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滇桥梁”遂心愿 民族团结显深情
——沙市渔需部30年记忆

2019-12-13 12:46宋勤高
民族大家庭 2019年3期
关键词:渔具沙市邮包

文/宋勤高

我的家乡荆州地处美丽、富饶的江汉平原上,这里一马平川、沃野千里,万顷碧波、鱗光闪闪,是闻名遐迩的鱼米之乡和渔业生产资料集散中心地。当年,我在位于繁华中山路上的沙市渔需物资经理部工作,这是一个曾活跃在荆州商坛并展现出绚丽风采的先进集体。多年来,我们这个集体在开展文明经商、优良服务于渔业水产方面做出了显著成绩,更令人难忘、值得称赞的是,我们用讲究经商诚信和增进民族团结之准则架起了邮路“鄂滇桥梁”,谱写出一曲“悠悠民族兄弟情,个个邮包遂心愿”的颂歌。

1972年初冬的一天,“东方红35号”轮船满载旅客溯江而上,途经沙市因雾暂靠二码头停泊,有部分乘客欲下船一睹沙市繁华街市风采。只见十几个身穿少数民族服装的中青年人漫步于中山路上,他们逛了几家百货、纺织、五金、副食商店后,来到渔需部。当他们看到这里品种齐全、优质、先进的渔具时,高兴地买了几条轻柔细软的机制渔网,并向营业员谈到,他们是云南省丽江地区农民代表团,已到山西昔阳大寨参观学习完毕,正在返家途中。又说,他们那里虽然气候温和、山清水秀,但是交通不便利,渔业生产工具很落后,几乎看不到现代化的渔具,这几条机制渔网买回家后,如果适用、效果好,希望能长期与我们渔需部建立起邮购业务。营业员们热情地说:“萍水相逢是缘分,你们的心愿就是我们应尽的职责,欢迎,欢迎!”

这十多位云南傈僳族、独龙族、纳西族、怒族渔民回到家乡,经过操网捕鱼后,大伙都纷纷赞扬我们的渔网质优价廉、操作方便。这样便从中甸、贡山、德钦、维西、丽江等地,一传十,十传百,越来越多的渔民纷纷到自家附近的乡村邮政所汇款到我们渔需部,购买各种渔具。

为了满足远方少数民族顾客的心愿,我部主任共产党员陈怀福与全体职工进行沟通,最终达成共识:增进民族团结,务须从平凡点滴小事做起,涓流虽小汇沧海。对外地民族顾客求购的邮寄商品都本着微利,不收手续费,包裹布料不计价的三条规定,尽力支持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渔业生产,并且将它作为一项有益于民族团结的政治任务去完成好。

上世纪70年代初的那一次偶然相逢,促成了沙市渔需部积极为云南边陲少数民族渔民们开展邮寄渔具的小浪潮。沙市渔需部谱写出“鄂滇桥梁若毗邻,条条邮路通村庄,源源渔具寄深情,货真价实称众心”的佳话。

在开展30年邮寄渔具服务的生涯里,沙市渔需部的职工更换了一批又一批,但是讲究诚信服务的良好商风一直传承下来。我部先后为云南边陲近十个县、黑龙江省虎林县和长江源头虎跳峡千余名少数民族渔民办理邮寄包裹3600余个,商品金额达22万多元。值得一提的是,沙市邮寄出的渔具邮包从未发生过一次差错和遗失。沙市渔需部收到表扬、感谢信件50多封,这些信件共同表达出各地朴实渔民们的心声:为知心、热心的沙市渔需部和邮政一路通的默默奉献叫好!我记得,最后一封信是2002年春收到的,当时我部刚完成企业改制,该信字里行间感情充沛,并欣喜谈到建国后,他们中甸县众多民族乡里的渔业生产和渔具市场都发生的沧桑巨变。

我部邮寄业务架起的“鄂滇桥梁”在30年中,商邮携手共同运作,将“遂心邮包”安全运送到远方千余名顾客手中,使当地渔业生产展现出“芝麻开花节节高”的新气象。同时,30年“鄂滇桥梁”释放出的热心、贴心、诚心也成为云南边陲少数民族顾客永恒的记忆。

猜你喜欢
渔具沙市邮包
数据
庆祝建党100周年
党的100年
自制渔具
邮包
基于北斗船位数据的渔具分析方法浅析
无人机告白
花蕾是一个邮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