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林医改:5年后仍任重道远

2019-12-10 06:35刘建华
小康 2019年33期
关键词:上林县分院卫生院

刘建华

一家人 上林县乡镇卫生院成为县人民医院的“分院”, 变成了“一家人”。

10月26日,上林县医疗卫生服务县乡一体化改革五周年暨健康扶贫工作现场交流会召开,国家卫计委、民建中央和广西有关部门、医疗卫生方面的专家学者以及实施县乡医疗服务一体化改革的灌阳县、融水县,一起总结和交流县乡医疗卫生服务一体化改革和健康扶贫工作,进一步推动“县乡医疗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的改革实践。

民建中央办公厅主任金丹华认为,上林医改模式经过5年的探索,取得了可贺的成效,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姚宇在深入了解后表示,上林县医改模式紧紧抓牢健康扶贫的特色,非常具有推广和借鉴意义。

5年前,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协副主席、民建广西主委钱学明在经过多年的调研后,致力推動基层一体化医改,在当年的全国两会上一提出他的改革设想,便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上林县委县政府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全力践行,在破除重重困难之后,终于迎来了这个国家级贫困县医疗事业良性发展的春天。

上林医改走完三步曲

《小康》杂志、中国小康网记者在4年前上林一体化医改启动初期来到上林实地调研时发现,在这个国家级贫困县里,医疗资源配置不均衡,医疗卫生资源都向县级医疗机构流动,乡镇及村级医疗卫生机构设备落后、专业技术力量薄弱、服务能力不强、医疗资源匮乏、就医环境较差等问题尤为突出。

其中最明显的一个难题便是乡镇医院留不住人才,2014年以前,乡镇卫生院医务人才特别是临床医生“招不来、留不住”的现象愈加明显,新进人员少,人才流失大。据统计,2010年至2014年,全县乡镇卫生院流失一线卫技人员189人,其中40人调出县外,基层医疗网层失去重要支撑。广大农民群众“看病难”,由于医疗资源配置不合理,乡镇卫生院医生紧缺,加上医疗设备较落后、技术水平较低、就医环境差等原因,群众对卫生院缺乏信任,导致不少病人为了治好病,不管大病小病都往县医院涌,造成县人民医院人满为患、“一床难求”。还有部分病人到县外看病就医,2014年全县新农合报销15076万元,其中县外报销高达5895万元,近40%新农合医保资金外流。

由于农村基层医疗力量薄弱,长期存在看病远、看病难、看病贵难题,导致小病拖着不治或者得不到恰当的诊治,造成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上林县全力推进县级医院与乡镇卫生院一体化管理改革,让体制机制改革的红利惠及更多贫困群众,助力贫困地区农村早日破解缺医少药的现实难题。

预防在基层,小病不出乡,大病少出县。5年来,上林县医改经历3个阶段。从最初推行“1+9”阶段,由县人民医院对9个乡镇卫生院实施“三统一”管理,从人才、技术、培训、管理等方面对乡镇卫生院进行全方位帮扶,初步形成了“基层首诊、分级医疗、急慢分治、双向转诊”的诊疗模式。随后,改革进入“3+10”阶段,上林县将县妇幼保健院和县中医医院纳入改革大盘,形成了县级3家公立医院共同管理10家乡镇卫生院的深化改革的新局面。今年10月17日,上林县医疗集团在县人民医院举行揭牌仪式,标志着上林县医疗卫生改革工作进入第三个阶段。

上林医改着重向纵深推进,组建县域医疗集团、成立集团党委,全面加强落实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全面整合全县医疗资源,就医疗、管理、科研、教学、学术交流、文化宣传、学科发展等展开全方位紧密合作,将人、财、物高度整合融为一体,实现集团化统一管理、统一运行,共同提高县域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为医共体建设搭建了更大的平台。

全县公立医院一家人   

在上林县医疗集团白圩分院,一栋栋崭新的医疗大楼拔地而起,一件件民生实事在白圩镇落地生根,这里的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就医环境质量都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小康》杂志、中国小康网记者随机采访的一位病人,这位姓陆的老人今年六十多岁,因为听力有问题,已经来过医院两次了。当记者问他看病贵不贵时,他强调了几遍:“不贵不贵。”记者从他的票据单上看到,老人此次的费用含盖了治疗费、手术费、输氧费、药费等7项费用,共252.86元,报销之后实付116.02元。这位老人担心记者听不清楚,重复告诉记者“现在看病方便了很多,很方便,很便”。

以往白圩镇覃排村村民覃女士看病都要乘坐中巴车到县城看病,来回一个多小时。自从上林县推行医疗改革后,她和其他村民到白圩分院就近看病,来回仅需30分钟。覃女士直夸道,镇上的检查设备与县城的差不多,检查结束后还能赶回去做工,而且医保报销后花销很少。

黄君书原来是上林县人民医院麻醉科副主任,2017年被任命为白圩分院院长。他说,一体化改革后,县人民医院对分院进行人才支援,周边的群众小病基本在分院就医。

记者了解到,一体化改革后,通过分级诊疗、双向转诊,提高了报销比例,减轻了患者的负担。村民在分院报销比例达到90%(贫困户可达到90%以上),在县医院总部和市三级医院,报销比例分别为75%和60%。

上林县乡镇卫生院成为县人民医院的“分院”, 变成了“一家人”。县医院从人才、技术、管理等方面对乡镇卫生院进行全方位帮扶,卫生院的人员、业务和财务由县医院统一管理、调配,从而实现医疗资源的共享和盘活。

此外,上林县还推行基层首诊负责制和医学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制度,按照分级诊疗原则,大病、重病、急救、大手术主要在县人民医院,专科、中医治慢病分流到妇幼分院、中医分院治疗,小病、慢病、常见病、小手术在乡镇分院治疗,在乡镇接诊的病人,可以到县人民医院任何科室检查治疗,康复期又转到乡镇卫生院,极大地方便了群众看病就医,也减轻了县级医院压力。

医改路还要继续

钱学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上林实行县乡村三级一体管理。在原来实行医疗卫生服务乡村一体化改革的基础上,将县乡一体化改革向村卫生室延伸。把村卫生室的“人、财、务”归由卫生院统一管理。形成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共为一体的联动网络模式。进一步解决村医的工资待遇、养老保险、业务培训以及村卫生基础建设等问题,逐步实现村卫生室的管理规范化,“双向转诊”“分级诊疗”多渠道化。

三步改革完成之后,上林县还将按计划推进深化用人制度改革:竞争上岗,减员增效。上林县认为,医疗卫生事业“人员不足”实际是“人才不足”。通过重新设置岗位,实行竞争上岗,清理素质差、不作为、能力低、不求上进、不胜任工作的人员,“宁缺勿滥”,减员增效,引进人才,留住人才;激励职工改变理念,爱岗敬业,奋发向上,提高卫生院的整体素质。

国务院参事、民建中央人口医药卫生委会员主任马力则表示,上林医改虽然在某些方面取得了很大的突破,但仍然需要在公立医院如何体现“公”的方面下功夫。无论是人民医院、中医院、妇幼保健院还是乡镇卫生院,他们都是我国基层的公立医院,它们的首要任务是保证基本公共卫生医疗。马力对记者说:“改革具有很大的风险,这不仅要考量地方官员的担当和魄力,还要考量县委书记和县里有没有壮士断腕的决心。我更希望国家有关部门能在医改方面从‘根本出发。”

“改革虽然取得了很多的成绩,也得到了很多鼓励,但是,上林未来的发展依旧是任重道远,县委政府还需付出巨大的努力,不仅要保护医改成果,也要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上林县委书记梁平江在接受《小康》杂志、中国小康网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但如果要给这项改革以打分来评价,我只能给个‘80分。”梁平江说,上林的发展未来的路还很坎坷,县委县政府要有信心和能力带领全县老百姓一直走下去。

猜你喜欢
上林县分院卫生院
绘颜绘色
探秘霍格沃兹分院式
来听,分院帽之歌
那些年,我们错过的旗袍秀——旗媛淑院福清分院揭牌
南宁市志办到上林县开展地方志业务指导
卫生院切莫孤军作战
警惕卫生院拖医改“后腿”
卫生院重新吃上“大锅饭”
“编制”致卫生院陷尴尬境地
大型公立医院联办分院药剂科管理之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