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疗前心理应激的影响

2019-12-20 10:11夏晓琼
关键词:评量冠心病护理人员

夏晓琼,冯 钰

(南部县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四川 南充 63730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7年4月~2018年4月,将100例冠心病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患者50例,观察组患者50例。对照组男患者27例,女患者23例,年龄48~83岁,平均(65.5±8.4)岁;观察组男患者31例,女患者19例,年龄51~84岁,平均(67.5±8.7)岁。上述资料组间对比均保持同质性(P>0.05)。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护理,包括饮食护理以及密切关注患者各项生命体征等。观察组在常规护理上加心理护理干预,其内容主要包括:①心理状况评估。患者在入院后,护理人员应采用焦虑、抑郁评分量表对患者心理状态进行评估,从而了解患者的心理状况。②认知干预。护理人员应定期对患者及其家属讲解冠心病发病原因、介入治疗过程等,通过让其了解疾病发病机制、治疗措施等,可以提高对疾病的认知,从而让其积极的配合开展临床各项工作。③家庭支持。护理人员应及时对家属讲解情感支持的重要性,鼓励亲人多陪护患者、精神上关心患者,以消除其独孤、抑郁等不良情绪,从而让其感受到家庭的温暖,释放心理压力。

1.3 观察指标

(1)心理状态判定标准。选用Zung氏焦虑、抑郁自评量表对冠心病患者进行评分,采用百分制,分数越高代表患者的焦虑、抑郁状态越严重。

(2)护理满意度。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患者进行评定,满意度标准为满分100分,非常满意是>90,部分满意:60≤分数≤90,不满意:<60分。总满意度=(非常满意+部分满意)/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SPSS 21.0软件处理文中数据,定量资料(护理满意度)以n、%的形式表示,行X2检验;计量资料(焦虑、抑郁自评量表评分)以“±s”表示,行t检验。P<0.05则表示差异显著。

2 结 果

2.1 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前、后心理状态评分

护理前,对比两组患者心理状态评分(P>0.05);护理后,对照组患者心理状态评分,明显高于观察组(P<0.05),如表1所示。

表1 对比2组患者治疗前、后焦虑、抑郁情况(±s,分)

表1 对比2组患者治疗前、后焦虑、抑郁情况(±s,分)

组别 n 焦虑自评量表评分 抑郁自评量表评分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对照组 5 0 7 3.4±8.7 5 9.8±6.2 4 9.7±5.1 4 2.8±3.4观察组 5 0 7 2.5±8.5 2 9.2±5.4 4 9.3±4.9 2 4.2±3.1 t 0.5 2 3 2 6.3 1 7 0.4 0 0 3 9.1 8 9 P 0.3 0 1 0.0 0 0 0.3 4 5 0.0 0 0

2.2 对比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

护理后,对照组患者总满意度为78.00 %(39/50),其中非常满意16例(32.00 %),部分满意23例(46.00%),不满意11例(22.00 %);观察组患者护理总满意度为96.00%(48/50),其中非常满意21例(42.00%),部分满意27例(54.00%),不满意2例(4.00%)。对照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明显低于观察组,(x2=7.162;P=0.007<0.05)。

3 讨 论

心理应激主要是由于紧张刺激引起的身心紧张状态,并伴有一定程度的心理活动、躯体功能改变。对冠心病患者而言,冠状动脉介入术是一种严重的心理应激源,一旦发生心理应激,不仅会严重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还会给患者的治疗效果造成影响,甚至会给手术效果造成影响。因此,在对冠心病患者进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时,通过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干预,能够以患者的疾病情况和心理状态作为依据,为其制定出完善的心理护理干预方案。据相关研究结果显示,在对冠心病患者进行治疗时,通过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可以缓解患者焦虑、悲观等负面情绪,从而能够让其积极的配合治疗、护理工作。护理人员通过定期对患者及其家属讲解相关疾病以及治疗措施知识,可以使其对疾病和治疗方案具有正确的认识,对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具有重要作用。

总而言之,对冠心病患者开展心理护理干预,能够改善介入治疗前的心理应激,并提高对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猜你喜欢
评量冠心病护理人员
冠心病心绞痛应用中医辨证治疗的效果观察
sST2水平与冠心病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ADAMTs-1、 CF6、 CARP在冠心病合并慢性心力衰竭中的意义
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隔离病区护理人员希望水平、心理健康及其影响因素
台湾地区素养导向的语文评量研究及其启示
护理管理者如何保护和调节护士的身心健康
心理量表,你应该知道的那些事儿
护理人员奖500被批“寒酸”
大数据时代基于OBE的线上会计基础培训评价
重症监护病房护士的压力源分析及应对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