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音乐在青少年心理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探究

2019-12-23 12:22张宇隆
人文天下 2019年12期
关键词:流行音乐青少年心理

张宇隆

一、流行音乐的概念

“流行音乐”起源于西方社会, “popular music”即流行音乐,泛指通俗易懂、轻松活泼、易于流传拥有广大听众的音乐。流行音乐有别于严肃的古典音乐和传统的民间音乐,它根植于普通民众的生活中,代表着大众群体的意识观念和审美趣味。

在我国,流行音乐是指现阶段在我国流行的、以工业化生产为基础、以现代化媒体为传播途径的、在题材上贴近现代生活的通俗易懂的音乐形式。因为它具有时尚性和娱乐性,曲风大都动感活泼,演唱者充满青春活力,所以它的受众主要是处在成长期的兴趣广泛、好奇心强烈、叛逆心理较重的青少年。

二、流行音乐的特征

(一)大众性

首先,流行音乐的题材和表现内容一般取自日常生活,包括亲情、友谊、爱情、思乡等方面,传达的情绪多以喜悦、惆怅、苦闷、仿徨为主,其中以爱情主题居多。虽然有时也会涉及人生、理想等较为严肃的社会题材,但流行音乐以普通民众为消费主体,因此更强调自身的大众性。其次,流行音乐的唱法音域适中,适合未经专业声乐训练的普通人演唱,使得它拥有了相当数量的音乐受众。

(二)通俗性

不同于高雅音乐的严谨形式和深刻内涵,流行音乐节奏明快、旋律轻松,所以让人觉得易学易唱,从而得以更广泛地传播。流行音乐具有文化属性和商品属性的双重属性,即流行音乐的创作和演唱既要顾及自身的艺术水准,也要考虑到音乐作品是否能够广泛传播和利润是否能够最大化。而建立在此基础上的流行音乐便是能满足具有代表性的社会心理并能为大众普遍接受的音乐形式。就社会大众而言,他们并不注重音乐的内涵和艺术水准,其简练的形式和时尚的内容才是他们关注的重点。

(三)参与性

古典音乐强调形式上的严谨和内容上的高雅,流行音乐则不同,流行音乐允许受众对同一音乐作品产生不同的情感体验,允许受众对音乐作品进行再创作,从而演绎出具有自己风格的音乐并自得其乐。流行音乐的参与性是高雅音乐难以具有的,也正是这种参与性决定了流行音乐具有极广阔的群众基础,大众对流行音乐也有着高涨的参与激情。流行音乐的这些特征极大地满足了大众的文化需求,被一代代的青少年所追捧,引起了青少年学生的狂热追求,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四)音疗性

音乐对人的身心具有一定的治疗和治愈效果,这个效果称谓疗愈功能。音乐的疗愈自古就有,从远古的巫术到古希腊神话里的阿波罗,以及我国的“五音疗法”都是对音乐疗愈性的印证和梳理。流行音乐的疗愈性不同于古典音乐就是来自其门槛低、简单易懂、旋律轻松、达到其吸引力强、容易接触、互动力强的效果。让更多人即使没有音乐基础,只要能感受到其中的旋律就达到疗愈目的。一把吉他、电吉他和一架电子钢琴等乐器,就可以把人带入到或活泼、或悲伤、或忧郁、或欣喜的情境中去,而且患者 (被治疗人)也可以自己动手体验、创作流行音乐,从而达到释放情绪、开解心理的作用,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心里医疗机构采用音乐疗法来治疗患者心理疾病的原因。流行音乐改变古典音乐患者只是接受者和欣赏者的单性结构,变为患者既可以是音乐的接受者,也可以自己动手体验、弹奏音乐的双向结构,让音乐的疗愈性在多层面发挥。

三、青少年心理发展特征

对于青少年的年龄阶段界定,不同的组织有不同的标准。在我国,青少年一般指初中到高中阶段年龄的花季少男少女。青少年正处于发育期,是从儿童成长为成人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的青少年心理发展处于一个过渡阶段,即从依赖父母的儿童心理向自立自主的成人心理过渡。这一时期的青少年处于心理发展的重要阶段,他们的认知能力、感知能力、自我意识等都开始迅速发展,具有强烈的独立意识和自尊观念等。

(一)思维特征

青少年的心理发展首先体现在他们的思维方式上。儿童时期的个体对外界的观察是不自觉的、无目的性的,到了青少年时期个体意识觉醒,开始自觉的、有目的性的观察事物,并且能够依据自己的观察做出相应的判断。

其次,青少年的逻辑思维能力开始增强,能够理解较为复杂的事物。青少年思维能力发展的特点是概括能力、理解能力和推理能力增强,抽象逻辑思维在思维中逐步处于优势地位。他们能够进行抽象思维,越过事物的表面,追寻事物的本质。处理问题时不但能考虑如何解决问题,还能反思自己的处理方法。

(二)情感特征

由于身体内部各种激素分泌的变化,青少年的情感变得十分丰富。他们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渴望体验不同的生活,大胆追求自己向往的事物,生理上的性成熟会引发爱情意识的萌动。青少年对情感的自我调节能力增强,不再无所顾忌的表达自己的情感,随着知识和智力的发展,青少年在表达情感时具有明显的委婉性。但是由于缺乏一定的社会经验和人际交往经验,青少年的情感表达方式不够成熟,表达方式往往是直来直往的简单方式。

青少年的情绪波动较为剧烈。青少年时期的个体的心理状况具有不稳定性,他们的情绪往往大起大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例如,当他们处于顺境时就会情绪高昂,十分振奋,当他们处于逆境时,就会表现的低落和消沉。

(三)自我意识的特征

青少年的自我意识有了新的发展,道德品质增强并初步形成了世界观。青少年对自身的认识,包括自我观察、体验、评价、监督等心理体验构成了他们的自我意识。青少年不仅对外部世界充满兴趣,对于内心世界也充满好奇,他们开始重视人的内心世界,能够体会内心世界的丰富多彩,能够感受自我及他人内心的思想、情绪、情感等特点。他们能够概括性的分析自己和别人的个性品质,可以较深刻、全面地剖析自己,知道自己内心的需求并大胆追求。

四、流行音乐在青少年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流行音乐形式简易灵活,能够直白地表达自身的情感,这与青少年热烈、直白的心理特征十分契合。流行音乐的表现题材中有很多友情和爱情的表达,这又恰好迎合了青春期的青少年对友情和爱情的追求与向往。流行音乐对于青少年心理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提升认知能力、培养道德情操、养成良好的审美品位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一)流行音乐的认知作用

流行音乐的歌词较为通俗易懂,感情体验单纯直接,可以最大程度的将音乐艺术具体化,使青少年对作品所描述的事物产生直观印象。一方面,由于青少年大多处于中学阶段,学业压力使他们直接接触外界的机会十分有限,流行音乐可以为青少年提供大量的音乐素材,从与流行音乐的接触中,青少年获得了对音乐基本属性的认识,使青少年能够了解音乐的基本知识,如简谱和五线谱、节拍节奏、音高音域等,有助于培养青少年的音乐兴趣,挖掘青少年的音乐天赋。另一方面,流行音乐为青少年带来丰富的信息,带领青少年认识新的文化。如,西方流行音乐中常见的Jazz、Rock、Soul、Blues、Rap形式可以带领青少年感悟西方流行音乐的魅力与西方文化的特点。

(二)流行音乐的教育引导作用

流行音乐作品反映出创作者的生活态度以及对现实生活的评价,大部分流行音乐具有积极正面的价值导向,这些正面的态度和评价被青少年所认识和接受,就能对青少年产生积极影响,起到教育引导作用。具有教育引导意义的流行歌曲非常多,例如黄霑的 《我的中国心》,歌词曲风慷慨激昂,充满着对祖国的热爱,激发了一代又一代青少年的爱国之情;张雨生的 《我的未来不是梦》,传达的是对于梦想坚持不懈的追求,能够激励面临繁重高考、中考压力的青少年为为梦想努力奋斗;朴树的《送别》改编自李叔同先生的同名诗词,歌词隽永,曲风婉转,使听众能够感受到亲友分别时的伤感,从而使听众珍惜友情;李健与幻境工场童声合唱团合作推出的专辑 《宋词辑壹》将北宋词人范仲淹、苏轼等人的作品进行改编和再创作,形成新的风格的音乐作品,使听众以流行音乐形式感受古诗词的文化与艺术魅力,对于青少年来说,能够重新引发他们对古诗词的认识与兴趣。潘玮柏与苏芮合作的《我想更懂你》以叛逆期的母子矛盾为切入点,能够引导叛逆期的青少年审视自身与父母的关系。

(三)流行音乐的审美作用

流行音乐可以使欣赏者感到身心放松,对于青少年来说,流行音乐能够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和审美趣味。流行音乐中不乏具有一定艺术性的作品,一些音乐创作者尝试将古典音乐、民族音乐的元素与流行音乐相融和,极大的提升了流行音乐作品的艺术水准与文化水准,也增强了流行音乐的审美功能。例如龚琳娜的音乐作品能够带领听众进入到艺术的意境,直接打动到人们的心灵。她的 《小河淌水》展现出惊人的表现力, 《忐忑》则大胆的将传统戏曲元素与流行元素相结合,整首作品没有一句歌词但丝毫不妨碍听众感受戏曲的唱腔美与流行音乐的节奏美。

猜你喜欢
流行音乐青少年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青少年发明家
流行音乐对初中音乐教育的影响及策略研究
探究流行音乐编曲
心理小测试
The most soothing music for dogs
心理感受
那英 流行音乐的时代见证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