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和歌修辞法的运用及艺术效果

2019-12-16 01:46周晓杰
青年文学家 2019年32期
关键词:表达技巧和歌双关语

摘  要:日本文学瑰宝的“和歌”是日本民族的诗歌,是日本韵文学最早的传统形式之一,在世界诗歌中也享有很高地位。和歌虽简短,但表达内涵丰富,而且表现手法多样化,歌人对不同表现手法的娴熟运用使得和歌的表达收到了情景交融、浑然一体的效果。具体艺术表现手法除了调节韵律、音调和节奏的七五调和五七调外,在本文主要围绕“掛詞”(双关语)和“相关语(縁語engo)”这两种修辞法在表达“情”与“景”时的运用技巧和表达效果。

关键词:和歌;修辞法;双关语;表达技巧

作者简介:周晓杰(1964-),男,汉族,上海理工大学外语学院日语系副教授。研究方向:日本语言文学、日本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32--02

被称为日本文学瑰宝的“和歌”是日本民族的诗歌,是日本韵文学最早的传统形式之一,在世界诗歌中也享有很高地位。和歌作为文学表达的一种固定形式被收录的《万叶集》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最初“和歌”的表现形态有多种形态,如长歌、短歌、旋头歌、片歌等。随着时代的发展,在漫长的历史淬炼中,其它表现形态逐渐被淘汰,只有从开篇到结束五句三十一音节的短歌作为主流诗歌被传诵下来。现今保存完好、最具有代表性的《小仓百人一首》收集了从天智天皇(在位公元668-671年)至顺德天皇(在位公元1210-1221年)各个不同时代最著名的百名歌人所创作的和歌,每首和歌都是由五句三十一音节组成的。据说,被收集成册前每首和歌曾张贴在小仓山庄的纸窗上,这本和歌集因此而得名。

和歌虽简短,但表达内涵丰富,而且表现手法多样化,歌人对不同表现手法的娴熟运用使得和歌的表达收到了情景交融、浑然一体的效果。本文以和歌中的短歌为例,具体论述一下具体的表现手法。

一.韵律的表现技法

在论述具体艺术表现手法前,先谈一谈和歌审美和欣赏的另一个不可忽视的要素—— 韵律、音调和节奏。和歌五句31音节的固定音素决定着定型诗的本质,因此产生了独特的音韵与节奏的美。而且,和歌通过上下句的衔接也形成了和谐的连续的韵律。这样,乐感十足的和谐美与连续的韵律美并存于和歌之中。因此,每首和歌朗诵和吟咏都能朗朗上口,余韵悠长。

由于日语(字母假名)每个音节发音间隔大致相同,语调平缓,听起来总体感觉音调高低强弱的差别不太明显,没有中文和欧美语言那样鲜明的抑扬顿挫之感。日本诗人(歌人)为了营造出韵律美,便采取了在节拍停顿法,通过一拍左右的时间停顿形成有规则的节奏感,这种韵律感、节奏感成了和歌独特的表现形式之一,没有其他任何一种手法可以取代它成为和歌的审美传统和审美手段。

我国的诗歌最讲究合辙押韵。而日本和歌则没有汉语的平仄现象,主要依靠“KUGIRI”(断句)调节节奏和韵律。总体来讲,就是指在文章或诗歌中,根据内容进行断句。特别是指在一首短歌表达两个内容,在前面内容结束部分要断句。这就是和歌中的“KUGIRI”(断句),其主要形式可分为两种,即五七调和七五调。从时间上讲,在八世纪被编撰完成的《万叶集》中大多都是五七调的和歌,在和歌的第二句或第四句斷句。其节奏特点是雄伟粗犷、男性风格。到了十三世纪,《新古今和歌集》中所收录的和歌几乎都是七五调,基本上都是在第一句或第三句断句。其节奏特点为优美流畅、柔和婉转。

1.“五七调”和歌的技法

在八世纪被编撰完成的《万叶集》中,“五七调”的和歌占绝大多数,基本上在和歌的第二句或第四句断句,这已成为定型。其节奏特点是雄伟粗犷、男性风格。例如,被收集在在《万叶集》中的以下这首和歌就属于五七调,为第二句断句。作者是飞鸟时代的歌人柿本人麻吕(生卒年不详)。他被日本国民尊崇为“歌圣”,是《万叶集》中当之无愧的最具代表性的抒情歌人。

淡海の海 夕波千鳥 汝が鳴けば情もしのに 古思ほゆ

(译文:斜晖日迟迟,淡海水层层,鸻鸟声切切,我心尤戚戚。鸻鸟为谁悲,此心为那般。[1])

这首短歌 “夕波千鳥”是作者自创词汇,是两个名词连接在一起,中间没有助词介入。这种独特的男性风格式的表现使得全诗韵律明快有力。歌人到近江大津凭吊故都,见景生情,悲歌当泣。近江大津是天智天皇建都之地,毁于“壬申之乱”。冬日的黄昏时分,千鸟在碧波上飞舞哀鸣。此时歌人见景思情,怀古念今,通过情景交融、现实与历史的融合,表达景仰天皇的心情。寓情于景,惟妙惟肖。

2.“五七调”和歌的表现手法

以下这一首和歌是源宗于朝臣创作的,属于七五调,为第三句断句。前三句描写独处山里的歌人在寒冬时节倍感孤独寂寥之情。而后两句则通过倒装句的表现手法,写景。正因为眼前的人迹绝、草木凋的自然景物,才触景生情,歌人内心深处的情感油然而生。

「山里は 冬ぞさびしさ まさりける 人目も草も  かれぬと思へば」

(译文:我住深山里,冬来更寂寥。 空山人不见,草木尽枯凋。[2])

歌人源宗于朝臣是光孝天皇之孙,是忠亲王之子,894年降为臣籍,赐源姓。三十六歌仙[3]之一,与纪贯之等人交好,但官位不显,从政之路可谓郁郁不得志。和歌描述的是一幅万物凋敝人迹罕至的冬日景色,孤独感跃然纸上。此外,在此首和歌中,歌人还巧妙地利用日语谐音,一语双关。「かれ」是「離れ(离开)」与「枯れ(枯萎)」的谐音双关语,既指人迹萧索渐无来者,也指草木凋敝荒凉。更体现出歌者的驾驭文字的独到智慧。

二.和歌的修辞手法

每一种文学形式都有自己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和歌也不例外。如“掛詞”(双关语)和“縁語”(相关语)就是和歌的艺术表现手法中最具代表性的两种艺术手法。下面结合具体和歌进行详细阐述。

1.“掛詞”(双关语)在和歌中的运用及表达效果

借用日本最有权威性的辞书之一《大辞林》的注释,“掛詞是一种修辞法,是一个词汇同时赋予两种含义”(笔者译)。“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和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的修辞方式。”[4]以下结合具体和歌,谈一谈双关语(掛詞)的运用语言和艺术表现。

在原行平(818~893),是一位日本平安时期的歌人,也是一位日本律令制下太政官的副职,位于大纳言之下。下面这首和歌是他创作的,列《小仓百人一首》中第16位。

「立ち別れいなばの山の峰におふるまつとし聞かば今帰り来む」

(译文:别君远赴因幡国,心似稻叶山顶松。天边若闻君相待,自当速速就归程。[5])

据说,在原行平三十八岁时,因公务在前往因幡(现今的鸟取县东部)赴任前,在京的友人为他举行了送别会。席中他以歌致谢,便吟诵了这首和歌。和歌中的“いなば(yinaba)”这三个假名,就是利用了这一同音多义的条件,使其同时承载着“远赴地方因幡(いなば) 赴任和离别时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双重含义。与当时的语言环境和氛围非常契合,很容易引起在场友人的共鸣。不得不说,歌人对语言的把握是驾车就熟,善于诙谐幽默的表达。“まつ(machu)”是同音多义,含有“因幡山上的松柏”和“期盼再次相聚的期待”双重含义。通过前后两次的双关语的活用,惟妙惟肖地发挥了艺术表现效果。歌人既告诉了在场的京城友人自己即将远赴因幡地方,紧接着在后半句马上就表明此刻内心情感。自己在因幡山的松柏下,时刻期待各位的召唤,并且收到大家的音信后会片刻不停地赶回来。通过这一修辞方法,使得短短的三十一个字符承载了丰富的内涵和情感。这可能是这首短歌被收集在《小仓百人一首》中且流传至今的魅力所在吧。

2.“相关语(縁語engo)”在和歌中的运用及表达效果

“相关语(縁語engo)”也是日文或和歌中的常用的修辞方法之一。“大辞林”是这样注释的:“在和歌等表现中,同时采用与主要词汇有关联的多个词连用来达到叠加效果的修辞技法”(笔者译)。主要通过相关词语产生联想,靠关联词语相互呼应来达到歌人追求的表达效果。下面结合紀貫之创作的一首和歌,谈谈和歌的“相关语”(縁語engo)的运用和修艺术表现效果。

「糸による物ならなくに別れ路の心ぼそくも思ほゆるかな」

(汉译:柔丝无可系,何处有柔情。别路相思苦,心中竟未生。纪淑望  译)

紀貫之是一位日本人喜爱的平安前期的歌人,也是三十六歌仙之一。他的很多短歌至今都被人们传诵。这首和歌就是其中之一。那么它的艺术魅力在哪里呢?

在这首和歌中,歌人巧妙地采用了相关联想的修辞法,靠关联词语相互呼应来达到歌人追求的表达效果,即表达出了歌人当时即将背井离乡、踏上征途、奔向远方的惶惶不安之情。在日语中,「よる」(捻)和「ほそく」(细)都是「糸」(丝线)的相关语。此歌写出了歌人的细腻情感世界,也是人之常情。读后不免令人遐想万千,回味无穷。路途之遥远、依恋不舍的缠绵之情、对陌生之地的惴惴不安之情等等。

再看看以下这首和歌。作者是中纳言藤原兼辅藤(877~933),紫式部的曾祖父。三十六歌仙之一。官位升至中纳言兼右卫门督。是日本十世纪左右的核心歌人。

「みかの原 わきて流るる いづみ川いつ見きとてか 戀しかるらむ」

(汉译:泉河波浪涌,流水分瓶原。 何日曾相见,依依惹梦牵。[6])

全歌表达的是一种无法名状、朦胧飘渺的一种恋情。歌中提到一个地名——瓶原,泉水在此分流而去。歌人来到此处,触景生情。这首歌的“ 分き”是“湧き”的双关语(谐音),恰似听到了泉水涌出的声音。“いづみ川”(yizumi)是“泉”“出水”的相关语,利用“相关语”(縁語engo)的修辞法表达了歌人内心情感,这种强烈的情感像泉涌。使读者能想象出歌人的内心情感难耐的强烈感。

总之,在和歌中,歌人为了抒发悲哀之情可以借助凄凉的景物;抒发离别之情可以先景后情,也可以先情后景。所描写的景物之中融入歌人主观感情的写作方法在短歌中运用的比较普遍。运用这些修辞方法,能使情与景高度融合,所写的景融入感情色彩,所抒发的感情又寄托在景物之中,从而达到景中有情、情以景显、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俗话说,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和歌通过以上的修辞运用,使表达效果进一步提升。“情景交融,浑然一体,景中含情,情寓于景”这一点被完美地体现在和歌的创作之中。和歌能流传至今,而经久不衰。就是和歌的这种魅力使然。

在我国,读者欣赏和歌,绝大多数只能通过译本来理解。与原汁原味的和歌韵律和修辞法所表达的效果还是有一定差距。这对于只能通过汉语语言媒介欣赏和歌的读者来说,不得不说是一点点遗憾。

注释:

[1]本译文借用网络作者之作。http://blog.sina.com.cn/s/blog_64dc422e0100nipj.html. .

[2]本译文借用网络作者之作。https://www.bilibili.com/read/cv2093622.

[3]三十六歌仙  日本平安中期,藤原公任遴选的36位著名歌人的总称.

[4]黄伯荣·廖序东编《现代汉语(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7月第三版P256.

[5]《直译小仓百人一首》 https://www.bilibili.com/read/cv2003725.

[6]纪贯之《古今和歌集》 https://www.fox2008.cn/ebook.

参考文献:

[1]高木市之助  小野晋等 校注『萬葉集一 日本古典文学大系4』 岩波書店 1957年5月.

[2]中西進編 『萬葉集 鑑賞日本古典文学第3巻』角川書店 昭和57年6月20日発行.

[3]黄伯荣·廖序东编《现代汉语(下册)》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年7月第三版.

猜你喜欢
表达技巧和歌双关语
毛南和歌
概念整合理论视角下的双关语认知
山县和歌
On e at a Time
The Expression of British Humor in Downton Abbey
职业能力大赛视角下辅导员有声语言表达技巧探析
感悟平淡中生命的精彩
把作文教学的根深扎进阅读教学的沃土
双关语的随附性解释
也说双关语的解读机制*——兼谈最佳关联推定策略的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