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叔叔于勒》之三思

2019-12-11 10:11董劲
课外语文·上 2019年11期
关键词:我的叔叔于勒语文教材

【摘要】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被选入很多版本的初中语文教材中,对它的解读也算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多教学是通过对菲利普夫妇的解读来剖析法国资本主义初期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近些年有些教师要为菲利普夫妇平反了,就如对《项链》中的玛蒂尔德的解读一样,从生活的角度给予菲利普夫妇很大的理解,使其行为合理化,应该从人性的角度去品悟,最起码摆脱了写、读时代贴在人物额头上的标签。然而站在时代的角度再读此文,似乎仍旧有很多值得读者品悟和反思的地方,比如钱对于勒意味着什么?是否该为菲利普夫妇平反?当下学此文的意义何在?

【关键词】语文教材;解读剖析;描述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一、钱对于勒意味着什么

选在教材里的小说截去了原著的开头和结尾,即是原著插叙部分,是长大了的若瑟夫施舍乞丐的缘由。小说中于勒是底层人物的代表,是作者同情的人物,是一个有家不能回的可怜人。然而追溯他的经历,我们发现,最初的他并不是穷困潦倒的人。“据说他当初行为不正,糟蹋钱。在穷人家,这是最大的罪恶。在有钱的人家,一个人好玩乐无非算作糊涂荒唐,大家笑嘻嘻地称他一声‘花花公子。在生活困难的人家,一个人要是逼得父母动老本,那就是坏蛋,就是流氓,就是无赖了。于勒叔叔把自己应得的部分遗产吃得一干二净之后,还大大占用了我父亲应得的那一部分。”即使被打发到美洲去了,也“在那边阔绰过一个时期”。可见,当初的于勒虽然不算是有钱人,但也不是穷人家,他曾经很是阔绰过一阵子,也算是小资產阶级的一分子。那么,在当时拜金思潮的席卷下,于勒何以从富有走向落魄?金钱对于勒又究竟意味着什么呢?

从有钱到没钱,“糟蹋”这个词语道出了于勒的本质:挥金如土,用金钱买乐。于勒还算是个有情意的人,在他信中,他说:“他赚了点钱,并且希望能够赔偿我父亲的损失。”但最终,他还是将钱败掉了,没有实现自己的诺言。由此可见,于勒与菲利普夫妇一样,都是拜金者。

面对没有钱的于勒,“人们按照当时的惯例,把他送上从哈弗到纽约的商船,打发他到美洲去”,这句话是很值得品悟的。“人们”是谁?是菲利普夫妇还是外人?如果是菲利普夫妇,为何不写“他的哥哥和嫂嫂”?作者用“人们”这个词写出了当时社会淘金拜金的风气,也写出了菲利普夫妇的冷漠无情。那么于勒何以愿意去美洲?是为了还债不得不去,还是想重新过上曾经挥霍无度的日子?倘若为了还债,在美洲发财后为何不立即回家,反而又重新落入窘迫的境地?

疲惫的于勒想回家,但他知道:必须有钱才有家。你看他在信中写道:“我发了财就会回哈弗尔的。我希望为期不远,那是我们就可以一起快活地过日子了。”但于勒最终将自己折腾到无钱的境地,让自己永远不能回家。文中写道:“他不愿意回到他们身边,因为他欠了他们的钱。”

于勒用自己的价值观判断在当时的社会里,钱对每个人、每个家庭意味着什么:钱是一切生活的纽带,有钱便有一切,无钱便只能被抛弃被唾弃。于勒的人生是失败的,他的命运似乎完全被金钱控制了,这究竟是谁的过错?真的只是菲利普夫妇的过错吗?我们在给予于勒同情的同时,也应该做更深刻的反思。当然所有的遐想都必须围绕小说描述的话题展开:对金钱社会下人性的反思。

二、是否该为菲利普夫妇平反

曾看过一篇为菲利普夫妇平反的文章,说菲利普夫妇赶走于勒乃无奈之举。如小说开头写道:“我母亲为我们的拮据生活感到非常痛苦。那时家里样样都要节省,有人请吃饭是从来不敢答应的……日用品买拍卖的底货……”父亲应得遗产也被于勒挥霍一空,对于这样一个家庭的灾星将其赶走情有可原。倘若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似乎可以理解菲利普夫妇的行为。盼于勒归来更是人之常情,他们有权利讨回本该属于自己的那份财产,幻想美好的未来。躲于勒也可以理喻,对贫穷的恐惧,对挥霍的恐惧,对女儿婚姻可能破灭的恐惧,足以作为躲开于勒的理由。

但果真如此吗?在这些看似能够理解的人情上,作者在矛盾最尖锐的时候将人物打出“常规”:在得知若瑟夫给了于勒10个铜子的小费时,克拉丽丝尖刻地骂道:“你简直疯了!拿10个铜子给这个人,给这个流氓!”一切看似可以理解的理由在这一句断喝中顿时化为乌有,原来所有的借口都完全从私利出发,有钱便是亲人,没钱哪怕近在咫尺,都不能给予一丝一毫的同情。这声断喝里,有对金钱梦破灭的绝望,有对于勒的憎恨,更有对未来生活的恐惧。这声断喝让其自私、势利、冷酷的本性终于暴露无遗。花边可以不要,牡蛎可以不吃,哲尔赛岛可以不去,发现梦想破灭骂上两句解恨也似乎可以理解,但见于勒如今“一只满是皱痕的水手的手”“一张又老又穷苦的脸,满脸愁容,狼狈不堪”的惨状,都不能给予一点陌生人的同情,这如何能令读者接受?所谓“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何况这是他们的亲弟弟,心里不可以毫无同情啊!

这篇小说刻画人物之巧妙正在于此。于勒,从可恶、不争气的败家子到可怜的无家可归的浪子,菲利普夫妇从似乎可以理解痛苦的小资产者到冷漠无情的自私者,人物命运的扭转,亲情的泯灭,这一切都是拜金的人性惹的祸。

三、当下学习此文的意义何在

菲利普夫妇和于勒追求幸福的物质生活本没有罪过,但在追求的过程中,他们丢失了自己,丢了比金钱更为可贵的感情。当婚姻这个最需要爱情维系的殿堂、家庭这个最需要亲情维系的世界,全部交给了金钱来决定它们的幸福时,它们果真会有预期的幸福吗?我们可想而知,一旦女婿知道自己受骗了,“我”二姐的婚姻将陷入怎样的境地;当菲利普夫妇躲过穷苦的于勒后,他们的心里将还会剩下什么。《我的叔叔于勒》小说主旨的定位由来已久: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初期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而今再教此文,你还可以这样说吗?莫泊桑创作这篇小说是法国资本主义萌芽不久时期,但而今再读经典,结合当代背景挖掘经典的现实意义是为教师者的重任。

小说反映的可谓是一个永恒的话题:钱与人性的关系。面对金钱,每个阶段的社会都会有自己的“人性之痛”。所以,这不是资本主义社会萌芽期特有的社会现象。就今天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我们而言,身边就有着太多的“于勒”,也有着有不少的“菲利普夫妇”,甚至是“二姐式的婚姻”。看看现在的媒体,类似的新闻还少吗?为了争夺房产,父子反目;为了争夺遗产,兄弟反目;为了钱,多少黑心商家生产假货,贩卖假货;为了钱,多少人不惜牺牲青春,傍随所谓的“大款”……

四、结语

虽然当今世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以及网络信息技术的日益普及,各种思想、文化思潮得以广泛传播,对学生理想信念有一定的冲击,但不可否认的是,学生群体还是有很多积极向上的。在学好自己课程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有人说:钱就是一面魔镜,道行不够,切勿轻易去照,尤其是亲朋好友间。可见,无论在哪个时代,我们都需要呼唤“若瑟夫”!《我的叔叔于勒》一文给人带来最深刻思考的正是:在人人都追求物质幸福的时候,我们怎样才不至于迷失。《我的叔叔于勒》是短篇中的经典,面对经典,只有带着思考,才能真正品悟出其中更深的奥妙来。

附    注

本文系苏州市规划课题(课题名称:“苏式”微课程设计与实践的研究——以初中语文为例。课题编号:10642008)

作者简介:董劲,女,1970年生,安徽合肥人,初中部执行校长,中学高级,研究方向为阅读教学。

猜你喜欢
我的叔叔于勒语文教材
《我的叔叔于勒》解读新视角
初中语文教材中外国文学作品的道德教育
结合教材提升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研究
论语文教材中古典诗文吟诵教学方法
语文教材中寻找口语训练的契机研究
小学语文教材共有课文的词语编排情况考察
初中语文教材中情感元素的教育价值研究
《我的叔叔于勒》小说人物分析
《我的叔叔于勒》主题再探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