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引导策略

2019-12-17 21:34梅谊
魅力中国 2019年37期
关键词:基础知识创造性解题

梅谊

(贵州省铜仁市第二十二小学,贵州 铜仁 554300)

创造性思维也指发散性思维,这种思维在遇到问题时可以多角度、多层次、多结构、多侧面的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创造性思维具有主动性,发散性,灵活性和突发性的特点。如何引导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运用创造性思维来掌握知识,将数学思维和数学技能内化到自我体系中,是教学中的一大重要课题。

创造性思维的引导策略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求知的起点,是一个人积极探索事物,思考问题的心理倾向。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运用兴趣的导向性,积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可以在学中找到乐趣。

学习环境对于学生们的学习也是至关重要,小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缺乏自我约束能力,民主自由的教学环境,更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开发。让学生可以畅所欲言,积极回答问题。让学生不断去尝试,在试探中寻找答案,解决问题。这就是发散性思维的的一种训练方法[1]。

例如,在立方体的学习中,课堂上学习体积和表面积两个概念的时候。可以拿一个长方体和圆柱体的容器给学生们,准备一桶水,让学生实际去测量体积一样的水的表面积是否一样,表面积一样的容器,体积是否一样。让学生可以非常直观的理解这两个概念。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用分组讨论的方式来探讨问题的解决答案。例如一个班级每四个人可以分成一个小组,每组通过讨论获得答案,解题的方法不受限制,越多越好。这样大家集思广益,最后上交答案的时候很多学生会惊讶发现原来这个题目还有这个解题方法。这就是头脑风暴法,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方法之一。

二、知识积累与储备阶段

任何思维的形成都离不开知识的积累,在学生充分利用创造性思维解决问题前,教师应该充分帮助学生储备和积累基础知识。这也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的“四基”的要求。“四基”是基础,是学生解决问题,理解问题的基本能力。创造性思维是“四基”的一个能力的提升。创造性思维与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在一定程度上是呈现正比的。即基础知识掌握的越好越牢固,创造性思维就能得到更好的发挥。教师帮助学生打好知识基础,是创造性思维开始的前提[2]。

在教学中应该不断增加新的知识点做为创造性思维的支撑点。学生只有不断的学习新知识,才能给创造性思维提供源源不断的能量。因此,积累和储备知识,是创造性思维的不能缺少的基本功。

三、激发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是指不局限于既定思路,对现有问题进行多角度、多方向思考的一种求异思维。而数学问题中往往不拘泥于一种解题思路,数学规律的发现也是建立在发散思维的基础上。立足多媒体技术,展现不同数学情境,有助于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思考,进而激发出发散思维。

比如在讲完基础知识后,教师通过多媒体播放后可以抛出一个问题,并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各小组选出一名优秀学生当组长,带领其他学生一起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并解决问题。之后,可邀请各小组成员上台展示自己的发现与研究成果,没有上台发言的学生还可以对上台的学生进行提问,之后教师再对每一个上台发言的学生客观点评并予以鼓励,鼓励大家都上台勇于表现自己,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们的自信心,还锻炼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四、训练发散思维,强化思维的灵活性

小学数学本身就是概念,法则,公式,运算的结合体。如何让学生跳出法则概念束缚,开拓多种解题思路,就需要发散思维的训练,使思维从封闭走向开放的模式。类比和联想是两种比较常见的训练发散思维的方法[3]。

联想是训练学生发散思维的一种有效方法。小学生的思维受年龄和学识的影响,很容易固化。在数学学习中很容易局限于定义和定理,在做题的时候虽然理解了例题,但是在换个题目后,就又不知道该如何解答。这时候教师要教会学生们运用联想。例如,让学生回答“铅笔的作用”运用思维联想来回答,可以写字,可以做礼品,可以当尺子,可以垫桌子等等。这就是联想。

联想可以分为接近联想、相似联想、对比联想和因果联想。接近联想,是指时间上或空间上的接近都可能引起不同事物之间的联想,比如,学生遇到数学老师时,就可能联想到上节课讲课的情景和内容。相似联想,是指由外形、性质、意义上的相似引起的联想。如看到天上的白云,看它像什么动物。对比联想,可以从事物的反方向去思考问题。因果联想,是指由于两个事物存在因果关系而引起的联想。这种联想往往是双向的,既可以由起因想到结果,也可以由结果想到起因。类比是教学中常用到的,学生解题时学会了一种方法,转换一下题型就不知道怎么解答,这叫不会举一反三并不是不会发散性思维。小学数学中解答应用题时引导学生学会类比。

五、检验和评估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独一无二的思维,但并不是没有依据的。需要教师不断的引导,传授大量的新知识。在不断的学习,训练,归纳,总结中将学到的知识和思维方式不断内化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小学生的抽象思维尚处于比较弱的状态,因此教师需要通过大量的应用题来反复强化训练。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为再一次思维能力的运用打下基础。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首先要打好基础知识,才能有创造性思维的产生,然后需要再不断的增加知识点,让创造性思维再次发生。不断积累知识,让创造性思维再上升一个节点[4]。

总结语: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非常开放的思维方式,在当今时代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它是社会的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的动力。因此在教学中教会学生创造性思维意义重大。一方面,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运用创造性思维学习新的知识,另一方面,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将创造性思维迁移到其它学科和生活中去。教师要树立开放意识,把教学的主体位置让给学生,与学生建立一种民主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敢于想象,敢于标新立异。从而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猜你喜欢
基础知识创造性解题
用“同样多”解题
浅谈创造性审査意见答复的切入点
设而不求巧解题
清律的基础知识
创造性结合启示的判断与公知常识的认定说理
用“同样多”解题
掌握基础知识
解题勿忘我
基础知识:“互联网+”的基本概念
保持创造性的29个方法,每天看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