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昌进士与金代地方治理研究

2019-12-14 21:41张洪玮
地域文化研究 2019年3期
关键词:中华书局进士

侯 震 张洪玮

明昌进士①关于明昌进士具体可考证的人数,薛瑞兆在《金代科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中统计出明昌年间各类进士129人;沈仁国在《金明昌进士辑补》(《庆贺邱树森教授七十华诞史学论文集》,华夏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年)中统计出明昌年间各类进士153人;李桂芝在《辽金科举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2年)中统计出明昌年间各类进士138人。本文明昌进士的研究范畴,是以这些学者统计的人数为基础的。科举及第入仕后,大多有在地方为官的仕宦生涯。对于明昌进士的仕途而言,初任地方为官是绝大多数人的仕宦起点。任职地方既是他们自身宦海之途的经验,又是金朝官僚体系成熟的体现。明昌进士任职地方尽职尽责、福泽本地,有助于金朝地方社会的良性运作。笔者就明昌进士任职地方期间的民生、稳定、文教进行全面而系统地研究,限于金代史料的匮乏,以及学界研究的空白,笔者在研究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不全面乃至错误之处,敬请方家学者批评指正。

一、明昌进士与地方的国计民生

金朝入主中原后,统治者随着所处环境的变化,逐步改变过往在白山松水之间的治理方式,借鉴以往辽朝汉地治理的经验,参照并复制北宋地方治理的模式,以改善地方民生为出发点,开展地方治理。

(一)劝课农桑

农业是中原汉地最为直接的经济基础,粮食生产深受金朝统治者的重视。金朝历代皇帝均有劝课农桑的诏令①详见《金史》卷47《食货三》,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043-1055页。。注重农业生产也成为地方官治理地方的一项政绩。金朝地方官吏积极响应金朝统治者关于农业方面的号召,明昌进士多人在农业生产中劝课农桑。

章宗时期,李遹担任涉县县令,针对涉县农业生产缺水的窘境,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探寻新的水源并发动县域百姓共同筑渠,“近郭数千家,坐获膏润之利。乡大夫洎其父老,相与立石”②(金)元好问:《遗山集》卷17《寄庵先生墓碑》,四部丛刊集部,第179页。,李遹受到了涉县乡里的称颂。赤盏尉忻在任息州刺史期间,针对当地土地状况参差不齐的局面,合理搭配和利用土地资源,“耕鞠场种禾,两禾合穗,进于朝,特诏褒谕”③(元)脱脱等:《金史》卷115《赤盏尉忻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2532页。,因此受到朝廷的嘉奖。承安年间,赵思文任职虢略县事期间,针对虢略县存粮调配的困难,“岁储粟数万斛,农人转输,苦于停滞”④(金)元好问:《遗山集》卷18《通奉大夫礼部尚书赵公神道碑》,四部丛刊集部,第192页。,在短时间内有的放矢地解决了存粮补给的问题。

金宣宗贞祐南渡后,在疆土日趋狭小、人力物力近趋枯竭的情况下,“蕞尔之土,其出惟是。一夫之耕,不足以食百人”⑤(元)姚燧:《牧庵集》卷20《资政大夫同知行宣政院事张公神道碑》,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201册,第611页。,被迫采取焚林而猎的方式,为增加赋税和军粮,对农民进行不计成本式的掠夺,以及违背农作物生产规律的提前收割。针对上述弊端,明昌进士多人坚持问题导向、实事求是地提出了正确的意见,绝大多数付诸惠及农业生产的实际行动。

兴定三年(1219),李复亨任职京西行三司期间,根据战时农具熔铸兵器的短视行为,先后向宣宗进言献策:“民间销毁农具以供军器,臣窃以为未便。汝州鲁山、宝丰,邓州南阳皆产铁,募工置冶,可以获利,且不厉民”。又针对盐业紧缺的现状提出对策:“阳武设卖盐官以佐军用……河南食阳武、解盐,河北食沧、滨盐,南北俱济”⑥(元)脱脱等《金史》卷100《李复亨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2217-2218页。,有效地缓解了战时给农业生产带来的困难,李复亨也于同年九月因功升迁为兵部尚书。

元光元年(1222),李蹊在任京南司农卿期间,面对战时因粮食紧张,提前收割粮食进而造成农业损失的情况,结合《齐民要术》及时地指出,“使民不暇趋时,是妨来岁之食也。乞宽征敛之限,使先尽力于二麦”⑦(元)脱脱等:《金史》卷47《食货二·租赋》,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062页。,然而,李蹊所提合理的建议未被短视的宣宗所采纳,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

(二)赈济救灾

金代自章宗朝以来直至灭亡,各类自然灾害频繁交替发生,据统计,从金章宗登基到金灭亡的44年内,金朝境内各类灾害共发生173次⑧武玉环:《金代自然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与基本规律》,《史学月刊》2010年第8期。。由于自然灾害危及苍生社稷,故金政权上下对赈济救灾格外重视,各级官员都有赈济救灾的使命,明昌进士等多人在地方为官时积极参与赈济救灾。

章宗朝,泰和伐宋中,杨祯调配洛阳仓储粮,“章宗征淮南,输河北民租二十余万入洛阳仓,主仓者收粟以解,民苦积滞。贞舍斛用囊,逾月而毕,时称其能”⑨(清)胡聘之:《山右石刻丛编》卷36《金河东南路招抚使显吉便宜经略使杨公行迹》,光绪二十七年(1901)刻本。。由于杨祯舍斛用囊的方法,解决了粮食积滞的问题,使河南饥民得到救济。陈规在地方任职时也有赈济救灾之举,“知恩州历亭县,县余四万户,方时多故。蔫饥之民,劳罢于征发。公下车,剗削荒类,卵翼榖哺,而民力以苏,事亦以办治”,陈规也因救灾有功受到提拔,“以材,转京兆府事按察从事”①(清)张金吾编:《金文最》卷109《中议大夫中京副留陈规墓表》,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1567页。。

卫绍王即位之初,知河中府事贾炤在任期间,“有旨宣谕:河东南北,百姓艰食,而绛、解尤甚。朕以卿朝廷旧臣,夙著德望,可兼南北路安抚句当,仍以便宜许之。公至镇,移他州余粟以活饥民”②(金)元好问:《遗山集》卷34《东平贾氏千秋录后记》,四部丛刊初编集部,第345页。,贾炤在赈济灾民政绩上建树颇丰。

宣宗朝,贞祐二年(1214),中都路都转运使任天宠在任期间,针对蒙古大军围城,造成中都乏粮的情况,“时京师戒严,粮运艰阻,天宠悉力营办,曲尽劳瘁,出家赀以饥者,全活甚众”③(元)脱脱等:《金史》卷105《任天宠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2323页。。兴定四年(1220),宣慰副使完颜伯嘉在任期间,针对河南地区的水灾,完颜伯嘉上奏,“亳州灾最甚,合免三十余万石。三司止奏除十万石,民将重困,唯陛下怜之”④(元)脱脱等:《金史》卷100《完颜伯嘉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2213页。,完颜伯嘉深切地体会到了民间疾苦。兴定四年(1220),宣慰使李复亨在任期间,针对河南地区的雨灾,导致民间养马难以为继,李复亨上奏:“民养驿马,此役最甚,使者求索百端,皆出养马之家,人多逃窜,职此之由。可依旧设回马官,使者食料皆官给之,岁终会计,均赋于民”。又针对灾民的生计问题,李复亨上奏:“河南闲田多,可招河东、河北移民耕种。被灾及沿边郡县租税全免,内地半之,以救涂炭之民,资蓄积之用”。并被付诸实施。兴定五年(1221),虢州刺史赵思文在任期间,深受百姓爱戴,“及赴官,父老郊迎,欢呼动地”,在治理旱灾时,“值岁旱,公步祷山神祠,应期而雨,岁以大熟”。赵思文祷告山神祈雨的行为虽然存有唯心主义色彩,但也充分体现了赵思文身为地方父母官心系于民的民本思想。元光元年(1222),赵思文任吏部郎中,兼翰林修撰时,“陕西旱甚,诏公审理冤狱,布宣上意,多所平反;澍雨为之沾浃”⑤(金)元好问:《遗山集》卷18《通奉大夫礼部尚书赵公神道碑》,四部丛刊初编集部,第193页。。尽管以求雨的方式审理冤狱带有唯心色彩,但赵思文对此殚精竭虑,以洗白冤狱的方式求雨解旱。此外,赵思文蒙古围攻中都时参与治理蝗灾,在捕蝗虫过程中即兴而作《捕蝗感草虫诗(二首)》。兴定中,集庆军节度使温迪罕达在任期间,针对治下亳州遭遇的饥荒,“亳州户旧六万,今存者无十一,何以为州?且今调发数倍于旧,乞量为减免”⑥(元)脱脱等:《金史》卷104《温迪罕达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2294页。。

综上所述,明昌进士能将民生问题作为治理地方的施政目标,不仅通过兴修水利,劝课农桑等方式促进地方农业生产,而且还通过赈济救灾,减轻农民负担进而恢复生产。明昌进士在解决地方百姓生计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二、明昌进士与地方的治安管理

金朝统治者十分注重地方的治安管理,金朝地方官员都负有地方治安管理的职责,据《金史·百官三》记载:“防御使,掌防捍不虞、御制盗贼,余同府尹”,平讼安民和弭强遏盗是金代地方治安管理的重要内容。

(一)平讼安民

平讼安民是古代王朝地方治安管理的重要内容,“庶民所以安其田里而亡叹息愁恨之心者,政平讼理也”①(东汉)班固:《汉书》卷89《偱吏》,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3624页。。平讼安民主要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取证断案,二是讼理教化。取证断案往往能见效一时,但不能从根本上消除地方上的不良现象。而讼理教化则寻本探源,“专以德化为理,不任刑罚”②(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25《鲁恭传》,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874页。,安定地方治安的根本途径。明昌进士李复亨、任天宠、女奚烈守愚、史肃等人在这方面颇有治绩:

明昌中,李复亨初仕临晋主簿时,“护送官马入府,宿逆旅,有盗杀马,复亨曰:‘不利而杀之,必有仇者。’尽索逆旅商人过客。同邑人槖中盛佩刀,谓之曰:‘刀蔑马血,火煅之则刃青。’其人款服,果有仇”,李复亨也因此升为南和县令,县内发生盗牛案件,“盗割民家牛耳。复亨尽召里中人至,使牛家牵牛偏过之,至一人前,牛忽惊跃,诘之,乃引伏”③(元)脱脱等:《金史》卷100《李复亨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2217页。,李复亨连连破案,不仅自己的仕途得以升迁,而且还稳定了当地的社会治安。威戎县令任天宠在任期间,“有兄弟讼田者,天宠谕以理义,委曲周至,皆感泣而去”④(元)脱脱等:《金史》卷105《任天宠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2323页。,任天宠凭借其高超的调解艺术,晓之以理,平息了当地百姓的一起诉讼。承安三年(1198),鸡泽县令高琢在任期间,对鸡泽县的风俗教化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父老嗟叹。复见太平令典。邑人化之。则礼让以兴。争讼以息”⑤(清)张金吾编:《金文最》卷78《鸡泽县重修庙学碑》,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1143页。。明昌进士在地方为官亲力亲为,有效地提升了当地的民风教化。

在以人治为主的王朝专制体系下,官僚从政需要面对诸多错综复杂的关系,“上以尽事君之道,下以安大臣”⑥(后晋)刘昫:《旧唐书》卷126《裴諝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3568页。,明昌进士在地方任职亦能做到事上安下。

明昌中,临沂县令女奚烈守愚在任期间,针对当地官员豪强冒领土地的现象,“朝廷括河朔、山东地,隐匿者没入官,告者给赏。莒州刺史教其奴告临沂人冒地,积赏钱三百万,先给官镪乃征于民,民甚苦之。守愚列其冤状白州,州不为理,即闻于户部而征还之,流民归业,县人勒其事于石”⑦(元)脱脱等:《金史》卷128《循吏·女奚烈守愚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2769页。,女奚烈守愚在处理此案时,不畏上司的压力、抗上得体,有强项令之风范。

明昌进士不仅勇气可嘉,事上以直;而且巧用才智,安下以爱。史肃任职巩州时,帮助老妇寻亲,被传为佳话:“巩州仇家巷解库赵九老父赵三。大安二年病殆,寻生临洮西小字街银孙家。年十六,托人访赵九,说前后身事,且呼赵九来看。赵九遣人往迎。将出巩州,家人奔走来迓。赵九在众中,疑信尚未决。孙童遥见赵九,呼小字大骂,怒其不即来认。见妻亦骂之,指妻臂上烧瘢及树下窖粟处。从是往来两家。州将宗室荣禄、倅李好复、节度副使史舜元异其事。亲问之。说初为人所召,至一大官府,卒令候于门。良久而出,曰:不须见长,但从我行。乘一骡至数里外,入河滨,一妇先在此,卒指妇云:此汝母也”⑧(金)元好问:《续夷坚志》卷3《老赵后身》,古体小说丛刊,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51页。,史肃寻亲虽略有夸张之处,但能充分体现史肃为官之亲民。

(二)遏强弭盗

明昌进士维护地方治安的一个重要举措便是遏强弭盗。“强”,具体指女真权贵,元妃李氏外戚,地方豪强等,他们利用手中权力和种种关系,欺压百姓。“盗”,指盗贼。无论是“强”或是“盗”,均为金代地方治理的破坏者①关于金代治理的破坏者,陈昭扬在《征服王朝下的士人—金代汉族士人的政治、社会、文化教育》中,将地方秩序破坏者归纳为五类,“包括女真权贵、猛安谋克户、胥吏、地方豪强与一般盗贼等,前两类与后三类可依族群身份再各并为一组,两组内不乏兼具两类身份以上的人物”,本文结合具体内容,依据“强”与“盗”之分,将女真权贵、猛安谋克户、胥吏、地方豪强归为“强”;一般盗贼列入“盗”的范畴。。明昌进士完颜伯嘉、张公著、赵思文、陈规等人在抑豪遏强中义无反顾;在弭盗莠民中明察秋毫。

1.抑豪遏强

首先,抨击女真权贵,抑制李妃宗族势力。中都左警巡判官完颜伯嘉在任期间,“孝懿皇后妹晋国夫人家奴买漆不酬直,伯嘉钩致晋国用事奴数人系狱。晋国白章宗,章宗曰:姨酬其价,则奴释矣”,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由是豪右屏迹”②(元)脱脱等:《金史》卷100《完颜伯嘉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2208页。。元妃李氏、权臣纥石烈执中是章宗朝晚期最强势的内外两股势力,面对二者的不法行为,南京路按察司事张公著在任期间,“元妃兄黄门喜儿,尝以水田事私请于公,公以正义责之,喜儿惶惧而退。虎贼尹大兴,固宠负恃,恣为不法,朝臣无敢言者。公倡诸御史发其奸,章十余上……上为之动容”③(金)元好问:《遗山集》卷17《朝列大夫同知河间府事张公墓表》,四部丛刊初编集部,第181页。,张公著不附权贵,弹劾权臣危害地方的正义之举维护了当地百姓的利益。

其次,遏制地方豪强势力。南京路按察司事张公著在任期间,“搏击豪右,发擿奸伏,威惠并举,天下想闻风采,遂有公辅之望”④(金)元好问:《遗山集》卷17《朝列大夫同知河间府事张公墓表》,四部丛刊初编集部,第181页。,维护了当地的社会稳定。兴定四年(1220),河南宣慰使李复亨在任期间,针对当地地方官吏贪污腐败的现象,“循行郡县,凡官吏贪污不治者,得废罢推治”⑤(元)脱脱等:《金史》卷100《李复亨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2218页。。李复亨惩治贪官污吏的措施,稳定了河南地区的社会治安。正大五年(1228),汝州防御使赵思文在任期间,“司候赵玉贪冒无厌,百姓苦之,公系之狱,郡人状其罪者,日以十数。例是枉法罪,应死,以官故,仍减为庶人。阖境称快”⑥(金)元好问:《遗山集》卷18《通奉大夫礼部尚书赵公神道碑》,四部丛刊初编集部,第193页。,赵思文惩治司候赵玉的不法行为得到了当地百姓的一致拥护。此外,京兆府路按察从事陈规在任期间,“使李炳,挟材不礼其属下,承望奔走,抑首无与为抗,公独屡争,以事不屈,退食。以七十题命公,诘旦。神诗以进,炳读未终卷,面颊发赤,易矜为愧”⑦(清)张金吾编:《金文最》卷109《中议大夫中京副留陈规墓表》,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567页。,陈规对其上司的逞强傲慢行为予以坚决的抵制。

2.弭盗莠民

盗贼对地方治理破坏程度严重,轻则扰乱地方秩序,重则激起一定程度上的“民变”。王瑞山认为,“盗贼在生产力较为低下的小农经济社会,成为威胁民众生存的主要犯罪”⑧王瑞山:《试论“盗贼”在中国传统社会治安治理中的地位》,《犯罪研究》2012年第2期。。世宗、章宗时期,金境内小规模的盗贼不绝如缕①黄宽重:《南宋时代抗金的义军》,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8年,第130页。《(万历)兖州府志》卷28《宦迹·齐希文》,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刻本,齐鲁书社影印。。明昌进士李遹、李好复、女奚烈守愚、王晦、完颜伯嘉、王扩等人亦是积极参与剿灭盗贼,维护地方正常秩序。

弭盗关键在于治理,“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②《论语注疏》卷13《子路》,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95册,第647页。,消除盗贼赖以生存的环境,是弭盗之根本。明昌中,藁城县丞李遹在任期间,“县旧多盗,先生治之有方,皆相率为平民”,李遹也因此得到了升迁,“以政迹,升辽东宜风令,改蓟州卢龙”③(金)元好问:《遗山集》卷17《寄庵先生墓碑》,四部丛刊集部,第179页。。榆次县令李好复在任期间,“安集流逋,扑灭奸盗,民恃以安。复入为巡警使。尝缚一犯禁护卫,置于法,人惮其严”④《(万历)山西通志》卷16《名宦·李好复传》,明崇祯二年(1629)石刻本。,李好复在禁止盗贼这方面也是建树颇多。

弭盗之重莫过于强大的威慑力,尚武习俗的女真进士在武略方面独具优势。明昌中,临沂县令女奚烈守愚在任期间,“有不逞辈五百人,结为党社,大扰境内,守愚下车,其党散去”⑤(元)脱脱等:《金史》卷128《循吏·女奚烈守愚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2768-2769页。,女奚烈守愚依靠自身的威慑力,平定了盗贼聚众扰民事件。

然汉人县官具备勇气和智慧,可弥补其不很擅长武略之不足。明昌中,长葛主簿王晦在任期间,“副枢刚中王公晦,字子明,泽州人。初任长葛簿,一日,行水边,忽见回风逐马行,或前或后,数里不去。子明疑其有异,缓辔从之,回风入水复出者数四。子明召旁近居民,杂驺卒入水索之,得一尸,是近日被害者。检视衣着,于所佩小革囊中得买布单目,及木印一,子明嘿藏之,不以语人。既入县,即召布行赍布来,官欲买之。积布盈庭,子明一一辨视,果有布是本印所记者。因甲乙推之,盗寻获,一县称为神明”⑥(金)元好问:《续夷坚志》卷4《王子明获盗》,古体小说丛刊,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78页。,王晦机智过人,利用缜密的思维辨识并抓捕了杀人越货的盗贼。

弭盗往往事出盗贼作乱之际,但防盗于未然却是上佳抉择。泰和中,王扩在山东任职,被委以弭盗的重任,“泰和伐宋,山东盗贼起,被安抚使张万公牒提控督捕。扩行章丘道中,遇一男子举止不常,捕讯,果历城大盗也。众以为有神”⑦(元)脱脱等:《金史》卷104《王扩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2294页。。在王扩的积极努力下,山东地区弭盗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群盗悉平”⑧(金)元好问:《遗山集》卷18《陕西东路转运使刚敏王公神道碑铭》,四部丛刊集部,第188页。。

此外,侯□□登科赴任后,“自乙卯初春视事之后,凡所积弊害民者,无不除之。以至举善禁孬,兴化致理”⑨(清)张金吾编:《金文最》卷23《瑞芝记》,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313页。。王师正入仕后,“以进士任陕西按察司知事,迁南京留守判官,所至有政声”⑩《(乾隆)重修沁州志》卷8《冢墓·王师正墓碑》,乾隆三十六年(1771)铅字本,沁县档案馆藏。。齐希文任职宁阳县时,“履正奉公,抑强扶弱。请托不行,问遗不受,吏不到门,犬不夜吠。邑人立碑颂之”⑪黄宽重:《南宋时代抗金的义军》,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8年,第130页。《(万历)兖州府志》卷28《宦迹·齐希文》,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刻本,齐鲁书社影印。。齐希文整顿地方治安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并受到当地百姓的称颂。

从上述记载可以看出,作为地方治理的重要事项,地方治安是否稳定,关系到金朝国家的长治久安。明昌进士既有遵循政府意志平讼安民之举,又有不畏权贵,遏强弭盗的官德操守,体现了明昌进士所具备卓越的政治素质和品格。

三、明昌进士与地方的文化教育

教育自古以来便是国家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①(战国)孟轲:《孟子》卷13《尽心章句上》,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95册,第293页。;同时教育也具备教化百姓,移风易俗,稳定社会的重要功能,“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②《礼记注疏》卷36《学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16册,第80页。,教育对一个王朝的发展至关重要。明昌进士社会活动的时代,正值金代教育由波峰转向波谷的重要阶段③张博泉:《金代教育史论》,《史学集刊》1989年第1期。。明昌进士王靓、庞铸、宋元吉、高琢、鲜于仲权、祖□荣、李備、王枢、任天宠等人在金代教育由盛转衰阶段资学捐物,兴儒助教;而赵思文却在金末教育的衰落时期又不畏困境,坚持传授儒学。

金朝在世宗和章宗两朝,随着以科举为代表的文化繁荣,各类官学、私学教育得到了进一步地发展,金代教育走向繁荣。在金朝文化发达的“重心区”河北、山西,明昌进士主要致力于对学堂校舍的修缮,发展地方教育。

河东南路文化在金境内首屈一指,学舍庙堂众多,然而有些校舍历经岁月沧桑,难以起到应有的作用。闻喜县丞王靓、主簿庞铸在修缮闻喜县学堂中资学助教。解州闻喜县校舍年久失修,极为残破,“闻喜大县,连甍比屋,几至万家,非不雄且壮也,而县之学舍隘陋如此,仆犹羞之。况吾侪乎。有欲与者。吾力颇能为增大之”,在王靓的倡议下,县内的举子士人纷纷参与闻喜县学堂的修缮,庞铸也参与其中,“当时又有主簿庞公名铸字才卿者,协力□之”,在王靓、庞铸的努力下,闻喜县学堂得以顺利修缮,王靓也受到当地百姓的称赞,“王君妙龄以进士擢第,试手效官,为是邑丞,权未甚重也。仕未甚久也,已能慨然□广学校,诱掖儒生,发明周公孔子之道,使彬彬之教煟然勃兴,功效已如此矣。他时稍被进用,其为功业又可量哉”④(金)张邦彦:《解州闻喜县重修宣圣庙碑》,引自《辽金元石刻文献全编》(一),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第220-221页。,闻喜县对王靓兴儒助教的政绩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隰州自古以来民风质朴,“晋最俭,隰之俭尤甚;晋最朴,隰之朴尤甚”⑤《隰州志》卷14《风俗》,康熙四十九年(1710)刻本。。宋元吉及第后,在隰州任职,“政是邑,睹兴儒之民,举止中规,发言合理,有吾党之风,盖由耳目闻见有所从来也。然亦未得其实,有修洁好学之□因作文用激扬诱导,成彼善性,使不忘其习俗之旧。则兴儒之名不徙云尔□□翔济之化行一境”⑥(清)张金吾编:《金文最》卷48《宋簿兴儒里记跋》,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697页。。宋元吉兴儒学很快便在当地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明昌三年(1192),宋元吉于秋澣日休假时重回该地,“仆自去岁秋八月来主是邑簿……其间人物,举止有体,出言有章,有吾儒之气象者……崇周孔之教,开设庠序,长育人才……使人知为儒之贵,以副其兴儒之名……明昌壬子岁季秋澣日”⑦(清)张金吾编:《金文最》卷25《兴儒里记》,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352页。,宋元吉大力兴儒后,该地区的儒学面貌气象如新。

与河东南路情况类似,河北地区的学堂校舍亦有残旧之象。承安三年(1198),鸡泽县令高琢在任期间,根据当地教育存在的问题,“视事之三日,当谒先圣,吏白以无所。君愕然曰:士不可一日无学,民不可一日无教……俄有邑民郭庆等五十余人来告曰:吾邑虽偏小,而读书后进。由宋至今,为当乏人,独以学校不修,无以居处读习,有愧他邑。今君锐意兴建,是将诲我子弟,饰我闾里……于是县令出己俸百千,主簿县尉各五十千。郭庆等悉具所用材甓工傭廩食,其余士民,不以贫富,至于邻境好义者闻之,皆乐助功。经始于是年五月朔,毕功于四年六月”①(清)张金吾编:《金文最》卷78《鸡泽县重修庙学碑》,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1142-1143页。,高琢根据鸡泽县教育相对落后的现象,以身作则资助教育,发动乡民在短时间内修成校舍,推动了鸡泽县的教育发展。此外,鲜于仲权对家乡乐亭的教育发展也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先是,文庙创自天会,无黉舍,规模粗具,仲权慨然谋建之,兴置学馆,邑人物称盛,自兹始”②《(乾隆)乐亭县志》卷10《人物·鲜于仲权》,清乾隆二十年(1755)刻本。。

在金朝文化“亚重心”区山东东路,明昌进士根据当地校舍学堂破损的现状,积极参与重建。明昌三年(1192),胶水主簿祖□荣在任期间,“仇香祖公制科登第,明昌三年来簿是邑,下车治事……旧有庙学,止存正殿,三间岁久,疏侧□□□□,神像淋汙,门墉不设……祖公以己俸规指兴工”③《平度金石志·莱州胶水县从修宣圣庙碑》,引自《辽金元石刻文献全编》(一),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第754页。。祖□荣将自己的俸禄用于修建胶水县学堂,为当地教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明昌四年(1193),李俌、王枢参与棣州庙学的修建,“棣州州署东南为宣圣庙……旧冠他州,土木之工,积岁欹倾,上漏旁穿,不庇风雨,州人学子相与叹息久矣……独念所得不足以给用……既又厌次进士曰李俌,亦以钱币为助,副以梁栋众材值百千……然不得才而通廉而干者,不可以倚办。乃委教授王枢领斯役,枢既长于规划……盖经始于五年春三月”④(清)张金吾编:《金文最》卷70《棣州重修庙学碑》,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1032页。,在重修棣州庙学校舍中,李俌和王枢二人更是财力尽出,对棣州庙学校舍的重建倾其所有。

金朝西部边陲,尤其是南宋、西夏、吐蕃三方交界之地,民族成分较为复杂,民风彪悍,质朴少文。明昌进士在此任职,多从改良文化风俗入手,兴学建校成为文化教育的当务之急。

明昌中,威戎县令任天宠在任期间,“县故堡寨,无文庙学舍,天宠以废署建”⑤(元)脱脱等:《金史》卷105《任天宠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2323页。。任天宠利用废弃官署兴办学舍,首创当地学堂教育。陈规在陕甘地区的临洮、渭源等地为官,针对金朝西部边陲教育落后的情况,积极地兴办教育,“渭源地迩羌戎,俗顽犷难治,公简其政令。使信而易从,人便安之。为创孔子庙,制礼器。春秋率僚属释奠,民吏观欢”⑥(清)张金吾编:《金文最》卷109《中议大夫中京副留陈规墓表》,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1567页。,陈规对金朝西部边疆的教育事业有开创性的贡献。据考察,章宗时期,金代陕甘地区的地方官学有了进一步的发展⑦王万志:《金代区域文化研究》,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这与明昌进士对西部边陲教育的开创性贡献密不可分。

贞祐二年(1214),在蒙古铁骑强大压力下,金宣宗南迁汴京。中都很快被蒙古军攻破,金朝多数官员纷纷弃官而逃,或隐匿于民间,时任礼部员外郎兼大理司直的赵思文便是其中一例,“二年,都城不守,公潜迹隘巷,以课童子学为业。明年冬,路稍通,徒步还乡里”①(金)元好问:《遗山集》卷18《通奉大夫礼部尚书赵公神道碑》,四部丛刊集部,第192页。,赵思文在中都失陷后避难过程中,还在市井之间传授童子学,使教育在战火中得以延续。

明昌进士在推动地方教育方面,大多从事兴建学堂,完善教育的基础设施。这种方式的践行需要明昌进士在恪守本职的前提下贡献自身才智,并与本地实际情况相结合,在各层面上发展学校教育,进而促进地方文教发展。而明昌进士在传授儒学方面,无论是在章宗时期,抑或是在金末衰落阶段,明昌进士均孜孜不倦地授业传道,培养了大批的名儒贤士,为金代文化走向高峰提供了宝贵的人力资源。

综上所述,明昌进士参与金代地方治理使地方的民生、治安、文化都受到了积极地影响。首先,明昌进士作为地方基层的行政长官,切实地解决章宗朝人口激增带来的粮食供应问题,缓解了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其次,明昌进士在地方主持公道,最大限度地抑制豪强势力的不法行为,镇压盗贼的扰民行径,而明昌进士本人亦是以身作则;最后,明昌进士有着良好地教育背景,通过自身卓越的文化素质带动地方的文化教育事业。明昌进士对地方治理的贡献,对金代中晚期的地方政治建设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猜你喜欢
中华书局进士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s Function in Daily Life
四进士(上)
潜心磨砺 精益求精
陆费逵的出版生活史述论
浅谈中华书局企业文化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进士桥
巧改对联
巧改对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