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之道于现代企业的意义

2019-12-13 08:22卞疆郑重赵立功
商业文化 2019年19期
关键词:中庸文化管理

卞疆 郑重 赵立功

国人喜讲中庸,但多数人一般认为中庸之道是指平易近人,不标新立异,不惊世骇俗,调和折衷,不走极端而言。然此等乃通俗义,非正确义。《中庸》上说: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

无论何事都有两端,此两端,可以推到极处各成为一极端。在此两极端间之中间都叫做中,此一中可以有甚长之距离。所谓“中”,非折中之谓,乃指此两极端之全过程而谓之中。如言真善美,是此一极端,不真不善不美是一极端。但此真、善、美三分,只是西方人说法。照中国人讲,此世界便是一真,不是伪,真伪不能对立。若论美丑,此世界是浑沌中立,既非极美,也非极丑。

中国文化是人本位的,以人文主义为中心,看重了人的一面,则善、恶对立不能不辨。但纵是一大圣人,亦不能说他已达到了百分之百的善。纵是一大恶人,亦不能说他是百分之百的恶。人只在善、恶两极端之“中道”上,既不在此极端,亦不在彼极端。但必指出此两极端,始能显出此中道,始能在此中道上理论有根据、行为有目标,故说“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若非执其两端,则中道无可见。真实可用者乃此中道,非其两端。此乃中国人所讲“中庸之道”之正确意义。

可以说,“中庸”所展示的智慧是儒家传统文化思想的精髓,在现代特别是对现代企业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文化价值。中国的企业管理者于经营之道的钻研经历了各种各样的思潮,最初他们无疑是遵循西方科学文化的代表,但是随着企业的发展,管理者在不断试错的过程中发现了西方管理哲学在技术、心理、价值、文化等方面都存在水土不服的问题。这是因为,中国传统文化属于人文文化,文化形态的主要功能是是研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我们的民众有着和西方民众全然不同的思维和行为方式,我们应该重组现代管理理论和传统文化,兼顾人性和理性,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构建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管理方式。当代儒学研究的复兴正对世界文化产生重要的影響,先秦儒家思想应该成为创建中国特色企业文化管理模式的重要理论来源。中庸之道,即蕴涵了诸多现代企业管理的智慧。

中庸之道

先秦儒家的中庸思想,含有丰富的辩证思想方法论和处世哲学。中庸之意,宋代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解释说:“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庸,平常也。”“中庸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而平常之理,乃天命所当然,精微之极金也。唯君子为能体之,小人反是。”中庸思想的核心是在承认事物对立的两极的前提下,“执中”、“用中”。

庞朴先生在《儒家辩证法研究》一书中,对中庸思想作了全面的分析。他说:“中庸执两用中,用中为常道,中和可常行。” 这些含义的最基本形式是把对立的两端直接接合起来,以此之过,济彼不及,以此之长,补彼所短,在结合中追求最佳的“中”的效果。庞先生把儒家中庸思想蕴含的思维形式,亦即认识方法概括为四种。首先是“A然而B”的形式,如“温而厉”、“恭而安”,“仁且忍,辩且呐,勇且怯”等,就是从A和B的对立状态中达到适中的认识。第二种形式是“A 而不是B”, 如“威而不猛”、“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等等。第三种形式是“不A不B”, 如“无偏无颇”、“无偏不党”、“无党不偏”等等。第四种形式是“亦A 亦B”,如孔子在政治上的宽猛相济的认识等等。

中庸首先是一种态度,即“诚”的态度。《中庸》认为,实现中庸之道,首先要“诚”。“诚是以为中庸”。诚是实践中庸之道。实践中庸之德的根本条件。而“诚”的本意即“无伪”性。无伪即真,真即事物的本来面貌。换言之,诚要求我们遵循事物存在与发展的客观规律。在天地,要遵循天地之间的客观规律;在人世,要遵循“君君臣臣”的人道原则。天依天“道”,人依人“道”,就是诚的实质。

“道”,源于老子的思想,是事物“真”的具仁体现,泛指事物发生、发展,以及存在的客观规律。依据道家观点,道是普遍存在的。万物均有“道”。日月有运转之道;花草有生长之“道”;人有心理和行为之“道”,现代企业也有管理之道。因此,在企业管理过程中,要实现中庸之道的最高境界——“中和”境界,就要遵循管理之道,实施“诚”的管理。 正因为管理有“道”, 所以现代企业管理才能在西方被尊奉为一门科学。管理科学存在的宗旨就在于去认识和利用管理过程中存在的规律。所以说,中庸之道所包含的理念和精神与科学研究的宗旨是不谋而合的。“中庸”是一种哲学的思维方式 , 中间蕴含着丰富的管理思维,概括来说有以下三点:

第一,“通权达变”。“通权达变”一语源自于《后汉书·贾违传》:“《左氏》义深于君父 , 《公羊》多任于权变。”用现代汉语解释就是说为了解决当前的难题,不能只按照常规做事,而要因地制宜,因时机而动,根据实际情形采取灵活的处理办法。中庸智慧正好讲求这点,在做事时一定要观察,行事要择好时间与地点,灵活应变,与时俱进,学会变通。世界是不断变化与发展的,因此作出决策的时候一定要因时因地采取迥异的对策,以实现最佳效果。“通权达变 ”要求管理作出决策时,要定要综合各个方面的因素,不要仅凭一面之词或自己直觉来判断,要与时偕行,从而作出正确的决策 。

第二,“致中和”。“致中和”来源于《中庸》第一章“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笔者主要从人类情感的角度给出一个解释,即当一个人内心的喜怒哀乐等情绪没有被表现出来时,那么他的内心是十分是祥和平淡的,为“中”。当这些情感被表现出来而非大喜大悲 , 彰显的有节有度,为“和”。所谓“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表达的就是“中和”的境界了。 而“致”的意思就是达到,“致中和”就是要达到“中和”的理想状态,通过“中”这个指导行事的方法,来达到祥“和”的结果 , 只有达到了“中和”的境地 , 才能真正达到天人合一的效果。

第三,“至诚尽性”。出自中庸第二十二章:“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 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大意就是只有达到了至诚的状态,才能明白自己的本性,由此及彼,进而做到对别人本性的了解。如何做到至诚呢?首先就要对自己真诚,然后才能对全社会人真诚。至诚尽性是中庸智慧里非常核心的思想,是按照中庸智慧做事的首要标准,只有对自己按照至诚的标准严格要求,才能将自己的善良本性发挥出来,感动社会上的人而激发他人的善良本性,进而激发万物的本性 。

以中庸思想建构现代企业管理

当代中国企业随着走出去的步伐不断加快,大量跨国企业已经在管理层面上达到甚至超过国际水平。以中庸智慧建构现代企业管理,在于充分发挥其文化价值,即企业管理的文化的传承价值;管理方式的契合价值;管理目标的共通价值;管理理念的活用价值。

首先,管理文化的传承价值。文化管理以对人的文化理念、价值观念的影响为基础,强调人的主动性。中庸智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它己经沉淀为国人的文化人格,内化为中国人的行为定式和心理依据,在人与文化共同参与的现代企业管理体系中,加入中庸智慧较易被接受,而且具有“可复制、可提取”的传承性。

其次,管理方式的契合价值。中庸智慧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如何达到“致中和”、“至诚尽性”、“天人合一”的境界呢?核心依靠的是提升自我修养,不断的修炼让自己达到像美好善良的人性美的境界,造福全社会,实现自我价值。以中庸智慧融入现代企业管理是一种真正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克服了经验管理与科学管理的不足,将人的因素排在第一位,在尊重员工的前提下去管理员工。作为企业管理者,与员工和谐共处,实施人本化的管理,激发员工的工作能动性与积极性。

第三,管理目标的共通价值。中庸的目标就是“中和”,强调人类社会内部、自然界内部 , 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之间都要做到和谐共处与统一。而现代企业管理同样强调管理者与员工之间要达到内外和谐,实现群体目标与个体目标的共赢实现。企业管理者领要学习“中和”的智慧,在公司内推行和谐管理,关心自己的员工,处处为员工着想,只有如此员工才会真诚的对待自己的工作,拥护管理者的决策,上下齐心,团 结一致,建立一个有动员力的工作团队,取得更高效的发展成果 。

最后,对企业文化建设的适用价值。现代企业管理的重点是培育企业人员共同的价值观,建设和谐的团队,形成制度化且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中庸之道恰恰能够促进和谐的企业文化的构建。。企业文化是一种亚文化,植根于当代中国文化之中。 中庸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代表,对当今 中国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对处于当今中国文化系统中的企 业文化建设也有重要的意义。“和合”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 的思想核心,“和而不同”、“和实生物”等基本理念与当前经济环境主题相契合。所以我们说,中庸思想与企业文化建设高度契合。

中庸思想对企业文化建设的影响

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概括现代企业文化,就是企业在其内外环境中长期形成的以价值观为核心的行为规范、制度规范和外部形象的总 和。企业文化包括企业的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及精神文化。辩证地分析中庸思想,将中国伦理本位传统思想引入企业文化建设,进而探讨富有效率的中国现代 企业文化,有助于丰富和发展中国现代企业文化理论。文化融合在每一个企业中,要培育优秀的企业文化,提高企业竞争力,为企业快速、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源泉,使 企业屹立于不败之地。

第一,中庸思想对企业行为文化的影响。

中庸思想对企业成员的行为有着很大的影响,处理人际关系时,坚持“以和为贵”原则。管理者在处理与员工关系时,应塑造一种平等和谐的氛围,不允许以自己的权力压迫其下属做些与其工作无关的事情,要坚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在处理与顾客、供应商、合作者乃至竞争者的关系时,要善于利用外部环境,把其看作企业的合作伙伴,建立起合作共赢的关系,使企业与外部环境保持融洽、和谐的状态。员工与员工之间的人际关系应坚持以和为贵,在出现矛盾时,应保持克制,勿让矛盾升级。同时,要保持好员工之间的远近亲疏,既不能太疏远,这样不利于自己工作的展开,也不能太亲近,这样会把私人情绪带到工作中。

第二,中庸思想对企业制度文化的影响。企业制度建设是企业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也是企业建设的一大难题,在企业制度建设时,要结合中庸思想,坚持中正,不能出现过和不及现象,制度的设定既要有一定的人情味、人性化,又要有明确、具体的规则要求,目标的设定既要实现企业利润的最大化,又要根据企业的具体情況具体设置,对员工的管理既要调动员工的积极性、灵活性、自主 性,又要进行有效的控制,可以借鉴国内外成功企业的制度建设,但不能照抄照搬,而应融入自己的特色。

第三,中庸思想对企业精神文化的影响。

中庸思想中的至诚尽性原则,要求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坚持诚信原则,同时,在获得利润时,应履行自己相应的社会责任,如做慈善活动,坚持保护环境,加强社会公共设施建设,提高员工福利水平,处理好与社会、政府、企业的关系。“适中原则”则影响企业的企业目标、经营哲学等,企业在制定企业目标时应切合实际,不可过高者过低。

运用中庸思想建设优秀企业文化

第一,过而不及。

目前,在很多企业中,企业的权责不统一,权力全集中于企业的高层手中,如董事长、总经理总揽大权,下层管理人员有职无权,这样会导致企业出现一系列问题,如高层管理者负担过重,事必躬亲,对企业重大发展问题的探讨受到影响,同时,会导致下层管理者的经验不足,挫伤其工作积极性,使其得不到锻炼和培育的机会,自我价值不能实现,长期下去,高层管理者精力不足,容易造成重要决策失误,对企业的发展造成损失。

《论语·先进》中有一段对话,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所谓“过犹不及”,就是说过和不及都是不对的,完全放权或完全不授权就是过和不及,企业在权责设置时要对各项因素综合考虑,根据要求、才能、需要等适度授权。领导者在授权后则不该再过度限制下属的权力,“疑人不用,用人不疑”。

不仅在授权上要坚持适度原则,在企业的各项活动中都应坚持,在工作强度方面,要把握好一个度,过低的强度容易造成员工悠闲的工作态度,不利于企业良好的作风建设;过高的强度则容易使员工过于疲惫,导致产品质量的不合格及员工忠诚度的下降;在员工薪酬方面,也要把握好一个度,过低的薪酬会导致员工消极怠工,进而大规模的离职,过高的薪酬则会增加生产成本,加重企业负担;在企业发展方面,追求企业的短期利益时要把握一个度,不能过于贪婪导致企业长期利益的损失;在管理方面,管理者也要把握好度,要庄重而不傲慢,威严而不凶恶。

第二,德才互助。

德才兼備是用人的一个永恒标准,但在现实中真正找到德才兼备的人才,一般都是偏向于才或偏向于德,因此,企业在选取人才时不能直接对市场上招回来的人才进行使用,而要根据自己企业特色,塑造培养适合自己企业的人才。在选人时要注意个人性格本身是否和谐,否则任何一种极端的性格都会是麻烦的制造者、不和谐的因素,有可能是一种潜伏着的危险。

第三,情利并重的激励观。

企业在对员工进行激励时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仅要从物质上对其进行激励,而且要在情感上也对其进行激励。对员工的激励要根据员工的具体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激励。除物质激励外,应当进行情感激励,员工的认同感及对自己地位价值的肯定,能促使员工更有激情地投入工作,同时,还应提高员工的工作环境,塑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工作气氛,但应保持一个度,过于轻松的工作环境会导致员工工作积极性的下降。企业尊重、关心员工,为员工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平台,员工尽心尽则做好自己的工作,这样企业和员工才能共同促进、和谐发展。

第四,和而不同。

企业文化建设必须坚持和而不同这一原则,尊重差异,企业是由不同习惯、不同风俗、不同性格的人构成的,因此,企业的文化也是丰富多彩的。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应允许员工发表自己的看法意见。百家争鸣,而领导者则要认真听取采纳员工的优秀文化,吸收并融合各自的观点,制定特色的企业文化,而不是自己独揽大权,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建设。这样既尊重了员工,使其表达了自己的意愿,使企业文化建设在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下完成,使员工对企业文化更加认可,更有凝聚力。

第五,以人为本。企业的中心是人。以人为本,是现代企业文化的基本理念。以人为本,不是单单给员工提供就业岗位,也不是依据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使员工实现自我价值。一个优秀的企业,应坚持可持续发展理论,在企业经营发展过程中,要注意保护环境,珍惜资源,为子孙后代创造美好的生活环境,在取得一定的经营成果后,要回馈社会,报答社 会。

最后,实现和谐管理。

中庸之道,首重和谐。和谐是自然存在的规律和顺道管理的必然结果。种族的灭亡;企业的衰落,其根本就是违反了事物和谐发展的规律。和谐是“顺道”的结果,和谐是事物长久生存所应该达到的状态。因此,无论古今,无论是人类还是自然界,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 都无时无刻不在追求着和谐。在东方,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文化体系下,一开始崇尚“和合文化”,在人际管理、为人处世过程中,主张“和为贵”,事实上,这都是古人对规律的认识及应用。古人在对“和”的规律的认识下,发展出了规模宏大的“和合”文化体系。西方相对东方,强调逻辑,遵循事物本质的规律,追求秩序,其实也是在顺道。只是其在顺道的过程中,对道的表达方式和在道的认知结构与东方存在差异。西方强调法制、强调个人的利益,从一种更高的哲学层面来看,其实也是在追求“和谐”。因此,和谐是人类普遍存在的规律,现代企业文化建设同样应该是基于和谐的管理模式。

综上所述,中庸思想是中华文化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思维模式,包涵了丰富的内涵。中庸思想的过而不及、和而不同、至诚尽信、时中行权等原则对中国现代企业文化建设起到了巨大的借鉴作用,对中国现代企业在全球化时代的跨越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现代企业在管理模式和文化构建中应该充分发挥中庸思想以人为本、和谐、至诚尽性等原则的指导作用,面对不断变化的社会、经济、人文环境,我们在学习西方先进的管理方式过程中,应结合中国的社会情况,将中国的传统文化导入企业管理和企业文化建设,促进现代企业和谐快速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中庸文化管理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人的伟大
中庸自明
谁远谁近?
采用C—NCAP 2006年版管理规则
营销管理
ntheImportanceofCulturalFactorsinOralEnglishStudying
“这下管理创新了!等7则
管理的另一半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