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高校体验式思想政治教育现状调查与策略分析

2019-12-19 02:02刘胜蓉
广西教育·C版 2019年9期
关键词:现状调查策略分析

【摘 要】本文通过对民族地区高校体验式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调查分析,认为当前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社会化程度不高、呈现形式化倾向、学生对体验式思想政治教育重视度不够等问题,论述民族地区高校体验式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建立健全的体验式思想政治教育保障体系;以“课程思政”为切入点,完善体验式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建立科学的体验式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

【关键词】民族地区高校  体验式思想政治教育  现状调查  策略分析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9C-0023-02

由于社会历史等各方面的原因,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较经济发达地区相对滞后,为了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和实现各族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民族区域内的教育水平,培养高素质、高科技人才是关键,而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故提高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显得尤为重要。但就目前来说,传统的认知说理、理论灌输等方法已难以满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体验式教学法更加关注受教育者的主动性,注重因材施教,注重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教育,也更加重视实践技能的获得,使学生通过自主体验,更好地实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因而其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能够解决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缺少针对性、创新性的问题。为了了解民族地区高校体验式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的现状,从而有针对性地完善,本课题组成员对广西桂林地区的几所高校进行了实地调研,并对这些调查结果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民族地区高校体验式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一)调查概况。2019年3月至5月,课题组成员对桂林地区几所高校就体验式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的相关情况进行了调查。本次调查主要采取问卷调查与访谈两种方式进行,问卷调查针对高校四个年级在校学生,访谈对象包括少数大学生及高校相关教师。问卷发放800分,一共回收756份,有效率为94.5%。调查内容涉及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现状及取得效果;思想政治教育采用的方法、形式、内容及体验式思想政治教育的运用情况等。考虑到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生的差异性,调查对象涵盖大一到大四四个年级的学生,各发放调查问卷200份。

(二)调查结果分析。具体如下:

1.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程度不高。所谓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化不仅仅是把思想政治教育推向社会,联合整个社会力量来共同承担和完成思想政治教育,更重要的是要立足社会本位,把握时代背景及发展的趋势,把准整个社会的心理需求,及时调整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方法、规范引领全民社会价值体系,让全体大学生关注社会、参与社会进而树立服务社会的意识。而在实际调查中,很多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仅局限于学校,甚至仅落在专职的思政课老师和辅导员肩上。在问卷调查中,关于问题“您当前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什么”的回答,被调查学生中62%选择学校,17%选择家庭,21%选择社会;在对问题“您觉得生活中对个人思想道德影响主要来自?”的回答中,有51%的学生选择来自社会,32%的学生选择来自学校,仅有不足17%的学生选择来自家庭。从这两组数据可以看出,虽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学校,但学校对其的影响不一定是最大的,一方面说明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投入不足,另一方面说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是一个大趋势。另外,在对“学校是否创建多种社会实践平台,实施多元化体验式思想政治教育”的调查中,47%的学生选择“很少”,20%的学生选择“没有”,33%的学生选择“有”,但备注强调学校方面只注重专业实践,忽视政治思想的表现与职业道德相关培训体验。这些都说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程度不高,脱离了现代化建设和学生生活的实际社会。

2.高校体验式教育呈现形式化倾向。大多数高校经过长达多年的积累、提炼而逐步形成自己独有的校园文化特色,比如定期举办大学生科技艺术节、大学生淘宝节、“校园十佳民歌手”、“三下乡”志愿者等具有本土特色的活动,这些活动对于丰富学生校园文化生活、建设优秀的校园文化、提升学生综合素养能够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然而,通过调查发现,这些品牌校园文化活动的推广很多时候都流于形式,看上去热闹,学生参与的热情不高、兴趣不大。在对“你如何看待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问题的回答中,只有23%的学生选择“积极参与,颇有收获”,35%的学生选择“无所谓”,将近一半的学生选择“被动参与,疲于应付”。在对“您认为搭建校内实践平台,着力对学生进行日常体验式思想政治教育能解决什么问题”的调查中,有高达59.9%的学生选择“理论空洞,实践流于形式,难以解决实际问题”,有30%的学生选择“校内实践活动中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泛化,夸大政治的功能和导向性”,不到11%的学生选择“校内实践活动从实际生活出发,对新事物、新问题有指导作用”。这足以反映出高校校园文化相关实践活动的开展只是追求外在形式上的某种轰动,忽视了活动被赋予的深刻内涵,内容和形式缺少新意,没有内核,只是以固有的模式定期当作某种任务完成,让学生觉得收获不大,应付了事。

3.学生对体验式思想政治教育重视度不够。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大学生作为参与体验的实践主体,首先需要自身理念先进、参与态度积极,并且通过参与不同的实践活动、投入自己的真情实感、不断内省反思最后才能完成综合素质与品行的外行与内化。通过调查发现,在对“您在大学期间最想得到的是什么?”问题的调查中,有69%的学生选择“过硬的专业知识”,22%的学生选择“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另外将近10%的学生选择“无所谓,多一种历练”;在对“您对高校目前的体验式思想政治教育方式认可吗?”问题的调查中,选择“不认可”的学生占49.8%,选择“无所谓”的学生占29.9%,选择“比较认可”和“非常认可”的学生不到20%。这些数据反映出当前很多学生注重本专业技能训练,忽视综合素质培养,由于学生认知不足,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够重视,导致体验式思想政治教育难以真正落实,实效性不强。

二、民族地区高校体验式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分析

(一)建立健全的体验式思想政治教育保障体系。教育要想见成效,必须有一个完整的保障体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尤其如此。为了创新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凸显成效,要集政府、社会、学校各方有效资源,从法律、制度、经费、师资、安全上给予充分保障。首先,政府或相关教育行政部门通过颁布教育法规来明确各部门职责、协调各方面工作,保障高校体验式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开展。其次,建设一支管理能力强、高素质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高校可通过定期培训、岗位技能比赛、外出调研学习等方式来加强教师队伍理论水平、思想素质,提升教师工作能力。再次,加大经费投入。没有经费作为支撑,体验式思想政治教育也只能是不切实际的空谈,高校必须提前、合理规划实践教学相关的经费使用,整合社会各方资源为体验式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开展提供财力、物力保障。最后,加强安全教育。将安全教育始终放在第一位,时时讲、刻刻讲,做好学生安全教育工作,严格制定相关外出体验活动的管理规章制度,提前做好体验式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突发事件的安全预案,杜绝人为原因造成的安全隐患,为体验式思想政治教育保驾护航。

(二)以“课程思政”为切入点,完善体验式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课程思政”是当前高校教育理念的一项巨大变革,也是思想政治教育自身复杂性对高校教育提出的必然要求。一直以来,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处在一种“特立孤行”的局面,思政教师“单兵作战”“相互分离”是思想政治课与其他课程呈现的困境。高校应以“课程思政”为切入点,除了开设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程外,必须深入挖掘其他各类专业课程中潜藏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充分发挥高校各门课程的育人功能,尽力促使每门课程都成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共同体,成为学生体验式思想政治教育的组成部分,涵盖并渗透在教育和实践的各个层面,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立足不同学科的独特视角、教学理念,将体验式教学方法渗透其中。具体的做法是从当前大学生需求出发,与时代发展相适应,遵循大学生成长规律,立足民族地区人才培养目标和每门课程学科优势,从顶层进行系统设计,在不同专业课程教学目标的制定过程中注重“术道结合”,通过体验式教学在专业实践课程中的运用,让学生实现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同时引起情感共鸣与行为认同,最终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导的有机统一。例如在校内可以将体验式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创业实践课相结合,让学生进行角色体验与情感模拟,实现专业课程的价值深化与拓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求实精神与诚实守信的品质;校外可以到企業开展体验式就业教育活动,组织学生参与企业社会实践、岗位实训等一系列岗前职业体验活动,让大学生在体验活动中清醒认识自身的优势与劣势,最终知道朝着哪个方向去完善自我,进而明确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并为之努力奋斗。

(三)建立科学的体验式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民族地区高校体验式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与实施,首先要关注整个体验的过程,引入过程性评价机制,重视对大学生实践环节的考核,将他们在实践活动全过程的实际表现作为考核指标,充分对比大学生不同成长阶段在思想状况和身心状况方面的情况,进行横向与纵向比较,在对比中充分考虑个体差异性来制定不同年级与不同年龄阶段的评价标准,以此激发他们参与体验式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另外,体验式思想政治教育是民族地区培养合格大学生的重要手段,其评价结果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调节器和指挥棒,具有较强的导向功能。所以,除了重视过程,也应该重视结果。但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评价结果的主要方式属于知识应试检测,追求分数的高低,这样的评价方式过于片面。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应以促进大学生的发展为目标,评价标准应以社会的根本需求为导向,其“量化”的内容除了考核学生的认知领域,还有情感、行为领域,通过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客观、科学、全面地评价大学生思想政治综合素质,把结果评价和过程评价相结合,全方位、客观公正地记录学生体验的过程、考核实践报告结果,争取做到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考核有据可查,严谨客观,促进评价体系的科学公正。

本课题组对民族地区高校体验式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现状进行剖析,提出改进民族地区高校体验式思政教育的策略,为进一步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改变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理念提供借鉴,同时也为提升民族地区大学生的综合素养与专业素养,给民族地区培养德才兼备的接班人作出应有贡献。

【参考文献】

[1]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范倩.大学生体验式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8(5)

【基金项目】2018年度广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民族地区高校体验式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与实践”(2018LSZ023)

【作者简介】刘胜蓉,女,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政治经济与管理系副教授,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责编 苏 洋)vvvv

猜你喜欢
现状调查策略分析
小学教师职业态度及其影响因素的现状调查及改进对策研究
新密市冬季晨练人群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
贵州民歌引入音乐教育的策略分析
高职院校助困体系构建的现状调查
当前我国专业英语教学的现状与策略研究
云南省民族地区农村小学体育教师现状调查研究
服装电子商务发展浅析
太原市高中足球运动开展现状及建议
完善计算机通信网络安全的策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