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活动教学模型 培育生物核心素养

2019-12-16 08:10冯文静
黑河教育 2019年12期
关键词:教学模型探究能力生物教学

冯文静

[摘要]现阶段,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和对传统教育模式的不断优化,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念,培养其理性思维,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引导树立社会责任感,已经成为现阶段生物学科教学的重要目标,建构教学模型的方法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从建构体验型教学活动模型、建构探究型教学活动模型和建构问题解决型教学活动模型三个方面入手,阐述如何有效通过建构教学模型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生物核心素养。

[关键词]教学模型;生物教学;核心素养;探究能力

如今,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开始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以生物学科为例,教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念,培养他们的理性思维,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引导学生树立社会责任感,这已经成为生物教学的重要目标。基于此,为了有效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生物核心素养,教师可以在教学中采取建构活动教学模型的方式,促进学科能力的快速升华。

一、“体验型活动教学”模型构建

生物是一门建立在各种生命的基础上的学科,是充满乐趣、内容多姿多彩的一门学科。因此,在学习这门学科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的多重感官体验,全面调动学生的思维、情感以及知觉,使学生有更加良好的学习体验和情感体验,最终使其深刻体验生命成长的过程,引导培养其形成正确的生命观念和优秀的理科思维。

1.参与实践,学会观察

一般来说,大部分高中生的思维水平都处在相对比较活跃的状态,因此,其实践活动能力和情感表现力都还处在较高的水平上,所以,在建构体验型教学模型时,教师可以有效引导学生通过参与课堂实践活动的方式来丰富课堂生活,提升其思维水平。

比如,在教学“遗传信息的翻译”这一部分内容时,由于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教师可以让学生将这一知识的学习过程转化为实践活动,要求学生在活动中认真观察并正确履行自己所扮演角色的“使命”,扮演tRNA的同学要清楚地知道自己要转运的氨基酸的种类,并将其传输到正确的位置,扮演核糖体的同学要注重观察其他同学的角色,根据其他同学的动作选择合适的节点来完成自身的使命等。在实践和观察的过程中,学生会对这种教学活动产生良好的情感体验。

2.交流分享,内化升华

在建构体验型活动教学模型时,教师最应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习和情感体验。在这个过程中,交流讨论是很好的方式,在交流中,学生能够深刻意识到相关模型中存在的关键问题,并且,学生在交流讨论过程中能不断加强自身的模型意识。

比如,在教学“减数分裂”这一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交流讨论的过程中全面升华其对“减数分裂”相关模型的认知。在学生对相关模型有了初步认知后,向学生提出以下两个问题:第一,在减数分裂进行的过程中,细胞一共分裂几次?相关的遗传物质随之会发生怎样的变化?第二,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是如何变化的?在这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这两个问题的答案进行总结和讨论,全面提升学生对减数分裂模型的内化认知,有效增强对这部分内容学习的情感体验。

由此可见,体验型活动教学模型的构建对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生命观念核心素养和理科思维核心素养能起到关键的促进作用和良好的催化作用。在这一过程中,随着学生情感体验的不断升华,学生对于生物学科的兴趣也会愈加浓厚,这样,其整个学习过程就会形成良性循环,其学科整体能力和水平会实现有效提升和跨越。

二、“探究型活动教学”模型构建

探究型教学模型的建构对于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成长是非常关键和必须具备的能力。在建构探究型模型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感受思维碰撞的过程,在分析比较的过程中感受生物学科思维的严谨性和逻辑性,以此促进其核心素养能力水平的进步,为学生下一阶段更高层次的學习奠定坚实基础。

1.多元合作,相互启迪

在构建探究型活动教学模型时,如果让学生以个体为单位进行,学生很可能会因为思维的局限性和某些限制而产生很大的思维障碍,针对这一问题,其有效的解决方法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探究合作,使其能够在相互启迪中进行高效实验探究。

比如,在教学“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关系”这一部分的内容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以下任务:以小组为单位,共同探究不同边长的正方体的相对表面积的关系,这样,学生在明确了目标之后,开始进行分工:一名成员负责制定实验方案,两名成员负责进行实验操作,最后一名成员进行实验表格的绘制和实验数据的记录。在整个过程中,小组成员一起探讨实验中出现的各种疑难问题,最终都能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过程,全面提升自身实验操作水平以及探究意识。

2.比较数据,形成解释

在进行探究性模型构建时,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对学生探究性思维品质的培养,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对比实验的方式来对比相关实验数据,让学生在深入探究思考中对实验结果产生最合理的解释,以此全面促进自身探究性思维品质的提升。

比如,在教学“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这两部分内容时,由于这两部分知识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有很多相似之处,所以,教师可以设计对照实验。学生在实验中能够得到在完全黑暗、弱光照、较强光照和强光照这四种情况下的容器内的气体(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总量增减情况,学生在进一步分析和思考中就会知道产生这种实验现象的原因:比如,在完全黑暗中只能进行呼吸作用,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产生和消耗自然只用考虑这种情况。

由此可见,在小组合作、小组成员相互启迪共同探究的模型构建过程中,小组成员的思维都能够实现很好的互补和提升,并且在这之后的深入比对和分析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水平也会实现新的跨越,这样,学生的生命观念、理性思维及社会责任感也会随着科学探究能力的进步而同步提升,其核心素养的整体水平也会随之升高。

三、“问题解决型活动教学”模型构建

在开展学习活动时,学生或多或少会遇到一些问题,如何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是学生学科能力得以提升的关键。通过建构问题解决型活动教学模型,能够有效引导学生全面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思考能力,不断提升学生的生命观念、理科思维和社会责任等素养。

1.分解、分析问题

对于一些学生普遍存在问题的复杂模型,教师可以采取阶段分解的方式,将相对复杂的过程细化,即将其分解为多个相对简单的步骤再进行学习,这样有助于减轻学生的思维负担,提升学科核心素养。

比如,在教学“光合作用”这一部分的内容时,由于其整个过程相对较为复杂,在理解时对思维水平的要求较高。所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逐步将相关问题进行分解,即先在总体上将整个反应分为光反应阶段和暗反应阶段,然后再详细划分光反应阶段和暗反应阶段的具体反应步骤,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分析每个步骤中的反应物和生成物分别是什么,其对整体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以此全面提升学科思维水平。

2.归纳、反思问题

在建构问题模型之后,为了进一步完善学生的知识网络结构,提升认知水平,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进行进一步的归纳和总结,使学生深入思考问题模型建构的过程和其相关原理,以此对相关知识形成更加深刻的认知,促进知识结构的不断优化及核心素养的提升。

比如,在教学“蛋白质”这一部分的内容时,可以在学生构建完相关问题模型后,引导学生对相关模型进行深入的归纳反思和总结,在反思中,学生能深刻意识到蛋白质结构多样性的种种原因,在归纳和反思中,学生对相关问题模型的认知得以全面升华。

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建构问题解决型教学模型时,应先通过分解的过程使学生深刻剖析问题的关键,然后对症下药,找出解决问题的关键方法,在问题初步解决后,对相关问题进行进一步归纳和反思,使整个问题模型能够建构得更加完善,这样,问题的解決才会更高效,学生也能够因此受益更多。

总之,对于体验型活动教学模型的建构来说,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实践和分享的过程中提升自身洞察力,并不断内化和升华其学科思维能力水平;对于探究型活动教学模型的建构来说,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其能够在合作和比较的过程中不断启迪思维,提升思维水平;最后,在建构问题解决型教学模型时,分析和归纳是两种比较实用的方式,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会得到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会实现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周林聪.建构模型,培养生物核心素养[J].中学课程辅导,2017,(03).

[2]肖安庆.基于核心素养的模型建构概念的教学策略[J].中学生物学,2016,(10).

[3]陈卫东.模型建构在高中生物新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教学与管理,2011,(01).

(责任编辑 冯 璐)

猜你喜欢
教学模型探究能力生物教学
基于平板电脑的智慧移动学习课堂构建研究
加强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提升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基于实例的进程同步教学模型的研究与构建
从渗透人文素养的角度论新课改背景下的生物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