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关学优秀传统 建立发展新关学

2019-12-16 07:03张茂泽
唐都学刊 2019年1期
关键词:关学太虚张载

张茂泽

(西北大学 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西安 710069)

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创新,必须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关学应该如何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我认为,以理性的态度、用科学的方法认识总结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结合新时代的现代化实践,进一步传承旧关学,发展新关学,应是我们的历史使命。

一、关学传承发展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关学传承发展的历史范围问题

在关学传承发展的历史范围问题上,要处理好陕西或关中地区的关学与其在全国的关系问题。关学是整个中国学术思想史的一部分,它与全国学术思想史有机一体,不可分割;整理关学史,理应以陕西地区关学为主,兼及它在全国的渊源、发展、影响等。

自从张载创立关学,后来关学仍有发展。关学的传承发展,不是今天才面临的问题,关学史就是关学传承发展的历史。在关学历史上,出现了许多关学学者,诞生了许多关学著作。他们都很重要,这些著作都需要研究、整理。其中,以张载关学为代表,以张载著作为关学经典,应无疑义。那么,张载关学的全国性学术思想渊源、全国性发展、全国性影响,是否应纳入关学史研究范围?将张载思想的这些因素排除在外,我们集中研究陕西籍学人、著作,比较好搜集材料,比较方便进行分析、归纳,但似乎就缺少了主心骨,缺少一个主线,那就是张载思想的产生形成和发展演变,张载学术思想在全国的重要地位和历史影响等。

从渊源上说,张载关学以《周易》《中庸》为渊源,孔孟之道是其思想的核心内容。这说明张载关学的诞生,离不开此前儒学的发展。二程、朱熹对张载的有些学术观点有不同看法,如不同意张载的太虚即气说,有“清虚一大”之讥,但王阳明却直接将张载讲的太虚概念,用来形容他的良知。他认为,“良知之虚,便是天之太虚;良知之无,便是太虚之无形。日月、风雷、山川、民物,凡有貌相形色,皆在太虚无形中发用流行,未尝作得天的障碍”[1]106。阳明又认为,良知如太虚,是世界万物的统一者,人与物、自然和社会“同此一气,故能相通”[1]107。还说:“良知本体原来无有,本体只是太虚。太虚之中,日月星辰,风雨露雷,阴霾饐(食物腐败变味)气,何物不有?而又何一物得为太极之障?人心本体亦复如是。太虚无形,一过而化,亦何费纤毫气力?”[2]1307阳明有意识地借用张载“气”学的理论成就,发展良知的本体论内容,充实、丰富和完善了其良知的本体主体性能。阳明先生致良知说中,有张载关学的思想因子,应无疑义。

阳明在一封给南大吉[注]《年谱三》载:“大吉入觐,见黜于时。致书先生,千数百言,勤勤恳恳,惟以得闻道为喜,急问学为事,恐卒不得为圣人为忧,略无一字及于得丧荣辱之间。”参见《王阳明全集》下,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1299页。的信中说:“关中自古多豪杰。其忠信诚毅之质、明达英伟之器,四方之士,吾见亦多矣,未有如关中之盛者也。”[2]1299他寄望于大吉振兴关学曰:“自此关中之士,有所振发兴起,进其文艺于道德之归,变其气节为圣贤之学”,并教弟子南大吉刮磨“意气”以“自爱”。

明末清初大儒王夫之重视张载,众所周知。他推崇张载,作《张子正蒙注》,是船山学的代表作。他直接断定张载关学是“正学”;那么,与之相对立的学派,是否“正”,就存有疑问了。他一生的志向就是“希张横渠之正学”。可以说,船山学就是张载关学的嫡传和发展。

近现代以来,产生了现代新儒家。其中,张岱年先生称冯友兰的新儒学为“新程朱”,因为他不仅照着讲,而且接着程朱讲。而将贺麟的学问称为“新陆王”。他自己则有志于接着讲,讲“新张王”,即接着张载、王夫之的学统继续讲下去,也就是传承发展张载关学思想的意思。

关学史,当然是关中地区的学术思想史,是否还应讲张载关学的渊源史、发展史、全国影响史,使两者获得某种统一?值得思考和注意。我觉得,如果将关学史限制在陕西关中地区范围,限制在陕西学人范围,可能有些狭隘。我建议编“关学文库”第二辑时,能将张载对《周易》《四书》等儒家经典的讨论纳入进去,能将张载和二程洛学等学派的关系加入进去,能将王阳明、王夫之、张岱年等论述张载学术思想的内容也编进去,以见关学作为中国古代儒学一部分的传承发展史全貌。

(二)古代的道统说和近代冯友兰先生的思维经验值得借鉴

从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发展形式说,古代的道统说、近代冯友兰先生的思维经验,都很宝贵。道统说强调优秀文化的传承发展的连续性,一以贯之,一脉相承;但不排除历史变化、学派分野、语词更新。至于冯先生学习西方哲学的点金术——逻辑分析方法,用以研究中国哲学,开创了逻辑分析的中国哲学史研究传统,功莫大焉。冯先生逻辑分析的抽象继承方法说,旧邦新命、旧瓶新酒的传承发展形式说,他照着讲和接着讲的传承发展表达形式说,都可以给我们今天传承发展关学以启发。

历史传承发展的形式,就是在旧和新、古和今、前和后之间寻求联系或统一性,在历史中总结出走向未来的必然规律,自觉认识、遵循和运用这些规律,在实践中推动历史优秀传统自然发展走向未来,让美好理想奠基于现实基础。这实际上也就是逻辑和历史统一的方法。

我们研究思想史、哲学史,关键在总结其发展规律性。传承发展的抽象形式,就是这种历史规律的总结表现。关学发展史的规律,与全国以至人类学术思想史的规律是否相同,有无自己独特的形式?如果有,两者的关系是什么?这些都需要研究,加以提炼总结。

(三)关学的传承和发展需要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关学传承发展,绝不只是少数学者、专家的事业,有必要参考和借鉴劳动群众社会实践的经验。我国古代学术有一个优良传统,就是为学与为人统一,学习、做学问与做人成人统一,学问和社会人生实践紧密相连,讲求知行不离、知行合一。因为行中有真知,真知必能行。正如阳明先生所言:“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我们不能忘记,广大劳动群众在社会生产生活中,也在用具体的生产生活实践,进行着关学传承发展的事业。

陕西有一种小吃是凉皮,夏天尤为受人喜爱。它在米皮或面皮中,加入盐、味精、醋、辣子油、黄瓜丝、豆芽等。现在出现了一种新的凉皮,叫做双椒凉皮。它在里面还加了红辣椒和绿辣椒,还加了酸菜等,这就使凉皮色彩鲜艳,更为爽口,而又醇厚悠长。只是损益调料,改进调味,美化了凉皮的色泽、口味,实现了一味小吃的传承发展。它还是叫凉皮,但已经是新凉皮,价钱自然高于旧凉皮。新凉皮产生后,旧凉皮并未消失,而是新旧并存,任君品鉴。

这启示我们,讨论关学的传承发展,其实旧关学并未过时,而新关学有待创建。我们整理研究关学史,是基础;在此基础上,还必须传承旧关学,接着讲,讲出时代的新意,使关学老树发新芽,实现关学在新时代的传承发展;必须建立发展新关学,适应时代需要,实现关学新的时代使命和职责。新旧关学不必互相替代,也并不完全等同,因为它们各自有自己的时代背景、时代课题、时代任务、时代使命。新旧关学可以并生,相辅相成,各自发挥自己的时代作用,完成各自的时代使命。

二、建立发展新关学的途径

在西北大学关学研究院揭牌仪式暨“新时代关学的传承与创新”学术研讨会上,四川大学舒大刚老师、北京大学廖可斌老师,都提到了新关学问题。这启发我们,有必要对新关学的建立和发展问题进行专门讨论。历史研究和哲学创造都是关学传承发展所需要的。这给我们提出了比较高的学养要求。集中到张载关学上,我认为应该在以下几点上处理好旧关学新发展的问题:

第一,传统文化转化发展,关键在抓住根本问题进行创新,这意味着关学的旧主题要有新表达。宋明理学的时代主题,就是为仁义道德进行理论说明和证明,他们最终讲出了天理、良知两个本体意义的范畴。换言之,性与天道的统一问题,是宋明理学的主题。

关于性与天道问题,张载表述为太虚即气,有些抽象。问题的实质是如何为仁义道德进行理论说明和证明的问题。太虚是气,还是更有气以外的哲学含义,学界有争议。要是结合他所要解决的思想主题看,他的太虚如果只是气,就难以为仁义道德进行本体论的说明和证明。因为中性的、材料的气,怎么能为真善美等积极价值提供本体论依据呢?另外,古人讲的仁义道德,也不能局限于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所谓智慧、正义、勇敢等伦理道德含义,而应如实说明,它除了伦理道德意义外,还包括认识、审美,以至政治经济活动在内,是人性的代名词。于是,旧主题就变成我们何以可能做人、如何做人、如何帮助他人做人等人学主题。

第二,传统文化转化发展,必须融合诸家,这意味着关学的旧渊源要有新拓展。学术是天下公器,也是代代相传的伟业。我们今天传承发展优秀文化,古人——我们的先贤、前辈,也传承发展过优秀文化。古代以来,我们就有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等道统、学统的讨论。近代以来,中西古今之争成为历史主题,不少前辈学者都思考过西学中国化问题,探讨过旧学新知的问题。这些前辈学者的经验都值得重视。我觉得,我们对待传统优秀文化,汲取过去一见传统就破除打倒的教训,首先应有一个承受、感恩的态度,一种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心态,也是一种对前辈学者表示敬意的心态,感恩先贤,尊重传统,相信传统中有优秀内容值得传承,然后再来谈新时代的传承创新。

张载关学本身就渊源于《周易》《中庸》,以这两部经典为本、为宗。在此基础上,吸收了《论语》《大学》《孟子》,以及儒家经典《周礼》《诗经》《尚书》等,还有墨子、荀子等的思想内容,而会通为一。受到佛老的刺激,但又致力于批判佛老,确立儒家学术统绪;努力建设新儒学,作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主要内容。今天,我们转化发展关学,学术资源或渊源要远比张载丰富。张载本人的学术思想,以《张载集》为代表的关学著作,就是我们的直接渊源;近代以来,我们从西方引进的学术思想,含哲学、科学思想,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科学学说,以及政治经济实践经验等,也是我们建设新关学的重要渊源。不用说,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践基础,是旧关学所不具备的。

第三,学术创新,关键在思想创新,这意味着关学转化发展,必须对旧思想进行新诠释。在思维方法上,张载有丰富的辩证思维,有象有对、仇必和解说,给我们启发。矛盾是现象界的事情,而且在一定修养支持下,矛盾必定克服和消解,达到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在人性论上,张载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说,综合孟子以仁义道德为核心内涵的性善论和告子、世硕、荀子、董仲舒、扬雄、周敦颐等以人的身体、自然生命为对象的气性论,建构起一个至善本性为体、身体生命性能为用的人性论,开辟了儒家人性论的新时代。新诠释在于辩证思维,不能局限于现象界,道本身就是辩证的,辩证地存在、辩证地显现、辩证地运动;人性论则不仅关心士希贤成圣,成为理想的人的问题,而且也要关心农工商等各行各业劳动者成为理想的人的问题。

第四,无论旧关学还是新关学,都要落实到做人、成人上,要求人们不仅有道德修养,有人性修养,而且守礼法规范,知礼成性,更有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担当。这意味着,关学转化发展,要使旧精神有新弘扬。

在天人合一、内外合一、体用合一、主客合一框架下,人追求成为理想的人的人文精神,是儒学的基本精神。这个精神,在张载提供的“横渠四句”那里,有集中表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它提供的就是一个有天、有人(“民”),以圣学平天下的人文精神模式。现在依然要弘扬这种天人合一的精神,以人民为本、以义理为归的精神,“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仁爱情怀,平天下的宏伟理想。

三、新关学的基本属性

新关学,是新时代的关学。它应有三个基本属性:

第一,新关学是张载关学在新时代的新发展,是现代化的关学,社会化大生产方式基础上的关学。它要致力于解决在社会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人成为人、人成为理想的人的问题。它要传承关学优秀传统,如天人合一、辩证思维、人民为本、以礼为教等。

第二,新关学是陕西、尤其是关中地区的当代新儒学,是新时代陕西人做人、成人的经验总结。尤其要克服陕西人在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人性异化等问题。

第三,新关学是中国社会主义儒学在关中地区的展开、表现。它是陕西、尤其是关中地区建设社会主义、发展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总结。

(在西北大学关学研究院揭牌仪式暨“新时代关学的传承与创新”学术研讨会上的总结发言)

猜你喜欢
关学太虚张载
张载“太虚”概念当代争端辨析
太虚之境——雷安德罗·埃利希当代艺术展
天问一号
张载的“变化气质”之道
张载家训不只是横渠四句
“关学”的精粹及其对后世的启迪——张载思想的当代价值研究
当代太虚拳的价值审视与推广策略研究
张载关学暨关学文献整理与研究学术会议在西安举行
张载关学暨关学文献整理与研究学术会议在西安举行
张载关学暨关学文献整理与研究学术会议在西安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