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蓟州攀登文化大山

2019-12-10 06:35曲雪松
小康 2019年33期
关键词:盘山蓟州文人墨客

曲雪松

说蓟州,就不得不说盘山,它几乎是蓟州的别称,凡来此地者必游此山。

“早知有盘山,何必下江南”,是曾经32次游览盘山的乾隆皇帝发出的赞叹,现在成了蓟州盘山最著名的广告词,几乎人人都听过。

要说乾隆爷也真能忽悠,谁都知道,北方的雄壮美景和江南旖旎风光不可同比,各有千秋,怎能替代?但也由此看出,盘山在乾隆心中的分量。

乾隆六下江南,三十二次上盘山,路程上的便利应该是不可忽视的因素之一。论距离,盘山虽属天津辖区,但它与北京城区的距离更近,西南距北京市区88公里,南距天津市区115公里。

盘山能得“京东第一山”称号,绝不仅仅是因其奇异秀美,更重要的,它不只是一处自然景观,更是一座名副其实的文化名山。从古至今,帝王将相,文人墨客,善男信女,进山逛景,参禅礼佛,络绎不绝,留下无数诗文墨迹。盘山称得上中华文化的汇聚之山。其中影响最大的要数皇帝们了,从魏武帝曹操开始,唐太宗、辽太宗、辽圣宗、金世宗以及清代的康熙、乾隆,他们不但游山,还在盘山大兴土木,开山建寺,留有300多处摩崖石刻。

皇帝们为什么这么喜欢盘山?这个问题,只有你亲临此山,用心去感受它的气息,或许才能探究一二。

皇帝们为什么这么喜欢盘山?这个问题,只有你亲临此山,用心去感受它的气息,或许才能探究一二。恢弘大气雄伟壮观的自然山色,很能彰显君临天下的无敌霸气,层峦叠嶂气象万千的无穷变幻,又能满足普天之下尽在掌控的天子豪情。

这大概也是乾隆喜欢盘山的原因吧,找感觉很重要,皇上也不例外。客观上讲,“乾隆的盘山”对后世的贡献,超过了历代君王。他为替身僧重建天成寺,使得这里的文物古佛舍利塔、千年古柏、辽代明代的碑记等等得以完好的保护;他还是留下遗迹最多的皇帝,仅是诗文就1702首,平均每登一次山就有几十首诗出来。

当然,这里面有很不错的,比如“两峰天辟仙壶路,到眼江山万派分。树匝丹崖空外合,泉鸣碧涧静中闻。缘阶择走秋声细,袅鼎香飘瑞霭纷。今日身行图画里,六尘幻有等浮云。”也有不咋地的,比如“千林叶落见山容,翠嶂丹崖历几重。漫议当年曾订约,今朝果上最高峰。”但不管怎样,你都不得不佩服这位詩兴常盛的满族皇帝,他可真是位勤奋进取、善文善武的劳模皇帝。

一位日日操劳治国理政的皇帝能32次进盘山,我们无法探究他的心路历程,是在俗世间为自己腾出一方访古探幽的脱俗时空,还是为了去天成寺与替身僧参禅悟道,亦或像坊间传说的为了“盘山姑娘”,在家国万里与情深意切之间辗转,不过有一点我觉得靠谱,就是乾隆骨子里对汉族文化的酷爱迷恋使然。乾隆绝对是清朝所有皇帝里最热爱和推崇汉族文化的一位,他一生深受汉文化熏陶,以礼道治国,创下文治昌盛的乾隆王朝。

历代帝王诗赋感怀,文人墨客山水情思,走一遍盘山,差不多也就把中华民族的历史游历了一遍,尽享一顿丰厚的文化大餐。

文化这事儿,说起来虚无,但其实最实在。一个人的人格,如何解读世界,如何处事为人,就是你的文化积累。一个国家的国格,同样也是。社会的发达状况,表面看起来是经济形态,实际上都是文化的支撑。所以,文化的滋养就跟一日三餐一样,不可或缺。像乾隆皇帝一样多上几次蓟州盘山,这个可以有。

猜你喜欢
盘山蓟州文人墨客
盘山抗日根据地旧址
磐安县盘山中心成人(社区)学校
——培训掠影
磐安县盘山中心成人(社区)学校
2016—2019年天津市蓟州区非职业性ACOP患者流行病学分析
野外视频监控系统在蓟州区森林防火工作中的应用
浅析紫砂壶的文化价值
蓟州区观星
聚盘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