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传统文化对当代学生价值观形成之影响

2019-12-18 17:29周玉花
魅力中国 2019年43期
关键词:儒家孔子传统

周玉花

(永州市第四中学,湖南 永州 425000)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就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观念而言,前者自然对后者产生了长远的影响。这种影响有两面性,积极与消极并存。我们需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文化,推进当下的教育改革。而中国文化史上,儒家历来有重视教育的优良传统,长期以来形成了一整套教育理论与教育制度,对中国的文化教育事业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一、传统文化对教育观的影响

(一)对教育崇高地位的认识。古语有云,“巍巍上庠,国运所系。”俗语也称“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儒家学者一直将教育作为自己最基本的社会责任。《大学》中说:“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在古代教育中,治学与政治是一种相资以长的关系。如孔子提出了“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即把个人学习的好恶直接同治国能力的强弱联系在了一起。这也是中国教育最富特色的传统之一,这对我们今天认识教育的价值和定位也颇有启发。

(二)教育重点的选择。教育的直接对象是人。明确人作为教育活动的对象,这是一个具有教育本体意义上的大事件。孟子即言“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而从儒家学派正式创立以前的教育内容来看,“礼”不仅被列为“六艺”之首,而且其他各艺也几乎都是为礼服务的。如孔子就已经不再把礼乐仅仅视为一些具体的形式和仪节,而更加重视其精神实质,使得教育悲痛逐渐演变为以传授儒家经籍为主的伦理道德的培养。因此,可以说,伦理道德教育达到具有教育本体论的意义。

(三)教育目标的确立。教育的目标是什么?这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首先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儒家的创始人孔子是私人办教育的首创者,他有明确的教育目的,这就是把“士”培养成有道德、有理想和有治国才干的“君子”。儒家所谓的圣人、贤人、君子儒、大丈夫,大儒等,都是指的这类人才。孔子要培养的人必须具备两方面的条件:第一要有较高的道德修养。第二要有治国安民之术。即是说要德才兼备。假如我们把孔子子对德才两方面的要求作一比较,就会明显看到孔子的侧重点在德而不在才。他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述而》)“有德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宪问》)从这些言论里,德与才的本末主从关系是不难看出的。而由儒术到儒学的深刻变化,在教育领域必然要引起教育内容的变化,即逐渐演变为以传授伦理道德的培养。因此,可以说,中国千百年来所形成的“德、智、体“教育思想体系为传统儒家文化所奠定的。传统文化中征的合智德、通内外的教育理念对当代教育产生了极为广泛的影响。

二、反思传统文化对教育的消极影响

但传统文化也是一柄双刃剑,其中不少消极因素是我们今天必须反思的。束缚个性,压制自我、过分求同、抹杀差异的群体原则不利于培养学生自我意识和个性。中国传统教育是主张忘我和无我的。我国传统国传统教育奉行整体性教育和“无我”的精神追求,这种僵化的教育束缚了个性的发展和自由意识的培育,这是今天所必须反思的。教育的本质在于促进个性的完善化。今天必须要确立“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以个性为灵魂”的教育思想,创设宽松、和谐、平等、开放的教学环境,大胆的和学生平等地交流和沟通,让学生成为自由的个体。应该以学生个性发展为出发点,让其自由发展。古人的价值观念在认知上重传统重权威;在评价上重功名;在道德上重“仁义”。这促使了大部分学子研究学问的目的变成了做官。可以说,读书做官几乎是所有古代学子为学的目标。他们深信“十年寒窗无人间,一举成名天下知’。所以,即使是贫穷人家也都竭尽全力为儿子创造读书的条件,企图“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因此,古代的教育思想也打上了深刻的地主阶级的烙印,传统文化强调教育的巨大作用,是从进阶封建社会统治者出发的。甚至,传统文化强调要按照地主阶级的标准来教育学生,不许他们离经叛道,背弃师法。

教育目标的偏颇。传统的价值取向制约着教育目标的定位。传统文化历来重视个体道德修养,而轻视生产、科技知识,这不利于当代学生的全面发展。由于社会“轻稼穑、百工之艺”观念的影响,使孔子的教育目的亦专注于培养“治人之劳心者”,而对职业教育的最初存在形态嗤之以鼻。据史料记载,樊迟请学稼,请学为圃,孔子以己不如老农、老圃为由而拒绝教,并认为樊迟没出息。这也恰巧说明了,当时受社会政治对人才需求的影响,教育目的不是培养“劳力者”,而是培养“劳心者”,是故,孔子也难以摆脱其束缚,而将职业教育这一重要教育类型拒之门外。

总之,一方面,传统文化具有“化民成俗”、稳定社会、团结民族的正面意义;另一方面,它也有灌输纲常礼教、维护等级秩序的负面意义。从文化教育史甚至比较文化的角度来评价也是如此。一方面,儒家教育理念具有重视德性培养、强调精神人格、发展人文素质、树立社会责任的长处,这对于将教育片面发展为传授专业知识、培养谋生手段的西方现代教育是有着重要借鉴意义的。但另一方面,儒家人文教育具有泛道德主义教化论倾向,没有能开启现代科学知识的系统传授。因此,需要反思其缺陷,使民族性与全球化接轨,推进世界文明、教育的发展和进步,建立一种既合乎自己的传统、又能走向世界、走向未来的教育理论。

猜你喜欢
儒家孔子传统
从“推恩”看儒家文明的特色
孔子的一生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孔子的一生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刘涛《音调未定的儒家——2004年以来关于孔子的论争·序》
郭店楚墓主及其儒家化老子学
从“以直报怨”到“以德报怨”
——由刖者三逃季羔论儒家的仁与恕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