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模式实践探讨

2019-12-23 07:13黄丽彬
教师·中 2019年11期
关键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职业教育

黄丽彬

摘 要:产教融合是职业院校形成长效办学优势的必由之路,实现校企互惠共赢的人才教育成果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近年来,职业院校不断探索实践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改革模式,以适应企业市场发展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要求。深入研究产教融合问题对提高职业院校办学水平、培养更多优质技能型人才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文章分析职业院校产教融合的理论基础,针对职业院校产教融合中存在的问题,对职业院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模式发展提出了可行的建议,促进职业院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深入进行,以更好地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关键词: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09-11 文章编号:1674-120X(2019)32-0014-02

2019年国务院颁布《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向社会参与的类型教育转变,促进教育链、产业链有机衔接,是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要求。目前校企合作实践过程中仍存在诸多的问题,影响了职业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发展。[1]

一、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模式的特点

产教融合指将生产过程融入教学过程中,是校企合作模式的提升,其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与职业素养,体现了专业设置与生产需求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模式的人才培养教育模式,充分利用校企合作的教育资源,将课堂教学与实践融为一体,以培养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复合型技能人才。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模式具有多主体结合、不同要素动态结合、职业教育根本属性的特点。政府、企业与学校全面融合,凸显校企操作主体的作用与地位,建立健全组织运行环境,实现互惠共赢的发展目标。促进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学校拓宽发展与企业经济效益发展等相结合,职业教育与产业部门密不可分,要结合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人才培养,达到为社会发展提供更多应用型人才的目的,充分体现了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必然联系。[2]

二、校企合作的模式案例

福建职业技术学院在示范建设工作、校企合作改革方面做出了积极的探索。建筑工程系与福建省晨曦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就校企的深度融合进行多方探讨。晨曦科技公司入驻“BIM技术创新创业梦想园”,采用“校工坊”模式,为推动协作发展、共育人才,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更大的贡献。

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的道路桥梁施工专业面向交通服务。学校与华晨汽车公司等知名企业共同建设校内实训基地,与多家企业联合成立冠名班,培养高素质的专业技能人才。学校以道路桥梁工程为主,结合辽宁公路工程检测中心与辽宁公路工程监理公司,以科研助检测,陆续承担辽宁省公路局、高建局等检测项目,取得良好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沈阳职业技术学院是国家高职高专数控技术高技能紧缺型人才培养基地,有90家企业、43家院校参与。学院探索挖掘所有制办学、SAP等企业资源,成立定向班,采取教练式、体验式等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与阿里巴巴等知名企业进行战略合作,通过实践提升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3]

三、示范院校产教融合教学模式经验

通过以上案例的分析,职业院校成功开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模式的共性有以下三点:

(一)成立职业教育团队

职业教育团队由政府主导、学校牵头主办、企业参与,建立企业兼职教师管理制度,建立学校负责管理、企业负责绩效考核的学生实训学习评价管理机制。其任务是建立完善的校内外实训基地运行管理机制。

(二)改进教学体系

根据生产过程设计教学项目,校企共同开发生产与实训深度融合的教学资源库。设置为教学项目服务的课程、生产任务,体现产教融合的理念。

(三)创建生产实训基地

由企业投入资金设备、学校提供实训场地来建设校内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实训操作条件,通过实训操作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水平。

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模式中的问题

(一)制度保障不足

在職业教育发展中,很多地方政府出台了加快校企合作的法律政策,但未建立有效的制度保障体系。学生的权利与义务未得到有效保障,如学生的工作权利、义务、待遇标准等。企业对待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不足,校企合作中企业缺乏政策支持,未向学生提供专业技能锻炼的空间平台。

职业院校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计划没有顺利落实,根本原因是合作的治理结构没有理顺。产教融合缺乏必要的规章制度,遇到价值观冲突的问题时无章可循,降低了各方参与的积极性。产教融合中人才培养缺乏有效的监管体制,政府部门产业发展规划与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之间无法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协作,导致职业院校发展与行业发展相关性很低。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实习环节缺乏相应的管理制度,企业不能满足实习生的需求,导致部分学生实习的岗位与自己的所学专业不对应。企业应许实习期内应完成的教学任务,却因种种原因使教学目标落空。由于学生不能向老员工一样保质量完成任务,影响企业的生产效益,且人员不集中的客观因素增加了学生管理的难度。学生自我管理能力较差,在实习单位表现松散。产教融合仅停留于解决“用工荒”,未形成产教融合、互惠互利的合作机制。

(二)企业参与的积极性较低

人才培养是家庭、学校的共同责任,企业人才选拔也是创造社会价值的一种形式,现阶段人才市场劳动力趋于饱和状态,部分企业对参与校企合作缺乏积极性,却在人才市场中招聘廉价劳动力,导致学生的实践能力不能得到有效锻炼。

大部分职业院校有校企合作模式,但校企合作双方融合程度不够深入。多数为院校主动出击,企业大多在政府牵头下被动地和学校合作。职业院校培养的学生不被社会认可,没有响应匹配的价值体现。

(三)学校办学条件欠佳

目前很多的职业院校办学条件不佳,某些职业院校实训实验条件较差,学生难以更好地服务产业发展,影响了校企合作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院校的办学条件水平与学生的职业素养直接影响着校企合作模式的开展。

学校开设的实践课程比例较高,职业院校教师来源大多数是应届毕业生,缺乏整套的实践体验,在实践课高于理论课的高职院校,让适合从事理论教学的教师任教实践课程,师资配备出现错位现象,在教学中难免会流于形式。教师普遍存在自身专业发展不足的问题,导致教师失去对高职教学工作的热情,不利于学生的培养。

五、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措施

通过对职业院校产教融合现状、问题的分析发现,要解决职业院校产教融合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关键在于寻求校企合作利益契合点,加强研发合作与科研能力建设。要充分发挥多主体作用,完善产教融合发展运行机制,寻求利益契合点是基础,完善相关机制是保障。

(一)加强政府的支持

政府的支持是开展校企合作的重要保障。政府应制定相关法规政策,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明确企业与学校双方的责任与义务,鼓励企业积极参与校企合作。

政府应给予积极参与校企合作企业相关税收优惠,鼓励企业积极参与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以集团为核心的校企合作管理体制,优化内部资源,加强科学管理,建立相关评级制度,促进校企合作的深入开展。

(二)加快相关激励政策的实施

学校是校企合作过程中的操作主体,政府大力支持校企合作是促进校企合作的必要条件。社会与国家是人才的最终受益者,地方政府应主动承担职业教育的主体责任,鼓励企业与学校共同参与校企合作,制定详细的实用性政策规定,实现产教结合的深入开展。

(三)加强师资培训力度

职业院校的教育成效与教师的教学水平有着紧密的联系。教师的教学能力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职业院校在开展校企合作人才培养过程中应加强师资力量建设,在日常教学中及时引进新信息技术,为教师创造更多参与学习培训的机会,帮助学生快速适应企业行业发展要求。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促进校企合作的顺利开展。

首先,职业院校在企业支持下,可派遣职业教师深入企业生产一线进行学习锻炼,获得所教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其次,应加强中青年教师的培养,选出专业的带头人,校方可鼓励教师或教授接受企业的咨询。只有校方主动与企业互动,才能得到企业的信任,实现校企合作的达成。再次,企业应认可校方的诚意,邀请优秀的教师参与企业生产实践活动,帮助企业攻克技术难关。

(四)校企共建资源平台

在互联网时代下,传统的人才教育模式应不断改进。学校应加强与企业的密切合作,建立數字信息化平台。学生根据需要随时查阅相关资料进行学习,借助网络平台了解企业的各种信息。这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深入地了解企业的用人需求。

确保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模式的顺利开展,需通过建立校企合作的保障机制;建立双师型专业教学团队;建设产教融合的实训基地;构建理论与实践一体的课程结构体系;构建毕业证与能力证并行的培养考核体系等系列举措,以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应用技能人才。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在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明确了政府、企业与学校的社会责任。学校应创新教学理念方式,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改进教学模式;企业应积极参与校企合作,与学校共同培育现代复合型专业技能人才;政府应加强政策支持力度,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路致远.职业院校产教融合、校企一体化办学模式创新探索[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7(1):6-8.

[2]翟红兵.交通类职业院校推进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研究[J].辽宁高职学报,2016,18(4):17-18,21.

猜你喜欢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职业教育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