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与影的融合

2019-12-13 07:15宋鑫
北方音乐 2019年22期
关键词:德彪西艺术歌曲

【摘要】本文从音乐色彩的角度对德彪西的艺术歌曲进行了分析。首先本文认为德彪西艺术歌曲的创作深受象征主义诗歌和印象主义绘画的影响。其次分别从旋律、调式与和声三个方面论述了音乐色彩的生成。最后从演唱的角度论述了音乐色彩的表现。

【关键词】德彪西;艺术歌曲;音乐色彩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

当西方的浪漫主义音乐发展到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时,在音乐语言的表达上开始走向一种新的风格,尤其是削弱了共性音乐时期的大小调式体系及其所支配的和声功能,而是趋向于新音乐音响的探索,在这世纪之交之际最能够代表这一风格转变的作曲家便是法国的德彪西,从他的音乐创作看,其在器乐和声乐创作领域均有着突出的成就,无论是哪一种音乐体裁,基本上都体现出被世人所乐道的“印象主义风格”,本文从风格背景、音乐色彩生成以及声乐表现的角度探讨了德彪西艺术歌曲的音乐特点。

一、德彪西艺术歌曲的风格背景

(一)象征主义诗歌的影响

象征主义诗歌诞生于19世纪80年代中期的法国,其创作思想的趋向由表现外部世界到描写内心的感受,并通过象征、隐喻的画面来表现内心得追求和希望,这一文学流派拜托了19世纪中期以来在欧洲大陆所倡导的现实主义文学思潮,更加的体现出了浪漫性的人性追求。从其艺术特征看,象征主义诗歌追求文学语言的音乐性表达,在语言表现上要体现出音乐的歌唱性本质,并要突出语言的色彩。因此这种诗歌的创作手法与德彪西所要追求的音乐思想不谋而合,成为德彪西艺术歌曲中歌词的主要来源,他根据象征主义诗人波德莱尔和魏尔兰而创作的《波德莱尔诗五首》《三首魏尔兰歌曲》以独有的音乐语言和音响真切的表现出了原诗作的意境,是德彪西艺术歌曲中的佳作。

(二)印象主义绘画的影响

印象主义绘画与象征主义诗歌产生的时代一样,以莫奈、塞尚为代表的画家群从光色原理的角度探索出了一种创新式的绘画风格,他们的画风注重色彩的虚幻性描绘,利用模糊的线条使所画对象在虚与实的变化中有利,强调个体对客体的瞬间印象和感受,并在其中抒发个人的情感。在德彪西的艺术歌曲中,其歌曲的声乐旋律与钢琴伴奏都呈现出印象主义绘画所表现出的色彩特征,特别是在旋律的发展、调式调性的变化以及和声的进行中体现的最为明显,这也是世人把德彪西及其音乐定性为印象派的主要原因。

二、德彪西艺术歌曲音乐色彩的生成

(一)宣叙-朗诵调为主的旋律色彩

由德奥地区发展而来的艺术歌曲在风格上最为明显的特点就是浪漫主义风格支撑下个人情感的极度挥发,因此在旋律色彩的表现注重音区、力度、速度等音乐要素上的反差和对比,以此来体现出情感上的明朗化和起伏性。德彪西的艺术歌曲则完全改变了这一传统风格,而是注重旋律的平稳进行,尤其是强调二度、三度音程的级进,体现出一种宣叙-朗诵调的效果,其所呈现出的是一种飘忽不定、张弛有度的旋律色彩,如在《这里是春天》这首歌曲中,声乐旋律的主题在三度以内的上、下行中发展,感情细腻而不张扬,但是其弱起节奏、八分音型和前八后十六音型的结合又表现出内在的结构张力,因此这种旋律进行特点和律动节奏的运用使得整体旋律充满了“矛盾”,这一“矛盾”的体现正是要强调“飘忽不定”的色彩感。

(二)以淡化-自由为特点的调式色彩

印象派音乐在调式运用上最为明显的特点就是过渡性,即没有完全脱离浪漫派音乐遗留下的大小调体系,而又表现为向二十世纪音乐多调性和无调性的过渡。因此这种淡化-自由为特点的运用手法增强了调式的模糊性、游离性、不确定性,形成模糊化的调式色彩。如在《长发》这首歌曲中,乐谱的调号标记为降G,但是在主旋律与伴奏中并没有任何明确降G调以及关系小调的特点,在声乐旋律上则是从f1开始,以小二度下行的进行形成动机,在为之支撑的伴奏中,其和声的进行也呈现出半音化的特点,因此这种“无调性”的特征正描绘了远望长发少女留给人们的背影形象,这一形象的呈现即是一种轮廓,让人们看不清少女的面容和表现出的喜怒哀乐。在歌曲的最后降G主三和弦的出现才正式明确了调性,但是音乐并没有进一步的描绘便戛然而止,留给人们的仍然是一个印象中的“轮廓”。

(三)以多样化和弦结构编织成的和声色彩

德彪西的艺术歌曲之所以能够在旋律和调式上呈现出模糊、虚化、朦胧的特色,与多样化和弦构成的和声进行是分不开的。西方音乐从巴洛克时期开始,一直到浪漫主义中期,在和声的进行上着重强调功能性,即在调式和声的范畴和制约之内,但是在德彪西的音乐中,其和声的功能性被弱化,而是采用不同的结构来展现不同的音响效果,呈现出的是不同色彩。如非三度叠置和弦、附加音和弦、复合和弦的运用,描绘出了光彩迷离的音响画面。如在《这是神迷》这首歌曲的第二乐段中,由E大调七和弦、降Ⅵ级九和弦、降Ⅶ级七和弦构成的和声进行,表现出在“神灵”召唤下的人们恍惚的意识和非理性的认知,体现出这种色彩性和声在音乐描绘和表述上的作用。

三、德彪西艺术歌曲音色色彩的声乐表现

(一)注重法语发音的圆润性

在演唱德彪西的艺术歌曲时要着重注意音色的变化,由于歌曲在音乐方面所持表现出的色彩特点,需要在演唱中展现出来,所以在音色的表现上要实现与歌曲中音乐色彩的结合。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在咬字、吐字上遵循法语发音的语言特点,注重元音的圆润化的发音,在“a/e/i/o/u/h/y”这七个字母的发音上要以圆唇的口型来表现,这样能够形成语言的连贯性效果。从音乐分析的角度看,乐谱中的连音线实际上就与语言的发音有机的结合起来,提示演唱者要以圆润的音色的表现出来。如在《星夜》这首歌曲第一句中的“toi-les”以及第二乐句中的“voi-les”,“oi”为双元音结合,演唱时需要以滑音的效果表现出来,第一乐句此位置处d2-c2的大二度下行音程,第二乐句中則是“g1-bb1”的小三度上行,这两处均有连音线的标记,结合法语中的元音发音,因此要采用滑音的表现效果。

(二)注重力度的弹性层次变化

在演唱中,力度要素的表现能够达到两种效果,一是音响的力度变化可以与视觉系统实现“联觉”,表现出远与近的空间变化;二是力度变化可以体现出情感上的起伏。笔者认为,在演唱德彪西的艺术歌曲时,在以这两种力度表现功能的基础上,要注重力度的弹性层次变化。所谓弹性,就是要灵活的运用气息,使之在强弱变化上与旋律进行有机的结合;所谓层次,就是要从整体上把握力度的变化,体现出音乐色彩的虚实结合。如在《曼陀铃》中,第二乐句前半句为“一起说着乏味的情话”,其旋律进行为高音区向中音区的过渡,这两个小节要保持弱的力度,在气息上要做到有效的支撑,以诉说的感觉的表现出来,接下来的后半句“和着树叶沙沙”,无论是在情感上还是在视觉上都发生了转变,旋律开始从同音反复趋向于级进上行发展,为了能够表现出这种“视线的转移”和情感上的递进,在演唱力度上要渐强,让音色逐渐的明朗起来,在此乐句的最后一个小节上则是从d2-bd2的下二度进行,乐谱上标记为“dim”(渐弱),所以在力度上要有“微变”的弹性发展过程,在这种力度的变化下也有前者的明朗化的音色趋向于暗淡、柔和的音色表现。

四、结论

综上所述,通过对德彪西艺术歌曲的音乐色彩分析可以看出,在艺术歌曲的创作方面,作曲家是深受象征主义诗歌与印象主义绘画影响的,这也就说明了德彪西艺术歌曲实现了音乐与文学、绘画的有机结合,成就了作曲家的印象派的音乐风格。从德彪西艺术歌曲音乐色彩的生成上看,其主要的原因在于旋律、调式与和声的运用上,他的这些音乐要素的运用不仅是他的独创性,在音乐史上也具有承上启下的意义。基于德彪西艺术歌曲的音乐色彩,在演唱过程中要善于注重法语发音的特点和力度上的变化,这也是表现其艺术歌曲色彩性特点最为重要的手段。因此从音乐色彩分析的角度进行分析,对于诠释德彪西的艺术歌曲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参考文献

[1]周洁.德彪西《被遗忘的抒情曲》的印象主义特征分析[J].音乐创作,2018(11).

[2]汪浩.试论魏尔兰对德彪西象征主义艺术歌曲创作的影响[J].音乐创作,2016(8).

[3]杜乡.浅谈德彪西的艺术歌曲创作风格[J].电影评介, 2007(10).

作者简介:宋鑫,天津師范大学音乐学声乐表演与教学专业。

猜你喜欢
德彪西艺术歌曲
艺术歌曲写作初探
艺术歌曲演唱的技巧探究
美丽的邂逅
德彪西钢琴前奏曲《雾》之音乐分析
高中“艺术歌曲”教学之漫谈
关于拉威尔《水的嬉戏》与德彪西《水中倒影》的情感比较分析
印象派音乐中管弦乐的语言形成分析
20世纪初期中国艺术歌曲的创作风格
对我国艺术歌曲演唱技巧的研究
午后的牧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