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绘画”初显成效

2019-12-23 07:13冯晓姣
教师·中 2019年11期
关键词:绘画案例

冯晓姣

摘 要:为了让七年级学生能更快适应初中生活,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学校积极开设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绘画疗法课。绘画让学生的情绪有了“发泄”处,让教师及时读懂学生的内心,对症下药,给学校教育撑起了另一片灿烂的蓝天。

关键词:七年级新生;绘画疗法;案例

中图分类号:G448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09-19 文章编号:1674-120X(2019)32-0011-01

随着素质教育、核心素养等话题进一步推广,学校教育也需深入改革创新。七年级新生刚到新学校,往往会有诸多的不适应。运用绘画疗法,来及时了解学生心态,对症下药,沟通交流,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良好途径。

一、七年级新生“不适应”情况分析

环境的改变,造成学生诸多的不适应。科目增多,学习任务加重,教师对学习严格要求等造成学生学习不适应;新同学、新教师,不同的性格、习惯等造成人际交往不适应;进入青春期,因生理变化产生困惑和烦恼,造成生理不适应;等等。

对于学生的这些不适应,有时教师易忽视,或泛泛而谈,找不到问题关键处;或教师明白要给予学生指导,却没有行之有效的方法。家长也不能体会学生内心变化,往往片面认为是学生不认真、懒惰等。学生更是困惑烦恼,有口难言,有事也不愿与人交流。

教师、家长和学生三方都没有处理好学生不适应问题,就会导致学生出现焦虑、恐惧、抑郁等不良情绪;自我评价下降,产生自卑心理;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兴趣丧失。

二、绘画疗法的应用

为了让学生能更快适应初中生活,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学校积极开设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绘画疗法课。学生通过绘画将内在的矛盾和压抑的情绪“发泄”出来,教师也通过欣赏学生画作,了解他们那说不出口的内心世界,积极探讨最佳教育方式,让“问题学生”不成问题。

湖南省湘潭市第四中学(以下简称“我校”)七年级每月两节的绘画疗法的心理辅导课,很受学生的欢迎。他们毫无顾忌地把自己的真实感受画下来,积极与心理教师沟通交流,化“不适”为“适”。这得到了其他教师的赞许,教师对“沉默”的学生另辟蹊径,有的放矢,实现教育价值。

三、绘画疗法的干预研究实例

王锐,七年级新生。开学初,天天都要到办公室报到,不是作业忘带、没做就是上课睡觉,或者与人发生矛盾等。班主任每天苦口婆心地与她讲道理,她只沉默地站着,不说话,也不理人,教师话说得重一点,她就泪流满面。多次下来,班主任束手无策,只好打电话给家长。可家长来学校后,对她不是骂,就是打。问题仍然未解决。

面对王锐这种进初中不在状态的表现,笔者求助心理教师,他拿出绘画疗法课上王锐的画作,画的内容很简单,在风雨交加的天气下,直直的悬崖边,一间小房子破烂不堪立在直直的悬崖边。画作体现她的心理状况,缺少安全感,无自信心,消极情绪占主导。这也就造成了她的不适应症。如果教师、家长再不加以引导,她很有可能会步入极端。

笔者因“材”施教;不再轻易喊其进办公室。而是请班长与她沟通;找与她玩得好的同学帮她登记每天的学习任务,督促她完成;与家长说明孩子的严重性,力劝家长改正动不动就打的习惯……“多”管齐下之后,她被批评的次数变少了,时不时还能得到教师的表扬,自信心增强;与同学交流多了,同学关系变得融洽;与家长也能和睦相处。一个月后,王锐终于步入正轨,不再是办公室的“常客”。这让笔者看到了绘画疗法的魅力。

一句话都不用说,学生的内心世界在画上一览无余。一幅画哪怕是画三次、五次甚至天天画,内心的秘密依然无法掩盖,话可以撒谎,但画却无法欺骗。一幅画是无声的语言,也是最真实的语言。当教師无法了解学生,无法读懂学生的心灵世界,任何话语都无法触动学生时,绘画疗法给教师撑起了另一片灿烂的蓝天。

参考文献:

[1]严文华. 心理画外音(修订版)[M].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发行中心,2011:31-35.

[2]曾念念.绘画艺术疗法在儿童情绪问题中的应用[J].明日风尚,2018(3):127.

猜你喜欢
绘画案例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高卷
发生在你我身边的那些治超案例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高卷
一个模拟案例引发的多重思考
案例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