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的虚拟自我
——以“人设”现象分析及相关对策建议

2019-12-23 15:10包紫薇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新商务周刊 2019年20期
关键词:人设现实生活现实

文/包紫薇,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虚拟自我目前更多的表现在以互联网为技术手段搭建的产生的一种不同于真实自我的一种虚拟存在方式、行为方式和状态。由于现阶段的技术已经构成了人类生存的整体环境背景,它的崛起为虚拟社会提供一个孕育的港湾。虚拟自我所产生的根本原因与个体压抑的欲望和对追求理想中的自己的愿景密不可分。人们在虚拟世界中所寻求的是一种自我满足的心理状态,而“人设”实际上就是一种通过互联网为技术手段而形成的一种与现实自我产生区别的虚拟自我的初步体现。

通过对人设自我体现的检索,虽然有对自我概念研究提供原理以及方法,也有发展和丰富对自我概念的研究,但是对于网络上的新词的出现和相应意识行为的延伸,以及掩藏其后的网络问题和实质少有探索和研究。

1 “人设”的虚拟自我视角解读

1.1 “人设”的内涵

“人设”起初的定义仅限制于二次元文化的定义范畴,是漫画作品中的人物展现给观众的外在形象和性格特征等设定。随着网络社会的不断发展,互联网的对人们生活的影响逐渐深入,更多人的将自己的真实的心理感受和生活体验带入在平行网络世界里,并且由于媒体科技传播方式变得多元化,人在网络社会中的自我存在和自我表现带来了丰富多彩的新形式。人设的定义开始逐步扩大,现在大众更多传播的“人设”一词多是指明星、网红通过大众媒介技术渠道进行长期宣传、打造并潜移默化中灌输给公众的具有辨识力和标志性的整体形象,也包含网络信息社交平台上所有使用有区别于真实自我的个体塑造出的形象,而这些形象多是个体在主观上进行的自我修复,以传达给公众以正面、美好的特征。

每个人的“人物设定”虽然千差万别,但都是在媒介技术高速发展的契机下为产生“虚拟自我”提供平台,实现真实自我和虚拟自我的呈现。

1.2 “人设”的特点

1.2.1 心理感受的实在性

绝大多数情况下网络空间中的虚拟自我与现实中所表现的自我不同,交往对象的关系和了解程度也与现实生活中难以挂钩,由于前现代化时期生产水平相对落后,社会技术发展缓慢,人们彼此之间的沟通和了解没有过多的秘密和隐私。互联网的崛起,使虚拟上升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开始出现技术对人产生了异化,在这种情况下个体可以投入自身真实的感情给陌生或虚拟的环境和人物,并且在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产生与现实生活没有差异的情感体验和心理状态。我们在和虚拟对象交流的过程中可以获得一种倾诉的快感和满足感,这种状态和体验是难以在现实生活中的其他场所感受不到的。虚拟自我进行的所有体验活动,包括在网络价值选择、与人交谈的情感变化等,都与现实生活的自我状态密不可分。网络中的虚拟自我可以实现人们源于现实生活的某些需要,使孤寂的心得到满足,可以尽情地宣泄感情、结交朋友,而不必在乎别人如何看待自己,这种通过虚拟自我所带来的真实的情感体验远远超出了人们所预想的程度,甚至是虚拟形式的本身。

1.2.2 技术带来的人格塑造理想化

网络世界可以为人们提供一个个性化和多元化的场所,而不断发展的网络技术则给人们带来了一个自由选择生活方式和寻找自我认同的捷径。人们之所以会产生“人设”这一其他形象,是对自己对一种理想状态和理想的人格特征的构建。因此在网络空间中的性别、年龄、职业、婚姻状况都有虚构的可能性,而是自我建造理想自我的一种方式。

在现实生活中, 一个人对自我认识和评价来自于本我和他我两者相互碰撞、交织而成的整体印象,取决于心理状态、自我状态、自我要求等主观因素以及他人评价而合成的整体。但由于被各种因素所限制,现实自我并不能达到理想自我的高度和水准,为了满足自内心的渴望和需求虚拟自我由此催生。网络中虚拟自我的人格塑造带来了这种机会。但是网络中的虚拟自我相较于现实生活的自我,不仅仅停留在状态、观念和意识上,更多是通过大众传播的媒介能塑造出来的一种自我存在的状态。网络平台给大众一个表现自我的机会但同时这种理想化人物的塑造也容易带来虚拟自我和现实自我的分离。

1.2.3 网络匿名性带来的价值判断情绪化

“人设”其实是一种自我私密情感的宣泄化,而网络所具备的匿名性这一特质使得这一情感找到了宣泄的出口。相对于现实社会,在网络世界里人的可以真实感受到喜怒哀乐,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言论,在这种情绪的发酵下沉浸在虚拟社会中无法自拔。一些网红常常会在网络直播中标榜自己的“吃货人设“,为此去大大小小的美食饭店打卡、直播推荐,但是现实生活中,为了保持一个好的身材和皮肤状态,更多的是节制饮食等为之相反的生活习惯。在对网络世界中那些日常被限定、压制乃至封闭的内心倾向可以充分体现出来,价值判断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出现情绪化和偏激化。

在网络社会中最常出现的形式是以“隐形人”的状态活跃在社交平台上,人们在网络自由发表言论,不计较和在乎最后导致的后果和影响。网络技术保护着每个公众的隐私不瘦到侵犯和骚扰,但也被认为是提供滋长极端的个人自由主义的土壤,就是因为同样一个人,可以在网络虚拟环境下产生一种完全与现实生活状态中强烈的反差,呈现出双重道德人格,进而导致本我心态的不加克制的泛滥,错误感情的肆意宣泄。

1.2.4 实践活动的难约束性

因为网络空间匿名性的特征,是的虚拟自我在网络中的表现呈现一种特殊的状态。网络用户不受到现实生活中行为规范的约束,这种无序、失控的状态自然引发了不道德言论、冲击道德底线的大量信息在平台上肆意恒生,在这种状态下,即便有人犯了错,触碰了道德和法律的底线,只需要换一个身份就可继续在网络空间中生存,人们无法追踪和封杀干净。这在现实生活中是绝对办不到的。甚至同一个人在同一个社交网络平台分裂成不同的人设类型,且相互独立,完全混淆网络背后的真实人的真实身份。

库利与米德所思考的社会规范单向度的内化过程在虚拟社会的平台中发生了改变,由原来简单的社会期许变成了自我表达过程中一种更加魔幻、难以捉摸的一面。众多网络问题的出现,都是由于在网络秩序缺乏规范化管理又同时面临着人们强烈的表达欲望时,一种自我控制能力的失控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1.3 “人设”形成的原因

1.3.1 “印象管理”的驱动

作为社会动物,人总是在意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在心理学理论中,欧文·戈夫曼就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中提出“印象管理(Impression Management)”这一概念。他认为,社会交往本身是一个戏剧舞台,每个人在不同场景和对象前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人们通过一些行为的调整来改变在不同人群面前的自我形象。人们希望通过这个相对自由又没有压力的网络场所来获得日常生活中没有得到满足的东西, 诸如自尊、自信等。在这样的语境中,人们选择套路化地扮演自己,是一种适应社会和跟自我妥协的本领和本能。事实上,在这种心理的驱动下,我们在网络时代的自我扮演就像一场“人生表演”,无论是开放或闭环,无论哪种社交形态,都会展现某一个方面的状态。

人们可以通过借助虚拟社会来对自我的同一性进行探索和统一, 在体验不同自我的同时,包含了对边缘化、破碎化的自己的一种整合和渴望。因为快节奏的生活和冷冰冰的生活方式,人们开始疲惫和厌倦一成不变的自我,更多的人开始在虚拟空间中寻找这种“自我认同“,虚拟平台的自由化和匿名性为人们提供一个创造自我的平台,创造出一种和本我不同的人物性格,填补空洞感和无力感。

1.3.2 网络的技术前提

网络的出现不仅是在科技上的一种重大突破,同时它也连接了人类、组织和社会。社交媒体平台的特性赋予了人们展示的自由,即“理想自我”的释放。网络其自身所具有的虚拟性、匿名性等使人们沉浸于虚拟空间中所能找到体验感和满足感,都可能造成现实主体在网络空间中表现出的混乱并对以往的自我提出质疑和否定。网络技术的不断完善和严谨让虚拟网络实现平台多视窗功能、去中心化功能和互动交流游戏情感体验功能并且不断升级,使得虚拟世界看似真实可靠又充满着独特的魅力,让受众不由自主地沉浸其中。

除此之外,人们通过网络的匿名性可以随意的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减少被他人评价和指责的次数和空间,因此可以获得相当大的自主选择权,可以自由地选择交往的对象,自主浏览网上信息,自主表现自己的情感和心态,可以借此找符合自己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人。在网络平台的帮助下,人们有了一个情感宣泄口,有了逃离现实世界的出口,给人们带来强烈的快感体验,是形成一个虚拟空间的良好平台。

1.3.3 媒介营造“拟态环境的环境化”

“拟态环境的环境化”是指将在众多‘拟态事件’中的语言、观念、思想或行为方式等传播到大众领域,这些行动的结果反作用于现实环境,便使得现实环境慢慢带有了“拟态环境”的特点,成为社会的流行现象。

当前,一些主流媒体公司利用网络科技的便捷性和广泛性,通过社交网络平台构建自我形象,各种媒体大众平台处于利益、发展等目的,对相关的明星人员在新闻编辑、视频剪辑的过程中会延续一种完整又积极的“荧幕形象”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上。媒体所传播和宣传的明星“形象”或许与现实中的真实形象与性格截然不同,但由于公众对于媒体的信任度以及在一个大范围的媒体环境下,公众会根据媒体信息进行相应的顺从并根据这种环境采取相应的回应和行动,当这些行动一旦长期处于人们正常的生活之中时,人们便难以区分现实生活和“拟态环境”之间的不同。时间一长,对某个人物或者事物的“刻板印象”便形成,同时相关公司或个人专业塑造“人设”大多数情况下都是正面积极的,这样的形象设定对网红、明星以及运营公司、媒体都能在短时间带来益处,催化出更多的披着“人设”外套的人出现在公众视野当中。

2 网络虚拟自我所带来的社会影响

2.1 网络中虚拟自我的存在有其积极的意义

2.1.1 自我价值的真实融合

马斯洛认为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的最高人性动机和欲望,它的本质就是人性的充分实现,是人的天赋、潜能、才能等人性力量的充分实现,也就是“一个人越来越成为独特的那个人,成为他所能够成为的一切”。马斯洛认为,自我价值的实现会使人相信自己的力量和价值,使人们在生活中变得有能力,有创造力。相反,自我价值不能得到实现会使人感到自卑,没有足够的信心处理面对的问题。由于人们难以在现实生活达到自己的要求和高度,于是一些人便在虚拟世界中建立了另一个新的“自我”身份,将虚拟世界转变成为走向“自我实现”的重要途径,而这种方式在某种程度上确实对个体是有着很大帮助和愈合功能。

社会和行为现象在现实社会和虚拟空间中的差异实际上比我们想象的要少很多。很多人,在网络上构建了自己的“人设”之后,会不自觉地带入到日常生活的行为习惯当中,无形之中将虚拟自我和现实本我慢慢开始吻合,而人们一般更倾向于在虚拟社群中建造一个优秀的自我人格,因此在网络中因为“人设”所带来的满足感会填满自我内心一种空虚,从而在现实生活中真的获得幸福感。

2.1.2 美好的“人设”传递正确的价值观

对于公共大众来说,通过自我塑造的虚拟人物所表现出来的生活方式、爱情、社会成就等方面在很大程度上是他们心目中理想生活的具体体现。明星“人设”的构建,不管是对于明星还是对于接受明星人设的公众,都是有利的。公众对于自己理想中的生活状态、理想中的对象以及理想中的爱情生活绝大多数下是千篇一律的,虚拟自我享受着构建着大众所喜爱和追捧的人物形象,站在社会的角度上,这种积极向上和美好的“人设”在潜移默化中传递着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引导公众对幸福家庭、幸福交友关系、成功人士的认知,有利于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2.2 网络虚拟自我的“二重性”

现阶段的虚拟自我常出现自我冲突,当网络技术潜移默化地渗透进我们生活之中时,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观念和行为就会更多地以虚拟世界中的自我来体现,并且自我认同的自制能力有了明显衰弱。个体在不同的虚拟角色中转换和切换,容易引起对真实自我的模糊性,从而产生焦虑、不安、紧张、抑郁等多种负面情绪,甚至最后带来自我危机现象的出现。

2.2.1 理想主义对公众观念的扭曲

在网络技术的辅助下,媒介可以形成一个长期的可对社会造成影响的拟态环境,以盈利为主要目的网络公司利用了人们通过网络进行猎奇与宣泄情绪的场所和寻求特殊满足感的途径这种心态。为了保证自己的利益和地位, 他们在网络内容上追求流行化、花边化甚至低俗化、暴力化的出现。通过炒作、包装等宣传手段来打造某个人形象或者团体,在网络上进行大范围的发布,在无形之中使公众形成对某一人物固化的“刻板印象”,而这里的“刻板印象”不再是指单一的个人,而是形成对某一类人、某一群体的固化的标准。例如女性在挑选伴侣的标准演变成“暖男”、“多金男“、“高富帅”等,这些用语多半来源于媒介对部分人群的形象构建,从而达到女性择偶标准,改变女性择偶态度。

英国传播学家麦奎尔认为大众传播是“社会关系的中介”。媒介机构进行着知识的生产、复制及发行,并且在社会人群中扮演外在客观真实及个人亲身经验的中介角色。很多网红在社交网络平台上打造了自己体贴、迷人、多金的人设形象,受众原本不同的择偶观在媒体的宣传和不断地塑造下,“人设”地形象开始于心目中理想地伴侣开始挂钩。一旦这种人设化的思想蔓延开或者这类人群范围开始扩大,将不利于两性交往的健康发展同时也对和谐的婚姻关系产生了一定的威胁。

2.2.2 自我认同危机

网络平台的多元化以及网络内容的杂乱化是造成自我认同危机的重要原因,在各大社交平台内设立不同“人设”的个人,常常在现实和虚拟世界中不断穿梭和游离,造成自我控制的紊乱,主体被一分为二。在不同的网络平台窗口下,个人的形象的构建不断分裂、切割。人们在不断分裂的人格状态下持续着自己的生活,在现实和虚拟中不断转化,多重人格和无所适从的心态将会持续让一个人产生一种消极的生活状态。

当个体之间的冲突更换频率达到了一个无法协调的速度时,会因为个体没有统一的自我支配下的确定一致的行为模式,自己各种不同思想观念无法整合在相同的层次上产生自我危机。沉浸在虚拟世界中的人们找不到现实生活中的“我”但又建构不出理想的“我”。开始模糊现实自我和虚拟自我之间的虚实性,甚至开始将理想中的自我当成了真正的自我。一旦一个人开始完全沉醉在网络的虚拟自我时,将无法真正拥有自我认同感的实现,生存在虚拟社会的人们是一种对现实生活的逃避,但虚拟社会的被支配性和被决定的特性将预示着这样的生活将难以让人感受到自我人格的统一化和完整化。

3 结语

“人设”的出现为虚拟自我存在提供了一个解释窗口,也为虚拟自我提供了一个发展的方向。我们在看到虚拟自我积极方面的同时,更应该意识到在网络虚拟自我发展的初级阶段,毫无节制的沉溺于虚拟自我所带来的心理满足和情感体验, 会造成自我本身的迷失, 会让人产生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相颠倒、虚拟自我取代真实自我的欲望。如何让这种“人设”走上理性支配下的具有自觉意识自我的高级阶段是未来媒体发展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猜你喜欢
人设现实生活现实
我对诗与现实的见解
漫画:现实背后(下)
英雄“人设”的变迁
文艺急于变现,让明星们的“人设”崩塌
经典悲剧要素之“最无辜者”人设
7 Sci—Fi Hacks That Are Now a Reality 当黑客技术照进现实
假期归来
浅析现实生活中的椭圆应用题
不等式创新题荟萃
在雕塑.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