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学生爱国观启发式培育实践探究

2019-12-10 09:28王俊伟
学理论·下 2019年11期
关键词:启发式青年学生

摘 要:青年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生力军,青年强则国强,青年兴则国运兴。习近平对青年教育工作高度重视,多次讲话中为青年的发展指明方向。爱国,是青年学生应形成的最为本质的情感,在习近平青年观的指引下对青年学生进行爱国观启发式培育探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爱国主义教育既要培育学生的历史认知厚度、文化自信高度,又要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通过爱国主义元素潜入教学过程、社会实践过程、校园环境建设,启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极大地增加了爱国主义教育实效性。

关键词:青年;学生;爱国观;启发式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9)11-0151-02

党的十八大号召“全党都要关注青年、关心青年、关爱青年,倾听青年心声,鼓励青年成长”[1]。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的发展、青年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关怀备至。此外,他对青年的爱国主义教育十分重视。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新时代中国青年要热爱伟大祖国。……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本质就是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2]在北京大学同师生代表座谈时对当代青年提出了“爱国、励志、求真、力行”[3]的热切期盼,将爱国置于首要位置。与此同时,公民层面上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将爱国放在第一的位置,可见爱国是一个民族发展壮大的灵魂。热爱祖国是每个人最纯洁、最高尚的情感。爱国是一个人对祖国的归属感与认同感的核心体现。

一、青年学生爱国观的内涵

“爱国是一种自然基础之上产生的朴素的情感,是任何生于斯、长于斯的人对自己故土家园、民族及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等,是超越阶级、政党、民族、国家的一种普遍存在的思想观念,任何国家、社会、民族乃至每一个个体都存在着爱国的思想情感”[4]。爱国主义则是对爱国主义情怀的常用的表达,马克思、恩格斯虽然认为“工人无国界”,对爱国主义没有明确表达,但马克思在给阿尔诺德·卢格的信中指出:“目前我正在荷兰旅行。根據这里和法国的报纸判断,德国已深深地陷入泥潭,而且会越陷越深。我向您保证,连丝毫没有民族自尊心的人也会感受到这种民族耻辱,即使在荷兰也是如此”[5]。此处,民族自尊心正是对爱国主义的隐晦表达,用不同的词汇将爱国主义情怀展现得淋漓尽致。列宁则在继承马克思恩格斯的基础上,认为“爱国主义是由于千百年来各自的祖国彼此隔离而形成的一种极其深厚的感情”[6]。爱国,既有理论厚度,也有情感高度。新时代培育青年学生正确的爱国观极具必要性,习近平总书记认为新时代青年应厚植于爱国主义情怀的培养。爱国是一个人最为本质的情感,青年学生爱国观则是指青年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以及对待祖国的态度、观念。新时代青年学生爱国观的培育既要培育学生的理性思维,促使其树立正确的爱国观,又要注意培育方式方法的科学合理性,将启发式教育理念融入爱国观培育全过程。

二、青年学生爱国观培育的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对于青年的发展寄予厚望,认为新时代中国青年应该树立远大理想,要热爱祖国,要担当时代责任,要砥砺奋进。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要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人以及如何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新时代教育要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培养建设者、培养接班人。接班人的培育首要任务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育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有志青年。

(一)爱国观培育要尊重历史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拥有上千年历史。读史使人明智,正视历史、尊重历史是青年爱国观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新时代青年应该正视历史,在历史事迹中激发爱国主义热血。落后就要挨打,新时代青年应铭记历史给予的铁的教训。中华民族被侵略史是一段屈辱史,革命先烈用爱国热血与民族灵魂换来了祖国的和平与民族的尊严。新时代青年应熟读抗日史,在历史的学习中激发自己的爱国情、报国志,用历史的车轮推动自己奋勇前进。当代社会形势复杂多变,各种思潮此起彼伏,难免存在着一些异样的声音。青年爱国主义情怀培育备受挑战,青年爱国主义教育迫在眉睫。新时代青年应该引以为戒,面对近代以来的屈辱史应该坚守一份道德底线,在历史事件中感受爱国主义教育的必要性,在历史事件中激发爱国激情与热血。面对屈辱史,我们不能采取闭关锁国的敌视态度,而要从闭关锁国、落后挨打中汲取教训,打开国门,学习借鉴,壮大自己。

(二)爱国观培育要增强文化自信

批判继承,理性认知。在这个文化交融的时代,青年的爱国主义教育应建立在对传统文化、民族文化的充分自信上。首先,青年应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发扬者,在传统文化中寻找爱国主义源泉,品味爱国思想、爱国行为的历史韵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爱国情、报国志应有尽有,诗词歌赋将其表达得淋漓尽致。爱国题材的诗词占据古典诗词的半壁江山。一方面,表达了古代君王的社会治理之道——注重国人爱国情怀的培育,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的和平与稳定;另一方面,也传达出来人们内心的爱国忠君思想,以及其深受儒家家国同构思想启发的韵味。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爱国思想突出,青年有底气树立优秀传统文化自信。其次,在中外文化交融的大背景下,青年应保持理性,树立民族文化自信。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并非一味地排斥外来文化,无条件地闭关守旧。反之,在中外文化交融的时代,一方面要坚持对外开放,在开放中借鉴吸收外来文化,借鉴吸收外来优秀成果发展自己、壮大自己;另一方面,在文化交流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坚守住爱国底线,防止外来文化的渗透。最后,青年的文化自信还体现在成为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播者。中华文化的繁荣壮大不仅体现在对外来文化的合理借鉴吸收上,还体现在走出去,对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播上。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青年有自信做中华文化的传播者。一方面,顺应“一带一路”倡议,积极投身“一带一路”建设,在沿线国家做文化传播的使者;另一方面,随着国际交流学习机会的增多,青年应在交流学习中不自觉地传播中华文化,在交流学习中找到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以文化自信带动民族自信,以文化自信激发爱国热情。

(三)爱国观培育要树立家国情怀

青年爱国即爱家。有国才有家,青年学生应树立家国同构情怀。家庭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家国同构”思想是传统儒家文化中的重要思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个人理想同样反映了“家”与“国”之间的本质联系。抗战时期,老百姓为了掩护八路军,在敌人的拷问下不惜交出自己的孩子,因为他们心中有“国”这个大家,他们相信有大家才有小家。和平年代,解放军战士抗洪抢险奔赴一线,凉山火灾牺牲于火海,只因为他们心中有“国”这个大家,因为他们懂得,小家的牺牲是为了更多的大家有一片安宁的净土。与此同时,“国”这个大家又是由无数个小家构成,只有小家管理好了大家才能和平安定。爱国与爱家具有一致性,大家安,小家才能幸福安定。因此,新时代青年更应树立家国情怀。

三、青年学生爱国观的启发式培育策略

启发式教学是指根据教学目的、内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知识规律,运用各种教学手段,采用启发诱导办法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教学方法。孔子认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复也。”(《论语·述而》)苏格拉底的“精神助产术”则以独特的教育方式启发人们对问题的思考。灌输与启发相统一的原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常用原则。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理论灌输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常用方法,启发式教育方法的运用尚不成熟且容易被忽略。然而,青年学生往往对运用理论式的灌输方法对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存在抵触心理。因此,青年学生爱国观的培育应采取多形式、多角度的启发式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启发、在社会实践中启发、在校园环境建设中启发。

(一)灌输启发相统一,感悟体验促升华

青年学生爱国观培育要坚持灌输性与启发性相结合。灌输理论是党进行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理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然而,实际教学过程中,教育对象往往对采用不恰当的教学方式进行灌输理论教育具有一定的排斥心理。理论灌输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常用方法,高校的爱国主义教育往往也采用这种常用的显性教育方法,显性的表达方式一旦超越学生心中的接受标准就会变成灌输式教育。这种灌输式教育往往是单一的对象性传输,缺乏学生主体性思维,是不可取的教育方式。因此,在爱国主义教学过程中可采取启发式的教学方式。例如,情景教学法。学生通过角色的扮演,回归历史事件与历史场景之中,通过情与景的融通,在体验中启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又如追问式的启发教育方式。通过课前的精心备课,设置有价值的问题探讨形式,在追问中激发学生的深度思考,启发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在辩证思考中潜移默化地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再如,采取新型的教学载体。通过视频播放、VR技术运用,让学生带着乐趣与好奇心学习,观看影视作品,怀着欣赏的心态潜移默化地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二)社会实践注情怀,民族交流受启发

社会实践是爱国主义教育的第二课堂,爱国主义教育应潜入社会实践之中,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启发学生形成正确的爱国观。“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爱国主义教育不能只在课堂中进行教育,更要融入社会实践中。习近平总书记认为“所有知识要转化为能力,都必须躬身实践。要坚持知行合一,注重在实践中学真知、悟真谛,加强磨炼、增强本领。”[7]爱国主义教育应在学生的课余实践活动中潜移默化地贯彻落实,促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得到启发。比如,打造红色文化旅游基地,组织学生定期学习参观,将爱国主义教育课堂移至红色革命根据地,让学生在参观者学习,在学习中由内而外地散发出爱国主义热情,从而促使爱国主义教育做实、落地。再如,鼓励学生前往边疆地区支教,以教育者的身份对少数民族地区的中小学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通过教育角色的转换,原本的教育对象由受教育者变为教育者,爱国主义热情与思维将在爱国主义知识的传授过程中隐性地被激活,爱国主义情感隐性地被启发。一方面,通过实地教学、亲切感知,极易发生情感共鸣,增强爱国主义实效性;另一方面,通过各民族间的思想与情感的交流,文化多样性的感悟,极易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稳定。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均达到了良好的启发式爱国主义教育效果,潜移默化地形成热爱祖国的情感。

(三)自然环境育情操,人文环境化灵魂

以文化人、以景启魂。青年学生爱国观的培育要构建爱国主义教育大环境。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良好的校园环境将达到教育人、滋养魂的作用。爱国主义教育应依托校园环境建设,打造融入爱国主题的校园文化环境。首先,营造良好的自然环境。良好的校园环境离不开良好的绿色植物装饰。校园建设应注重校园绿植规划,将自然环境通过人工美化的方式转化为一种文化。例如,用绿植搭建爱国主义主题公园,通过绿植构造祖国大好山河,祖国多民族、多文化的创意图景,在学生读书之余同步启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其次,营造良好的校园人文环境。一方面,构建爱国主义诗词墙,建设爱国主义教育文化走廊。食堂、寝室、楼道等地均可打造爱国主题教育艺术展,让学生在走路、吃饭、睡前睡后均可接受适当的爱国主义文化熏陶。另一方面,定期举行爱国主义主题月教育活动。比如,爱国主题诗词朗诵大赛、爱国常识知识竞赛、爱国歌曲合唱大赛等,在校园中营造爱国主义教育环境氛围,通过形式多样的爱国主题活动启发青年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培育其正确的爱国主义观念。

参考文献:

[1]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44.

[2]习近平.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9-05-01.

[3]习近平.习近平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10.

[4]佘双好,陈君.科学认识爱国主义的内涵和特征[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10):52-58.

[5]1843年马克思致阿尔诺德·卢格[M]//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

[6]列宁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习近平.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收稿日期:2019-06-03

作者简介:王俊伟(1994-),男,四川江油人,硕士研究生,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启发式青年学生
赶不走的学生
学生写话
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案例陈美琴
启发式教学在《数据库技术应用》课程中的应用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弘扬雷锋精神与转型期高校校园文化教育整合性研究
聪明的学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