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传播背景下综艺节目模式的创新路径

2019-12-16 18:44文/张
传媒 2019年19期
关键词:受众内容

文/张 寅

作者系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研究生、浙江广播电视集团记者

美国传播学者约瑟夫·克拉珀(Joseph Klapper)对大众传播的娱乐作用进行过解释,其认为娱乐性的内容可以使受众忘掉烦恼,从而得到心灵上的愉悦。具有娱乐功能的综艺节目是各类传播机构的支柱性传播内容,其内容的好坏是衡量传播机构美誉度的重要指标之一。

现如今,综艺节目不再是电视台的专属传播产品,“台综”与“网综”一同呈现在受众面前,被受众选择。然而,综艺节目同质化饱受诟病,逐渐成为传播机构发展的一大“绊脚石”。在此背景下,越来越多的综艺节目制作传播者认识到节目模式的重要性。节目模式不仅是节目创意与构思的一种表现,还是一种知识产品、一种版权。没有哪一种综艺节目的模式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综艺节目都存有一定的“半衰期”,创新节目模式是摆在综艺节目制作传播者面前的现实课题。

多元策划的灵活运用

有学者认为,“迄今为止中国的多数媒体仍停留在价格竞争、规模竞争阶段,同质化现象严重……而中国传媒业今后要实现良性发展,必须走异质化竞争的路子,依靠创意提高媒体的整体运作水平和品牌效应。”作为具有知识产权属性的节目模式,可谓一家传媒机构占领市场份额的“重要法宝”。节目模式需要策划创意,相同的节目模式会造成同质化现象的泛滥,同时也是制作传播者缺乏主观能动性的一种表现。可以说,优质的策划是综艺节目传播的灵魂。

逆向思维的使用。逆向思维又被称作求异思维,有“反其道而行之”的意味,是各类策划活动中较为常用的一种思维方式。运用好逆向思维,会使综艺节目的策划获得颇具创新的效果。

一是避免“人云亦云”的节目模式。以“真人秀”节目为例,这种类型的节目对中国综艺节目市场来说是一种模式创新,但不难发现的是,国内众多“真人秀”节目的模式是大同小异的。诚如“父亲带孩子独立生活”的“真人秀”内容被替换成“夫妻双方过‘二人世界’”的内容,节目模式没有创新性可言,无非就是更换人物主题,更换人物生活内容,更换拍摄场景。

逆向思维强调“与众不同”。具体到综艺节目模式的策划活动中,逆向思维要求制作传播者摒弃“人有我也得有”的传统思维。湖南卫视《声临其境》是一档声音魅力竞演秀的综艺节目,这档节目没有紧盯传统的电视综艺传播所要求的视觉元素,而是更多聚焦于声音元素。传统的综艺节目十分注重受众视觉美学的培养,“鲜肉”“鲜花”型的明星就成为不少综艺节目的“主角”。从影视类专业的角度而言,台词艺术是极其重要的基本功,湖南卫视《声临其境》便抓住了这一元素,策划出全新的节目模式。

二是呈现“一反常态”的观赏效果。综艺节目模式容易形成“扎堆效应”,制作传播者想要迎合受众的“口味”,往往便盲目地追求“流行”,这种行为本身就使创意大打折扣。

浙江卫视《我就是演员》一反当下综艺节目流行的“跨界”模式,用反跨界的逆向思维,专注演员的表演艺术。这档节目让受众领略演员演技的风采,以及演员所具备的表演专业的匠人精神,引领受众关注演技本身,助推影视表演行业的健康发展。值得一提的是,《我就是演员》凭借其完备的节目模式(特别是精细的竞技赛制)成为国内第一个输出到欧美主流市场的综艺节目。

多种符号的融入。作为视听传播重要组成单元的综艺节目,向来注重视听符号的使用。将文字符号、声音符号融入综艺节目,是近年来综艺节目模式的一大创新点。

以声音传播为唯一符号的广播,其优势在于发挥听觉的想象空间。麦克卢汉说,广播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延伸,“它其实是一种具有魔力的、能扣动早已忘却的琴弦的、潜意识的共鸣箱,这才是更紧要的事实。”融入并专注声音元素,将声音发挥出极致效果,综艺节目融入声音元素的模式赢得了受众的广泛好评。央视的《朗读者》融入朗读学、朗读美学的声音品质内容,湖南卫视的《声临其境》融入表演学的台词艺术,这两个节目都是充分利用声音符号的传播特质,将其综艺节目化传播。

文字符号能承载思想,传递观点,而电视图像符号的能指无法脱离其所指,很难传递抽象的观点。以图像符号的综艺节目的思想性先天性地弱于文字符号。中国的传统文化十分注重文字传播,将文字符号与综艺节目进行融合,提升综艺内容的思想性是制作传播者的一大成功实践。央视接连推出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谜语大会》《中国诗词大会》将文字传播融入综艺节目,获得了好口碑。

节目内容的专业表现

在融合传播的环境下,“自媒体”大军的U G C 内容(U s e rgenerated Content)与专业的传媒机构的OGC(Occupationally-generated Content)“同台竞争”。UGC的内容固然丰富多彩,但作为一种传播生产活动,其专业性与OGC内容是无法抗衡的。

综艺节目模式是一种组织化的媒介生产产品,具有完备的脚本、鲜明的创意,其“寓教于乐”的传播目的十分明确。尽管目前传媒出现了空前未有的大变局,但不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自媒体,要想获得成功,都必须具备一个共同的因素——高质量的内容。这意味着,综艺节目要想占有一席之地,其模式必须是“精耕细作”化的。

“素养”的定位。无论是邀请明星参与节目的录制,还是专注于“‘素人’的养成”,综艺节目模式越来越强调内容的专业化呈现。

《声临其境》走红的一大因素是演员朱亚文等人精湛的声音演绎。表演专业科班出身的朱亚文除了在一系列影视剧中表现出色外,其台词功底也是非常深厚的。《声临其境》的节目模式以“声音”素养为首要定位,专业的声音表现为节目主线,辅以其他元素配合呈现。

《我就是演员》以“演技”素养为核心定位。一般来说,受众观看电视剧、电影等,都是观看演员最终呈现出的表演内容,而对“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中的“十年功”却少有了解。《我就是演员》的节目模式正是抓住了受众的认知“盲点”,同时也是表演艺术形成的关键点,让演员通过综艺节目这一载体,拿出“演技”上的看家本领,为观众演绎出演员是如何表演出优秀作品的。

示范的效应。专业化的内容对受众而言,具有一种示范效应。各行各业都有其标准,专业化的组织生产即是生产标准的内容。虽说综艺节目所表现的内容是“定体则无”的,但若要发挥其媒介组织机构应有的引导作用,就需要节目内容“大体须有”,这就意味着节目模式中所要呈现的节目内容应具备专业化的示范效应。

比如,《声临其境》彰显了声音艺术的独特魅力。演员的声音演绎与专业声音导师的点评分析相结合,告知受众声音雕琢的艺术魅力。《我就是演员》邀请的嘉宾主要是演技成熟但知名度不高或具有潜质的新生代演员。导师阵容除了有徐峥、章子怡等大腕级演员,还有名导演陈凯歌、许鞍华、关锦鹏等加盟,为演员的舞台艺术表演进行分析点评。专业内容的表现告知受众的是表演艺术也是一种匠人精神的呈现,不是光具有“好看的脸蛋儿”就可以的。

第三季《中国诗词大会》冠军外卖小哥雷海为的故事与节目表现,更是告诉受众,诗词艺术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不能因人的职业而放弃对传统优秀文化的学习,节目教育性的示范效应发挥得淋漓尽致。

创意构思的价值引领

导向金不换。综艺节目模式要秉持专业价值,严防“娱乐至死”,牢牢守住导向正确的基本底线。从《中国诗词大会》《我就是演员》《声临其境》等既叫好又叫座的综艺节目播出实际情况来看,这些节目的模式都注入了极强的人文性。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综艺节目的人文化走向体现为以人为本,关注观众,强化对观众的服务意识。”

节目结构的悬念与人文关怀之情的搭配。综艺节目模式没有固定的结构,但具备叙事属性的综艺节目设置悬念会增强传播效果。节目结构搭设为竞赛制,是设置悬念的重要手段。竞赛意味着冲突的制造,在冲突的节目叙事中,往往会产生诸多戏剧性的亮点,这些内容使得综艺节目的传播具有节奏感,“波峰”内容与“波谷”内容交相辉映,促使节目的传播尽可能少量地对受众产生视觉疲劳之感。

需要指出的是,设置具有悬念的节目结构往往会忽视节目内容的人文属性。唯有将二者结合,才会产生“1+1>2”的效果。

浙江卫视《我就是演员》的节目模式十分注重价值导向的引领,节目崇尚演技,观照现实题材与现实社会,尊重演员的表演艺术。值得一提的是,其通过演员们“致敬经典”的表演内容,激发受众对文学经典原著作品的关注,掀起“阅读经典,向经典致敬”的风潮,传播具备人文关怀的社会正能量。

节目构想的守正创新。传播学中对传播功能的探讨,可将其分为“正功能”和“负功能”。综艺节目在创意之初就应坚守正确的价值导向,拒绝社会上(特别是娱乐圈)的不良之风。

众所周知,当下,在影视娱乐业,“流量为王”是一种主要的商业模式,艺人的流量比其专业技能更具商业价值。这种现象造成了专业技能评判标准的衰落,学院派所倡导的“范式”被搁置在一旁。《我就是演员》这档综艺节目在其前身《演员的诞生》就树立了以“演技”为唯一视角的节目模式,这种创意是对演艺行业“歪风邪气”的一种挑战,但这也是作为主流媒体的重要责任担当,即敢于直面问题,及时“亮剑”。

《我就是演员》在节目创意上重视表演艺术的理性探讨与感性交流,形成了“让内行说出道道,让外行看出门道”的传播效果。节目模式并没有专注于如何“晒”出演员的成就,而是关注演员遵从表演专业的初心,施展表演艺术技能,与导师和“对手”教学相长,传道受业,共同促进。

结语

融合传播环境下,综艺节目不再是电视台的专属品,跨屏传播成为一种常态。新的传播方式将决定新的传播形态与收看场景,而不同阶段的传播平台和收看方式,一定会催生出不同的内容产品形式。

在移动互联网的传播背景下,综艺节目的模式固然不能墨守成规,它应适应移动传播的客观需求,这意味着传统的综艺节目模式要打破构建家庭文化的单一模式,形成可具备跨屏传播的节目模式,即节目内容既可以碎片化传播(形成一个个可成为独立单元的短视频),又可以满足多种平台的传播需求(特别是注重网络平台的互动性)。

猜你喜欢
受众内容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融媒体环境下的受众计算:途径与挑战
再论“声无哀乐”——嵇康笔下的声音与受众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网络时代受众心理的分析和引导
主要内容
韩剧迷受众心理解读——以《来自星星的你》为例
注意力 约会力 亲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