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综合医院门诊布局设计研究
——以四川省某大型综合医院门诊楼方案设计为例

2019-12-23 03:00吴绍鹏
福建建筑 2019年11期
关键词:医技诊室流线

吴绍鹏 张 淼

(1.中国航空规划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北京 100120; 2.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北京 100000)

0 引言

门诊部作为医院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整个就医程序的开端。大型医院科室繁多,人流量巨大,因此,做好门诊方位的布局十分重要。

大型综合医院门诊方位常见的总体布局方式,主要有街巷式、庭廊式、板式。街巷式布局交通效率较高,可达性较好,尽端独立,但主街动线长,患者交叉几率大;庭廊式布局采光通风较好,交通识别性高,缺点是占地较大,科室间联系不便;板式布局空间集中,节约用地,但室内空间环境不佳。在规划设计之初,根据当地气候环境、用地特点等条件,选择适宜的布局方式十分必要[1]。

本文以四川省某大型综合医院门诊楼设计方案为例,探究大型综合医院门诊布局设计。

1 布局形式

四川某大型医院门诊医技楼建筑面积约8万m2,门诊楼采用街巷式布局方式,如图1所示,其平面交通体系,由东西向和南北向两条医疗街构成。南北向医疗街主要负责连接门诊、医技、住院三大功能区,东西向医疗街负责串联各个科室区块;东西向医疗街正面连接各个门诊科室的候诊空间,负担了最大的门诊交通量,因此,绝大多数门诊竖向交通体也沿东西向布置,并在横纵医疗街的交接处形成由两部扶梯与两部直梯构成的竖向交通区域,负责竖向分流。

该门诊楼由东西、南北两条医疗街组成,满足大量人流的疏散需求,并在医疗街上开设采光天井,设置座椅,咖啡茶座等设施,缓解由长距离步行带来的身体疲劳和视觉疲劳,改善患者就医环境。门诊大厅联系挂号、取药等功能,患者挂号后转入医疗街,找到所需科室候诊厅,再进入医疗街串联的各个“小巷”,即各科室的患者内部通道。候诊厅做一次候诊,患者走廊-“巷”做二次候诊,通过护士台控制进入走廊的人流量,使二次候诊空间不至过度拥挤,保证医疗秩序。而且,两个或多个科室相邻设置时,一次候诊厅合在一起,成为宽敞的大空间,加之周到的人性化设计,改善了医疗环境。

图1 一层街巷式图示

随着医疗科学技术的发展,医技部分成为现代医学诊断治疗不可或缺的部分。门诊与医技联系紧密,二者流线既要便捷,又有相对独立的要求[2]。在该案中,采用横纵两条医疗街来解决这一问题。横向医疗街负责科室之间的交通联系,竖向医疗街负责门诊与医技部分的功能联系,横向医疗街的大面宽布局,使得各个科室与医技部分的交通联系十分便捷。

2 公共区域布局

2.1 门诊大厅

门诊大厅是综合医院门诊楼中最重要交通枢纽,各种人流集散处,它的功能是综合性的[3]。该案医院的门诊大厅设在门诊主入口,入口大厅两层通高,为避免过多的人流交叉,在入口处布置了问询及分诊功能,挂号、收费及候药区则向内延伸,与东西向医疗街交叉处设置4部扶梯,使就医人员经过门厅后迅速竖向分流。两部直梯除竖向疏散作用外,还在大厅内形成类似照壁的功能,将人流从中间分开,避免大量人流对公共服务区及挂号、候药等候区的冲击,如图2所示。

图2 医院门诊大厅

2.2 医疗街

为缓解一层挂号、收费的人流,在各层横向医疗街中心及尽端设计分层收费及挂号,使患者就近解决诊疗全过程,并在医疗街必要的节点,设计了各种公共服务设施,如茶座、小卖、咖啡、银行等,增添了生活气息。在不同科室单元之间进一步组织中庭、院落,在笔直的医疗街上形成空间韵律,既解决了各部分领域之间的通风、采光,使宽敞的医疗街介入自然,又丰富了“街”的视野,强化了公共空间的层次感,如图3所示。

图3 医疗街平面示意图

3 科室功能分布

大型医院门诊楼楼层的布置规律一般为:一层门诊、急诊区、儿童诊区、门诊药房、急诊药房;二层外科区、门诊手术区、内科区、皮肤科、中医及功能检查,三层为口腔科、眼科诊区、耳鼻喉科诊区;四层为体检及会议区[4]。

该案的科室分布基本遵循此规律:一层除急诊科、感染科、儿科及输液区外,规划了骨科及康复科,有利行动不便的患者就医。肿瘤科也布置在一层,为患者往返地下医技放射部缩短距离。二层规划了腹部消化科与内分泌科,并设置内镜中心,方便上述内科患者检查,神经内外科及心胸内外科搭配电生理科,缩短检查距离,此外还布置了老年科及中医科;三层科室为皮肤美容科、口腔、眼科、五官科,由于检验中心及超声中心规划在三层,出于卫生、私密及检验便捷的需求,妇科、产科也布置在三层;四层布置了日间化疗、日间病房、透析、ICU等与手术中心联系密切的科室,并在医疗街的西侧尽端划分相对独立区域,规划体检中心。

4 科室内部布局

4.1 普通科室

门诊由不同功能的科室组成,在街巷式布局中,不同科室单元被医疗街联系在一起。科室的规划设计主要遵循以下原则[5]:

(1)盲端原则

盲端原则也称末端原则,意味着非通过、独立性。科室内部走廊,对内具有公共性,对外具有专属性,因此应有科室门与外界分开各科室的盲端式布置。流线上尽端式布局可以使门诊部各主要科室自成一区,保证相互之间的独立,减少彼此间的干扰,以利于创造安静、清洁的诊疗环境,提高医疗的质量和效率。

(2)医患分流原则

医患分流是“以人为本”设计理念的体现,不仅流线更明晰,改善了病人的就医环境,也是对医护人员工作环境的优化。带来的好处是医疗效率的提高和科室环境的优化。图4为该医院方案普通门诊流线分析。

图4 医院普通门诊流线分析

(3)可持续发展原则

随着疾病谱和社会需求的变化,医疗科技的发展,门诊各科室也在不断的变化发展,科室规模扩大与缩小、合并与分解、新增与删减都是正常的。因此,在门诊科室的方案设计初期要考虑布局的可变性。在柱网设计上,采用较大的尺度,以增加空间划分的可能性。

4.2 急诊、急救

急诊部是医院内使用频率最高的区域。急诊部的总面积应占医院总建筑面积的3%左右。急诊部按患者的病情缓急分为红黄绿3区[6],分区级别详见表1。

表1 急救分区级别

该方案门急诊部分主要分为急诊、急救、输液大厅和检查区4部分。

CT、DR、B超等组成的检查区设于区域中心,方便每个区域患者的及时检查。进入急诊急救大厅的患者首先经过分诊台的分诊,急救大厅用于濒危患者的抢救和抢救室的缓冲空间,抢救室内设置医生站及护士站。留观室与抢救室贴邻布置,患者由急救大厅→抢救室→留观,符合患者由濒危→危重→重症观察的区域划分。

门诊输液大厅包括成人输液与儿童输液,属于普通诊疗区(绿区)。主要用于儿科患者输液,及急诊部分患者输液治疗。图5为急诊平面示意图。

图5 急诊平面示意图

4.3 体检中心

体检机构的服务对象是健康人或亚健康者,因此,在体检全程应避免体检人群与医院其他病患人流的交叉感染[7]。体检项目中含有空腹完成的项目,要求体检者在早餐前进行体检,而空腹体检后体检者需及时补充体力,以接着完成不需空腹完成的项目。因此,与医院其他科室不同,体检机构需配置用餐场所,而且要妥善处理体检区与餐厅的流线关系。体检者在体检过程中需要进入多个诊室,因此门诊普通科室的主要等候空间是一次候诊大厅,而体检科室的主要等候空间是二次候检通道。由于体检中应重视女性体检者、VIP用户,为二者设置单独的体检诊察室及侯检空间,规划单独流线与大众体检分开,图6为体检中心功能分区图。

图6 体检中心功能分区

5 普通诊室

诊室是门诊部最基本、最普遍的医疗行为单元,如果将其单元化和模数化设计,将大大增强其通用性、灵活性和扩展能力[8]。诊室的大小和尺度,大体上可分为单间式、合间式和套间式等,单人诊室近年来已为新建大型综合医院所广泛采用。单人诊室优点十分突出,这种一医一患的工作模式,能有效避免交叉感染,保护患者隐私。

诊室布置和设备配置,应尽可能适应科室划分的灵活要求,并为诊室标准的进一步提高提供条件[9]。因此,医院门诊楼柱网采用8.4m×8.4m,该柱网尺寸,以利于地下停车布置,方便门诊科室的二次候诊规划,对医护流线要求严格的科室可在诊室两侧分设医患走廊,设计中采用单人诊室的设计方式,如图7所示。

图7 单人诊室布局

诊室的手盆位置宜设置在诊桌靠里一侧,医生的活动范围是以诊桌、诊床、手盆为顶点的三角区域,如图8所示。此区域内医生行动最为便捷,可以显著提高诊疗效率。

图8 医院典型诊室布置

6 结语

医院门诊楼是就医人员活动最为集中的场所,流线复杂,科室众多。因此,在规划设计阶段,要选择适合用地发展的门诊布局形式;要针对不同科室及使用功能科学布局,在设计中,对院方工作流程深入了解,以应对不同功能和组成部分的要求提出相应的设计策略。

猜你喜欢
医技诊室流线
午后的诊室
汕头市某专科医院青年医技人员工作满意度的研究
几何映射
眼病门诊医师诊室安排系统的开发与应用*
医技预约系统的实现与应用
任意夹角交叉封闭边界内平面流线计算及应用
保洁员承包诊室 雇来“医托”忽悠患者
密集导向流线算法研究
大型综合交通枢纽流线组织设计
加强空闲诊室动态分配管理提高门诊诊室使用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