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经济,重新定义城市

2019-12-10 06:35周叠瑶
小康 2019年33期
关键词:成都消费经济

周叠瑶

潜力巨大 夜经济作为提振城市经济活力的有力增长极,发展潜力巨大。

入夜了,夜幕下的城市比白日平添了一层浪漫。一线城市的白领们终于可以长吁一口气,约上要好的朋友或同事去酒吧喝一杯,一边吐槽着要“逃离北上广”,一边推杯换盏。几杯酒下肚,工作上的烦心事好像瞬间都消失了;而在祖国的西南腹地,懂得享受生活的重庆男女早就围坐在火锅旁开动了,沸腾的红油、味蕾的辛辣刺激仿佛是面对压力最好的解药……

你有外滩十里洋场,我有千年古镇;你是六朝古都,文化底蕴深厚,我却是江南水乡,风光旖旎。无论是一线国际大都市、二线省会城市,亦或是三线小城,近年来都开始瞄准夜经济的蛋糕,争相发力。

北京夜未眠

晚上9:00—11:00去三里屯或者鼓楼的清吧和闺蜜喝酒聊天,然后转场到工体西路的主打嘻哈风的夜店蹦迪,或者去Livehouse听一场“又燃又燥”的小众歌手音乐会,最后去附近24小时营业的海底捞、金鼎轩或筷子面吃个夜宵,付爽爽几乎每个周五或周六都会这样度过。“状态好的时候我会转完三个场,凌晨2、3点才回家。”付爽爽告诉记者,作为商务经理的她在晚上拥有和白天工作日迥然不同的另一面,丰富的夜生活成为了她宣泄工作压力的主要方式。

程果和徐冉是付爽爽最要好的姐妹,分别做采购和营销,三人都不约而同选择以这种方式度过自己周末的一天。在清吧和夜店的消费并不便宜,却也无形中撬动着这一带夜间的经济。“在清吧喝酒大约人均会花200元,夜店的消费会更高。”程果向记者透露,三人常去的工体西路一家夜店,据说是消费最低但最火爆的一家。“最外围的小卡座最低消费3000元以上,散座的消费大约是1000—1500元。”徐冉说。

当然,像这样听起来灯红酒绿的夜生活并不能代表北京夜经济的全部。根据北京市商务局出台的最新政策,前门和大栅栏、三里屯、国贸、五棵松将分别围绕古都风貌、活力时尚、高端引领、跨界融合等主题被打造为首批4个“夜京城”地标;蓝色港湾、世贸天阶、簋街、合生汇、郎园、食宝街、荟聚、中粮·祥云小镇、奥林匹克公园等,将围绕“商旅文体”融合发展,被打造为首批“夜京城”商圈;上地、五道口、常营、方庄、鲁谷、梨园、永顺、回龙观、天通苑等区域,则聚焦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提升,被培育为首批“夜京城”生活圈。

北京市商务局副局长孙尧曾表示,考虑到消费的影响力和辐射范围,“夜京城”品牌应该分层级引导、分类打造,着眼于提高首都夜间经济活力和国际影响力,满足不同类型消费群体诉求,因地制宜差异化打造,区域均衡布局。

为此,今年7月北京市商务局推出了设立市、区、街(乡镇)三级夜间经济“掌灯人”制度、在“夜京城”地标和商圈周边,做好地铁、公交服务保障,适当增加道路限时停放车位、鼓励有条件的博物馆、美术馆延长开放时间、持续支持体育运动项目经营单位延长营业时间至22:00等13项具体措施,内容涵盖夜间经济协调推进机制、夜间公共交通服务、夜间消费“文化IP”、 夜间体育消费和深夜食堂等13个方面。

休闲之都的夜风情

同样是晚上10点,远在数千里之外的成都却别有另一番风情。即使是在北京这样夜生活相对发达的北方城市,一旦超过晚上10点,商场闭店、餐馆关门是大部分区域的情况。但在成都,即使过了晚10点,街边的火锅店、小吃店依然顾客盈门,并且不断有新客落座。这可能与当地人的消费习惯有关。一位成都本地人告诉记者,如果是在成都请朋友吃饭,大多数人都会选择在吃过晚饭这顿正餐后安排小吃、宵夜等“第二台”和“第三台”。

这位成都本地人所透露的信息也得到了大数据的支持。在近日发布的《阿里巴巴“夜经济”报告》中,饿了么口碑的夜间餐饮消费活跃度排名显示,成都排在全国第七位。除了餐饮,成都在其他领域的夜间消费也表现不俗。今年9月出炉的《2019年中国白领夜间消费调研报告》显示,成都夜间消费在全天消费中的占比高达45%,在餐饮、健身、美容等领域,成都夜间消费均排在全国前列。

都江堰市同属大成都区,尽管这里没有春熙路和宽窄巷子的繁华,但这座拥有2000多年建城史、因世界著名水利工程都江堰和中国道教发祥地青城山而名闻遐迩的山水小城的夜晚也独具特色。夏日炎炎,穿城而过的岷江像天然空调一般,给沿汇一带带来阵阵凉风。从都江堰景区沿汇而下,两旁的夜啤酒长廊总是人声鼎沸。一边嘬着麻辣小龙虾、一边喝着夜啤已经成为了不少游客和当地人绝佳的消夏之选。

都江堰市水街夜啤酒商铺店主彭刚向记者介绍,每年6月到8月是店里生意最好的时候,这段时间店铺每天从早6点开到凌晨3点,几乎通宵营业。“天气越热店里生意越好,顾客里还有不少赶到这边避暑的成都市区人。”彭刚说。除了有固定商铺为食客提供海鲜和啤酒,不少卖粽子、各式民间小吃,甚至是茉莉花、栀子花和黄角兰花环的流动小贩也会喊着号子沿街叫卖。而街头艺人的加入更是把水街夜市的气氛推向了高潮,即使邻桌坐着不认识的陌生人,在音乐的感染下也开始互相敬酒,甚至开始比歌、拼歌、邀歌。

都江堰市餐饮协会会长余刚向《小康》杂志、中国小康网记者介绍,以夜啤酒为核心的都江堰内江夜市最开始是自发形成的,距今已有20—30年的历史。近年来,政府开始对水街夜啤长廊街区进行集中整治和管理,对沿河两岸的夜间亮化工程进行改造,同时助推打造了都江堰消夏啤酒节等一系列活动,有力增强了都江堰夜市的知名度。

夜经济,城市竞争新战场

商务部调查结果显示,我国60%的消費发生在夜间,夜经济这块“蛋糕”着实令人眼馋,但能否吃到这块“蛋糕”还需要各地开动脑筋、各显神通。据不完全统计,自2004年开始至今,全国已经陆续有十多个省、市出台了关于推进夜间经济发展的地方性政策措施,其中包括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也包含天津、西安、重庆、南京、济南等二线城市。

针对这一现象,作为长期关注夜经济领域发展的专家,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中国文化和旅游研究院副教授吴丽云在接受《小康》杂志、中国小康网记者采访时表示,尽管有众多城市都曾经发布过促进夜间经济发展的文件,但能明显发现,自2017年后各个城市针对这一领域出台政策的频率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其中,北京、上海两地均在2018、2019年连续两年出台政策推动本地夜经济的发展。

“这说明近年来各个城市对夜经济的重视程度得到了提升。”吴丽云分析,“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要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近年来,有明显趋势显示国家各种政策性文件的目标都是在促进消费,而发展夜经济就是促消费的其中一个抓手。”2019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的意见》和《关于加快发展流通促进商业消费的意见》,均多次提及发展夜间经济的问题,这意味着夜经济发展已进入中央文件视野。

吴丽云强调,无论是一线、二线还是三线城市,都没有一个统一的夜经济发展模式。“只是相对二、三线城市而言,北上广这类一线城市在发展夜经济上拥有更得天独厚的条件。”

在她看来,一线城市不仅拥有更发达的公共交通、更完备的基础配套设施,还有相对成熟的夜间生活集聚区,这些都是发展夜经济的先天优势。比如,北京不仅在交通上拥有运营到晚11—12点的地铁和夜间公交,还拥有王府井、中关村和西单等成熟的夜间商圈和24小时营业的药店、书店、餐厅等丰富的业态。政府需要做的是在现有基础上将夜经济“再推一把”,让业态更丰富、分布空间更集聚。而成都作为二线城市,因休闲氛围浓厚,也具备发展夜经济的良好基础,但仍需在完善外部公共交通条件和打造除餐饮、娱乐、购物等常规项目外的新兴业态上下功夫。

“对旅游目的地城市而言,发展夜经济最核心的目的是将一日游游客转换为过夜游,这会为当地带来数倍的经济效益。”吴丽云说。为此,她给出了这样一组数据:2017年旅游抽样调查的结果显示,城镇居民过夜游的消费金额是一日游的4.4倍,农村居民为3.5倍。这意味着一旦通过打造夜间经济、业态和产品成功让游客留下来,可以为旅游目的地城市带来至少三至四倍的经济效益。

作为一座典型的旅游城市,通过不断丰富夜间旅游产品体系、强化夜游项目招引,完善夜间服务功能,吴丽云所说的经济效益已经在都江堰市有所显现。2019年1—6月,都江堰市全市共接待游客1324.05万人次,综合收入150.25亿元,同比增长5.09%和17.79%;游客平均花费1135元,同比增加123元;过夜游客达433万人次,同比增长15.12%,占游客总数的32.7%,同比增长2.86个百分点。

拒绝同质化

不过,发展夜经济不可能一帆风顺;相反,这是对城市管理、消费升级与产业升级的多重挑战。以夜间城市交通服务为例,尽管多地文件中均提及将实施增开夜间公交、延长地铁运营时间等措施,但目前来看,现实情况并不乐观。新一线城市研究所今年3月发布的“知城·夜生活指数”显示,全国城市中夜间公交覆盖率超过50%的仅有两个城市,且排名前十的几乎都是南方城市。在拥有地铁的32个城市里,只有不到一半的城市,在22点后地铁仍在运营。

此外,各地夜经济业态同质化、单一化也是亟待破解的难题之一。比如,不少城市的夜经济业态仍仅仅停留在以夜市为主的餐饮上,不仅客单价低,而且缺乏特色。未来,如何更好地结合地方本土文化,打造文化、娱乐、健身等各类体验型消费和品质型消费,也许是各地努力的方向之一。

不少城市已经有所动作。从北京故宫的“紫禁城上元之夜”和国家博物馆每周六的“国博奇妙夜”,到西安的“大唐不夜城”,再到天津的“夜游海河”“夜赏津曲”,越来越多具有城市文化品牌特色的夜间体验项目被推出,也受到了消费者的追捧和青睐。

尽管困难重重,但夜经济作为提振城市经济活力的有力增长极,发展潜力巨大。如何突破体制機制障碍,构建成熟多样的消费细分市场让消费者“愿意去消费”,同时通过提升夜间城市服务管理水平,打造便捷的交通和良好的治安环境,让消费者“敢于去消费”,也许是所有希望打造夜经济品牌的城市需要思考的问题。

猜你喜欢
成都消费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国内消费
穿过成都去看你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成都
新消费ABC
在成都
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