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应用分析

2019-12-23 01:23曾红
新课程·下旬 2019年10期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传统文化初中语文

曾红

摘 要:传统文化教育与语文古诗词教学是相辅相成的,教师从古诗词教学入手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民族情怀,对传统文化的传承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传统文化

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具有极强的应用价值。

首先,通过古诗词教学能够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语文课本中的古诗词都是经过历史沉淀出来的精华,相较于现代散文、记叙文等题材的文章而言,虽然二者都能够对作者的情感进行一定的抒发,但是,古诗词中的用典是现代文不能替代的,其传统文化价值可见一斑。

其次,古诗词教学能够丰富学生的人文素养。通过理解、品味逐渐发现古诗词中隐含的深意,从而不断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在备课中挖掘古诗词中的传统文化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通过大量资料、文献的查阅挖掘古诗词的时代背景,同时对该历史时期进行研究,并对作者的生平进行分析,可最大程度理解作者在创作时的心境以及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所要表达的情感。只有教师课前对古诗词有通彻的理解,才能在古诗词中进一步挖掘传统文化,让学生能够通过古诗词进行传统文化的学习。

除此之外,教师在课堂上要确保以学生为主体,避免课堂成为自己的一言堂。通过课堂的有效提问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并让学生进行相关问题的思考,将其逐步引入到古诗词中传统文化的应用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让学生在日后的古诗词学习上进行自主学习,不断对古诗词中的传统文化进行挖掘。

二、在课堂上拓展古诗词中的传统文化

教师除了应在备课阶段进行传统文化的挖掘外,还应该在课堂上找准契机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举个简单的例子,讲到《关雎》,进行讲解让学生了解《诗经》作为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录了西周至春秋共305篇诗歌,再延伸到《诗经》的分类,根据内容来划分可以分为风、雅、颂三类,其表现手法有赋、比、兴三种。教师通过不同类别的诗歌进行对比,让学生进行简单划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总而言之,教师不能仅以教学目标为授课依据,还要根据新课程改革的内容,为学生构建出实用型课堂环境,让学生真正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结合古诗词的内容,抓住课堂上对传统文化教育的授课契机,让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产生积极性,从而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

三、通过古诗词中的传统文化挖掘民族文化

例如,在《木兰诗》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对木兰的形象进行分析,课文通过对木兰代父从军的描写,为人们的塑造一个孝女的形象;再通过木兰征战沙场的描写,又塑造出了一个巾帼英雄的形象;除此之外,通过对木兰还朝辞官、亲人团聚的描写,木兰忠孝两全的形象跃然于纸上。因此,教师对学生提问:《木兰诗》中木兰的形象是怎样的?通过木兰的所作所为是否有一定的启发?让学生一步步地进行思考,从而对古诗词中的民族文化进行挖掘,让学生对于家国的理解更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通过引导学生的想象力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对古诗词的教学仅限于对字、词用法、含義的讲述,让学生能够理解古诗词所表达的表面意思,而缺乏对古诗词的深层挖掘,导致传统文化教育不能够有效展开。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在进行古诗词的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在课堂上能够畅所欲言地将自己对古诗词的理解表达出来,再通过课上的交流讨论不断对古诗词的传统文化内涵挖掘出来,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同时促进传统文化教育的发展。

总而言之,初中生对古诗词的接受理解能力相对薄弱,这就需要教师进行积极引导。而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的教学有利于学生对古诗词进一步的加深理解,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古诗词教学中是需要着重思考的问题。笔者通过教师在备课中进行传统文化教学设计、在课堂上进行传统文化引申拓展、从传统文化中挖掘民族文化,通过学生的想象力进行传统文化教学四个方面进行阐述。希望对初中语文教师在进行古诗词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有一定的帮助。

参考文献:

[1]吴敬屹.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探究[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8(11):46-48.

[2]毛君.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分析[J].学周刊,2017(7):39-40.

[3]杨翠霞.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应用[J].神州,2017(9):233.

猜你喜欢
古诗词教学传统文化初中语文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例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微写作”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初探
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做法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浅析古诗词教学中意象教学的策略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