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考察作为音乐生活体验*
——析音乐人类学家内特尔的田野考察观

2019-12-17 19:08于晓晶
黄河之声 2019年23期
关键词:特尔人类学田野

于晓晶

(南京晓庄学院,江苏 南京 211171)

著名音乐人类学家布鲁诺·内特尔(B.Nettl),作为美国伊利诺伊斯大学音乐学和人类学教授、美国音乐人类学会创始人之一,始终关注音乐人类学学科本身的发展演变,他在音乐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运用领域等方面研究成果颇丰。在其研究领域中,内特尔着重强调田野实地考察的音乐人类学研究方法,因为在其亲历的实地考察中,内特尔真切收获了音乐作为生活的重要体验,以及音乐作为文化理解的深刻定位。

一、生活体验的考察视角

内特尔始终坚持认为,实地考察对于音乐人类学的研究来说非常重要,他曾在美洲印第安、印度马德拉布、伊朗德黑兰等地做过实地考察,将这些边缘文化的音乐价值带到了中心音乐文化的研究中,并以文化并置的方法,对中心文化音乐的价值做了批评。其中,内特尔在亲历田野调查后,撰写了文章《蒙大拿和伊朗:两种不同文化中音乐概念的教与学》,文章针对相应的考察体验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在内特尔看来,作为伊朗音乐的表现形式——拉迪夫,从类别上来说,应当属于古典波斯音乐的一种,其作用不仅仅是为了教授,更体现了对伊朗文化价值观的直接反映。拉迪夫作为一个庞大的音乐体系,具有国家独立体系的性质,有独立的理论作支持,并以此而进行民族主义价值观的传播。除此之外,培养和训练即兴创作技巧也是拉迪夫的核心内容,这些技巧具体包括重复、动机的扩展、旋律的顺序、扩张和缩减等等;不仅如此,拉迪夫会在节奏以及速度方面出现较为迅速的改变,然而这并非是建立在某种既定逻辑概念基础之上的改变。可见,拉迪夫不仅对音乐的正宗性保持了高度的重视,同时也兼顾了个性化的发展。譬如,对于黑足印第安人来说,虽然他们没有正规的音乐教育,并且也没有成熟的音乐理论作指导,或许也从未诞生过伟大的音乐家,然而他们却有自己创造音乐的观念。在考察的过程中,一位黑足印第安教师给内特尔留下了极为深的印象,他对内特尔说道:“我唱的就是我的歌,我自己梦到这首歌……”在这位教师看来,他所唱的歌属于他自己;在他们的眼睛里,歌曲简直就是神物一般的存在,神灵赋予了他们歌唱的能力与灵感,使得所有人都能够放声歌唱。对印第安人而言,音乐关乎生命,两者之间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人们不会刻意地去教授歌唱,而是会在耳濡目染当中,逐渐掌握歌唱的技能,这被称之为“被赋予”。黑足人从幼年一直到年老,都会不间断地对新的音乐和仪式进行学习,即使是到了老年,也依然会具备较强的音乐学习能力。在黑足人的音乐教育中,我们能探析到其文化传承的方式,以及富有成熟经验的老年人在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因而,内特尔一直坚持:只有置身于真实的生活语境之中进行相应的田野考察,才能够真正的认识和了解音乐。而这种音乐田野实地调查,正体现了人类学的研究精神与方法。

田野实地调查对于人类学的研究来说弥足重要。所谓实地调查,是指——“使自己能够在遥远的地方敏感观察各种文化中生活方式及其暗含意义的重要性”①。在马林诺夫斯基看来,之所以要进行实地调查,最主要是为了“钻到当地人心中”,即深入到他们的内心世界之中,了解当地人的思想和价值观,以及他们如何认识自己周围的世界。音乐人类学采用人类学的方法,开展音乐研究的田野工作,并将实地考察效果作为研究的重要根据。而田野工作的核心内容就是搜集原始材料,深入调查和求证第一手资料,且在此过程中,体验当地文化并与当地人深入接触。调查过程中所收集到的资料,既有记载于书面的相关参考文献,也包括相关的口头资料,还结合以考察者的理论总结;同时还会大量收集不同资料的民间(文化当事人或群体)解释,对象音乐系统及其相关文化的运作模式,社会功能及其审美倾向,等等。不仅如此,研究者也需要以自身作为考察工具,因为在此过程中,其研究的对象不仅指向他人,同时也包括了其自身,研究者通过与他人互动的共时相处、沟通交流,对被研究对象的认知有了进一步充分的理解,继而可以进行更真实的阐释。玛西亚·赫尔顿是美国非常著名的音乐人类学专家,赫尔顿曾强调指出,前人的研究成果固然可以拿来为我们所借鉴,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可以坐享其成,事实上,进行实地考察,对于研习音乐人类学的学者而言,是他们的必修课,研习者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同音乐家们进行面对面的沟通交流,这种方式能更好地学习先人的理论经验,也才有可能在认知上实现创新发展。玛西亚·赫尔顿从人类学的角度进行相关研究,倡导人类的平等、性别差异、宗教自由,强调文化体验,因此,他不断深入马尔他、北美印第安、美国的城市音乐、流行音乐以及美国和欧洲的移民音乐中,在行走中去体验富有地域色彩的文化,以田野考察的方式践行人类学研究的价值理念。

而在国内,有关音乐人类学田野工作的方法,亦早已渗入我们的研究工作之中。在洛秦教授看来,我们所说的“采风”实际上应属于人类学田野调查的范畴,他专门就城市音乐文化展开了具体的田野工作,其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美国街头音乐活动。于是,洛秦教授穿梭于城市的街头巷陌,对形色各异的音乐人以及相关的活动进行考察,同时还对演奏者、音乐人以及听众进行访问,并去了解当地政府采取何种态度来对待街头音乐等等。在亲身体验了美国街头音乐活动后,洛秦教授发现:在美国文化生活之中,街头音乐活动是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不仅如此,在美国人心目中,音乐活动体现出对文化的尊重以及相应的人格价值,可以说,美国街头音乐活动折射并显现着美国社会的文化样貌。除此之外,率先将音乐人类学实践考察的范围延伸至婆罗洲热带雨林的学者罗艺峰教授,也是通过实地考察,继而撰写专著《音乐人类学的大视野》,专著详致描述了马来西亚音乐文化的发展状况,阐述了当地的音乐观念、音乐传统等内容,并结合我国南方民族的音乐文化,进行了比较视野的分析。罗艺峰教授的研究成果,再一次向我们诠释了音乐人类学及其田野考察研究方法所蕴含的无限的文化魅力。可见,我们可以通过实地考察来洞悉音乐的本质和独特价值,而这种实地考察,正是一种源自生活、基于生活的体验。

二、实践范式的回归践行

在内特尔的音乐人类学研究中,他主张通过田野考察,回到音乐生活世界中去,通过置身于音乐的相关实践行为,来追溯音乐的文化语境,还原音乐的本真原貌。内特尔的观念强调社会实践对于认知的重要意义,强调音乐与音乐教育中的实践因素及相应的实践理念。这样一种实践范式的践行,所体现的要义就是将音乐回归到人类实践的本质真谛中去。

正如音乐教育实践哲学代表人物戴维·埃利奥特,在其研究领域中一直将音乐界定为一种人类多样化的“艺术——社会——文化”的实践,埃利奥特也关注音乐作为实践的理念。他着力于对传统审美范式进行最系统的批判,提出音乐与音乐教育实践范式的必然趋向。埃利奥特的研究理念主张实践主义音乐哲学,在他看来,文化和特定实践是音乐形成的根基以及前提条件,在此基础之上,人类所进行的制作音乐和聆听音乐等,都属于一种艺术的活动;倘若,仅仅按照审美客体来看待音乐作品,这种理念与方式是狭隘、欠缺的。埃利奥特指出,音乐的本质就在于实践。他从音乐的概念出发,对音乐进行了分析,指出音乐是一种非常开放的概念,其最大的特点就是作为一种多样性的人类实践,而构成这一概念的维度有四个层面,具体包括:实施者、进行中的事、已经完成的事,以及实施者在和何种语境下所进行的实践。而音乐创作者所扮演的即是实施者的角色,正在进行的过程就是音乐创作,音乐创作最后的产物就是各种音乐表演活动。在埃利奥特的诠释中,一个宽泛的音乐概念不仅仅指向单一、狭窄的音乐作品或者音乐欣赏的审美概念,而应当指向一种实践活动的理解,包含着制作音乐、聆听音乐、表演音乐、音乐的实践语境、音乐实施者的行动努力等等在内的各种音乐的活动。可见,音乐本身就是一种丰富的实践活动,音乐在实践中存在,并通过实践体现它的存在方式与存在意义。他还曾把学习音乐与音乐教育的过程,比作是一个“绘制地图”的过程,他认为我们应当主动地去进行实践,通过实践、参与,通过考察,从而获得研究对象——“地图”中的具体信息与细节,及其真实样貌与文化,这是埃利奥特有趣的诠释视角。而杜威作为美国著名的教育家及哲学家,他在自己的《艺术即经验》一书中明确指出:“艺术理论的研究,只是从这些(艺术经验)出发,或者说,只是从公认的艺术作品出发,建立在这种认识基础上的艺术理论,是一种宫中楼阁。”②杜威所阐述的观念,即是艺术理论的研究不应只围绕艺术作品的本体而进行,不应将艺术与生活相割裂,那种在认识基础之上进行单纯的作品分析的方法,是脱离艺术本真的研究方法。杜威期望能很好地在艺术经验与生活经验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在艺术经验与生活经验之中加强连续行的贯通研究,以此将艺术更好地融入生活现实,从而更真实地反映艺术的思想、艺术的内涵,这就是杜威的“艺术即经验”、艺术即现实的概念。而音乐作为艺术的重要门类,它与现实生活之间也有这样一座共通的桥梁。我们可以将音乐看成是文化的构成要素,也可以将其看成是独立的文化,因此,各种社会、历史、语言、美学、宗教等文化要素都融合、包含于音乐中,可以说音乐所体现和反映的正是现实与生活的实践,它始终都无法离开实践而独立存在,音乐就是一种社会的实践活动。我们可以从人类音乐的起源视角来审视,无论是“模仿说”、“巫术说”、“游戏说”、“表现说”等,都表明了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所存在的这样一种交往实践的事实,而这些实践活动正是音乐与音乐教育产生的前提与基础,可见,我们研究音乐的方式与手段,绝对不是仅仅将音乐作为静止客体进行单纯的分析与听赏,而是要走进音乐之中,以实践方式来参与其中,并以音乐实践的范式在文化语境、社会语境中来全面洞悉音乐的存在方式与内涵意义。而田野考察的方式,正是将我们从纯粹的音乐本体、音乐作品的狭隘视阈,带入更加广阔灵动的现实世界与音乐实践之中。

内特尔的《蒙大拿和伊朗:两种不同文化中音乐概念的教与学》等研究成果,正是他自身对伊朗、印第安音乐,以音乐实践的方式,进行音乐研究、从事田野调查后的感悟体验;不仅如此,内特尔通过田野考察、亲历对比,将音乐、音乐研究作为一种实践参与的方式,深入东西方音乐文化内部,而得出——东方音乐内部的复杂性超过西方音乐的复杂性——这样一个具有颠覆性的结论,从而提出关注非西方音乐价值及其实践意义的重要观点。在内特尔看来,音乐不是纯粹审美的体验,有关音乐的研究也不是进行主客二分式的对象分析,而是需要我们以实践的方式来参与音乐之中,亦或换言之,我们需要把音乐本身作为一种实践活动进行参悟与体验,而音乐人类学的田野调查研究方法,正是以音乐实践为起点的音乐探究范式,并通过具体的工作任务与深入考察,来践行音乐作为实践活动的理念及其哲学范式。

三、局内局外的结合立场

内特尔在其田野考察的音乐研究过程中,强调了一个重要概念,即局外人与局内人(见《民族音乐学研究——31个问题与概念》)。他指出,局内人与局外人之间虽然有所差异,但又不可避免地需要彼此之进行合作。我们将一部分人划归为局外人,主要原因在于——“他的知识和经历是建立在他自身文化基础上的,他是参照着其自身过去所有的文化经历来参与或观察另一种文化的”③。对此,内特尔有着非常深刻的认识,他曾经师从伊朗的一位学者,而这位伊朗老师告诉内特尔,对于他们伊朗的音乐,作为局外人的内特尔也许始终不会理解。换句话来说,对于局外人而言,所学习到的也仅仅只能是结构形式意义上的音乐;而只有作为局内人,深入当地,体验生活,才能够真正的理解这种音乐,只有本文化的人才能够理解其音乐的内涵,也就说,局内人可以达到胡德所言的音乐的意义“不能言语”的层次。但与此同时,内特尔又指出,就某种程度而言,将自己变成局外人,也许也是理解音乐的一种最佳途径。内特尔认为,但凡是以学术视角进行研究民族音乐学研究的时候,这位研究者是不属于局内人范围的,而为了使局外人能赋予更多贡献给局内人,那么研究者需要遵照以下方法:一,是将口号定位为文化相对主义,倡导音乐听众能够对自身之外的音乐系统给予充分的尊重;二,是要确保局内人的利益以及被研究国家的利益,得到充分的尊重与保护;三,是对局内人所做出的努力给予尊重,像局内人一样去进行音乐的学习,对他们的习俗给予相应的尊重,在音乐分析上贡献自己作为局外人的特殊视角④。内特尔的阐述目的,旨在令人们的理解和解释能够超越个人层面,可以令人们在生活当中真切地去体验音乐的魅力,从而获得真实的诠释。由此来看,这就必须要将局内人和局外人立场相互结合起来。这里,局内和局外之间的关系,就好比是主位——客位二者之间的差别。对此,鲍曼也进行过相关深入的研究,在他看来:“通过两种途径可以对文化进行解释:一是探索客位,也就是借助对比法来研究和探索形式各异的文化;二则是兴趣点仅限于出现在音乐家头脑中的事物,是文化的内在探索方式,即‘主位分析’,仅仅在开始时为‘自身文化的评估和概念化’或当地传统提供证据。一旦调研进入定量阶段,这一过程通常要受制于按客位原则的观察和探索,即不再基于本文化的原则。客位能够直接进行相应的比较,主位则能够指示或定位客位。只有结合主位—客位两种模式,才能使所收集的信息可靠有效。”⑤因而,我们必须要充分地结合主位-客位来考察和研究音乐文化,才能够更加准确地去诠释音乐研究对象。

著名的音乐人类学家布莱金指出:“作为一个人类学家,我要做的是逐步地深入一个社会,用很长一段时间参与其音乐活动,要学会其语言,研究其族系、政治结构、礼仪和经济生活……”⑥布莱金为了更好地进行实地音乐研究,他借助于人类学参与性观察的方式,在长达20个月的时间里和非洲文达人吃住在一起。最初,布莱金是带着另类音乐的目光来看待非洲音乐的,然而在经过亲身考察后,他发现,事实并非如此,非洲音乐的复杂性超乎其想象,听似单纯的音响背后可能存在着深奥的发生原理,较之于表面复杂的交响乐产品而言,非洲音乐的意义更为特殊。布莱金还进一步指出,有人误认为非洲鼓乐杂乱无章,实则不然,非洲的鼓乐不仅有着生动的旋律感和复杂的节奏感,事实上还具有较为古典和优雅的气质;要想真正学习和了解非洲文达音乐,就要作为文达人融入其社会,在耳濡目染当中学习歌唱,进而掌握他们音乐的精髓与独特之处。在布莱金看来,对非洲文化的考察让他对当地的音乐有了突破性的认知与感悟,他也开始理解如何从心理、身体、行为等诸多方面来链接并审视音乐,他努力将自身置身于音乐的生活世界中,从局内与局外、主观与客观相结合的立场获得全新的认识,感悟了生命与生存语境中的音乐文化。

四、文化理解的目标图景

田野实地考察是内特尔所强调的研究方法,在这一过程中他将边缘文化的音乐价值带到中心音乐文化的研究中,同时借助文化并置的方法批评中心文化音乐的价值,并指出,音乐文化与音乐教育都应当立足全球视野而进行。内特尔认为,这种音乐文化并置的研究,并不是激进的方法,相反的,要想更好地研究音乐文化,就应当持有包容的心态,在对诸多音乐体系进行研究时,进而能够对自己的音乐文化进行深刻的审视。内特尔指出,就其自身而言,则是需要对陪伴自己度过大半生的音乐学院体制机构中的音乐文化,进行重新审视。不仅如此,内特尔曾著有《莫扎特以及对西方文化的民族音乐学研究》一文,内特尔从音乐人类学视角出发,将音乐与文化进行比较研究,将音乐作为文化或文化中的一元来进行研究,以此来探析西方艺术音乐文化发展的可能性。内特尔执着于音乐人类学,他自己指出原因就在于,在此过程中他能够不断发现全新的音乐观念,并且可以脱离现代价值判断的影响和干扰,从而去评价世界各种不同的文化,最后他学会了从整体上去认识和理解一种音乐文化的观念与方法。内特尔所强调的,正是音乐研究的文化理解目标。

人类历史发展长河中充斥着形式各异的文化门类,比如政治学、宗教学等,而文化就是对生活世界的客观反映,承载的是人类流传已久的生活方式。而音乐作为文化的一部分或本身作为一种文化,承载的正是历史、社会、生活、传统、语言、宗教、美学等深刻的内涵。埃利奥特认为,所有的音乐和与之相链接的文化语境所呈现出的都是“双向关系”⑦,通过反复的实践和修正,相应的音乐价值、信念等在文化语境中得以不断完善和升华。音乐同她的社会文化是相互、双向的关联,对于音乐的研究,我们必须将其放置于社会文化、社会实践中去,进行音乐与社会文化彼此关联的研究。那么,对于音乐而言,与其相关联的文化语境,亦属于实践活动的一种,且与日常生活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针对教授、体验和感悟音乐,并享受音乐带给我们的美感,因此,生活离不开音乐,音乐亦蕴藏于生活之中。在生活世界中,文化属于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而音乐本身作为文化,必然需要实现对文化的传承、延续、创新与发展,而我们的音乐教育与教学正是这样一种令人类音乐与文化得以保存、递承、延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与手段。梅里亚姆指出,音乐共包括十类不同的社会功能:一是表达和传递情感;二是娱乐大众;三是对信息进行传递;四是具有象征的意义;五是享受美;除此之外,还有凝聚社会等等。梅利亚姆强调,在人类文化行为当中,音乐属于非常特殊的表现形式,总结得出的音乐的各项功能,实际上是从社会文化价值层面对音乐所做出的肯定。在音乐社会学家看来,音乐涉及社会、心理、经济和政治等方面,强调必须要针对社会条件与文化,对音乐进行相应研究,在此前提下继而对音乐知识进行传授,从而令人们理解社会和音乐之间的联系,并对在日常生活中音乐所具有的各项基本功能进行批判性的反思。对此,洛秦教授指出:“不同的社会结构和属性影响了音乐的形式和它的内容,认识不同社会的结构和属性是了解与之相关的音乐活动的重要途径。”⑧音乐属于文化范畴,不仅具有社会属性,同时也是对社会与生活世界的反映,因此,我们必须要立足于文化、社会的视角,来诠释和认识音乐。而通过田野考察的方式来研究音乐,实际上就是从社会文化的角度来对音乐进行探究。

国际音乐教育学会对于音乐的文化理解研究有着坚定的信念,他们在《“信仰宣言”和“世界文化的音乐政策”》指出,音乐是文化的一种体现形式,且音乐存在于任何的文化之中,每个社会都有与自身相匹配的音乐体系,当我们以文化的视角来审视音乐,并将其同生活世界普遍联系起来,我们才能够真正的理解音乐,也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够更加准确的去理解一种文化。总而言之,音乐就是文化,或者说她是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必须要结合文化来理解和认识音乐,站在文化释义的层面上来解读音乐。而内特尔的研究视阈与成果向我们表明:内特尔对于一种音乐文化的实地亲历与考察体验,正是其探究音乐生活世界、文化历史、社会语境的一个重要过程,并以文化理解为其音乐研究的目标与图景。

五、结语

音乐世界多元多姿、广阔无垠,等待着我们的探索与解释,而田野调查作为音乐人类学的重要研究手段与方法,正是我们走近不同的音乐、理解它们的极好方式。在内特尔的研究视角中,我们深刻体悟到:田野考察是将音乐作为一种多样化的人类实践活动,结合局内局外人的方式,从而来更好地体验音乐,并在音乐中探究与追溯真实的生活世界与深邃的文化理解,而我们践行田野实地考察的价值意义也正在于此。

注释:

① 王铭铭.人类学是什么[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1:61.

② [美]杜威 著,高建平 译.艺术即经验[M].商务印书馆,2007,7:7.

③ 廖明君.音乐与文化的关系何在?—洛秦访谈录[J].民族艺术,2001,02.

④ 张伯瑜.西方民族音乐学的理论与方法[M].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2007,7:141.

⑤ 汤亚汀.音乐人类学:历史思潮与方法[M].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2008,9:138.

⑥ 管建华.音乐人类学导引[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11:52.

⑦ [美]凯戴维·埃利奥特 著,齐雪、赖达富 译,谢嘉幸、李小莹 校.关注音乐实践—新音乐教育哲学[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2:186.

⑧ 洛秦.音乐中的文化与文化中的音乐[M].上海书画出版社,2004,8:33.

猜你喜欢
特尔人类学田野
希望的田野
希拉里·曼特尔“克伦威尔三部曲”的民族共同体形塑
VR人类学影像:“在场”的实现与叙事的新变
“逸入”与“生成”——音乐人类学表演研究的“交互”路径
充满活力的视觉诗一一艾特尔·阿德南作品欣赏
在希望的田野上担当作为
伊莎白及其中国人类学、社会学考察
传统的重建:现行朝鲜族婚礼的人类学解读
焦虑转给其他人
在希望的田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