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风琴作品《在费拉蓬托夫修道院“酒神节”壁画前的沉思》的教学解析

2019-12-17 08:09贺倩
艺术评鉴 2019年21期
关键词:作品分析手风琴

贺倩

摘要:作曲家佐罗塔耶夫的音乐作品极具先锋派创作意识,作曲风格新颖,他将乐队交响化的音乐创作思维融入手风琴音乐,强调音色的对比、声部的布局和音响效果的渲染。以《在费拉蓬托夫修道院“酒神节”壁画前的沉思》作品为例,从结构到写作技法分析,从演奏技巧到作品的情感理解笔者都有深刻的感悟。

关键词:手风琴   佐罗塔耶夫   作品分析   情感理解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21-0099-02

一、作品音乐文化背景

作曲家佐罗塔耶夫诞生于20世纪中期的前苏联,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战,战争灾难后饱受统治阶级的残酷镇压,国内民不聊生,苏联人民只能在苦难与战乱中求生存,内心极度压抑和悲悯,佐罗塔耶夫的整个童年都在战争的阴影中度过。

苏联在二战中的获胜,国际地位得到提升,军事力量迅速崛起,此时涌现大量歌颂英雄、歌颂胜利的作品。随着工业革命和科技的进步,音乐创作也呈现出新气象,出现了“苏联先锋派”,这一时期佐罗塔耶夫的音乐作品极具先锋派创作意识。不久后苏联政府和作曲界权威机构扼杀音乐家们自由开放的音乐思想,一切创新和改革的学派都被极端的统治与教条主义所遏制,他的作品违反传统作曲被禁止公演,在精神上长期处于压抑和焦虑的状态,以至于后来精神分裂,于33岁自杀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二、佐罗塔耶夫生平及创作特点

伏拉斯基·佐罗塔耶夫(1942-1975)是当代著名的俄罗斯作曲家、巴扬手风琴演奏家,童年学习巴扬手风琴,展现了很高的音乐天赋,1960年考入玛伽坦音乐附中学习巴扬手风琴,1965年开始创作室内乐、组曲等不同题材的手风琴作品,1971年在莫斯科柴科夫斯基音乐学院系统地学习作曲,其作品包括大型管弦乐、室内乐、弦乐四重奏、声乐作品以及一部清唱剧。

佐罗塔耶夫生于战乱贫穷年代,饱受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带来的摧残和折磨,承受着精神上的压力,但其身上的音乐天赋和创作才能是毋庸置疑的。他的早期作品中流露出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然理想的追求,有着浪漫主义的色彩,后期被现实无情的痛击之后,描写直面现实的处境多过于纯净的想象,内心充满矛盾挣扎,他的音乐中也掺杂着明与暗、黑与白、爱与恨的交织和冲撞。

佐罗塔耶夫的作曲风格新颖,音乐创作思维独特,特别是将乐队交响化的创作思维融入手风琴音乐,创作了大量的室内乐和协奏曲,如《手风琴室内乐组曲》《在费拉蓬托夫修道院“酒神节”壁画前的沉思》等,拓展了手风琴音乐的创作题材和种类,大量而优秀的手风琴作品开拓了手风琴的创作形式,在创作上强调音色的对比、声部的布局和音响效果的渲染,丰富了手风琴乐队化的功能色彩,增强了音乐感染力,使音乐形象、音乐思想、人物性格更加鲜明生动。其次,佐罗塔耶夫的手风琴作品中充满丰富的俄罗斯民族音乐元素,不仅表现民族、宗教等艺术创作元素,还将它们进行融合创新,形成自己的音乐风格,调性、节奏、和声、旋律等方面都有了新的突破。

这一时期的音乐创作特点是传统主调音乐和无调性、反调性音乐的广泛运用,作曲家在创作思维上从主线条向多线条错综复杂及发散式的创作思维拓展,音乐节奏也从节拍和小节线的框架中解脱出来,自由多变。运用现代作曲技法,和声上广泛使用不协和音效果,使听觉上更加冲突和刺激,增强音乐的色彩感,旋律上不再沿用传统古典的优美流畅,而是充满不和谐、不对称,整个音乐创作观念和意识发生了巨大转变,乐器形式、表演形式也有很大的突破,总体继承了20世纪现代音乐的创作精神,使现代音乐成熟稳定地发展。

三、作品結构及写作技法分析

佐罗塔耶夫《在费拉蓬托夫修道院“酒神节”壁画前的沉思》又名《修道院的钟声》,创作于1968年,在斯大林独裁专制统治下,知识界、文艺界陷入黑暗和恐惧,在参观了费拉蓬托夫修道院里的“酒神节”壁画之后,创作了此曲。他一直有着虔诚的宗教信仰,这是他唯一的依赖和精神寄托,反映了他内心向往理想世界和纯净天国的真实写照。

乐曲由引子和两个主题乐段及结尾构成,引子和结尾采用无调性,主题乐段同一调性贯穿始终,曲式结构简单清晰。一开始用四个C的大七和弦模仿教堂的钟声,气势恢宏,神圣庄严,紧接着一连串音符无调性无序地排列,加入二度四度五度增减音程,使音乐气氛越来越紧张,引子段在节拍上由4/4-5/4-2/4,不断进行变化,变音器使用一高一低或一高一中一低音簧,低音浑厚、音响丰满,声音仿佛在空旷的教堂中回荡。

第一主题乐段旋律分布于两只手的高低八度同时出现,推动旋律走向,徐徐上行又缓缓下行,表现作曲家陷入沉思,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又无可奈何,深沉、悲哀的情绪。高音声部用三连音填充织体,类似简约主义的创作手法,相同又密集的音符使乐思延续不断。第一乐段小节分句为12+8+8+4+2+2+2+2+1+1,左右声部间跨两个八度开放排列,形成广阔的空间感,为后面的音高走向拉开距离,整体旋律二度往上行,音量也循序上升,推到最高点最的强音后,左手八度急剧下行,音量从p变成pp。

第二主题乐段的旋律出现在左手声部,高音声部高八度记谱,动机重复,相对自由的节奏随着主题的发展逐渐渐慢。

四、演奏技巧与作品的情感理解相结合

全曲由模仿教堂的钟声开始,打破了修道院的沉寂,虔诚的信徒来到这里忏悔、祈祷,钟声的穿透力总给人内心的震撼,庄严而神圣。演奏时强调声音的饱满、持续,从内而外力量集中、有爆发力。

第一主题出现,旋律似低声吟唱,伴随着哀伤和惆怅,佐罗塔耶夫缓缓走进教堂,巡视四周,挪步来到酒神节壁画面前,被这幅人物画象所吸引,止步不前。相传酒神节描绘的是希腊神话传说中酒神狄俄尼索斯与众仙狂欢的画面,后来民间发展成青年男女在郊游时纵情欢歌、饮酒作乐、谈情说爱的场面,人们在筵席上即兴唱歌作诗、芦笛伴奏,兴起时还翩翩起舞,以庆祝酒神节。源于酒神节的酒神赞歌表演的综合艺术形式开始流传盛行,并导致了古希腊戏剧、音乐艺术的发展。显然,佐罗塔耶夫也是传统经典艺术文化的传承者,这番景象让他心中泛起涟漪,乐思涌动开始了创作。演奏上注意音乐结构和力度的层次设计,一开始冷静地思索着,声音弱而不虚,保持音的流动性,情感压抑、沉重,随着旋律音的升高,逐渐渐强的处理,仿佛作曲家在黑暗中看到一丝光影,又或是进入自己编织的美丽幻景,激动万分,音乐的情绪推到了小高潮,紧接着音高极具骤降,一切又被无情地拉回到现实,音量大幅度渐弱,回到主题的开始,音量形成明暗对比,弱中带有一丝不安感,隐藏着蓄势待发的张力,表现佐罗塔耶夫与命运顽强抗争的精神。他的音乐充满了俄罗斯战斗民族的精神,有强烈的激进感,乐思连贯,结构清晰,层次鲜明。重复主题的发展最终通过四个八度的上行,将音乐情绪推向高潮,仿佛到达信仰的终点,紧扣标题。

本段即描写作曲家陷入深度的沉思的过程,音量变化应平稳过度,前后承接,不宜起伏过大,造成听觉上的冲击,破坏思维的连贯性。整段的风箱控制是关键,不可使用蛮力、过猛地推拉风箱,风箱的技巧在于保持风箱气息的平稳,气流的畅通。首先,寻找风箱在不借助任何外力的情况下气息平稳、流动的感觉,旋律也随之自然地流淌,按照音乐层次设计力度造型,再根据音量的需要调节外力大小,感受风箱细微变化引起的乐音表情变化和音乐情绪的变化。其次,推拉风箱的瞬间应尽量保持风箱的平稳,风箱处于相对静止状态,切换迅速果断,前后音量保持平衡。最后,根据乐句的气口明确风箱切换的位置,反复尝试并固定下来。

第二主题作曲家看到眼前的酒神节壁画,画面中男女老少把酒当歌、酣畅淋漓,过得犹如神仙般享乐的生活,跟他的人生极度反差,这正是他神往的天堂,无拘无束。演奏时,注意右手的跳音在觸键上做到手腕跟手指的共同作用力,短而坚实有力,手指下键有爆发力离键速度快,声音颗粒,音色尖锐有穿透力。弹奏这段音乐时可以想象,满天繁星在闪烁,那般明亮、耀眼,纯真的小天使在天空中自由地飞翔,无忧、无虑,这样真善美的画面在作曲家心中留下美好的愿景。

尾声开始一段急促、不和谐且带着强烈愤怒的旋律中断了想象的一切,脑中的画面越来越模糊、越来越远,清醒后原来自己还停留在壁画前,一切犹如梦境真实的存在,修道院的钟声再次响起……

参考文献:

[1]程晓梅.同样的大师,不同的命运——佐罗塔耶夫与谢苗诺夫《奏鸣曲二号》比较研究[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08年.

[2]包明德,梁伟.佐罗塔耶夫及其现代手风琴作品研究[J].艺术研究,2007,(03):48-49.

[3]何巍.试论佐罗塔耶夫手风琴作品的创作特点[J].电影评介,2008,(23):93-94.

猜你喜欢
作品分析手风琴
浅析中国手风琴艺术的流行化趋势
键盘手风琴与巴扬手风琴比较中的感悟
论述《沁园春·雪》的艺术表现及情感的处理
柴科夫斯基《第五交响曲》第一乐章指挥版本比较
莫扎特钢琴三重奏作品分析
钢琴教学中的作品分析
浅谈情感在声乐演唱中的重要性及表达
手风琴在法国的发展
谈歌曲中情感表达的重要性
中国手风琴专业发展与建设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