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家书》看曾国藩用人参治家

2019-12-22 17:28王博凡吴泠璇
人参研究 2019年5期
关键词:家书人参曾国藩

王博凡,吴泠璇

(1.抚松县文联,抚松 134500;2.抚松县委党校,抚松 134500)

《曾国藩家书》是“中国四大家书”之一。通过《家书》,我们发现,曾国藩坚持“和以治家”“俭以齐家”“勤以持家”,重视发挥人参在治家中的重要作用,让人参进入到家训家风的领域。

1 继承传统儒学,重视家训家教

曾国藩(1811年—1872年)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谥文正,汉族,湖南省长沙府湘乡县人。清朝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他是晚清重臣,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著有《曾国藩家书》和《冰鉴》等。

在政治上,曾国藩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但在儒学领域,他集中国传统文化之大成,融会贯通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对“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有个人体会与独到见解,被誉为“古今第一完人”。

《曾国藩家书》是曾国藩的书信集,成书于清19世纪中叶。记录了曾国藩在清道光30年至同治10年前后达30年的翰苑和从武生涯,大概1500封,所涉及内容广博,既有治军为政之道,又有人生处世之谈,是研究其人及这一时期历史的重要资料。

在《曾国藩家书》中,有很多关于家庭生活的内容,这些书信体现了他对家训家风的理解与要求。所谓“和以治家”就是家庭成员人人孝悌的原则。孝就是对父母、对长辈的感恩、尊敬与赡养。悌是指兄弟之间和睦友爱,也就是同辈之间的融洽与和谐。他写给弟弟的信最多,足见他对兄弟之间关系的重视。《家书》中有20多封信40多次提到人参,就给了我们了解曾国藩用人参治家的线索与借鉴。

2 深谙养生之道,推崇人参功效

曾国藩虽然坚持 “俭以齐家”,但对人参却极为推崇,不仅自己常吃人参,从中感受到了人参的功效与价值。如“禀父母·贺六弟成就功名”中,他说:“男身体平安,现服补气汤药,内有高丽参焦术,男妇及孙男女四人并如常。”

曾氏家族重视养生强身,从曾国藩的爷爷开始,就教导子弟要早起。曾国藩征战多年,戎马一生,为保证健康自己总结出了一套养生强身之术,同时列为家训的重要内容。

一般认为,曾国藩的养生健体之道可以归纳为八个方面:第一,眠食有恒,即吃饭睡觉有规律。“养生之道,当于‘食眠'二字悉心体验。”“起早尤千金妙方,长寿金丹也。”第二,惩忿或胸无恼怒,即控制好情绪,特别是负面情绪。第三,静坐有常时,即要有规律地练习静坐。第四,节欲,即房事有节。第五,临睡洗脚。第六,习射有常用,即坚持体育锻炼。第七,黎明吃白饭不沾点菜,即早上起来后吃一碗白饭。第八,饭后千步走。

在总结养生经验的同时,曾国藩把服用人参作为补益的一项重要内容。在 “致九弟四弟·早起乃健身之妙方”中,他说:“吾平生颇讲求惜福二字之义,近来补药不断,且蔬菜亦较奢,自愧享用太过;然亦体握大弱,不得不尔。胡润帅李希庵常服辽参,则其享受更有过于余者。”从上面这段话我们可以看出,曾国藩因为自身体弱必须服用人参,他认为这种行为是一种享受,而且经常服用人参是一件让人羡慕的事。

3 事亲谋求欢心,送参希冀和睦

曾国藩在用人参处理家事过程中,真心希望长辈亲友能通过服用人参达到祛病强身健体增寿的效果,也总结传授了一定的中医养生知识,还通过赠送人参等方式来平衡家族内部的各种关系。

3.1 治家以孝为本,重视赡养祖辈

曾国藩在《家书》中说:“家中兄弟子侄,惟当记祖父之八个字,曰‘考、宝、早、扫、书、蔬、鱼、猪'。 ”但他又说:“读书以训诂为本,作诗文以声调为本,事亲以得欢心为本,养生以戒恼怒为本,立身以不妄语为本,居家以不晏起为本,作官以不要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这里,曾国藩强调要尊重听从祖训,同时强调“事亲以得欢心为本”,说明曾国藩希望长辈在得到人参滋补的同时也能心情欢畅,颇有药物治疗与心理安慰相辅相成的味道。

在“禀祖父母·报告考差信”中,曾国藩说:“孙在京平安,孙妇及曾孙兄妹皆如常。前所付报,谅已到家。高丽参目前难寄,容当觅便寄回。”再如“禀祖父母·述与英国议和”中,他说:“知祖母于七月初三日因感冒致恙,不药而愈,可胜欣幸!高丽参足以补气,然身上稍有寒热,服之便不相宜,以后各领斟酌用之,若微觉感冒,即忌用此物,平日康强,和入丸药内服最好。”这里,祖母“不药而愈”,曾国藩“可胜欣幸”,他建议祖母“和入丸药内服最好”更多了一种牵挂与嘱咐的意味。

3.2 解说人参区别,表达深切关爱

曾国藩在《家书》中40多次提到人参,但说到高丽参的次数比较多,只有3次提到辽参。除前文“胡润帅李希庵常服辽参,则其享受更有过于余者”说明服用辽参非常享受与奢侈以外,在“字谕纪泽、纪鸿儿·学祖父夜夜洗脚不轻服药”中,曾国潘说:“母患头昏泄泻,自是阴亏脾虚之症,宜以扶阳补脾为主。近日高丽参易照浮火,辽参贵重不可多得……道光二十八年,尔母在京大病,脾虚发泻,即系重服参、术、耆而愈。”

在“禀父母·近得次孙郭雨三欲妻之以女”中,曾国藩则强调辽参贵重,足见其孝心可嘉。说:“祖大人之病未知近日如何?两次折弁皆无来信,心甚焦急。兹寄回辽东人参五枝,重一两五钱。在京每两价银二十四两,至南中则大贵矣。大约高丽参宜用三钱者,用辽参则减为一钱;若用之太少,则亦不能见功。祖父年高气衰,服之想必有效……若辽参则醇正温和,万无流弊。”清朝时期一两白银大概等于现在的人民币750元,实际上一两白银在清朝的购买力要比今的750元大的多,不同地区的购买力也有差异。仅以一两白银等于750元人民币计算,“重一两五钱”的“辽东人参五枝”约等于人民币2.7万元。另外,正常情况下野山参折干率是0.2左右,“辽东人参五枝”鲜重时应在5两左右,也就是说每棵鲜参平均一两左右,十分贵重难得,足见用心良苦。

3.3 关心两方父母,以示一视同仁

曾国藩经常向家里寄人参,或托人带回家乡,主要是送给父母亲友。如在“禀父母·劝两弟学业宜精”中,“正月间,俞岱青先生出京,男寄有鹿脯一方,托找彭山屺转寄,俞后托谢吉人转寄,不知到否?又四月托李丙冈寄银寄笔,托曹西垣寄参并交陈季牧处,不知到否?”

通过《家书》,可以看出,曾国藩对待岳父同样孝顺、发自内心。在“禀父母·报告两次兼职”中,他说:“外办江绸套料一件,高丽参二两,鹿胶一斤,对联一副,为岳父庆祝之仪。恐省城寄家无便,故托彭律楼带至衡阳学署。”

3.4 促进夫妻恩爱,感怀手足之情

曾国藩不仅送长辈们人参,还把人参送给妻子和弟弟,让家庭氛围更加温馨。他送给妻子,在“欧阳夫人左右·望勤苦谨慎为子孙榜样”中,曾国藩说:“吾夫妇居心行事,各房及子孙皆依以为榜样,不可不劳苦,不可不谨慎。近在京买参,每两去银二十五金,不知好否?兹寄一两与夫人服之。”这里,每两人参去银二十五金,与前文“在京每两价银二十四两”还要贵一两银子,应该也是“贵重不可多得”的辽参,当然也有其它可能。不管怎么说,都是对妻子劳苦持家的感激与爱惜。

对弟弟们,他也毫不吝啬。在“致诸弟·喜述得会试房差”中,他说:“朱啸山于十六日出京,余寄有纹银百两,高丽参一斤半,书一包,内《子史精华》六套,《古文辞纂》二套,《绥寇纪略》一套,到家日查收。”同样,在“致诸弟·述改建祖屋之意见”中,“家有喜事,腕盏菜货。亦有地安置,不至局促,不知可否,家中高丽参已完,明春得便即寄,彭十九之寿屏,亦准明春寄到。”

在“致九弟四弟·早起乃健身之妙方”中,曾国藩,“澄侯沅甫两弟左右:接家信,知叔父大人,已于三月二日安厝马公塘。两弟于家中两代老人养生送死之事,备极敬诚,将来必食报于子孙。闻马公场山势平衍,可决其无水蚁凶灾,尤以为慰。澄弟服补剂而大愈,幸甚幸甚!”这封信后面提到了“胡润帅李希庵常服辽参,则其享受更有过于余者”,对照来看,“澄弟”所服的“补剂”应为辽参,而且很有可能是曾国藩赠送的,在“两弟于家中两代老人养生送死之事,备极敬诚,将来必食报于子孙”之外,作为兄长,他对两个弟弟在老家处理家族事务、操办老人丧事已经表示慰问、有所回报,体现了他对“悌”的理解与实践。

3.5 深谙人情世故,馈赠亲朋好友

在“致诸弟·必须亲近良友”中,曾国藩说:“四位老弟左右:四月十六日,曾写信交折弁带回,想已收到,十六日,朱啸山南归,托带纹银百两,高丽参一斤半,书一包,计九套,兹因冯树堂南还。又托带寿屏一架,狼兼毫笔廿枝,鹿胶二斤,对联堂幅一包,内金年伯耀南四条,朱岚暄四条,萧辛五对一幅,江氓山母舅四条,东涤舅父四条,父亲横批一个,叔父折扇一柄,乞照单查收,前信言送江岷山东海高丽参六两,送金耀南年伯参二两,皆必不可不送之物,惟诸弟禀告父亲大人送之可也。”在“禀父母·取借款须专人去”中,曾国藩又特别嘱咐:“男妇服附片高丽参熟地白术等药,已五十余日,饭量略加,尚未十分壮健。然行事起居,亦复如常,孙男女四人,并皆平安,家中仆婢皆好,前有信言寄金年伯高丽参二两,此万不可少,望如数分送。”对金耀南年伯,他叮嘱弟弟们“必须亲近良友”,又告知父母“此万不可少,望如数分送”。

即便是为母亲办理丧事、家中积蓄不多的特殊时期,他也念念不忘对亲友表达情意。在“谕纪泽·料理丧母之后事离京”中记有“我本思在江西归家,凡本家亲友,皆以银钱赠送,今既毫无可赠,尔母归来,须略备仪物,但须轻巧不累赘者,如毡帽挽袖之类,亦不可多费钱,如硇砂膏服药之属,亦宜带些,高丽参带半斤。”这里,除“毡帽挽袖之类”“硇砂膏服药之属”外,还想着“高丽参带半斤”,可见曾国藩对亲友的重视。

3.6 选择恰当时机,表明祝福心迹

借庆寿送人参,遵循敬老传统。在“禀父母·寄银还债济人”中,曾国藩说:“男又托渠带银三百两,系蓝布密缝三包,鹿胶二斤半,阿胶二斤,共一包,高丽参半斤一包,荆七银四十两一包,又信一封,交陈宅,托其代为收下,面交六弟九弟。”结合下文“廿二夜,男接家信,得悉一切,欣喜之至!祖父大人七旬晋一大庆,不知家中开筵否?男在京仅一席,以去年庆寿故也”来看,曾国藩“高丽参半斤一包”主要是送给祖父,应该是达到了“事亲以得欢心为本”的目标。在“致诸弟·喜述得会试房差”中,“朱啸山于十六日出京,余寄有纹银百两,高丽参一斤半,书一包,内《子史精华》六套,《古文辞纂》二套,《绥寇纪略》一套,到家日查收。加紧有寿及等项,尚未办齐,待筠仙带归。”他同样选择了庆寿时节。

用人参作贺礼,表达祝贺之情。如在“禀父母·勿因家务过劳”中记有“父母亲大人膝下:十六夜,接到六月初八日所发家信,欣悉一切。祖父大人病已十愈八九,尤为莫大之福!六月二十八日,曾发一信升官事,想已收到。冯树堂六月十六日出京,寄回红顶补服袍褂手钏笔等物。廿八月可以到家。贺礼惟七月初五日出京,寄回鹿胶高丽参等物,廿九月可以到家。”在这里,把祖父病已痊愈、自己升官的事与寄回人参作贺礼的事情并提,喜上加喜的味道十足。

3.7 叮嘱以参入药,传递真情实意

《家书》表明,曾国藩精通医理,重视人参,并且通过书信不厌其烦地加以解说,反映了其“和以治家”的一如既往。如“澄侯、沅浦、季洪三弟左右·考妣改葬事不可缓”记有“科一喉痛,系先天火亏之症,宜服参茸姜附等药,庶可一劳永逸,切不可服凉药,千万记之。”在“致九弟·劝捐银修祠堂”中,曾国藩说:“饵滋补,较善于药,良方甚多,较善于专服水药也。”这里的“饵”常被译为“人参燕窝”,说明他不仅懂得“食补胜于药补”的道理,也劝说九弟寻求良方增强体魄。

他对人参再造丸的描写说明也说明了这一点,“禀父母·近得次孙郭雨三欲妻之以女”中记有“又寄回再造丸二颗,系山东杜家所制者。杜家为天下第一有福之家,广积阴德。此药最为贵重,有人参、鹿茸、蕲蛇等药在内,服之一无流弊,杜氏原单附呈,求照方用之。”

通过《曾国藩家书》,我们还可以了解到,病危吃人参在当时众所周知、习以为常。如“禀父母(道光二十四年正月二十五日)”记有 “陈岱云之贤配于正月八日仙逝。去年岱云病时,曾经割臂疗夫。十二月初二日生一子,小大平安。至除夕得气痛病,正月初三即服人参,初八长逝。岱云哀伤异常,男代为经理一切。”正因为服用了5天人参,已尽心力,也就可以无悔了。

3.8 希冀以参传情,缓解支出压力

曾国藩还把人参用作减少利息的礼品,如“致诸弟·取款及托带银”记有“受恬之钱,既专使去取,余又有京信去,想必可以取回,则可以还江岷山东海之项矣,氓山东海之银,本有利息,余拟送他高丽参共半斤,挂屏对联各一付,或者可少减利钱,待公车归时带回。”再如“禀父母·送参冀减息银”记有“高丽参,男意送江岷山东海二家六两,以冀少减息银。又送金虔竺之尊人二两,以报东道之谊,听大人裁处。”在这里,“又送金虔竺之尊人二两,以报东道之谊”虽然不是为了减少利息,也是为了表达情意。

总之,在重视家训家教家风的今天,通过研究《曾国藩家书》,我们不仅能体会到曾国藩“和以治家”的思想,有所收获和启迪,还能从中感受到清朝晚期中医药与人参的现实情况。

猜你喜欢
家书人参曾国藩
跟曾国藩学修身
清晨忆家书
一封家书
清爽可口的“水中人参”
曾国藩吃牢饭
重读“红色家书”
曾国藩背书
人参娃娃
一封迟到15年的家书
曾国藩的读书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