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司马辽太郎甲午战争认识的分析

2019-12-09 01:58汪霞琴
大经贸 2019年10期

汪霞琴

【摘 要】 司马辽太郎是日本战后著名的小说家。他在长篇小说《坂上之云》中,详细地讲述了两次大战,即甲午战争与日俄战争。司马讲述了对甲午战争的认识,但是没有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上批判这次战争。作为史实的甲午战争和司马的作品《坂上之云》中描写的甲午战争大体上一致,但也存在着有出入的部分。本论文以《坂上之云》中的甲午战争描写为出发点,客观地分析其作品《坂上之云》中的司马辽太郎自身对甲午战争的认识。

【关键词】 司马辽太郎 坂上之云 甲午战争认识

1关于司马辽太郎和《坂上之云》

司马辽太郎是日本的小说家、纪实文学作家,评论家。本名福田定一,出生于大阪府大阪市。笔名的由来是“不及司马迁的日本人”。产经新闻社记者在职期间,凭借《枭之城》荣获直木奖,给历史小说输送新风气。代表作有《龙马行走》、《燃烧吧,剑》、《盗国物语》、《坂上之云》等。作为历史小说家,他汲取了斯科特人物中心主义潮流,从笔名上来说,他也是以司马迁《史记》列传的形式为范本的作家。评论家川本三郎评价他是“一平二太郎”(藤泽周平、司马辽太郎、池波正太郎)中的一员,是应 “成人日本男子”嗜好的作家。

《坂上之云》讲述的是松山藩出身的秋山好古、秋山真之兄弟以及从小一起长大的文学家正冈子规的历史小说。时代背景在明治时期的日本,故事的前半部分讲述的是三个主人公在求学的过程,关于好古的骑兵、真之的海军战术研究以及子规的现代散文改革运动也作了详细说明。作品后半部分,特别是子规去世后,更多的是集中于与秋山兄弟相关的日俄战争。在新兴国家的青春时代重复着自己的青春的年轻人们,每个人都怀着担负国家兴亡的客气成长着。原伊予国松山出身的三个年轻人也抱着同样的气概走上社会。秋山好古进入陆军,发誓要为创建骑兵部队贡献一生。秋山真之以好古的弟弟进入海军,为海战战术的开拓献出了人生的决心。正冈子规以俳句、短歌等传统文艺现代化为目标,踏上真之的好友的文艺之路。他们也拥有与许多年轻人同样的志向,宛如以坂上蓝天中闪耀的一朵白云为目标,在昂扬的时代中迈出这一步。

2《坂上之云》中的甲午战争

2.1《坂上之云》中甲午战争的原因

《坂上之云》中司马对甲午战争的定义如下。“甲午战争是什么?”“甲午战争,是由天皇制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最初的殖民地获得战争。”从司马的角度来看,甲午战争是保卫日本天皇制的战争。

关于甲午战争的原因,司马在《坡上之云》中阐述了三方面的原因。第一个原因是在于朝鲜。话虽如此,韩国和韩国人不仅有罪,而且有罪的话,那么也在于朝鲜半岛的地理位置。”不仅如此,以司马认为有相似问题的越南为例,证明了半岛国家难以维持的观点。第二个是日本过分的被害意识。“由于过剩的被害意识,日本发起明治维新。建立统一国家,加快实现近代化,以免列强侵略亚洲,保卫自己的国家。那个强烈的受害者意识当然也反作用于帝国主义,姑且不论,这个战争不是打算战友清国和朝鲜引起的,多半是被动引起的。第三是东学之乱。东学之乱在不断蔓延。东学是相对对西学的。再加上儒、佛、道三教,再加上现世利益的新兴宗教。

2.2《坂上之云》中甲午战争的结果

在《坂上之云》中,显而易见日本战胜。这场甲午战争由两场战争组成。“这一场战争是日本方面的胜利。猛攻成欢新军阵地,三千的清军战败从平壤落荒而逃。”第二军的旅顺攻击中,令人诧异的是旅顺要塞仅在一天之内就沦陷。在这次攻击中,日军战死仅有一名军官,士兵也只不过是二百二十九名。从作品上看,清朝的损失极大,不仅失去了数个舰队,士兵的士气也一蹶不振。与之相对的是日本获胜,而且损失也微乎其微。也可以说是为今后的日俄战争埋下了祸根。清国和日本签订了著名的《马关条约》。日本从清国得到了2亿两项赔偿金和领土(台湾、澎湖岛、辽东半岛)。

3史实中的甲午战争

甲午战争是1894年至1895年3月围绕朝鲜半岛引发的日本与中国之间的战争。从司马辽太郎关于甲午战争的结果的叙述中可以窥视出抹杀他对战略侵略性的抹杀。他在文中叙述到“日本在甲午战争中获得了2亿两的赔偿金和领土。领土为台湾及澎湖岛及辽东半岛”仅以数字写下了《马关条约》的内容。但是,史料中的《马关条约》的内容多,而且影响也很大。

司马辽太郎为伊藤博文没有想侵略中国的想法而辩护。“只是首相伊藤博文在以后的日俄战争中也是这样,在这种情况下,极力促使以清国为对手发动战争。这也许是伊藤作为政治家的基本性格。“甲午战争并不是不得已的防卫战争,而是明显的侵略战争,日本早已有所准备。后世虽有如此言论,这种激烈的批判如果让伊藤博文听去是会大吃一惊吧。伊藤根本没有这种想法。这种认识和史实显然不相符。伊藤博文在1892年的第二次组阁中,实行了对外扩张军备的政策,准备发动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1894年,伊藤主持内阁,发动甲午战争,取得列席大本部的特权,决定策划相关战争。在《坂上之云》中,司马丝毫鲜有提及旅顺的杀戮。却歪曲成旅顺姑且不论战争的思想善恶,两次都大量地吸走日本人的血液。

4司马辽太郎对甲午战争的认识

司馬辽太郎批判了进步历史家甲午战争观。他认为甲午战争不是天皇制日本帝国主义发起的获得殖民地的战争,应该从历史的角度考虑日本的成长过程,而不是一味地过度谴责日本。他将甲午战争定义由天皇制日本帝国主义引起的殖民地获得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这个国家所有的进步学者之间持一定的市民权。形成以下认识:“也可以说是对于朝鲜和中国长期准备的天皇制国家的侵略政策的结果。也有人认为有象这样的定义,积极地承认日本的立场的意见。清国常年将朝鲜视为属国。北方的俄罗斯,对朝鲜,表示着野心。日本对这个,从本国的安全的立场保持朝鲜的中立,为了保持中立企图保持在朝鲜的甲午的势力平衡。但是,清国始终坚持对朝鲜的声音与自己的宗主权,因此日本诉诸武力将其排除。

司马以上的两个解释是统一的极端善恶论。应该从更广阔的视野去解释甲午战争。如果司马没有认识到人类历史日中的发展程度、近代国家主义和明治国家、产业革命和帝国主义、国民国家和军事以及外交问题,就无法了解甲午战争的本质。文中写道,“前者把日本评价为奸佞,穷凶恶极的罪犯嘴脸,后者却一百八十度转弯把日本形容为英姿飒爽跨在白马上的正义骑士。两级划分国家形象或者人物形象的善恶,是当今历史科学无法摆脱的束缚,由此可以说,历史科学的近代精神愈加稀薄或者想持有也无法持有的重要缺陷,我想也许是一种宿命吧。其他的科学,不存在善恶的区分方法。譬如没有氢是恶的氧是善的之说吧。在绝对不存在此种情况的场所才能存在科学,某种历史科学的不幸,倒不如说是从一开始区分善恶那一刻就注定了”。可见,司马把历史科学和自然科学两个完全不同的范畴的东西混杂起来叙述,偷换概念。由此,司马对甲午战争的定义如下。“甲午战争是什么。我觉得有必要给之下定义。如果为了那一点点的必要,我认为甲午战争也不能一刀切,非好即坏,而是应该从人类的历史中,日本这个国家的发展程度来斟酌。当时,日本处于19世纪。列强所采取的一切行动都是出于私欲,世界史处于所谓的帝国主义横行的时代。二十几年前日本这个国家以这些列强为榜样诞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