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措施探讨

2019-12-17 21:34张国燕
魅力中国 2019年37期
关键词:古诗词教材传统

张国燕

(廉江市车板镇第一初级中学,广东 廉江 524400)

中华民族发展历史悠久,传统文化底蕴深厚,但是近年来由于外来文化的传播以及侵蚀,严重影响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播与继承,初中阶段的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认识非常的陌生,这也是社会重点关注的文化问题之一。语文老师是传统文化传播的重要引导者,把传统文化渗透到教学活动中,促使学生发扬以及传承传统文化,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是每一位语文教师的历史使命。

一、渗透传统文化的教学意义

(一)提升学生文学素养

初中阶段的语文课本当中有大量的古诗词佳作,这些优美的古诗词佳作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具体的表现形式以及重要的载体。我国的传统文化当中包含以德服人、自强不息、和谐持中等优秀的思想,这些思想对于学生的素质教育而言具备重要指导作用以及意义。学习传统文化能够使学生自身的文学素养得到提升,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二)提升学生的品德思想高度

传统文化能够有助于学生自身品德的提升,使学生情操得到熏陶,站在心灵的层面上助益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例如:《女娲补天》《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等优秀课文,通过这一类型优秀的课文能够传达出自强不息、团结奋斗、坚持不懈的民族精神,考虑到学生学习能力以及接受知识的程度不同,将民族精神和实际生活有机结合,便于学生全面的理解。从而潜移默化的对学生的思想造成积极的影响。

二、初中语文课堂渗透传统文化的措施

(一)立足教材,结合实际,转变教学理念,完善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的内容不可以脱离教材本身,因此想要更好的渗透传统文化到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活动当中,就应当立足于教材,从教材当中寻找出发点。例如:在《论语十二则》一课的教学活动当中,课本内容主要是孔子及其学生一生为人处世的智慧结晶,学生通过“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了解到在古代智者对于学问探究的态度。在初中阶段的语文教材当中收录的古诗词,文言文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都具备学习的重要意义,有些文章当中更是包含道家以及儒家的思想,这些思想都有助于学生自身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的形成。例如:司马迁撰写《史记》,苏武放羊,屈原投江等历史典故,都可以使学生了解以及学习到民族精神中百折不挠、克服困难的精神。当然,教学模式以及教学理念对于传统文化的渗透同样非常的重要,在渗透传统文化的过程当中,教师不应简单的照本宣科,应当鼓励学生开阔视野,在课外优秀读物当中学习传统文化,把课外读物与教材有机结合,提升传统文化的教育效率,促进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二)提升教师自我修养

教师是文化传播的重要媒介,也是课堂学习的重要组织者以及领导者,因此无论是传统文化的渗透,还是传承都离不开教师的努力,教师的高素质是传统文化传播的重要基础,只有全面的提高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才可以把传统文化更好的渗透到语文课堂当中。学校以及相关部门应当定期的组织教师进行传统文化的学习以及培训,开展传统文化的知识讲座,使教师能够充分的了解到传统文化的益处,掌握语文知识和传统文化之间相连的纽带,不断的引导教师丰富自我,提升素养。例如:学校可以举办教师职业素质大比武,个人技能大比拼等,在教师展示个人才艺的过程当中,组织学生近距离的观看,让学生了解到书法等中国的传统文化。或是开展教师职业技能大比武,用课堂竞技的方式角逐出一批优秀的教师,让优秀教师分享自身教育传统文化的经验,树立正面典型榜样人物,在教学的过程当中提升自我,更好的渗透传统文化到语文课堂教学当中去。

(三)走出课堂,搭建课外活动平台

任何文化的传承与发扬都势必要真正的走出去才能够完成,因此传统文化和语文教学之间高效的融合,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都是离不开课外活动的有效辅助的。例如:上文提到的屈原投江就与端午佳节有关,教师利用传统的民族节日,组织学生包粽子,举办故事大赛,了解屈原郁郁不得志的一生,让学生在娱乐的同时学习知识,了解诗人屈原的爱国情怀。在学习《后裔射日》的文章当中,势必会提起《嫦娥奔月》的故事,便可带入中秋节的教学,组织学生进行猜灯谜比赛,亲手制作月饼,再朗读带有团圆意义的诗词歌赋,从而让学生能够体会到中国人对于“团圆”的重要情感,这样的课外活动当中,学生不仅对于课本知识有了更深的理解,提升了学生对于古诗词的鉴赏水平,还传播了中国的传统节日,使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达到了高潮。只有学生对于传统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能够更好的传承以及发扬传统文化。

结束语

综上所述,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外来文化对于传统文化的冲击日益显著,因此传承以及发扬传统文化刻不容缓,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师在日常的语文课堂教学当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时候,必须要注意方式方法,做到事半功倍,在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以及效率的同时,更好的引导学生传承以及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猜你喜欢
古诗词教材传统
古诗词里的清明时节
踏青古诗词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我爱古诗词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