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课“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索

2019-12-10 10:07李军刚
理论导刊 2019年11期
关键词:混合式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

摘 要:高校思政课MOOC的兴起催生了“混合式”教学模式,“混合式”教学模式促进了优质课程资源共享,促进了现代信息技术同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融合发展。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以提高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为目标,把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于思政课传统课堂,采取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相结合的教学形式、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综合评价体系。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深化与完善,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思政课建设相关论述为指导,促进现代信息技术与思政课传统教学优势相融合,促进线上教学和线下研讨紧密结合,完善“混合式”教育教学管理制度,促进“混合式”教学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和因材施教。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MOOC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19)11-0120-06

作者简介:李军刚(1974-),男,吉林农安人,东北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高校思政课建设要把握“大学生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在坚持思政课建设“规律性认识和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推进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丰富大学生学习体验,坚定大学生理想信念,培养大学生正确的思维方式。本文拟就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兴起与发展、主要内容与特点以及深化与完善的路径和策略等问题进行分析和阐述,以期对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改革有所裨益。

一、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兴起与发展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兴起与发展有赖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有赖于国家教育信息化规划和精品在线课程建设政策的有力推动,但最重要的推动力量来源于高校思政课教师致力于提高铸魂育人效果、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创新和创造行动上。

1.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兴起。

2012年3月教育部印发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 年)》,首次在政府文件中提出了“教育信息化”概念并强调指出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相融合”的基本发展思路。在教育信息化理念的铺垫下,2014年3月15日由复旦大学牵头建设的全国首门高校思政课在线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在智慧树播出,开启了我国高校思政课在线开放课程的先河,为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建立奠定了基础。这门课程采取线上教学与线下研讨、多校多位教师讲授与一位教师引导讨论相结合的方式开展,课程性质属于“混合式”多校共建共享的在线开放课程。复旦大学王桃珍博士和高国希教授称这种教学模式为“混合式”慕课,或者“中国式”慕课[1]。2015年,清华大学先后向全球推出了四门思政课MOOC(慕课),并且在校内进行了“基于慕课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试点,推动了“混合式”教学模式在思政课教学实践中的运用。在2015年春季学期,清华大学“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两门课程用MOOC学时代替传统思政课线下授课,概论课另外组织了3次线下讨论、3次专题辅导,纲要课组织了7次线下讨论、3次专题辅导,思政课MOOC授课教师和专题辅导教师都由清华大学思政课教师担任,线下教学组织了包括思政课教师、研究生助教在内的思政课教学团队,负责组织辅导讲座、小班专题研讨、读书会等活动[2],对学生进行比较广泛的面对面授课和指导。

为了进一步推动高校思政课MOOC建设和“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发展,2015年4月教育部又印发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指出要“推进适合我国国情的在线开放课程和平台建设”,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应用与共享,并且计划到2020年认定3000余门国家精品在线课程。2017年7月教育部办公厅还印发了《关于开展2017年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认定工作的通知》,提出了“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推动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大任务。教育信息化规划的出台和精品在线课程建设的推进为高校思政课MOOC建设明确了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工作步骤、课程标准、建设目标,为新时代高校思政课MOOC建设和“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探索统一了思想、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标准和规范,促进了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改革和创新。

2.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发展。

随着国家精品在线课程和省级精品在线课程建设的推进,我国内地不少高校纷纷基于在线开放课程平台或者自主研发平台推出了思政课在线开放课程,开展了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深度改革。高校思政课教师遵循思政课教育教学规律,把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的一般经验同本校思政课建设实际相结合,推进了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创新和发展。当前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呈现出了开课高校多元化,即由重点院校扩展到一般院校、由本科院校扩展到专科院校,课程设计多样化、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比例差异化、线下教学授课内容出现讨论和讲授理论等差别。例如,考慮到本校与国内重点院校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的差别,湖北荆州学院在《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上积极推进“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其中线上教学部分在学习时间和学习成绩分配上占到了近一半,线下教学采取了理论专题讲授的形式,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分为7个专题,在学生充分自学的基础上,围绕学生的理论困惑进行深入理论探讨,并且在社会实践环节没有采取读书会等理论研讨形式,而是采取了演讲、辩论、模拟法庭等社会实践形式[3]。河南省某高校直接把学习平台上的思政课MOOC作为课前学生自学预习资源引入思政课教学,把学生观看教学视频、做练习题等自学形式和教师讲授结合起来,利用思政课MOOC平台上的技术工具(如签到、错题统计、学习记录等)辅助开展传统思政课课堂教学(教师讲授)[4]。

二、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特点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教育教学优势和便利条件,紧密结合新时代大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思维方式和学习习惯,在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手段、教学方式、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创新,初步形成了相对成熟、基本定型的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

1.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念。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是伴随着MOOC的建设发展起来的,在授课方式上采用了MOOC的视频教学方式,在建构理念上借鉴了MOOC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但是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又不完全等同于MOOC,在建构理念上还是以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建构,充分尊重了大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明确了以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以“实现大学生的有效学习”为中心,并且以此来开展高校思政课课程教学设计。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理念体现在教学形式、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等各个方面,如在教学形式上教师采用了线上视频教学,学生学习可以不受时间空间次数限制,在教学内容上教师设置了多样化的学习内容(如教学视频、PPT、讲义、阅读材料、课后练习等)供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在教学方法上更多采用了研讨法、练习法、任务驱动法等启发性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相比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者主张的“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5],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更加强调教师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引领作用、提升作用、评价作用。教师在视频教学设计上,不但考虑了学生的理论需求,更考虑了对教材逻辑和结构的科学把握,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小班研讨时,教师不但是学生发言、展示的倾听者,更是学生价值引领和能力培养的指导者、评价者。

2.以提高新时代思政课教育教学效果为目标。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承担着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的根本任务,承担着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念的历史使命。但是当前高校思政课却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过分迎合学生、教学内容随意化、意识形态属性弱化、课堂教学过分注重形式、忽略教学内容的思想性、教学亲和力不够、针对性不强等问题[6]。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教学管理方面的,也有师资方面的,还有教学模式方面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就是为解决思政课教学中的问题而进行的改革和创新,集中体现在其采取了线上教学+线下教学的形式,实行了小班授课,增加了教学研讨的环节。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引入思政课国家大规模在线精品课程,通过共享名校名师的优质的思政课教学资源弥补了部分院校思政课师资不足、思政课授课质量不高、教学内容随意化等问题;采取小班授课的形式开展线下教学,通过减少授课班级人数,增加思政课教师与学生接触的机会,使思政课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增强了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增加教学研讨环节,通过学生的发言、讨论、演讲等活动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思政课教学参与度,增加了学生思政课教学获得感。

3.采取基于网络学习平台的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依托网络学习平台,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了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相结合的方式。思政课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的比例各试点高校之间、同一试点高校不同课程之间存在差别,并不统一和固定。线上教学环节,教材知识体系被分割成若干段相对独立的知识单元,由教师精心录制成若干段10分钟左右的教学视频,上传到网络学习平台,大学生通过在网络学习平台观看教学视频、进行在线阅读、完成在线练习等方式学习课程基本知识。线下研讨环节,思政课教师组织、策划、设计研讨主题(大多围绕大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理论难点问题、思想困惑问题),学生通过课下查找资料、准备发言提纲、课上进行讨论等环节进行深度研讨学习,以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识,锻炼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而形成符合时代要求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价值取向、价值判断和价值观念。

4.实行现代信息技术和传统课堂教学相融合的教学手段和教育策略。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把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互联网技术、大数据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于思政课课堂教学,并且为思政课教学专门打造了网络学习平台,开发了视频教学、课外阅读、课下练习等教学模块,建设了基于网络学习平台的师生教学互动程序,以及对学生课程学习情况进行实时统计分析的数据系统。在思政课教学中,教师可以随时在网络学习平台上对学生学习状况进行数据采集和分析,更好地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进而更精准地进行思想引导和价值引领;可以对学生课程学习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随时发现学生理论学习中的难点和盲点问题,进而更有针对性地完善教学设计;通过网络学习平台的教学程序和工具,师生之间可以有效地进行教学互动。总之,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把现代信息技术同思政课课堂教学相结合,使得课堂教学在更好地发挥教师主导性、更好地尊重学生主体性、更好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思政课教育教学的实效性等方面取得突破。

5.建立过程性考查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学生成绩综合评价体系。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在考核评价上,改变了传统思政课教学主要通过期末考试一次性考察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成绩评定方式,实行平时考查和期末考试相结合、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综合性考核评价方式。这种综合性考核评价方式既涵盖了对学生的马克思主義理论掌握情况的考查和评价,也涵盖了对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考察和评价,还涵盖了对学生学习态度、政治表现和价值观念的评价,比传统思政课成绩评定方式更全面、更灵活、更贴近实际,对提高思政课教学效果更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当前,在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试点院校中,学生成绩大多由线上学习成绩、线下讨论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等几部分构成。学生的线上学习成绩评价主要检验学生观看教学视频、完成课后练习和课后作业、参与社区讨论等学习任务完成情况,侧重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掌握基本理论;线下讨论成绩评定主要考查学生讨论参与度、学生发言水平、小组讨论质量等情况,侧重于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期末考试评价主要检验学生对课程知识学习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侧重于帮助学生掌握基本观点、基本理论,训练抽象思维能力。

三、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深化与完善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深化与完善,要紧紧围绕思政课教育教学主要矛盾,遵循思政課教书育人规律、大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和思想政治工作规律,促进现代信息技术优势和传统思政课教育教学优势融合发展,在改革创新中不断提高思政课教育教学成效,满足大学生的思想需求、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1.用习近平新时代思政课建设相关论述指导“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在各种会议、批示中作出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指示,特别是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和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详尽地阐述了思政课的地位和作用,思政课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方针、主要原则,思政课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等问题。习近平有关思政课建设的论述既延续了中国共产党重视和加强思政课建设的历史经验和优良传统,同时又反映了新时代党和国家对高校思政课建设的期望和要求,反映了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建设的基本规律,科学地回答了新时代要建设什么样的高校思政课、怎样建设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等一系列问题,为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守正创新提供了指导思想。在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建设过程中,出现了课堂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中心”还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关于教学理念的争论,出现了线上教学能否代替线下教学的关于教学形式的争论,出现了“‘面对面教学和‘荧屏对荧屏教学哪个效果好”的关于教学效果的争论等等。这些现实问题和争论的本质在于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如何应对以科技革命为代表的先进生产力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新挑战,如何回答新时代建设教育强国对思政课人才培养提出的新问题。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必须充分重视这些争论和现实问题,厘清这些争论和现实问题的本质,找出这些问题的破解对策。这就要求其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习近平新时代思政课建设相关论述中提出的“三因”“六要”“八统一”等具体要求,推进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建设的创新与发展,不断以新实践、新思想、新理论回应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建设中提出的各种新问题和新挑战。

2.促进现代信息技术同思政课教学传统优势相融合。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要提升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针对性和亲和力,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推动现代信息技术优势同思政课教学传统优势融合发展。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既要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本质、特征、功能和发展规律,又要充分吸收思政课课堂教育教学的客观规律和成功经验,处理好现代信息技术优势与思政课教学传统优势融合发展中的各种深层次矛盾。现代信息技术是当前世界科技革命的重要成果,正在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人类社会生活。其不仅改变了思政课的讲授方式、学习方式,也改变了思政课师生的认知方式和思维方式。现代信息技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思政课教育教学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便捷化。但是,需要强调指出的是现代信息技术在思政课教学中的运用,也不同程度地减少了思政课教师与学生的接触和了解,造成了思政课教师和大学生的疏离感和陌生感,影响了思政课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的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传统优势在于思政课教师用深刻的学理满足学生的理论需求、用通俗易懂的道理解答学生的现实困惑,在于思政课教师用自身坚定的政治信仰、强烈的家国情怀、高尚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感染学生、教育学生、培养学生。当然,其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教学方式过于粗放、教学手段不够先进、教学信息化程度不高等问题,制约了思政课教育教学的进一步发展和提升。总之,要促进现代信息技术同思政课教学传统优势融合发展,提升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质量,就必须根据思政课教育教学的需要,不断开发、探索和尝试现代信息技术在思政课教学场景中新的应用和新的功能,提高思政课教学中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可用性和便利性;就要顺应现代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潮流,把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带来的精神、理念、手段、工具比较普遍地应用于常态化的思政课教育教学中;就要深入研究新时代思政课教育教学规律,围绕思政课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任务,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和思政课教学的传统优势,为师生创造高质量的教学体验。

3.促进思政课线上教学和线下研讨的紧密衔接。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在引入优质思政课教育教学资源、带来思政课教育教学新体验的同时,也造成了线上教学和线下研讨的分离和对立。这种分离和对立极大地影响了思政课教育教学质量和效果,积极的作用在于放大了优质思政课教育教学资源,促进了教育公平;消极的作用在于破坏了传统思政课教学生态,存在教学失控、教学质量下降的风险。开展好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就必须正视和解决线上教学和线下研讨之间的矛盾,促进线上教学和线下研讨在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学重点难点、教学目标等方面的协调一致。在教学设计上,要从学生的思想实际和认知水平出发,围绕课程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要整合好线上和线下的教学内容,线上教学要讲深、讲透、讲细教材知识体系,线下教学要设计好研讨的理论问题、热点问题和现实问题,要促进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形成合力。在教学进展上,要控制好教学流程、把握好教学进度、管理好教学环节,促进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的相互衔接、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在教学目标上,要把线上教学的知识传授、价值观渗透和引导同线下教学的理论研讨、答疑解惑、成果展示等紧密联系起来,促进学生的知识体系向价值体系、信仰体系的转化,最终达到提升学生的思想觉悟、理论水平和道德素质的目标。

4.完善思政课“混合式”教学管理制度。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涉及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校内教学资源和校外教学资源、教学过程和教学管理等多个环节和方面,是一个系统的综合性工程。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虽已经建立并且初步定型,但是与新时代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相适应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还不够成熟定型。具体地说,新时代思政课在线课程建设相关标准和制度不能满足思政课“混合式”教学线上课程建设的需要,传统思政课课程教学管理制度又明显滞后于新时代思政课“混合式”教学的发展要求,迫切需要建立与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场景相适应的集体备课、教学评价、教学反馈、教学管理等相关制度。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建设,首先要完善集体备课制度,建立线上授课教师和线下研讨指导教师(特别是线上授课教师和线下研讨指导教师不在同一单位的)定期集体备课制度,在学期初、学期中和学期末要围绕课程建设目标、授课内容、重点难点、学生反馈等问题进行集体备课研讨;其次要建立教学评价制度,明确新时代思政课“混合式”教学的评价标准,让上课学生、授课教师、研讨指导教师、教学专家和管理者共同参与教学评价,并运用教学评价结果改进新时代思政课教育教学;最后要建立教学反馈制度,定期进行思政课教学效果反馈,使线下研讨教师明确线上教学的授课思路、重点难点、教学案例等内容,使线上授课教师了解学生关注的理论问题、现实困惑和社会热点问题,促进线上教学和线下研讨的有机统一。

5.推进思政课“混合式”教学“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

新時代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始创于全国高校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推广于省属本科高校、高职高专院校思政课教学。必须看到省属高校、高职高专院校与全国重点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差异、学生综合素质的差别、思政课师资力量的差距。这些差别决定了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不能简单复制粘贴、不能生搬硬套、不能定于一尊,而只能是以提高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效果为目标的“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要坚持因地因校制宜,要从各地各校教学设施、师资力量、教学资源等实际情况出发,遵循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建设的一般规律,探索适合本地本校实际的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比例、线上教学的主题和设计、线下研讨的内容和形式等等;要坚持因时制宜,顺应时代潮流,顺应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认清现代科技革命对思政课建设的要求和挑战,把握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思政课建设的客观规律,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对思政课立德树人、铸魂育人提出的新要求,不断推进思政课“混合式”教

学模式的改革创新;要坚持因材施教,从大学生的生活实际、思想状况、专业特点、认知水平等情况出发,把思政课“混合式”教育教学规律与不同年级、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学生成长规律相结合,创新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提高思政课教育教学实效,促进各类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 王桃珍,高国希.思想政治理论课慕课建设实践与思考——基于复旦大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慕课的探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7(6)∶61.

[2] 汪潇潇,聂风华,吴瑕.清华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慕课的建设与实践[J].现代教育技术,2016(8)∶83-88.

[3] 刘海梅,何建东.高校思政课“四维驱动”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究——以湖北理工学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例[J]. 湖北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1)∶85.

[4] 韩淼.基于慕课和雨课堂的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慕课为例[J].现代教育技术,2018(7)∶69.

[5] 顾钰民.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慕课热”以后的“冷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1)∶116.

[6] 赵坤,郭凤至.不忘初心,勇于担当高校思政课的育人使命[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12)∶98-99.

【责任编辑:张亚茹】

猜你喜欢
混合式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网络考试:高校思政课考试改革的新取向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