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校“思修”课如何摆正和评价“功利”的地位

2019-12-18 17:29卢林华
魅力中国 2019年43期
关键词:利己道德修养功利

卢林华

(广西职业师范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7)

一、高校“思修”课教材那些地方涉及到了“功利”问题

(一)第一章人生的青春之问部分内容

该章第二节正确的人生观,其中第一目科学高尚的人生追求,在谈到“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人生追求时,有这样一段话: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职业有不同、职位有高低,但只有自觉把个人之小我融入社会之大我,不为狭隘私心所扰,不为浮华名利所累,不为低俗物欲所惑,才能够在推动社会进步中创造不朽的业绩。

(二)第二章坚定理想信念部分内容

该章第一节理想信念的内涵及重要性第二目理想信念是精神之钙,一个人有了崇高坚定的理想信念,才会以惊人的毅力和努力成就事业。与此同时,一个人如果没有崇高坚定的理想信念,就可能浑浑噩噩、庸庸碌碌、虚度一生,甚至腐化堕落、走上邪路。

(三)第五章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部分内容。

该章第三节遵守公民道德准则第四目家庭美德。关于爱情的含义:爱情是一对男女基于一定的社会基础和共同的生活理想,在各自的内心现成的相互倾慕并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终身伴侣的一种强烈、纯真、专一的感情。另外,此处在谈到恋爱、婚姻家庭中的道德规范时,强调树立正确的恋爱观与婚姻观,不能片面或功利化地对待爱情,只追求外在形象或者只看重对方的经济条件,都无法产生真挚的感情,得不到真正的爱情。

同样是该章,在论述道德修养的正确方法和锤炼道德品格以及向道德模范学习等问题上,基本都是以批判态度和观点来否定“利己”的,实际上就是否定道德不能有利己的“功利性”。

二、问题所在

(一)观点明确清晰,论证却不清楚不充分

这样总结性评价的结果就是让人产生误会,或者让人难以信服。比如理想信念有关论述,教材强调有了崇高坚定的理想信念,才会以惊人的毅力和努力成就事业。本身论述的因果关系,是具有一定内在逻辑关系的推论。前者是因,行为是果。但教材因篇幅所限,未展开论述说明。什么是崇高的理想信念?按教材所涉及的内容看,当然是为人民服务。现实情况是,很多人开始确立的理想信念并不是明确和直接定位于为人民服务,而可能是谋生所需、个人兴趣爱好所致、个人职业理想所追求、甚至是家长所逼迫或学业所迫等,最后成就事业或者成就大事业,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这些理想信念者,绝非教材所说的那一类树立了特别的“崇高的理想信念”者。所以,教材读来让人有隔靴搔痒的感觉。更是让人觉得缺乏足够的说服力。至于说没有崇高理想信念,就可能浑浑噩噩、庸庸碌碌、虚度一生,甚至腐化堕落、走上邪路,此种观点和论述更是让人觉得不足采信。按高校思修课教材的观点,有理想信念和有崇高理想信念是有明显区别的,不是同一概念。没有崇高理想信念而成就一番事业,实现了人生价值的例子不胜枚举。教材本来之意是要说明崇高理想信念对人一生影响巨大,但在反论过程中用可能性来反推观点的正确性,由于说理不透,论证不充分,反而让人产生了疑问。有明显的说教特征,而不是用事实来说理。

(二)“说一不二”,让人觉得看法偏颇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看问题分析事物要用联系的观点方法,要注意事物的两面性。如果我们在论述某个问题时,只说了事物的某一面,不说事物相关联的另一面,或者把另一面放到别处去论述,这样读来很容易让读者产生认识上的偏差,这种偏差正是“说一不二”方法造成的。翻开高校思修课第五章第三节有关恋爱观与婚姻观的内容,就会明显发现教材对爱情的物质重要性基本没提及,相反却专门列出“不能片面或功利化地对待爱情”,强调了只追求外在形象,或者只看对方的经济条件,都无法产生真挚的爱情,也得不到真爱。其本意是好的,观点很难从原则上挑错。但是,读完总感觉著者只说了一半的话,另一半话省略了。给人的感觉是著者好像是要大学生们恋爱时别太看重物质的东西,更要注重精神方面的内涵。从理论上说,好像非常正确,但现实又似乎又不是这样的。如果能在同一地方说明爱情的物质重要性和如何摆正爱情的“功利”地位,则论述和观点给人的感觉则是另外一种境界。简单来说,真正的爱情“爱富不嫌贫”。物质的丰裕可以为爱情锦上添花,凭着富有两个人可以轻松构筑起爱情大夏。但是,光靠“富有”是配置不出爱情的“药水”,金钱很重要,终究取代不了“丘比特”之箭。所以,对待爱情重物质无可厚非,但把爱情物质化则是步入了爱情的陷阱,倒是可以用金钱作为爱情的试金石。

(三)对道德修养的“功利性”论述存在明显的模糊

首先,教材没有明确提出道德修养与“功利性是否存在矛盾”,道德修养与“利己”是否对立?是否只有从培养“利他”行为入手,才能建立起道德大夏。正是这样动辄就要“利他”的观点,使很多人不想离道德太近,以免被道德绑架。实际上,仅以“利己”、“利他”作为标准来衡量不道德或者道德是不恰当的。做“慈善”是典型的“利他”行为,一般而言当然是道德的。但如果慈善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善名”来荣耀自己,或者是为了获得更多个人利益,这样的慈善虽然客观结果还是“利他”,但已经没有爱心和善意,肯定是不道德的。“利己”是人与生俱来的天性,其本身并不是自私。只有损人利己或者损人不利己才是自私,才是不道德的。其实道德就是在“利他”中实现精神上的“利己”,是“利己”和“利他”的和谐统一。如果我们倡导道德总是从“利他”角度论述,甚至排除“利己”在道德产生形成中的作用,必然让道德远离多数人,与我们的目标背道而驰。

通过以上列举高校思修课教材中部分内容“功利”位置摆的不正,导致问题所生,不难发现否定思想道德修养中“功利”作用,会让道德高挂而没有信奉和践行。

猜你喜欢
利己道德修养功利
利他,是最高形式的利己
“利己”二面
概念辨析、条分缕析论述文走向“深刻”的策略路径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价值与教学改革探索
功在自己,利及他人
关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改革的思考
新高考改革选科制下功利取向分析
加强医院政工干部道德修养的思考
创业观念:利他主义
功利社会话功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