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核心素养背景下对教师的能力要求探析

2019-12-23 01:23王瑜
新课程·下旬 2019年10期
关键词:教师能力发展对策

王瑜

摘 要: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让我国教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信息技术课程逐渐成为重要学科。为打造高效信息技术课堂,迎合教育需要进行教学变革,广大信息技术教师必须积极提高自身的信息技术核心素养,在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技能的前提下,把握课程教学专业发展方向,在不断学习、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下有效提升自身专业能力,进而成为符合教育新时期需要、具有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新型人才。

关键词:信息技术核心素养;教师能力;发展对策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要性逐渐提升,信息技术教师角色也逐渐发生变化。为满足现代化教育发展要求,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核心素养已经成为当下信息技术教师开展教育工作的重点内容。

在《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指导意见》和《关于“十三五”期间全面深入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教师专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这也决定了教育工作者必须在教学活动中积极改革创新、拒绝墨守成规、不断发展自己。在2017年公布的《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对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进行了定义和解释,更为信息技术教师提升自身教学能力提供了方向。

可以说,提升广大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的能力是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新要求,也是我国教育改革的新要求。因此广大教育工作者必须在信息化教育发展下不断提高自身的核心素养,在迎接挑战、把握机遇中从多方面不断提高自我。

一、强化教师教学观念,提供教学培训舞台

目前大部分信息技术教师的核心素养发展之所以不完善,是因为部分教师对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理解不到位,加之受应试教育的长期束缚,无法冲破传统教学的禁锢等诸多因素影响,导致教学仍然落后于现代化教育的发展要求。为“知行合一”地提高信息技术教师的核心素养,更新教师教学观念,学校就必须从多角度入手开展教育培训工作。

首先,信息技术教师必须明确,自身所必须具备的信息技术核心素养包括计算思维、信息意识、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的责任等,并且要在开展教学工作中结合实践活动深入理解这四大核心素养。计算思维是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中出现的新内容,它是指“个体运用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思想方法,在形成问题解决方案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思维活动”,具体到教师工作中包括资源的搜集、整理、提炼、美化、操作等;信息意识则是“个体对信息的敏感度和对信息价值的判断力”“具备信息意识的学生能够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自觉地寻求恰当的方式处理与获取信息”,具体到教师工作中则包括教师的实际工作设计、问题处理过程等;数字化学习与创新是指“个体通过评估并选用常见的数字化资源与工具,有效管理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从而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形成创新作品”;信息社会的责任则是指“信息社会中的个体在文化修养、道德规范和行为自律等方面应尽的责任”,是信息技术教师所必须具备的道德修养、行为规范。

其次,要开展丰富多彩的信息技术专业培训活动,给教师学习与提升的机会。学校要根据教师的教学情况和专业情况来进行系统的培训活动,能夠让信息技术教师在强化学科认知的前提下切实将培训内容落实到教学实处。这也就是说在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核心素养培训的过程中应该更为重视教师在区域层面、个体层面的专业发展,将面上培训、区域培训以及校本培训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够搭建全方位、立体化的培训舞台,使教师的信息技术核心素养得到有效提升。

比如,学校可开展教师培训、公开课、技术支持服务、常态化课堂教学实践等活动,在学校支持、项目推动、教师参与、专家指导下让教师能够有机会不断学习新技术,并将信息技术应用在教学实践中。

二、提升教师教学技能,提高教师核心素养

在实践中我们发现,虽然一些教师能够认识到信息技术核心素养发展的重要性,并积极参与调研与培训活动,但其教学技能仍然无法支撑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需要,信息技术核心素养发展不健全。为有效解决该问题,信息技术教师就必须提高自身的教学技能,在“ICT”方面不断提高,以有效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

比如,目前大部分教室都安装了交互式电子白板,但教师对交互式电子白板的使用更多地侧重投影功能以及PPT课件播放等,对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其他功能使用率并不高。因此信息技术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对于交互多媒体环境中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提高自身的操作技能,才能够将这些信息技术教学设备真正转换为自己的教学工具,教学活动才能顺利进行。

再如,计算机教师在知识获取阶段可以充分应用信息技术工具包括交互式电子白板、触控一体机、投票器等;在知识深化阶段可以在互联网环境以及终端设备下灵活利用平板电脑、电子书包等,为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提供在线平台,使教学场所发生变化;在知识创造阶段则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知识论坛等,不断搜索教学新资源,以将新知识引入信息技术教学课堂,帮助学生更全面地对待信息技术知识,进而实现自身核心素养的提升。

三、创新课程教学方法,采用信息技术教学

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发展要求教师在开展信息技术教学活动时不能单一地采用过去的“灌输式”教学法来实施,要尽可能地构建开放性的教学课堂,强调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以让教学趋于趣味化、多样化、高效化发展。

首先,信息技术的发展意味着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活动决不能简单局限于教材课本,教师可以及时地利用互联网的强大搜索引擎功能,将丰富多彩的知识世界展现在学生面前,在拓宽学生视野的前提下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学科学习有效性。其次,信息技术教师要积极将新式教法引入计算机教学课堂,如微课教学法、翻转课堂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这些教学方法更注重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与交流,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与自我管理,能够让学生成为学科学习的主人公,进而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教师必须充分认识这些教学方法的积极作用,结合信息技术教学内容合理搭配,挣脱传统教学方法束缚,打造新式信息技术教学课堂。

四、设定教师学习小组,搭建网络学习平台

为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核心素养,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可以建立信息技术教师学习小组以及网络学习平台,给教师以自主学习、相互成长的机会。

首先,学校可以在信息技术教研组内建立“三人行”科研小组,搭建合作式研究平台,让教师之间可以相互组队,共同发展,形成素养。其次,学校可建立“教师讲坛”,给任课教师的沟通、交流提供公开性平台,使信息技术教师甚至其他学科教师可以就信息技术教学发展畅谈自身的研究成果和实践体会,在交流的工程中进行思维的碰撞,以发展自身的创造性思维,提升自身的信息意识,更好地提高自身的教学素养。

当然,学校还可为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创建“导师制”教学模式,让教师能够在协作学习、合作交流中形成教学素养。在“一帮一合”的“导师制”教学模式下,资历深的教师可传递教学经验,资历浅的教师可传递新的信息技术,在相互协作下能够共同进步,使教师的教学素养、信息技术素养、专业水平素养都能够得到有效的提升。

此外,还可建立完善评价机制,采用奖惩制度激励信息技术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学科素养。可利用“微认证”等系统对教育者的实践绩效进行评估,并考量教师的计算思维、信息意识、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以及信息社会的责任等核心素养,以此作为判定考核的重要标准。通过这样的信息技术软件应用,教师能够认识到自身教学素养发展中存在的不足,进而更好地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

总之,教育信息化发展对信息技术学科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信息技术教师要想形成学科核心素养、满足新课程的要求、实现自我发展,就必须更新教学观念、把握机遇、不断丰富与提升自我。只有这样,教学核心素养才能够得到有效发展,教学活动才能够在此基础上“一帆风顺”地有效推进。

参考文献:

[1]孔晶.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发展模型及实现路径[J].开放教育研究,2017(6).

[2]赵建华,姚鹏阁.信息化环境下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与前景[J].中国电化教育,2016(4).

[3]闫寒冰,苗冬玲,单俊豪,等.“互联网+”时代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的方向与路径[J].中国远程教育,2019(1).

[4]王文君,王衛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时间分析[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2(6).

[5]陈荔,高陆,冯晓超,等.信息化背景下中学教师核心素养及发展途径探索[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7(12).

猜你喜欢
教师能力发展对策
对中职物理新教师的几点建议
幼儿舞蹈教育对教师能力的特殊要求研究
教师网络学习空间应用能力调查研究
新余蜜桔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
福建省森林旅游市场现状与发展对策
基于太阳能光伏发电的LED照明系统研究
优化课堂结构,打造高效课堂
主体参与型教学体系下教师能力发展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