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网络社交的依赖媒介、后果及对策①
——对山东工商学院学生调查

2019-12-10 04:52秦逸群
市场周刊 2019年8期
关键词:微时代问卷社交

秦逸群

一、引言

信息技术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6月30日,我国网民规模达8.02亿,其中20~29岁年龄段的网民占比最高,达到了27.9%。即时通信用户规模达到了7.56亿,较2017年末增加了3561万,占网民总体的94.3%。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智能终端、社交媒体、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及普及,“微时代”已经来临,其突出标志是运用现代通信、影音传播等技术,以微博、微信等平台为载体,使用简洁的文字、生动的图像、丰富的表情符号或个性化的语音等方式进行即时高效的信息传播。大学生作为移动媒介的主要使用者,不仅利用它进行作息传递,还把它作为社会交往的平台,部分大学生甚至对其产生依赖。所以,研究大学生对微时代社交平台的依赖及其影响成为重要的话题。

二、“微时代”网络社交的概述

(一)“微时代”网络社交

社交是社会交往活动的简称,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交流信息、沟通感情、相互知觉和相互作用的过程。交往分为直接交往和间接交往,直接交往是人与人直接交往的社会活动,即现实社交;间接交往则是通过一定的媒介与他人交往的社会活动,网络社交就是通过互联网进行的交往活动,它是间接交往的一种方式。“微时代”网络社交是指大学生基于移动网络,利用微信、微博、QQ、贴吧等在线平台进行的各类交往活动,是对当前大学生现实社交的延续和补充,也会对大学生现实生活产生多方面的影响。

(二)“微时代”大学生从事网络社交的特点

微时代大学生从事网络社交具有自由性、去中心化、乏理性化等特点。“自由性”是指随着移动网络的兴起和智能手机的普及,使得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更加便捷,不再受时间、地域的限制,这不仅可以交往到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开阔自己的朋友圈,也可以随时随地分享自己的开心事,了解他人的身边事,还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碎片化时间,获取各种感兴趣的资料,因此网络交往具有自由、方便的特点;“去中心化”是指大学生人人都可以通过网络发表自己的观点,表达自己的诉求,不再以某“特定人”“特定物”为中心;“乏理性化”是指基于网络的虚拟性,在“微时代”的交往中随意任性、不计后果,主要表现为:与他人网络交往中往往把 “人际化”关系作为“物化”关系来处理,缺少了情感的投入;对一些事情的看法也缺乏深思熟虑,做出结论相对来说太随意,对后果不负责任等。

三、对“微时代”大学生网络社交的调查及发现问题

为了对“微时代”大学生的网络社交情况进行调查,将大学生社交网络使用中的具体行为编制成问卷,涉及大学生在使用社交网络时的使用时间、社交网络行为、社交网络平台(工具)的选择等方面。问卷主要面对山东工商学院在校大学生,随机抽取115人进行调查,删除无效问卷后,得到104份有效问卷,有效问卷率占90.43%。收回问卷后对问卷中题项进行统计。“微时代”大学生的网络社交的总体情况如下:

(一)大学生应用微平台多,时间长,频率高

调查发现大学生使用频率最高的微平台依次是微信(占94.23%)、QQ(88.46%)、微博(55.77%);大学生平均每天上网时间超过四个小时的占48.07%;每天使用网络社交的时长超过三个小时的占37.50%,在网络社交中有55.77%的同学每小时就刷新一次朋友圈。由此可见,大学生每天用于上网及网络社交的时间长,频率非常高。

(二)网络社交丰富了大学生的个人生活

根据调查,使用社交应用的目的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选项,根据比例依次是:“朋友互动,增进和朋友之间的感情”(76.92%),“关注及获取感兴趣的内容”(65.38%),“及时了解新闻热点”(58.65%)。

在回答“网络社交应用对大学生的影响”选项中,94.23%的同学认为网络社交提供了更多的休闲娱乐方式,丰富了大学生活;72.12%的同学认为网络社交增进了与朋友和亲人之间的联系。

(三)大学生网络社交的调查发现的问题

网络社交也是一面双刃剑,在丰富了大学生活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比较突出问题。

1.过度娱乐,影响大学生的学业

当前,诸多社交应用紧密追踪用户上网时的偏好情况及社交行为,然后对大量的用户数据进行分析,通过软件的不断更新,使得当前的社交应用功能强大,娱乐性强,且十分贴近大学生的生活。这就使得许多自控力较差的大学生深陷其中,难以自拔。调查显示,绝大部分同学运用网络是为了娱乐、消遣、朋友互动等与学习无关的活动,而运用网络及时获取学习资料的比例仅占35.58%;更有甚者,有94.23%的大学生在上课时使用微社交平台进行交流,有67.31%的人认为使用QQ、微博、贴吧等社交应用使他们在学习时难以集中注意力,专注度下降。从以上数据看出,大学生使用社交网络不仅占用了许多的碎片化时间,还占据了他们大把的学习时间,使高校每年都有大量的学生因考试成绩不及格而不能按时毕业,也有许多学生因挂科率高被劝退,已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学业。

2.作息紊乱,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身体是干事创业的本钱,长时间上网及在线社交,频繁的刷新社交媒介,短暂满足了自己的沉浸式需要,却使自己作息紊乱,身体素质逐步下降。调查显示,有78.85%的人认为上网时间过长导致自己视力下降,严重影响学生的身体健康;25%的大学生认为过度沉迷和依赖网络社交平台,使社会真情缺失,而这种真情的缺失使大学生在直接的社会交往中缺乏自信,难以正确评估自己;自我控制能力弱,容易导致社交非理性化,进而影响心理健康。

3.不善交往,影响的大学生人际关系和谐及健全人格的塑造

和谐融洽的人际交往对一个人的社会化非常重要,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对其成长尤其重要。但调查显示,64.42%的大学生不喜欢与人交往,这说明大学生对社交的认知上存在着很大的偏差,没有认识到正常的社交对自己成长的重要;在回答网络社交是否增进了自己的社交能力时,数据显示,有31.73%的同学认为在网上从事社交活动并没有增进他们的社交能力,有18.27%的同学认为自己的人际关系不和谐,难以正常处理人际关系。一个人是否具备健全的人格,主要看其在成长的过程中能否在心理、道德等方面均衡发展,能否正确认识自我,能否正常地处理人际关系等。如果大学生长时间沉浸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脱离与现实世界的正常交往,必定会使其在处理人际关系、树立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上遇到障碍。通过调查显示,大学生在“微时代”背景下依靠便捷、快速地移动媒介交往没有形成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更难于形成健全的人格。

4.荒废青春,影响大学生对人生的规划

在关于人生规划的调查中,有超过1/4(27.88%)的大学生表示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目标是一个人前进的方向,缺少目标的指引,就会失去前进的动力,这就使得许多自制力较差的大学生在网络营造的虚拟世界中迷失,丧失了斗志,在刷空间、逛贴吧、打游戏等微媒世界中玩得不亦乐乎,这种得过且过的生活,荒废了美好的青春时光,使本应该“系好人生扣子”的大学生活变得黯然无光,长此以往,必将影响自己的人生发展。

四、大学生网络社交依赖的干预措施

(一)加强内在修养,积极自我调适

从学生个人的角度讲,学会合理规划时间,制定适合自己的目标,提高心理素质,摆脱网络的束缚。

1.有层次的规划大学生活

大学生应该把大学生活与自己将来的抱负统一起来规划,目标要有近期、远期的分别。“人无远虑,必有近忧”,青年人应当积极制定远期目标,把人生同国家富强结合起来,树立报国之志。在远期目标的指引下具体规划大学生活,将立德、修身、学习统一兼顾,不可偏废,在学习方面要有明确可行的时间表。

2.要加强内在修养,提升自我约束力

多读文史哲书籍,从中汲取人文营养,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社团活动和讲座,以此来丰富自身的课余生活,增强自我的认同感;要注重线下社交,在实际环境中锻炼自我的社交能力;拒绝诱惑,在规划的学习时间里,要杜绝对手机等电子设备的使用,在规划的娱乐时间中,避免长时间接触网络,以更强的心理素质来面对各种压力。

(二)高校要发挥建设性教育疏导作用

从学校的角度讲,营造良好的校园网络文化氛围,积极开展思想教育工作有利于引导学生摆脱对网上社交的依赖。

1.营造良好的校园网络文化氛围

加强校园网络建设,积极开展有关校园网络服务的工作,及时对校园网络中的不良信息进行剔除,这样学校不仅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上网的趋势,还可以引导大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合理分配上网时间,给大学生创造健康积极的网络环境。

2.积极开展思想教育工作

举办专题讲座,丰富各种社团活动,筹办各类知识竞赛,从思想上让大学生充分认识到网络社交依赖的危害,了解过度依赖网络社交造成的不良影响,引导他们制定出最适合自我的方案来减少对社交应用的依赖。

(三)政府要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净化网络环境

1.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

政府应当积极发挥作用,加强调研,摸清网络运行中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建章立制,完善法律法规。

2.加强整治力度,营造和谐健康的网络文化环境

政府的执法部门要加大整治力度,各大社交平台也应该增强对平台发布内容的审核,对存在反动、暴力、低俗内容的网站依法处理,避免低俗的网络文化冲击大学生的价值观,努力在社会上引领和谐健康的网络文化氛围。

猜你喜欢
微时代问卷社交
社交牛人症该怎么治
聪明人 往往很少社交
社交距离
你回避社交,真不是因为内向
微时代语境下创新高校党建工作方法探析
微时代背景下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思考
“微时代”视阈下医德教育的变革、创新与坚守
微时代文化创意类创业现状调查
问卷大调查
问卷你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