征手法制作的典型,例如,《诸桑法王》中渔夫形象即温巴面具,整个面具成宝瓶状,顶端呈宝伞形,伞下为如意之图,额上斗圆的拱象征双鱼,拱圆下方的日月象征金轮,嘴象征莲花,鼻子下巴壳象征右旋海螺,面具俩侧垂挂吉祥结,身后披挂锦缎象征宝嶂。

五、面具的艺术特点

(一)原始性

华瑞·东智先生说“宗教的不断发展不但使面具得到广泛的使用,而且面具的形式更加丰富多样。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不断为它增加了一些新的  内容和新的装饰,甚至也采用了不同材料和新的技术。但面具还是保留了原始的痕迹以动物毛皮为原料而构成藏族面具艺术的传统并没有改变。”[7]藏戏面具艺术最早来源于原始图腾似兽舞蹈中所产生的动物面具,面具形象有牛、鹿、龙、虎等动物形象。这样的动物面具,在今日的藏戏剧目中任然在使用。

(二)夸张性

藏族面具的制作中,面具常运用及度夸张和象征的手法不拘于外表形象的客观真实,而是着重强调内在的特征和形象的神态感。整个造型夸张中不失优美,浓烈中不不失绚丽。“藏传佛教“羌姆”面具的造型之中,又有静相和怒相之别,静相的造型应是严肃的,谨慎的,而为了对付邪恶的妖魔鬼怪之类,一些本尊都是以忿怒神变之相出现的。那些本来就专是镇压邪魔的神祇就是呈怒相的愤怒之神。怒相往往给人一股具有强烈威慑力、震撼力的感觉。其面目狰狞,黄眉怒目,张牙舞爪、血盘大口。只有比邪魔更凶恶,才能慑服哪些涂炭生灵的,最虐深重的魑魁魍魎。怒相的造型在藏传佛教中多,其造型夸张性或造型美的表达达到了一个极高的艺术境界,也使其自身的特点更为鲜明。”[8]还有藏戏面具中也一样有威严而且震慑力给人带来神秘感和怪异感造型的夸张性。

【注 释】

[1] 罗桑开珠:《藏族文化通论》,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15年8月。

[2] 华锐·东智:《藏族面具艺术浅识》,《中国藏学》第4期,1998年11月。

[3] 罗布江村、赵心愚、杨嘉铭著:《世界屋脊的面具文》,成都:化四川民族出版社,2008年12月。

[4] 罗布江村、赵心愚、杨嘉铭著:《世界屋脊的面具文》,成都:化四川民族出版社,2008年12月。

[5] 王嘉:《藏戏面具的产业发展》,《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第32卷第3期,2015年5月。

[6] 华锐·东智:《藏族面具艺术浅识》,《中国藏学》第4期,1998年11月。

[7] 华锐·东智:《藏族面具艺术浅识》,《中国藏学》第4期,1998年11月。

[8] 赵心愚、杨嘉铭:《藏族面具文化的基本特点》,《西南民族大学学报》第174期,2006年2月。

【参考文献】

[1] 张鹰、李书敏主编:《面具艺术》,《西藏民间艺术丛书》,重庆:重庆出版社,2001年5月。

[2] 张鹰编著:《西藏面具》,《西藏艺术丛书》,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5年5月。

[3] 扎呷著:《西藏传统民族手工艺研究》,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5年3月。

[4] 古朴光著:《中国面具史》,贵阳市:贵州民族出版社,1996年1月。

[5] 罗布江村、赵心愚、杨嘉铭著:《世界屋脊的面具文化》,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8年12月。

[6] 李梅杰著:《西藏面具剪纸》,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1年12月。

[7] 陈莺、陈逸民著:《神秘的面具》,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2004年8月。

[8] 杨嘉铭:《藏族面具与寺庙“羌姆”》,《西南民族大学学报》第182期,2006年10月。

[9] 华热·索南才让:《略论藏戏的面具艺术》,《西藏艺术研究》2013年7月。

[10] 冯作辉、何宜翔;《白马藏族面具文化的审美特征与设计应用研究》,《西藏艺术研究》,2017年6月。

[11] 张虎生:《西藏文化中面具艺术的色彩象征》,《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7年12月。

[12] 才让:《藏传佛教金刚法舞面具的制作、分類及其宗教内涵之研究》,《西北民族研究》第2期,2011年5月

作者简介:姓名:扎西卓玛,民族:藏族,籍贯:甘肃,出生年份:1993.12,学历:硕士研究生,单位:中央民族大学藏学研究院

猜你喜欢
艺术特点种类功能
消防车种类知多少
关于非首都功能疏解的几点思考
镜头像差的种类
浅析贝多芬奏鸣曲《悲怆》第一乐章
文学作品与舞蹈的艺术融合
中西医结合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症31例
辨证施护在轻度认知功能损害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