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南水北调移民精神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019-12-16 17:41
南都学坛 2019年4期
关键词:谱系南水北调移民

黄 荣 杰

(南阳师范学院,河南 南阳 473061)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必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41。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代,充分利用优秀地方特色文化资源,是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的有效路径。以“忠诚奉献、大爱报国”为核心的南水北调移民精神,是党和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在新时代,应当不断弘扬南水北调移民精神,使其成为凝聚人民群众意志与行动、激励人民群众团结奋斗的精神支撑,成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

一、南水北调工程与南水北调移民精神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科学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我国先后启动和完成了几大战略性工程,即青藏铁路工程、三峡水利工程、西电东送工程、西气东输工程和南水北调工程。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南水北调工程是党中央为解决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平衡问题而做出的重大战略举措,是为优化我国水资源的时空配置,特别是保障华北地区社会经济以及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而兴建的一项重大战略工程。

如今,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完竣通水业已显现出重要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南水北调工程优化了我国水资源的时空配置,有效缓解了华北地区黄淮海流域与京津冀地区的水资源严重短缺问题;不仅提高了所在地人民群众的用水质量,而且极大改善了区域生态环境。建成南水北调工程,既是中原地区城镇化、现代化建设进程的迫切要求,更是中原地区的重大机遇。河南省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的主战场,是南水北调工程重要的水源地和受水区;南水北调工程在河南渠道最长、用地最多,河南段南水北调工程既有渠道工程、水源工程,又有移民工程和配套工程,任务最是艰巨。为此,中原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最终完成了这一伟业。

移民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关键环节,丹江口库区的移民安置工作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的核心工作。南阳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所在地,南阳人民为此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牺牲。丹江口水库淹没淅川县土地共365.6平方公里,房屋28.2万间;从1959年到1976年,先后共有20.2万人完成搬迁[2]。新时期中线工程再移民16.5万人,移民工作从2009年11月到2011年9月完成。一是移民搬迁规模大。涉及11个乡镇、185个村、1312个组,加上留置人口总约20万人。二是移民搬迁工作的强度大。三峡工程移民和小浪底工程移民分别历时18年和13年,而丹江口库区的移民安置仅在2年时间内就顺利完成,平均每年完成超过8万余人的搬迁,搬迁安置规模、力度为国家历次重大工程之最。三是移民搬迁安置工作的质量要求高、工作压力大。各级政府要求此次移民“不伤、不亡、不漏、不掉一人,安全无事故”,质量要求之高在历次工程中前所未有[3]。

古今中外,但凡伟大工程的兴建,其背后都是广大人民群众劳动智慧的结晶。这些伟大工程特别是关系到民族生存发展的战略性工程中,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要求我们要善于发现和提炼凝结于其中的人民群众的智慧精神,善于总结和弘扬其中所蕴含的伟大精神。南水北调移民迁安实践是南水北调移民精神的载体。离开包括移民迁安和工程建设在内的南水北调工程,就不可能产生南水北调移民精神,也无法解读这种精神。丹江口库区移民工作的圆满完成不仅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孕育形成了自身独具一格的移民精神。南水北调移民精神是改革开放新时期移民干群崇高精神境界的广泛汇聚和集中展示。准确提炼南水北调移民精神的深刻内涵,在新时代努力弘扬南水北调移民精神,对于助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二、南水北调移民精神的科学内涵与谱系价值

南水北调移民精神有着丰富的科学内涵,相互之间存在着严密的内在逻辑关系。它来自南水北调移民迁安的时代实践,更基于深厚的区域文化底蕴,是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承继与发展,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中的重要节点和重要组成部分。

(一)南水北调移民精神的科学内涵

南水北调移民精神内涵的核心是“忠诚奉献、大爱报国”。具体而言就是:以人为本、心系群众的民本精神,回答了移民迁安“为了谁”;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爱国主义精神,聚焦的是移民迁安主体的精神境界,阐释了移民迁安“依靠谁”;万众一心、团结奋进的协作精神和开拓创新、积极进取的拼搏精神,揭示了移民迁安“怎么干”。南水北调移民精神内涵相互之间存在着严密的内在逻辑关系,其内涵构成依次回答了“为了谁、依靠谁、怎么干”的问题,是一个内容完整的系统有机体。

一种精神的诞生,总是有它的历史渊源。从中华文明发展史来看,南水北调库区所在地地处中原文化与楚文化交汇处,既有农耕文化滋养,更兼得江河文明哺育。南水北调移民精神是对中原地区的愚公移山精神、红旗渠精神、焦裕禄精神的继承、发展和创新。1945年在党的七大闭幕会上,毛泽东引用愚公移山的典故,对其重新诠释、赋予崭新的时代含义,从此其由单纯的“故事”升华成为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奋斗、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愚公移山精神。20世纪60年代,河南省林县人民凭着自己的双手和一腔豪情,战天斗地、历时10年,在太行山的悬崖峭壁上开凿了“人工天河”——红旗渠,孕育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焦裕禄被誉为“党的好干部” “人民的好公仆”“县委书记的榜样”“共和国的脊梁”,缘于他在河南省兰考县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模范事迹,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铸就了“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焦裕禄精神。南水北调移民精神的诞生,直接受到愚公移山精神、红旗渠精神、焦裕禄精神的示范和激励作用。如果说红旗渠是一个地方的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那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则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国家层面的“红旗渠”,是千万个“焦裕禄”在党的领导下实践愚公移山精神创造的新的伟业[4]。

(二)南水北调移民精神的谱系价值

近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不断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不断开创革命、建设和改革辉煌业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在这一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包括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古田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太行精神、红岩精神、沂蒙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一系列宝贵精神财富,建构起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涵养着后人。

1.南水北调移民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图表中的重要节点

谱系是事物发展脉络的详细叙说和系统记载,是按代际划分的总根系图。处于不同代际的事物在总根系图中有着自己的具体特定的坐标。不同代际的事物是一个个重要节点,串联起来构成事物谱系图表。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图表由一个个鲜明具体的节点组成。依靠这种带有坐标定位的重要节点,勾勒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为实现民族复兴而不懈奋斗的历史,呈现和揭示出党的伟大实践得以成功的内在理路、辉煌逻辑。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面临着不同的历史背景、肩负着不同的历史担当,其奋斗的实践主题不同,由此形成了不同的精神形态,从而焕发出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精神气象。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古田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西柏坡精神等形成于革命战争年代,红旗渠精神、铁人精神、焦裕禄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形成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女排精神、抗洪精神形成于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时期。南水北调移民迁安从2009年11月到2011年9月完成,南水北调中线正式调水则始于2014年。可以说,南水北调移民精神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即将进入新时代而形成的。这种在重大历史转折时期形成的伟大精神,构成了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图表中承上启下的重要节点。

2.南水北调移民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共产党近百年艰苦卓绝、波澜壮阔的前进征途中,无数中原儿女的先进事迹形成了一笔笔宝贵的精神财富。革命战争年代形成的“坚守信念、胸怀全局、团结一心、勇当前锋”大别山精神,就是包括中原儿女在内的中国共产党人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革命信仰、革命行动、革命品质的革命精神总和,与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长征精神等革命精神交相辉映,成为党的革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在党的领导下,则形成了红旗渠精神、焦裕禄精神。改革开放后,南水北调移民精神又伴随南水北调的建设应运而生。

南水北调移民精神是河南精神的体现。南水北调工程事关河南社会经济发展命运,移民精神的形成与河南精神文化形态的建构一体相关,南水北调移民精神是全体河南人民的精神写照。南水北调移民精神以现实的人文性、社会性和精神维度上的利他性,在继承红旗渠精神和焦裕禄精神之后,进一步延续和发展了河南精神的各方面形态,是新时期河南精神文化在当代社会的集中体现,是新时期河南精神的新书写,是当代河南文化建设的新高地。南水北调移民精神与红旗渠精神、焦裕禄精神构成党的精神谱系河南卷的主要内容。

南水北调移民精神是中国精神的体现。南水北调移民精神彰显了河南人民满怀赤子深情、勇担国家民族大义的崇高境界。南水北调移民精神是中原儿女克服困难、奋斗进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伟大奋斗精神,它和大庆精神、女排精神、“两弹一星”精神一样,也将融入国家精神之中,成为中华民族文明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4],成为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南水北调移民精神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

南水北调移民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阐释。“顾全大局、无私奉献”彰显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开拓创新、积极进取”体现的是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服务、安居、融合、发展” “以人为本、和谐搬迁、科学发展”“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快致富”等各种创新性的移民政策彰显了后移民时代的改革创新精神[5]。库区移民的背井离乡、安置地人民的舍小顾大,诠释了以国家利益为重的伟大爱国精神;广大移民干部的牺牲和担当,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和宗旨。“在辉煌的南水北调实践中凝聚出来的南阳移民精神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的大合唱,散发着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灿烂道德光芒。”[2]

南水北调移民精神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当代践行。南水北调工程建设过程中活跃着当代大学生的身影。南水北调源起南阳,南阳师范学院见证了南水北调移民精神的伟大,师生深受感悟和鼓舞。自从2004年南水北调工程开工建设以来,南阳师范学院一直把水源地生态保护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担当,秉持“科学守青山、爱心护绿水”的理念,成立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生态环保志愿服务工作站,开展志愿服务。15年来,水源区生态环保志愿服务活动深入开展,一批又一批青年薪火相传,接力完成主题活动[6],取得了明显社会生态效益,赢得了社会肯定。2017年,在中宣部、中央文明办等选出的“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最佳志愿服务项目”中,南阳师范学院“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生态环保志愿服务项目”名列其中,受邀在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工作座谈会上做典型发言,彰显了当代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新风貌。

在志愿服务的过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忠诚奉献、大爱报国”已成为南阳师范学院师生的价值主流。如今,志愿服务、公益活动在学校蔚然成风,涌现出了“河南省学雷锋优秀群体”春雷志愿社、“河南省优秀志愿服务组织”绿荫读书会、“‘感动中原’十大年度人物”江雨佳等大批优秀志愿服务组织和志愿者。仅2017年,就有21人奔赴青海义务支教,47名西部计划志愿者到西部工作,140名学生应征入伍。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连续多年被团中央通报表扬。学校还整合资源,建成了河南省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生态安全重点实验室,全力服务国家工程,成效显著。多年的实践使我们深受启迪,那就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接地气,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只有充分挖掘地方特色文化资源,才能增强针对性、时效性,高校才能更好地提高育人质量,肩负起立德树人的使命。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1]42如今,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成通水,移民群众已重新建设家园,而南水北调大移民中孕育并产生的震撼人心的移民精神也已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长河之中。南水北调移民精神是助推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神动力,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在新时代,既要进一步凝练南水北调移民精神的内涵,激发人们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同时,也要更好地弘扬南水北调移民精神,助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从而续写南水北调移民精神的新篇章。

猜你喜欢
谱系南水北调移民
移民与健康经济学
神族谱系
南水北调:曾有三个问题争执不下
移民火星
《春秋》公羊学胡毋生师授谱系补证
王锡良陶瓷世家谱系
陕西现当代文学的谱系与基因
内陆移民(外二首)
用好南水北调征地移民资金
Immigration移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